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8.3琵琶行并序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8.3琵琶行并序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5 16:19:4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8.3琵琶行
白居易
【目标引领】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文体知识,积累文化常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
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描写音乐的方法,总结方法技巧。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分析诗人和琵琶女的形象特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主旨。
重点:赏析诗中描写音乐的精妙之处。
难点:体会诗人抒发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人生感慨。
【问题激疑】
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自主探究】
一.知人论世
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思想主张 诗歌特点
前期 江州司马以前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
后期 江州司马以后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
文学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二.背景介绍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派遣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没想到却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嫉恨。白居易当时是太子左赞善大夫,已经离开了谏官的位置。那些人说他不该越职言事,并诬称白居易写过“新井”和“赏花”的诗,不顾忌他母亲是因看花坠井而死的,大逆不道。其中真实的原因是,白居易在此前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期间,屡向皇帝上书言事,剖析朝政,还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如《卖炭翁》等,得罪了很多权贵。这一次政治打击在白居易的一生中是最为沉重的。从此,他虽然也不失关心国计民生的赤子之心,但干预政治的热情却大大减退。了解这一政治背景,有助于理解这首诗中诗人所表现出的压抑和苦闷。
被贬九江的第二年,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到江边送客,离别在即,惆怅萦怀。忽然,从水面飘来的琵琶声,凝住了时空,吸引了主客,由此演绎出一段琵琶女的故事,更因之产生了一首脍炙古今的诗篇。
三.文学常识
(1)琵琶
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2)《琵琶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3)汉乐府:指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乐府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
(4) 歌、行、吟、引、曲、谣、辞统称“乐府歌行体“,属于古体诗。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多口语化,声律自由”,富于变化,便于叙事、抒情。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特点有:
①篇幅可短可长。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
②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③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④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四.整体感知
(一)朗读正音:
铮(zhēng) 转徙(xǐ) 浔阳(xún)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篦 (diàn bì)
谪居(zhé) 还独倾(huán) 间关(jiàn)
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1)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结合注释,翻译小序及全诗。
(2)叙述故事大意,给故事划分层次并概括其内容。
(二)概括诗歌内容:
第一段 浔阳江头夜送客
第二段 江心聆听琵琶声
第三段 琵琶女诉身世苦
第四段 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诗文的主旨句是?
【合作解疑】
一.解读小序:
1.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你如何理解这句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二.赏析文中的音乐描写
1.诗中描写了几次琵琶女的演奏?请简要说明每一次描写的特点。
清人方扶南评价白居易这首“江上琵琶”为“摹写声音至文”,称“足以移人”。 音乐是抽象的,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
小组讨论:琵琶女的音乐具有怎样的特点?白居易是怎样将无形的音乐形象化的?诗人的怎样将音乐这种虚无缥缈的存在表现出来的?
前奏曲 转轴拨弦三两声……似诉平生不得志。
欢乐曲 比喻、摹声 欢乐明朗、清脆悦耳 青年时代 色艺超群 名噪京城 醉酒欢歌
沉思曲 间关莺语花底滑……此时无声胜有声 家庭变故 年长色衰 门庭冷落 嫁作商妇
悲愤曲 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 比喻 刚劲急促 高亢激越
3.小组合作,绘出音乐变化曲线图,并尝试通过音乐的起伏变化去关联琵琶女的一生遭遇,感受琵琶女情感的变化
三.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1.课文第三部分写了琵琶女怎样的遭遇?我们应怎样认识琵琶女这一形象?
2.诗中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3.作者会发出哀叹,是因为他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诗人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四.赏析环境描写
《琵琶行》中前后贯穿了几处景物描写,请阅读诗歌一一找出来,并简要分析这些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环境描写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环境描写2:“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环境描写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环境描写4:“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环境描写5:“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
【知识链接】: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描写往往能够起到渲染氛围、埋下伏笔、烘托形象、揭示主题等作用。
【精讲点拨】
对比总结:这本课三首诗均表达了作者各自的生命状态和精神世界。试结合诗歌填出下表内容。
课文 生命状态(同) 内心情感(异) 抒情方式
梦游天姥吟留别 苦闷、怅惘、傲岸、自信
登高 记登高所见
琵琶行并序 才高被弃、迁谪之痛、天涯之感 叹琵琶女才艺与身世
【知识建构】
【拓展延伸】
1.对比阅读:这首诗与《琵琶行并序》相比,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异同?
