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沙市第五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共17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第五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共17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7-28 21:4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72张PPT。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三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专题概括:近代中国民的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 五四运动中共的成立国民大革命农村包围城市人民解放战争无产阶级 1840-19191919-1949第1课 太平天国运动课程标准:
1、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2、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探究:为什么会爆发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一:“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 ,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旧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 材料二: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材料四:1846至1850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省都连续遭到严重的水旱灾害,两广地区也是水、旱、蝗灾不断。人祸天灾,使人民陷于失业、破产、饥饿、死亡的困境。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加剧了民族矛盾自然灾害严重,加深了阶级矛盾一、从金田起义到建都天京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剥削造成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加剧了民族矛盾
连年发生自然灾害(直接原因)
基督教传入中国,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主观原因)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原因)例: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下列对这一观点的正确理解是
A .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后反侵略斗争的继续
B .鸦片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激化了社会矛盾而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C .鸦片战争促进中国农民从中世纪的睡梦中惊醒而奋起反抗
D .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的直接产物B上不违逆神天上帝之旨,下不干犯王章法度
勿贪世上之福,克己安贫,以求死后永享天堂之真福
—— 梁发《劝世良言》自秦汉至今一二千年,几多凡人灵魂被这阎罗妖缠捉磨害。
阎罗妖乃是老蛇、妖鬼也…天下凡间我们兄弟姊妹所当共击灭之,唯恐不速者也。
——洪秀全《原道觉世训》 天上有天国,地下有天国,天上地下同是神父天国,勿误认单指天上天国。…今日天父天兄下凡创开天国是也。 —— 洪秀全《钦定前遗诏圣书批解》2、起义的准备工作——拜上帝会 西方基督教、儒家大同、农民平均主义
《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
将农民平等自由思想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拜 上 帝 教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原道醒世训》李大钊曾评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
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却建设天国,
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3、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金田起义—永安建制—攻克武汉三镇—定都天京爆发标志初建政权声威大震正式政权
金田永安天京长沙武昌南昌九江天津金田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1851)永安建制
初步建立政权长沙定都天京
与清廷对峙(1853)北伐西征和东征
军事上全盛(1855)太平天国的胜利进军: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天王
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东王西王南王北王翼王东乡称王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4、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破江北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太平天国到达全盛秦日纲
1856年断绝清政府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天京突围巩固了天京大本营
赖汉英、石达开1853~1855年巩固天京大本营
西征全军覆没林凤祥、李开芳1853~1855年推翻清政府北伐结果人物时间目的● 军事全盛——1856年天京北京湘军集团的崛起一、湘军产生的契机 1、八旗、绿营的腐败无能 2、清朝旨令办团练与用勇营对抗太平天国兵与勇区别:“兵”为国家正规军员,而“勇”是临时招募的 ; 团练与勇区别:“团练”是地方自卫的组织,而“勇”则是随军
出战的。 勇:临时招募的军队。团练:地方上用以自卫的地主武装。二、湘军和八旗、绿营异同的比较 1、内部关系上的不同。 八旗、绿营作为国家正规军,其兵员和兵权都是直属中央的,而不是将帅所得而私有。
湘军则兵为将有;将帅内部的有着特殊的关系网。 八旗、绿营的武官多是武途出身的,文化水平不如文职官员高。
而士兵都是多年恒定的 ;政治、军事、文化素质都很差 。 2、人员素质上的不同。 湘军的人员构成原则是“选士人,领山农”。它的将领绝大多数是知识分子。
将领维护封建正统的政治态度特别坚决;且有较高才略。 士兵主要是由“山农”构成 。3、军种配备、营制上的不同 。八旗、绿营主要是陆军,大部分是步兵,及小部分马兵。湘军水陆相依,陆军水师并重。(2)营制不同绿营所立营汛,兵数多寡悬殊,号令不一 。(1)军种配备:三、湘军崛起对清朝制度和政局的影响 1、暂时挽救了清朝统治的危机; 2、主导晚清军制及其变革; 3、造成督抚专权局面; 4、推动晚清的洋务运动发展。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2.内容土地分配:原则
方法产品分配:原则
方法目的:建立一个“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3.核心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解决土地问题。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1.性质:太平天国政权颁布的以解决土地问题为
核心的全面的农民革命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太平天国的生产关系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内容革命性:
1.平均分配土地突出反应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它所体现的平等观念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礼教纲常。空想性:
1.平分土地在当时社会无法实现(实现公有制),只是小生产者的一种迫切愿望。
2.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无法实现,也无法调动生产积极性;
3.社会关系上的人人平等,随着太平天国政治逐步的封建化和等级制度的建立,也成为泡影。
4.加上当时的战争环境,这个制度根本无法实施。评价落后性(反动性):
使社会生产力停滞在小农经济的水平上,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想化、固定化。因此它具有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天朝田亩制度》既有革命性又有落后性的根源是什么?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与封建生产方式相联系,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分散性等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监军提各乡卒长给田凭,每亩钱360文,领凭后租田概作自产,农民窃喜,陆续完纳 保护地主土地所有权。太平天国一直没有按人口平分土地,而基本上保存了封建土地政策,“照旧交粮纳税”实际上是实行清政府征收田租办法。 政治方面:主张中央集权,反对结党营私,提倡广开言路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准许私人开办工业。文教方面:兴办学馆,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
