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6《测试塔台模型》课件(共26张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6《测试塔台模型》课件(共26张PPT+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17 06:1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测试塔台模型
6、测试塔台模型
明确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实施建设
在限制条件下进行设计
制作一个模型
(画或写设计方案)
测试这个模型
评估并改进
限制条件包括时间、费用、可用材料、环境、抵抗自然界的破坏能力等。
工程建设过程的相似步骤
知识回顾
思考:想要更客观的了解我们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符合要求,仍需要进行什么环节?
测试、检测。
在一项工程中,测试是重要环节。各个小组建造的塔台模型是否符合要求 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让我们通过测试来了解吧。
测试是衡量设计是否达到规范要求的重要方法。
项目 1分 2分 3分
设计图及文字说明 缺少文字和图画设计 设计了文字和图画说明,但是说明较混乱、缺少条理,没有用数字进行定量说明或者没有关键性的箭头指示等 合理地设计了文字和图画说明,对设计结构的表述条理清晰,对每部分使用的材料进行了加工和用量的详细介绍
分工合作 分工不明确,每个成员不知道各自应该做什么 有基本的分工,但是分工不系统,或执行分工不彻底,或有未承担任务的成员 有明确的分工且贯彻实施,每个成员安排了相应的任务,并且每成员都明确自己的任务,有组织地执行
塔高 没有达到60厘米的高度 基本接近60厘米的高度 达到60厘米的高度
顶端承重 顶端无法承重或顶端承重为所有小组中的最小 顶端承重为所有小组的中等水平 顶端承重为所有小组中的最大
抗风能力 能抵御1级(小风量)风吹 能抵御2级(中等风量)风吹 能抵御3级(大风量)风吹
抗震能力 能抵御1级(轻微)震动 能抵御2级(较强)震动 能抵御3级(强)震动
美观 结构欠佳、制作粗糙,或在所有小组中最差 结构比较合理、外形较为美观,或在所有小组中处于中等水平 结构合理、外形美观,或在所有小组中处于最高水平
材料成本统计 材料成本在所有小组中最高 材料成本在所有小组中处于中等水平 材料成本在所有小组中最低
大家还记得塔台模型制作的依据吗?
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
明确测试标准。
1
通过对比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与塔台模型测试记录表,可以发现塔台模型测试记录表与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项目内容都相同,可以利用塔台模型测试记录表进行测试的评分记录。
塔台模型测试记录表的填写方法:以塔高为例,塔高达到60厘米在表格上填3分;基本达到60厘米在表格上填2分;未达到60厘米在表格上填1分,以此类推。
测试
塔台模型测试记录表
填表要求:请在对应的分值上打“ √ ”,请在划横线处填写数据。
设计图及文字说明 塔高 顶端承重 抗风 能力 抗震 能力 材料成本统计 分工合作 美观 总分
第 一 组 1分 缺少 图文设计 2分 有图文、说明较混乱、无标注 3分 有图文、有标注、说明清晰 ( )cm 1分 未达到 2分 基本达到 3分 达到 1分 无法承重 或承重最小 2分 承重为中 等水平 3分 承重最大 1分 1级 (小风量) 2分 2级 (中等风量) 3分 3级 (大风量) 1分 1级 (轻微) 2分 2级 (较强) 3分 3级 (强) ( )根吸管 角 分 1分 无分工 2分 有分工 3分 明确分工 1分 不美观 2分 较美观 3分 美观
展示与测试。
2
测试高度
测试顶端承重
测试抗风能力
测试抗震能力
在测试过程中,需要用到什么?怎么做?注意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不同项目的测试呢?