夜闻歌者①
白居易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注】①诗人当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2.对比阅读:诗的颔联“泉迸幽音离石底”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幽咽泉流冰下难”相比,在描写乐声方面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听段处士弹琴
方干
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
泉迸幽音离石底,松含细韵在霜枝。
窗中顾兔初圆夜,竹上寒蝉尽散时。
唯有此时心更静,声声可作后人师。
2.音乐欣赏:《琵琶行》
【巩固训练】
一.基础训练
1.(24-25高一上·广东广州·期中)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却坐促弦弦转急 却:退回 B.凄凄不似向前声 向前:以前
C.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代指战船 D.如今有谁堪摘 堪:忍受
2.(24-25高一上·广东广州·期中)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铁骑突出刀枪鸣
C.整顿衣裳起敛容 D.秋月春风等闲度
3.(24-25高三下·河南南阳·期中)下列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明年秋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铁骑突出刀枪鸣 整顿衣裳起敛容
C.凄凄不似向前声 去来江口守空船
D.终岁不闻丝竹声 门前冷落鞍马稀
4.(24-25高一上·黑龙江哈尔滨·期中)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拘于时,学于余 B.江州司马青衫湿
C.使快弹数曲 D.妆成每被秋娘妒
5.(24-25高一上·黑龙江哈尔滨·期中)选出对加点词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 )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A.升官 凡是 字 乐曲,歌唱的遍数
B.贬官 总共 字 古诗的一种
C.平调 总共 句 古诗的一种
D.贬官 凡是 句 乐曲,歌唱的遍数
6.(24-25高一上·天津宁河·期中)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贬官,降职
B.委身为贾人妇 委身:托身,嫁人
C.峥嵘岁月稠 峥嵘:不平凡、不寻常
D.予出官二年 出官:离家外出做官
7.(24-25高一上·甘肃武威·期中)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全部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明年秋 铁骑突出刀枪鸣 凄凄不似向前声
B.老大嫁作商人妇 门前冷落鞍马稀 整顿衣裳起敛容
C.因为长句 似诉平生不得志 暮去朝来颜色故
D.今漂沦憔悴 其间旦暮闻何物 终岁不闻丝竹声
8.(24-25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使快弹数曲 一曲红绡不知数 B.同是天涯沦落人 自言本是京城女
C.轻拢慢捻抹复挑 商人重利轻别离 D.凝绝不通声暂歇 如听仙乐耳暂明
9.(24-25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声音低沉。 B.曲终收拨当心画 当心:小心。
C.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 D.满座重闻皆掩泣 掩泣:掩饰哭泣。
10.(24-25高一上·河南平顶山·期中)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暮去朝来颜色故 (容貌) B.老大嫁作商人妇 (年纪大了)
C.秋月春风等闲度 (平常,随随便便) D.却坐促弦弦转急 (但)
11.(24-25高一上·河南平顶山·期中)下列对《琵琶行并序》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迁,是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文中同指白居易贬官的词语还有“出官”指外出做官,“迁谪”指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
B.教坊,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
C.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富家豪族多聚居在这一带。
D.青衫,青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是青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12.(24-25高一上·广东广州·阶段练习)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间关莺语花底滑 间关:形容婉转的鸟鸣声,
B.低眉信手续续弹 信手:随手
C.使快弹数曲 快弹:快速弹
D.秋月春风等闲度 等闲:平常,随随便便
13.(24-25高一上·天津滨海新·阶段练习)下列各句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梦啼妆泪红阑干 B.暮去朝来颜色故
C.整顿衣裳起敛容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二、能力提升
(24-25高一上·广东茂名·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小题。
在《琵琶行》一诗中,白居易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 A 。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暂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 B 。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诗人的艺术才华。诗人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却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a)”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b)”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c)”的感慨?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 C ,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
1.请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成语。
2.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C.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D.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请根据文意,选出合适的诗句填入文中括号中。( )
A.a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b弟走从军阿姨死 c杜鹃啼血猿哀鸣
B.a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江州司马青衫湿
C.a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b梦啼妆泪红阑干 c如听仙乐耳暂明
D.a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b老大嫁作商人妇 c同是天涯沦落人
4.(24-25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下列与“主人下马客在船”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秦时明月汉时关 B.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24-25高三上·山东枣庄·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5-7小题。
《琵琶行》将叙事、写景、抒情交融于诗歌与音乐,写尽了沦落天涯、(①)的悲哀。诗歌一出即风靡宫廷闾巷,以至“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此去经年,传诵不绝,“一曲琵琶说到今”。诗人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忧郁地走进了经典。那两行长长的泪水,垂挂在历史的脸庞上,再也无法抹去。再惊艳的美色也会老去,再精妙的琴声也会被风带走,但若遇见了杰出的诗人,便一起被文字收藏,并得以长存。