但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资政新篇 》1859年 洪仁?尘埃悍⑸?谔炀┦卤浜螅??教旃?τ谒ヂ涫逼凇D康模赫裥颂?教旃? 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
---《资政新篇》 请思考:
  材料中作者提出哪些对外交往的重要思想?同外国自由通商,但不准外国人擅入我国内地。同外国交流文化,准许外国人为我国献策。同外国平等往来,不准外国人干涉我国内政。与义和团运动的对外政策有严格区别①革命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之下,这是一个改造封建社会、救国救民的探索;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天国政权,进行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②进步性: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对《资政新篇 》评价③空想性:主观上:
客观上:④没有认清列强的本质;(1)在当时缺乏资本主义社会、经济 和阶级基础;
(2)太平天国军事斗争紧张艰苦。它没有涉及农民最迫切的土地问题,不是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 相同 革命纲领;具有反专制的革命性;未能真正实施处于强盛时期处于衰落时期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人间天国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私有制消灭
私有制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小农经济)向西方学习,带有资产阶级改革性质拥有群众基础缺乏群众基础直接推动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未能付诸实施农民战争达到最高峰;同时缺乏先进阶级的理论指导,具有空想、落后性,违背历史潮流。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堪称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 ①客观上:没有一定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
 ②主观上: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③根本上: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建立小农社会) 【探究活动】《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为何都无法实行? ①客观上:当时处于战争环境;
 ②主观上: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③根本上: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缺乏相应的阶级基础和经济条件; (1997高考)前期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后期纲领《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
A、互相矛盾 B、大同小异
C、完全一致 D、互为补充A原因:一个主张维护小农经济,消灭私有制;
空想落后,违背历史潮流;
一个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顺应历史潮流。★结论: ①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天》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而《资》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②从经济主张上看,后者是对前者的否定。
③《天》无法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可以调动革命
积极性;《资》无法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 材料二:东王权太重,要逼天王封其万岁。那时权柄皆在东王一人手上,不得不封,逼天王亲到东王府封其万岁。
——《李秀成自述》   材料一:秀全僻处深宫,从不出户,人罕识其面。他自知智慧不及杨秀清,一切军务皆委之,任其裁决。秀清自恃功高,朝见立而不跪,每诈称天父下凡附体,令秀全跪其前,甚至数其罪而杖责之,造言既毕,其为君臣如初。
──张德坚《贼情汇纂》 思考:通过以上材料你认为天京变乱的原因是什么?①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革命进取心逐渐减退;封建特权思想膨胀,相互猜忌和争权夺利。
②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天京变乱:1856年,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天京变乱:1856年,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2、定都天京后革命意志减弱,腐朽思想滋长;(直接原因)原 因: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影响: A、直接影响: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出现了“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 B、间接影响:从胜利发展滑向失败灭亡、从战略进攻走向战略防御的转折点。 C、深远影响: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天京变乱:1856年,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从天京事变中可以说明一个基本道理,(   )
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决定农民阶级不可能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  
B.农民领袖间不能同安乐
C.农民领袖缺乏进取心           
D.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不可避免A后期斗争
 1)政治:重建领导核心、
      1859年《资政新篇》;
 2)军事:开展防御战;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发动势力开始相互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天王
洪秀全重建领导核心 湘军首领
曾国藩洋枪队
戈尔洋枪队
士兵(二)太平天国形势发展示意图??????开始:1851,金田起义1853,定都天京、北伐全盛:1856,西征、东征盛衰转变:1856年的天京变乱1859年,《资政新篇》失败:1864年,天京失陷前后14年失败的原因一是外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革命力量;
二是内因(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①农民是小生产者,他们不可能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理论武器;
②农民阶级不代表新的生产方式,不能彻底催毁封建经济、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制度;
③农民阶级本身的弱点与缺点,导致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不可避免地在斗争中犯了一些战略错误。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①它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
②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③一些领导人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④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性质。
某班讨论“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讨论结果如下。你认为最恰当的理由应该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 ( )
A.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
C.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D.担负了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D(1)起义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起义原因—外国侵略
(3)起义形式—利用外来基督思想
(4)治国方案—提出了发资的方案
(5)担负任务—反封同时反侵略
(6)失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7)所属范畴—旧民主主义革命
(8)世界意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造成这些新特色的原因是因为太平天国发生在半殖半封环境下,世界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色从整个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挑此次运动的毛病所在?(局限性)1、拜上帝教
2、永安建制
3、天京定都及变乱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封建意识浓厚缺乏应有的政治远见,自私性如何认识农民的历史地位和阶级局限性?