用米尺测量高度
用重物测试承重
用电风扇或扇子测试抗风能力
用利用地震模拟仪测量抗震能力
在进行测试时,测试的方法、标准、工具都需要统一,这样才能保证测试公平且方便对比。
测试高度
将塔台模型放置于平稳的桌面上,将米尺竖直放在塔台模型旁边测量塔台的高度(垂直),平视读出数值。
对齐
测试顶端承重
使用一样的重物测试塔台模型,将厚度相同的书本逐一叠加在塔台的顶端,稳定3秒后,继续叠加计数。
测试抗风能力
用同一电风扇测试,电风扇的1、2、3挡分别为小、中、大风量,在接受该风量吹拂而没有明显倾倒和移动的说明达到该级别抗风。
“抗震能力”需要使用模拟地震仪进行地震模拟,便于科学准确分出等级。
使用相同的力晃动桌子。
单手晃动:1级地震
双手晃动:2级地震
三手晃动:3级地震
四手晃动:4级地震
测试抗震能力
材料价目表 吸管/根 钩码/个 滚珠/个 胶带/米 弹簧/个
0.1元 1元 0.2元 0.1元 0.2元
看来,我们测试的方法、标准、工具都需要统一,这样才能保证测试公平且方便对比。
材料成本统计:
“分工合作”和“美观”是无法量化的项目,需要全班评议,共同商讨。
分工合作情况由各组自行介绍请大家打分。模型美观方面通过塔台结构是否合理,外形美观程度进行打分。
塔台模型测试记录表
第一层次要求:塔高、承重、抗风、抗震是建造塔台必须达到的要求,属于一票否决项目。如果这四项中的任何一项不能达到工程标准,该工程就是失败的。
第二层次要求:“材料成本统计”在达到工程要求的基础上,成本越低成绩才越好。
第三层次评价标准:“设计图及文字说明”“分工合作”和“美观”属于加分项目。
设计图及文字说明 塔高 顶端承重 抗风 能力 抗震 能力 材料成本统计 分工合作 美观 总分
第 一 组 1分 缺少 图文设计 2分 有图文、说明较混乱、无标注 3分 有图文、有标注、说明清晰 ( )cm 1分 未达到 2分 基本达到 3分 达到 1分 无法承重 或承重最小 2分 承重为中 等水平 3分 承重最大 1分 1级(小风量) 2分 2级 (中等风量) 3分 3级(大风量) 1分 1级(轻微) 2分 2级 (较强) 3分 3级(强) ( )根吸管 角 分 1分 无分工 2分 有分工 3分 明确分工 1分 不美观 2分 较美观 3分 美观
各组梳理塔台模型建造中的问题。
3
自我评价。
1、小组建造的塔台模型表现最佳的是哪些方面 我们是怎么做到的
答:我们小组建造的塔台模型稳定、坚固、抗震能力表现最佳。我们通过采用大量的三角形结构保证了塔台的稳定性,底部加重保证抗风抗震能力,各个接口处用大量胶带固定保证塔台坚固。
2、小组建造的塔台模型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哪些?所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我们的塔台模型需要改进的地方有:1、抗风有一定影响。2、角度不正对于抗震有影响。 3、成本过高,浪费材料。4、成品有倾斜的问题。所出现的问题是由于塔台模型高度太高、制作不够精细、吸管用量过多、制作过程中测量有误差等原因造成的。
3、其他小组建造的塔台模型对我们小组有什么启示
答:其他小组的塔台模型,在塔台形状上倾斜角度更大,上小下大更稳定,有的小组塔台底部的重量明显比上部要重,增强了抗风能力。制作的过程中要对吸管的尺寸进行精细的测量,有助于塔台形状的对称。
随堂练习
下图是测试塔台模型的几个情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所示的情景是测试塔台模型的高度,根据评价表,塔高( )60厘米,才能打3分。
A.没有达到 B.基本接近 C.达到
C
2.图乙中正在测试模型的顶端承重,除了图中所用工具——书本外,还可以借助水瓶等重物,要求是所选重物要________。
3.图丙是测试抗风能力的情景,测试过程中发现风力1级测试中,塔台模型就开始摇晃,抗风性能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致
塔台模型太高(或塔台模型结构不稳固)
4.测试完塔台模型后,进行问题梳理时发现:底端重量较轻,不利于________;制作过程中________有误差,成品可能会倾斜;吸管使用数量过多,会导致________过高,浪费材料。
抗震
测量
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