大诗人也许与歌女一样柔弱,一样被命运蹂躏。然而他可以被弃,不会自弃;可以被贬,不会自贬;可以沦落,不会堕落;可以沉沦,不会沉没。对于这样的人,不幸不啻是一种财富。何况,(②)的诗人不会寂寞,他永远不会缺乏真挚的仰慕者和追随者,以及来自同道的温暖。文学是广阔的港湾,可以容纳所有的伤害;文学是深厚的沃土,思想和激情会在此蓬勃生长。火中涅槃的凤凰,因为重生更加雍容,而世界也因此更加精彩。
5.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6.仿照画横线句“诗人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忧郁地走进了经典”的句式,以“歌女”为主语,写一句话,展现其被白居易写入诗歌的经历。
7.将画波浪线部分,即关于“文学”作用的内容压缩成简短的整句。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可适当增减删改字词,不超过30字。
(24-25高一下·安徽宣城·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8-9小题。
初到江州
白居易
浔阳欲到思无穷,庾亮楼南湓口东。
树木凋疏山雨后,人家低湿水烟中。
菰蒋喂马行无力,芦荻编房卧有风。
遥见朱轮①来出郭,相迎劳动使君公。
[注]①朱轮:古代高官贵族乘坐的车子,因用朱红漆轮,故名。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思无穷”三个字蕴含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绪,为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
B.次句点明具体方位,诗人初到江州时所站立之地为庾亮楼的南边、湓口的东边。
C.中间两联从视觉的角度分别描写江州的自然、社会景象,烘托被贬的落寞之情。
D.尾联叙写诗人遥见江州刺史乘坐华丽马车出城迎接自己,旨在表现使君的热情。
9.本诗与《琵琶行并序》中都有对江州环境的描写,请结合这两首诗的内容简要概括白居易眼中江州环境的特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8.3琵琶行
白居易
【目标引领】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文体知识,积累文化常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
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描写音乐的方法,总结方法技巧。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分析诗人和琵琶女的形象特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主旨。
重点:赏析诗中描写音乐的精妙之处。
难点:体会诗人抒发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人生感慨。
【问题激疑】
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自主探究】
一.知人论世
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思想主张 诗歌特点
前期 江州司马以前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
后期 江州司马以后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
文学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二.背景介绍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派遣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没想到却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嫉恨。白居易当时是太子左赞善大夫,已经离开了谏官的位置。那些人说他不该越职言事,并诬称白居易写过“新井”和“赏花”的诗,不顾忌他母亲是因看花坠井而死的,大逆不道。其中真实的原因是,白居易在此前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期间,屡向皇帝上书言事,剖析朝政,还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如《卖炭翁》等,得罪了很多权贵。这一次政治打击在白居易的一生中是最为沉重的。从此,他虽然也不失关心国计民生的赤子之心,但干预政治的热情却大大减退。了解这一政治背景,有助于理解这首诗中诗人所表现出的压抑和苦闷。
被贬九江的第二年,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到江边送客,离别在即,惆怅萦怀。忽然,从水面飘来的琵琶声,凝住了时空,吸引了主客,由此演绎出一段琵琶女的故事,更因之产生了一首脍炙古今的诗篇。
三.文学常识
(1)琵琶
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2)《琵琶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3)汉乐府:指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乐府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
(4) 歌、行、吟、引、曲、谣、辞统称“乐府歌行体“,属于古体诗。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多口语化,声律自由”,富于变化,便于叙事、抒情。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特点有:
①篇幅可短可长。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
②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③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④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四.整体感知
(一)朗读正音:
铮(zhēng) 转徙(xǐ) 浔阳(xún)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篦 (diàn bì)
谪居(zhé) 还独倾(huán) 间关(jiàn)
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1)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结合注释,翻译小序及全诗。
(2)叙述故事大意,给故事划分层次并概括其内容。
(二)概括诗歌内容:
第一段 浔阳江头夜送客
第二段 江心聆听琵琶声
第三段 琵琶女诉身世苦
第四段 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诗文的主旨句是?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合作解疑】
一.解读小序:
1.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小序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缘由,以及名字的由来,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你如何理解这句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恬然自安”,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
二.赏析文中的音乐描写
1.诗中描写了几次琵琶女的演奏?请简要说明每一次描写的特点。
第一次是暗写、略写,只写诗人江边送客听到琵琶声,没有进行具体描写,但从“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描写,烘托音乐高妙。
第二次是明写、详写,琵琶女出场并演奏,这是诗的主体部分。诗人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她演奏的内容、演奏的技艺,并由此转入琵琶女自叙身世,不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而且引出了诗人自己的“沦落”,将自己“辞帝京”“谪居卧病”之事带出。
第三次是明暗结合,写得简略。先说调子悲凄,又从侧面写听众“掩泣”,更以“江州司马青衫湿”作结,补足了“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的内涵,鲜明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清人方扶南评价白居易这首“江上琵琶”为“摹写声音至文”,称“足以移人”。 音乐是抽象的,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
小组讨论:琵琶女的音乐具有怎样的特点?白居易是怎样将无形的音乐形象化的?诗人的怎样将音乐这种虚无缥缈的存在表现出来的?