(1)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在近代,农民深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具有反抗性,要求自由、平等,表现出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热情。
(2)由于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①阶级局限性:
经济上:是与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小生产者。不代表先进的生产方式,具有狭隘性、保守性和分散性。
思想上: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不可能提出和实行取代封建生产方式的可行的方案
政治上:提不出彻底的革命纲领,不能建立先进的政权
组织上: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保持内部长久团结
②时代局限性:处于双半社会,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力量大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民主革命的先驱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以反专制和反对外来侵略为目的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第二课 辛亥革命概念鉴定 “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革命者为争取实现资产阶级民主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列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怎么啦! !
清政府干什么去了! ! !山雨欲来风满楼——资产阶级革命兴起篇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和清政府反动卖国 思考: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表现有哪些?哪一个条
约的什么内容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得到一定壮大。条件1背景条件2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和三民主义的提出
(辛亥革命指导思想)
山雨欲来风满楼——资产阶级革命兴起篇条件3组织基础:革命团体、革命政党的建立1894年兴中会1904年
光复会1904年
华兴会1906年
日知会
兴中会成立图1、兴中会:1894年在檀香山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2、同盟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建立,孙中山为总理。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国民主革命有完备的革命纲领,并由一个统一政党领导。同盟会成立图时间:1905年
地点:东京
领导人: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
性质: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刊物:《民报》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同盟会的成立政党和团体的区别在于?
是否有统一、明确的纲领和章程,以国家政权为目标
是否有统一的领导核心
是否有严密的组织山雨欲来风满楼——资产阶级革命兴起篇条件4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失败主要原因是什么?缺乏群众基础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革命时机日趋成熟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一、辛亥革命的背景2、主观条件1、经济条件与阶级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得到一定壮大。2、思想条件: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三民主义的提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3、组织条件:各地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4、军事条件: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进程。1、客观环境: 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和清政府反动卖国有利时机:保路运动保路运动目的:要求收回被清政府出卖的修筑铁路的主权。保路运动时间:1911年保路运动影响:清派兵镇压四川保路运,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为武昌起义提供有利时机。保路运动纪念碑惊天动地写春秋——武昌首义篇武昌起义成功原因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思考,为什么黄花岗起义失败,而武昌起义能够成功,原因是什么?分析原因的角度
黄花岗方面:
武昌方面:——没有发动群众——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导致武汉地区兵力空虚地利武昌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壮大人和文学社、共进社的组织和动员 收回利权运动:是以争取收回被帝国主义掠占的铁路和矿山主权为其主要内容的。
19 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成为它对外侵略的主要特征。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同时,将投资的重点集中到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方面来,并以此作为其巩固 “势力范围” 和伸展侵略势力的手段。这就不仅使中国人民蒙受了重大的经济损失,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严重地侵犯了中国的主权,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存亡。
历史意义:收回利权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激发了人们的爱国主义觉悟,清政府为弥补财政亏空出卖路权、矿权并采取种种手段压制各省官商收回利权的行为,使立宪派及部分官商对清政府产生了埋怨情绪,直接促使他们对清政府产生离心倾向,也使广大群众对内外反动势力的仇恨与日俱增。这些都使清政府日益孤立,加速了革命形势的成熟。惊天动地写春秋——武昌首义篇武昌起义爆发黎元洪时间:1911年主力:湖北新军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国号为中华民国革命后形势:南京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后形势图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但封建旧官僚、立宪派投机革命,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武昌起义总指挥吴兆麟说:“欲收新军全体来归之效,非借黎元洪资望不可。……借黎元洪之名以号召天下,一则使各省可表同情,二则使外人不敢轻视。 ”这说明了什么?武昌起义后,各省响应,清政府土崩瓦解1、“皇帝倒了,符号变了”“巩金瓯,承天幡,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清国歌1911》“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临时政府之民国国歌1912》“朕即国家” “五族共和 ”你能说出临时政府“揖美追欧,旧邦新造,”的作法吗?中华民国建立概况:

措施
南京临时政府性质:时间、领导、定都、国旗一系列….法令和措施
1912.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结果: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主要成员情况表(2009上海文综10)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并实现服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B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2、进步性:①君权受到一定限制
②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形式得到有限的认可。③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3、局限性:维护皇权、限制议院。1、《钦定宪法大纲》的内容有哪些?
2、我们应怎样全面看待《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1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2、关于国民权利的规定3、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参议院、大总统和国务委员、法院)A、意义(性质、作用、地位)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政体形式:评价:B、局限性:
①没有明确规定反帝原则;
②没有明确规定人民群众的具体权益和切身利益,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背景有
①武昌起义成功,清政府名存实亡
②《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通过
③1912.1.1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④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⑤孙中山颁布参议院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背景(法律依据)(军事基础)(政权基础)(政治新威胁) “‘世界上历来的宪政……都是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后,颁布一个根本大法,去承认它,这就是宪法。’ 从英、法、美等国的民主化进程看,都有一个将民主理念转变为法律性文献的过程,而1912年的南京临时政府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直接目的:限制袁世凯,维护革命成果
根本目的:巩固共和制,维护资产阶级利益1.《临时约法》吸收西方民主的的哪些理念?(原则)哪些启蒙思想家的思想?
2.其中学习西方哪些国家的政体的地方有哪些?自由平等、天赋人权、
三权分立、
主权在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民族平等。 英国的责任内阁制;(临时政府的政体形式)
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法国的议会制共和制。(孟德斯鸠)(卢梭)例:之所以说《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主要是因为它( )
A.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B.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政体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C.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D.按三权分立原则构建政治体制B辛亥革命的失败——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袁世凯对革命党人玩弄“打”(攻打武汉)和“拉”(南北和谈,声称赞成共和)的两手策略对清皇室武力逼宫,迫清帝退位袁世凯能够篡权的原因对辛亥革命的评价?(1)历史功绩A、政治上(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的第一次巨变): 推翻了……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反专制),沉重打击了……(反帝)建立了第一个……颁布了第一部……使人民获得了……B、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经济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2)局限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社会性质。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原因: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表现:纲领、农民、政党、军队(3)经验教训 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清王朝被推翻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阶段性任务完成 讨论: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你怎样认为?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成果被篡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2012·福建文综]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 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 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解析】中华民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和象征。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中国进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袁世凯和北洋政府实行专制独裁统治,中华民国“名存实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袁世凯废除,段祺瑞拒绝恢复,故两者都成“空壳”,因此选D项。中国同盟会和三民主义不是辛亥革命的成果,前者领导发动了辛亥革命,后者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故A、B、C三项错误。 从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等角度评价和认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西文明碰撞的结果,是先进的中国人用西方文明改造中国的一次伟大尝试。从近代化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这一视角去重新审视辛亥革命,可以得出许多新的认识,可以命出许多有新意的题目来。 快速阅读课本,找出下列时间发生了什么大事?189419051911、41912、1、11911、10、101911、121912、2、121912、31912、4兴中会中国同盟会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临时约法》颁布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1913年对3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颜渊、诸葛亮、范仲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
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以上材料展开讨论:甲:中小学生崇拜孙中山、华盛顿,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乙:你看这些学生崇拜的仍然是孔孟,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变化不大。丙:没那么简单。他们为什么既崇拜孙中山、华盛顿又崇拜孔孟呢?
问题:你如何理解甲、乙的说法?丙为什么说“没那么简单”?甲:共和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乙:封建传统仍有影响。
丙:他们既崇拜孔孟,又崇拜孙中山和华盛顿,说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 阅读材料,分析辛亥革命存在的问题?
《阿Q正传》中《不准革命》部分开头就写道:“未庄人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但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人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参考答案:这事例,暴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许多人投机革命,由封建的官僚变成了革命的“有功”之臣。这些人混进革命党内部,从内部破坏革命,出卖革命,这注定了革命失败的命运。中华民国的认识南京临时政府(1912.1-1912.2)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北洋军阀政府(1912.2-1928)则是以”中华民国“为招牌,实质上是帝国主义扶植下的封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的联合政府;
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的国民政府实质上是国民党新军阀打着“中华民国”的旗号,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官僚、买办利益的政权。这一政权在人民解放战争中被推翻。 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三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形势焕然一新)(第一次国共合作)分裂(第二次国共合作)(分 裂)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三)国民革命运动(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
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
共产党
参与领导
中国革命
(1921-
1949)
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内战争)
土地革命(第二次国内战争)
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第三次国内战争)国际背景①一战,日美加紧侵华反帝②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国内背景军阀统治黑暗,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工人阶级队伍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导火线(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讨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却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而不归还给中国?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说明了什么?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一战是帝国主义为了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战争,此次会议是帝国主义分赃的会议。五四运动时的口号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还我青岛”
“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头可断,青岛不可失”
“诛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五四”运动时的传单
  中国就亡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⒈口号
⒉中心
⒊结果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前期——北京(主力:学生)后期——上海(主力:工人 )①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 卖国贼职务