①比喻、对比,将抽象无形的音乐比成形象可感的实体。如”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用生活中具体的声音作比喻,以声喻声,声中带形,声中含情,形象描绘出音乐不同的节奏、旋律和情绪。
②运用通感的手法,赋形于声,把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转移到听者主观的感觉之中,启发联想,余韵无穷。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③叠词和联绵词直接摹拟声音,增加了语言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使音节悦耳动听。
④叙议结合,妙语点睛,直接点评音乐效果,通过评价乐声来揭示乐曲魅力。如:“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以音乐带出的听者感受直接表现音乐效果,声情并茂,可见乐曲之感染力,演奏者用情之真切。
⑤侧面描写,通过听众反应、环境气氛来衬托音乐效果和魅力。如:“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通过写听众反应、环境气氛,表现琵琶曲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衬托出琵琶女演奏技巧高超、演奏情感令人动容。
前奏曲 转轴拨弦三两声……似诉平生不得志。 动作、心理描写 低沉抑郁 浔阳江边 风寒月冷 独守空船 孤单凄凉
欢乐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大珠小珠落玉盘。 比喻、摹声 欢乐明朗、清脆悦耳 青年时代 色艺超群 名噪京城 醉酒欢歌
沉思曲 间关莺语花底滑……此时无声胜有声 比喻、通感 冰涩凝绝 幽愁幽咽 家庭变故 年长色衰 门庭冷落 嫁作商妇
悲愤曲 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 比喻 刚劲急促 高亢激越 丈夫薄情 独守空船 痛不欲生 悔恨交加
3.小组合作,绘出音乐变化曲线图,并尝试通过音乐的起伏变化去关联琵琶女的一生遭遇,感受琵琶女情感的变化
三.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1.课文第三部分写了琵琶女怎样的遭遇?我们应怎样认识琵琶女这一形象?
①“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②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③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2.诗中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塑造了郁郁不得志、孤苦惆怅、失意潦倒、雅好音乐、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诗人形象。
送客时的离别愁绪,听歌女演奏和自叙时感情共鸣,对远离京城环境的不适,春江秋月夜的一人独饮,这些叙述无不是诗人心曲的流露,直让人为诗人无故被贬黯然泪下,生出一腔怨恨。
3.作者会发出哀叹,是因为他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琵琶女:才艺超凡,地位卑贱,年老色衰,孤苦无依;
诗人:被贬九江,孤独寂寞,感慨伤怀,失意悲凉。
4.诗人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①伤琵琶女。“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
小结:
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四.赏析环境描写
《琵琶行》中前后贯穿了几处景物描写,请阅读诗歌一一找出来,并简要分析这些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环境描写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鉴赏】:情境交融。月朦胧,水渺茫。离愁无法排解,苦闷难以消除。既道出了诗人的心情,烘托了悲凉的气氛,也奠定了全诗悲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鉴赏】:点明了时令、地点、时间和事件,红枫荻花秋风,秋意浓浓,内蕴丰富。几笔勾画就将这如画的美丽秋景渲染得萧瑟凄凉,从而奠定了诗歌感伤的基调。
环境描写2:“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鉴赏】:情境交融。月朦胧,水渺茫。离愁无法排解,苦闷难以消除。既道出了诗人的心情,烘托了悲凉的气氛,也奠定了全诗悲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环境描写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鉴赏】:乐曲声停,但又似乎没停,如丝如缕,如泣如诉,萦绕在诗人的耳畔,渲染了当时寂静的环境气氛;也说明当时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环境描写4:“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鉴赏】:既渲染了孤寂悲凉的气氛,也描摹出了琵琶女凄凉孤寂的内心世界。环境描写5:“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
环境描写5:“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
【鉴赏】:既写出了诗人谪居之处环境的恶劣,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孤寂、苦闷和无奈。
【知识链接】: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描写往往能够起到渲染氛围、埋下伏笔、烘托形象、揭示主题等作用。
【精讲点拨】
对比总结:这本课三首诗均表达了作者各自的生命状态和精神世界。试结合诗歌填出下表内容。
课文 生命状态(同) 内心情感(异) 抒情方式
梦游天姥吟留别 失意苦闷 壮志难酬 苦闷、怅惘、傲岸、自信 记梦游天姥
登高 悲秋苦病、忧国伤时 记登高所见
琵琶行并序 才高被弃、迁谪之痛、天涯之感 叹琵琶女才艺与身世
【知识建构】
【拓展延伸】
1.对比阅读:这首诗与《琵琶行并序》相比,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异同?