③拒绝和约签字直接目标实现→取得初步胜利2 五四运动的经过:1919 ⒈性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3、五四运动的意义
2 、各阶层作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

4、标志着 革命的开端.新民主主义五四精神是爱国、民主、进步、科学的精神
是敢为天下先,永不低头的精神划时代意义:
①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②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③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④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2012·福建文综]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 A.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 D.民主与科学D【解析】本题考查对五四精神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说明历史观点的能力。解答要紧扣题干中的“打倒偶像”、“启蒙”、“动力”、“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等信息,说明五四运动主张打倒专制,推翻旧的思想,解放人们的思想,实质上是倡导民主与科学,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只有D项符合题意。[2012·武汉调研]五四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最广泛的表达民族感情的示威……标志着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迅速生成”。以下各项反映了材料中说法的是( ) 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②运动规模从北京扩展到全国 ③学生、工人、市民广泛参加 ④体现了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影响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五四运动意义的认识和归纳能力。“空前的”代表规模,“最广泛”代表群众基础广。五四运动时中共还没有诞生,故排除④,选①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维新变法与五四运动的比较,意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公车上书”主要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五四运动则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支持,故选A项。B、C、D三项表述较片面,均排除。[2011·新课标全国卷]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以新史观考查史论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A所处社会性质相同:所担负革命任务相同:处于双半社会      反帝反封建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从君主立宪思想到民主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国家    新民主主义国家有胜利一面,但最终没有完成革命任务,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故属失败胜利,并为社会主义作必要的准备革命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没解决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土地问题革命性质相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基础:
阶级基础:
组织基础:
领导基础:十月革命影响和共产国际帮助二、中共诞生中共一大(1921):
中共二大(1922):3、实践:第一次工运高潮(1922-1923)在北洋军阀和帝义镇压下,工运失败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任务及中心任务
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无级力量壮大
共产党早期组织
李、陈等先进知识分子国内
国际:1、中共“一大”内容:
(1)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2)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3)确定党的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4)成立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中国共产党“一大”2、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A、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B、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最低纲领);C、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D、新的前途(社会主义);E、群众基础更为广泛(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等)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2、中共“二大”的中心任务——民主革命纲领①依据国情:②制定纲领:社会性质革命的敌人革命的动力3、意义:国际方面华盛顿会议、共产国际的指导国内方面军阀割据造成灾难1、中共“二大”召开的背景反帝反封建结合国情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革命的性质最高纲领明确纲领,指明方向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标志 半殖民地半封建 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势力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国际支部:加入共产国际最低纲领材料一 中共一大纲领
一、我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二、我党纲领如下: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材料二 中共二大纲领
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探索发现:结合材料,指出中共一大和二大确定的党的奋斗目标的主要差别是什么?二大为什么修改现阶段的奋斗目标? 1、 “一大”只制定了最高纲领, “二大”制定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任务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在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这里的“内部条件”主要是指:
A.“一战”后,中国民族工业重新受到双重压制
B.“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C.中国共产党正致力于寻找革命的同盟者
D.国民党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B国民革命国民革命运动(1)兴起(1924年)--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1、原因:A、第一次工人运动挫折的教训(中共的认识)B、孙中山认识的转变,以“俄”为师(原因)C、中国的国情所决定(根本原因)a.孙中山屡遭挫折;
b.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D、共产国际的帮助(外因)2、实现:1924年 广州 国民党“一大”——标志
3、内容: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4、意义: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曾在护法运动期间追随孙中山的吴玉章回忆说:“从辛亥革命起,我们为了推翻清朝而迁就袁世凯,后来为了反对北洋军阀而利用西南军阀,再后来为了抵制西南军阀而培植陈炯明,最后陈炯明叛变了。这样看来,从前的一套革命老办法非改变不可,我们要从头做起。”
为什么孙中山先生真诚欢迎合作呢?“国民党正
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需要新血液!”共产党党内合作☆为什么要采取“党内合作”这种形式:
(1)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2)共产党本身力量相当弱小:人数比较少,且比较分散,更没有自己的军队,政府和革命根据地,理论上也不成熟。
(3)孙中山唯一只能接受的合作方式就是党内合作这一种。
(4)革命的策略:便于合法的身份。
(5)共产国际的决议。 国共两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都不同(独立性)。中国共产党是以其党员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其目的是为了将国民党改组为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以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策略,两党只是合作,而不是组织上合并。