夜闻歌者①
白居易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注】①诗人当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相同点:都用秋月来渲染气氛,显示了两诗基调的凄凉压抑。
不同点:《琵琶行并序》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绘声绘色地描写难以言状的音乐;《夜闻歌者》只概括地写出歌者声调的“愁绝”“凄切”。另外,《琵琶行并序》对琵琶女的外貌描写只作简单概括,而《夜闻歌者》对歌女的外貌描写却很细腻。
2.对比阅读:诗的颔联“泉迸幽音离石底”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幽咽泉流冰下难”相比,在描写乐声方面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听段处士弹琴
方干
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
泉迸幽音离石底,松含细韵在霜枝。
窗中顾兔初圆夜,竹上寒蝉尽散时。
唯有此时心更静,声声可作后人师。
同:两句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乐声,喻体都用到了泉水,化抽象为形象,写琴声之动人,有形神兼备之妙。
异:①从“形”的角度来说,前者使用了“迸”字,凸显力度;后者使用了“难”字,凸显缓慢。②从“声”的角度来说,前者使用了“幽音”,突出清远的特点;后者使用了“幽咽”,突出低沉微弱的特点。
2.音乐欣赏:《琵琶行》
【巩固训练】
一.基础训练
1.(24-25高一上·广东广州·期中)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却坐促弦弦转急 却:退回 B.凄凄不似向前声 向前:以前
C.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代指战船 D.如今有谁堪摘 堪:忍受
【答案】D
【知识点】一般文言实词、一般文言虚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琵琶女)退回座位后,加紧弹奏琵琶,弦声变得愈发急促。
B.正确,句意:(琴弦)凄凄切切不再像之前那种声音。
C.正确。句意: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D.“堪”,可以,能够。句意:如今花儿将败还有谁能采摘。
故选D。
2.(24-25高一上·广东广州·期中)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铁骑突出刀枪鸣 C.整顿衣裳起敛容 D.秋月春风等闲度
【答案】D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属于。古义,于是作;今义,常用作表原因的关联词。句意:于是撰写了这首七言歌行,作歌赠送给她。
B.属于。古义,突然爆发出;今义,指超出一般而显露出来。句意: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突然爆发出刀枪的声音。
C.属于。古义,整理;今义,治理。句意:整理衣服收敛起面容。
D.不属于。古今同义,轻易地。句意: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轻易消磨。
故选D。
3.(24-25高三下·河南南阳·期中)下列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明年秋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铁骑突出刀枪鸣 整顿衣裳起敛容
C.凄凄不似向前声 去来江口守空船
D.终岁不闻丝竹声 门前冷落鞍马稀
【答案】D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
A.“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句意:第二年秋天。
“因为”:古义,于是创作;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句意:因此创作了一首长诗,并作歌赠送给她。
B.“突出”:古义,突然冲出;今义,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句意:像铁甲骑兵急速冲出,刀枪齐鸣一样。
“整顿”: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句意:整理好衣服,站起来,表情变得严肃恭敬。
C.“向前”:古义,先前、刚才;今义,朝着前方。句意:凄凄切切不再像以前那种声音 。
“去来”:古义“去” 是 “离开” 的意思,“来”在这里无实际意义,是助词/“去来” 一般指“来去”,表示往返的意思。句意:(商人)离开后我在江口守着空船。
D.“终岁”:古今意义相同,都是 “一整年、全年”的意思。句意:一年到头都听不到音乐声。
“门前”:古今意义相同,就是指“门口、门前的区域”。句意:门前冷冷清清,很少有车马到来。
故选D。
4.(24-25高一上·黑龙江哈尔滨·期中)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拘于时,学于余 B.江州司马青衫湿
C.使快弹数曲 D.妆成每被秋娘妒
【答案】C