“党内合作”成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国民党的领导权就是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打倒……推翻…… 目的对象战果影响2 大革命高潮—北伐战争北伐战争中流行《国民革命军军歌》:“打倒
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
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吴孙张直接原因:直奉两派军阀共同“反赤”,吴佩孚进攻湖南的国民军。
目的:为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先锋: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的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和第七军一部(1926年5月)。 北伐战争的有利条件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 黄埔军校及国民革命军建立国民政府的成立(1925年)政治前提:
组织基础:
群众基础:
后方基地:
军事基础: 3
大革命失败标志失败
原因客观主观国民党右派背叛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①中共年幼
②共产国际错误指示
③右倾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国民党一大兴起国民大革命高潮:北伐战争1924年1月1927年7月失败国共合作破裂(4)国民革命运动的历史功绩、失败原因和教训1、历史功绩:A、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中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开展武装斗争。C、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a.宣传了共产党反帝反封的纲领,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b.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武装;c.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2、经验教训:辛亥革命与国民大革命的比较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广泛的民族性(除汉奸外) 党外合作 无 各有各自的政权和军队集中体现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联盟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结束初步……正式……两条抗战路线、两个战场①都是由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第一次为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第二次是为解决民族矛盾; 
②都是中国共产党首先倡导并促成的,也是在国民党表达了合作态度之后完成的; 
③都是在共产国际的促成下形成的;
④都对中国革命起了很大的促成作用。开辟工农武装割据正确的革命道路 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1月
(2)内容:纠正了……,肯定了…… ;取消了…… ,选举……。
(3)意义:结束了“左”倾在中央的领导,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建立农村
革命根据地2、进行土地
革命
3、建立政权 “围剿”和“反围剿”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长征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1927--1937)秋收起义南昌起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1、“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形成:(1)中共独立领导武装的开始———— 开创了中共独立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两大起义的局限性:仍然坚持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
(2)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第一个[1927.10井冈山革命根据地])(3)土地革命★中国为何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所决定的。2、根据地的巩固:(1)粉碎国民党的四次“围剿” (1930--1932) *(2)政权建设:成立…… (1931年、江西瑞金) *性质:工农民主专政(1)南昌起义 背 景:1927年汉口会议
时 间:1927年8月1日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经 过:起义……南下……一部分…另一部分
意 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结 果 :失败 (直接结果) 江西大旅社成立了起义总指挥部叶 挺刘 伯 承贺 龙朱 德周 恩 来起义的部分领导人(2)八·七会议时 间:1927.8.7 汉口
①瞿秋白《关于……报告》
②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③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的总方针
④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⑤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意 义:给正处于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中国
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 内容主持“八?七”会议的瞿秋白中共八七会议会址——汉口三教街四十一号巩固练习1、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发动的几次大规模武装起义以夺取大城市为目标,这表明A、我党在大城市拥有强大的革命力量B、我党对敌我形势估计错误C、敌人在某些大城市力量不足D、我党尚未认识到农民是革命的动力B平江宁冈井岗山时 间: 1927年秋领导人:毛泽东结 果:失败(3)秋收起义2、起义失败的原因与影响原因:在当时的情况下“城市中心道路”是行不通的。影响开创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没有认清中国的国情,没有实事求是。1、三次武装起义最重要的意义是在于
A.打响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B.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C.中共开始有了独立武装力量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2、三次武装起义中得出的深刻教训是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必须建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必须建立新型的人民军队
D.走适合中共国情的革命道路 cD二、形成1、实践探索秋收起义后文家市决策三湾改编挺进井冈山建立井冈山根据地1928年4月朱毛会师,建立工农红军第四军为什么选择井冈山作为根据地?有哪些活动?
意义是什么?内容是什么?井冈山精神2、理论探索毛泽东写的另外两篇文章是什么?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写了这三篇文章,从理论说明了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什么是“工农武装割据”?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农群众把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这就是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思考为什么能够进行“工农武装割据”? 当时的中国工农武装割据是完全有可能的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政治经济发
展不平衡(根本原因)。
②群众基础。
③革命形势继续发展。
④有红军武装力量的存在(必要条件)。
⑤有中共的正确领导(重要条件)。前提:党的领导
内容:土地革命(中心内容)
根据地建设(依 托)
武装斗争(主要形式)
意义:理论说明
结合典范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是什么关系?红色武装割据的形成实践:
两大起义
理论:
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
根据地创建红色武装割
据理论提出土地革命
武装斗争
根据地建设各地根据地的建立和中华苏维埃政府成立工农武装割据示意图南京上海杭州南昌长沙广州徐州郑州武汉毛泽东、朱德建立赣南、闽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方志敏建立闽浙赣徐向前等建立鄂豫皖贺龙等建立洪湖、湘鄂边邓小平等创建的左右江▲彭德怀等创建湘赣3、局面形成滕代远等建立的湘鄂赣澎湃建立的海陆丰根据地三、根据地的主要革命活动1、粉碎国民党的三次反革命是什么时间?我党采取了怎样的作战方针?结果如何?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成立的标志是什么?会议的内容有哪些?1931
瑞金“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了《宪法大纲》,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3、进行土地革命 (1)必要性A、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B、要依靠农民这支同盟军,就必须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而农民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从而使农民在政治上获得解放,经济上翻身。(2)土地革命路线内容意义内容是什么呢?想一想意义是什么呢?4、开展经济建设1、中共“八七”会议制定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
A.表明中共决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
B.主要是为了配合夺取大城市的需要
C.这是毛泽东人民战争路线的正确反映
D.是中共独立开创夺取革命胜利道路的开端 B2、本时期建立农村土地制度的实质是
A.初步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所有制
B.劳动农民的集体土地所有制
C.苏维埃政权的土地所有制
D.劳动农民的个体土地所有制 D3、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的主要作用是
A.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B.明确了土地革命的动力
C.提出了土地革命的政策
D.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因素 4、下列对土地革命叙述符合1931年毛泽东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的是
A. “一切私有土地完全归组织或苏维埃国家的劳动平民公有”
B.“农民分得的土地不得转让买卖”
C.“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
D.“没收富农土地,归苏维埃国家所有” Ac鄂湘赣井冈山湘赣左右江海南游击队海陆丰鄂豫皖闽浙赣中央晋察冀晋冀豫陕甘宁冀鲁豫山东晋绥敌后抗日根据地示意图1929—1933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图一图二 典型例题分析 读以下两图,回答后面问题:洪湖、湘鄂边苏南
皖东1、据两幅图的地理方位发展变化,谈一谈中国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和演变。2、结合两幅图的信息和有关史实,谈一谈两幅图的内在联系(异同)。大地、大资与工农群众日帝与中华民族联系:地处山区、农村;反动势力弱、群众基础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相结合。区别:图一以反封建斗争为主,反映了阶级矛盾
图二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为主,反映了民族矛盾
图一所示地区地处南方,图二所示地区处华北3、简述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异同点。不同点:(1)指导思想:前者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后者是全面抗战路线。
(2)斗争对象:前者是国民党反动派,后者是日本侵略者、顽固派、伪军等。
(3)分布地域:前者主要在南方,后者主要在华北地区。
相同点:(1)战略构想:都是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试图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2)发动群众:都是着眼于到农村发动和依靠群众,壮大革命力量。
(3)根据地建设:都是通过发展生产、政权建设、土地革命等方式巩固和建设根据地。国民党--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进行第四次和第五次“围剿”
中共----左倾”错误的推行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共产国际---左倾策略的影响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路线:……
转折:遵义会议
结束: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
军事上---粉碎围剿,转危为安
组织上---战胜分裂,保存精干
思想上---宣传主张,播下火种背景
经过
意义红军的长征概况:
内容:
意义:1935.1 遵义
①纠正…取消
②肯定…选举
①事实上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
②幼稚走向
成熟的标志
③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干部、将士的愿望
毛泽东的自身努力
第一次独立自主地正确地解决路线方针和政策
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遵义会议【深化·拓展】为什么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①党的领导从根本上说是对思想路线的领导,遵义会议在军事上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在组织上改组党中央的领导,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就是从思想上路线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②当时的中心任务是军事斗争,中央把军事指挥权交给毛泽东,就在事实上确立了他在全党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
长征的转折点渡过金沙江
跳出包围圈四渡赤水
打乱追剿计划会宁大会师
长征结束1936.10长征开始
1934.10瑞金
1934.10中央红军
红一方面军湘江乌江赤水金沙江大渡河吴起镇
1935.10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会宁1936.10懋功甘孜遵义长征精神 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延伸·拓展】概述“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各自在党的历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1)主要内容:
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遵义会议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历史作用:
八七会议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
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不同点1、背景不同……
2、内容不同……
3、影响不同……
4、八七会议是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召开的
遵义会议是第一次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
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熟的过程(1)从中共一大到二大:最高纲领到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2)从第一工人运动高潮到国民大革命:工人单枪匹马到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3)从国民大革命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到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4)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攻打中心城市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5)遵义会议: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从听命于共产国际到独立而又正确解决自己的问题。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原因?过程:①、二大……
②、1927年后,“八七会议”、“工农武装
割据”
③、长征后,遵义会议
④、1936年,“反蒋抗日”—“逼蒋抗日”—
西安事变原因: ①、马列原理和中国实践结合
②、长期革命实践,总结正反经验
③、中共排除了共产国际的“左”的错误三次“左倾”错误:瞿秋白盲动主义
(1927年11月-1928年4月)
李立三冒险主义
(1930年6月—9月)
王明教条主义
(1931年1月—遵义会议前) 三次左倾错误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严重地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左倾错误对中国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任务、革命形势等的分析,都完全照搬了苏联的模式和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论断,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去甚远。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全民族抗战的伟大胜利(1937-1945)2、解放战争(1945-1949)(1)抗战胜利后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1945-1946)(2)三年解放战争(1946-1949) :A、第一年(46.6—47.6):战略防御,粉碎国民党进攻B、第二年(47.6—48.8):战略反攻 (标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第三年(48.秋开始):战略决战。(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人民解放战争主要矛盾:中国人民—美帝支持的国民党反 动派的矛盾时代特征:民主和独裁、和平与内战的斗争1
9
4
5
.
81
9
4
9
.
101
9
4
6
.
61
9
4
7
.
61
9
4
8
.
81
9
4
9
.
11949.4和谈时期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渡江战役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胜利进军1945年8月————1949年10月内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历史背景时局特点
美 国:
蒋介石:
中 共:企图控制中国,“扶蒋反共”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内战反对内战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结论中共领导的中国人民——美帝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主要矛盾: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老蒋两面手法:“假和平、真内战”原因?重庆谈判历史意义未达成协议的内容:政权和军队时间:结果《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1945.8.28—10.10①中国共产党通过这场斗争,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
②有利于实施民主政治和和平建国,对人民有利;
③国民党被迫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他再要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政治协商会议焦点:1.国民党:先要军队国家化,才能实现政治民主化。2.共产党:军队国家化,必须以政治民主化为前提。结果: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等。政权和军队问题3.民主党派:1946.1.10-31日三种政治力量的角逐A、国民党B、中 共C、中间派消灭共产党等进步力量,建立国民党一党专政,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和加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实际上是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代表广大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坚决反对内战,要求真正的和平、民主、统一。以民盟为代表的中间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简表(敌众我寡)共产党战略战术:战略上藐视敌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依据:国民党不得人心
战术上重视敌人,“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结 果: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爆发时间:
标志:1946年6月26日向中原解放区进攻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100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
——毛泽东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国统区解放区思考: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和 ● 部分任务分别是什么?外线指什★ 么?内线又指什么??130万人430万人1946年6月人民解放军国民党军队国共双方兵力变化示意图1948年秋280万人365万人1947年6月195万人373万人辽沈战役歼敌47万淮海战役歼敌55万平津战役歼敌52万意义: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解放战争的胜利已成定局。三大战役概况东北野战军 林彪 罗荣桓1948年
9月-11月四十七万多人东北全境中原、华东解放军
刘邓陈粟谭1948、11
1949、1五十五万多人长江以北中下流地区杜聿明
黄百韬
黄 维东北、华北野战军
林罗聂1948、11
1949、1五十二万多人华北全境傅作义
(和平起义)(1)渡江战役(1949.4.21)(2)占领南京(1949.4.23)------标志: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③极大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推动世界民族运动发展,增强世界和平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3)马列主义毛泽东的理论指导(4)开展武装斗争(5)组织统一战线(2)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主要矛盾1、大革命时期(1924——1927)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4、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以国共为代表的国内阶级矛盾中国人民——北洋军阀中日民族矛盾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 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民主革命时期国共关系的演变.演变:
合作——对峙——合作抗日——内战。
原因:
主要矛盾的变化;
中共从人民利益出发调整政策。
影响:
合作推翻了北洋军阀,赢得了抗战胜利;
分裂陷入内战给日本侵华可乘之机,祖国至今不能统一。
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三次机遇和错失原因第一次: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原因:帝国主义扶袁夺果实,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妥协;
第二次:国民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原因:帝破坏革命,蒋汪背叛革命,中共犯右倾错误;
第三次:抗战胜利后通过和平建国决议。
原因:美蒋悍然发动内战,撕毁政协决议。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1921-----1949年)领导工人运动国共合作,进行大革命反抗国民党的统治,国共十年对峙教训:奋斗目标要与国情相结合教训:工人力量是有限的,必须加强团结革命道路:由城市转向农村领导核心:毛泽东领导核心政权范围:由南方转移到北方国共合作,进行抗日反抗国民党的统治,解放战争中共完成建党工作政策转变:由反国民党转向抗日教训: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武装斗争结束日本在中国的统治结束国民政府在中国的统治党的建设(重大会议)重大事件:诞生 ——一大
制定纲领 ——二大
危急时分:被迫长征和长征初期的重大伤亡
——遵义会议(转折点)
战略转移:城市到农村的变化 —— 八七会议后
土地革命向抗日战争转移—— 洛川会议
抗日战争向国内战争转移—— 中共七大
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 —— 七届二中
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1.相同点 (1)都是由国民党方面首先提出的,其直接目的是为发动或继续内战争取时间,根本目的是要维护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2)都是国民党在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共产党都采取革命的两手准备,通过谈判挫败了国民党的阴谋。 (3)都由共产党方面提出谈判方案,和谈结果都因国民党方面缺少诚意致使和平希望破灭。 2.不同点 (1)背景:重庆谈判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为准备内战争取时间而提出的,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进行的;北平谈判是在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为做垂死挣扎而提出的。 (2)共产党出发点:参加重庆谈判是为了减少人民所受的战争痛苦,参加北平谈判是为了尽快结束内战。 (3)共产党及其政权的地位:重庆谈判时,共产党的力量还不够强大,政权地位较低;北平谈判时,共产党即将成为中国的执政党,并将建立一个新的国家。考点1 重庆谈判与北平谈判的异同点课后延伸: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各是怎样“走日本人的路”和“走美国人的路”的?结果怎样?后来中国共产党又是怎样由“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 ①康有为、梁启超主张“走日本人的路”,他们效法日本进行维新变法,在中国兴民权,设议院,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结果遭受封建顽固势力阻挠和破坏而失败。②孙中山主张“走美国人的路”,主张暴力革命,主张向西方学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实行总统制,颁布资本主义性质的临时约法》,结果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而失败,仍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③A、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走俄国人的路”:处于幼年时期,效法俄国十月革命,在一些城市发动工人起义和武装斗争,未取得有效成功。特别是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者曾坚持城市中心论,发动武装暴动,使党损失重大。
B、 1927年后,中国共产党“走自己的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召开八七会议,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坚持农村中心论,即先夺取农村政权,然后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④说明了中国资产阶级具有突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成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改良主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成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