【知识点】省略句、被动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被动句,第一个“于”为被动标志。句意: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B.被动句,湿,被打湿。句意:我江州司马青衫的衣襟被泪水打湿。
C.省略句,应为“使(之)快弹数曲”。句意: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
D.被动句,“被”为被动标志。句意: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故选C。
5.(24-25高一上·黑龙江哈尔滨·期中)选出对加点词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 )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A.升官 凡是 字 乐曲,歌唱的遍数
B.贬官 总共 字 古诗的一种
C.平调 总共 句 古诗的一种
D.贬官 凡是 句 乐曲,歌唱的遍数
【答案】B
【知识点】一般文言虚词、一般文言实词、文史典籍、古代官职 典章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左迁”:贬官,降职。古人尊右卑左,故称降职为左迁。
“凡”:总共。“言”:字。句意:总共六百一十六个字。
“行”:古体诗的一种,歌行一体,与乐府相近,它的音节格律比较自由,采用五、七杂言古体,形式富于变化。
因此,加点词依次意思为:贬官、总共、字、古体诗的一种。
故选B。
6.(24-25高一上·天津宁河·期中)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贬官,降职
B.委身为贾人妇 委身:托身,嫁人
C.峥嵘岁月稠 峥嵘:不平凡、不寻常
D.予出官二年 出官:离家外出做官
【答案】D
【知识点】一般文言实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A.句意: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
B.句意:嫁给商人做妻子。
C.句意:不平凡的岁月很多。
D.出官,调出京城为官。句意:我从京城外调出来江州作官已经两年了。
故选D。
7.(24-25高一上·甘肃武威·期中)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全部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明年秋 铁骑突出刀枪鸣 凄凄不似向前声
B.老大嫁作商人妇 门前冷落鞍马稀 整顿衣裳起敛容
C.因为长句 似诉平生不得志 暮去朝来颜色故
D.今漂沦憔悴 其间旦暮闻何物 终岁不闻丝竹声
【答案】D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明年”,古今异义词。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句意:第二年秋天。
“突出”,古今异义词。古义:快速冲出;今义:冲出去;超过一般;鼓出来。句意:又像一队铁骑突然杀出,刀枪齐鸣。
“向前”,古今异义词。古义:以前;今义:走向前方。句意:凄凄切切不再像以前那种声音。
B.“老大”,古今异义词。古义:年纪大了;今义:长子,兄弟排行第一。句意:年纪大了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冷落”,古今意义相同,都指“冷清,不热闹”。句意:门前车马减少冷冷清清。
“整顿”,古今异义词。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句意:整理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C.“因为”,古今异义词。古义:于是创作;今义:表原因的连词。句意:于是创作了这首长诗。
“得志”,古今意义相同,都指“实现志愿”。句意:似乎在诉说着她一生难以实现愿望。
“颜色”,古今异义词。古义:容貌;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句意: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年老色衰。
D.全都不是古今异义词。
“憔悴”,古今意义相同,都指“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句意:如今江湖漂泊脸色难看。
“旦暮”,古今意义相同,都指“早晨晚上”。句意: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
“终岁”,古今意义相同,都指“一整年”。句意:一年到头也听不见管弦奏鸣。
故选D。
8.(24-25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使快弹数曲 一曲红绡不知数 B.同是天涯沦落人 自言本是京城女
C.轻拢慢捻抹复挑 商人重利轻别离 D.凝绝不通声暂歇 如听仙乐耳暂明
【答案】B
【知识点】一般文言实词、一词多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数量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名词,数目。句意:请她尽情地弹几支曲子。/每当一曲弹罢,不知要给多少红绸。
B.都是动词,表判断。句意:同样都是天涯沦落的可怜人。/她说她本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
C.形容词,轻轻地/动词,轻视。句意:轻轻地拢,慢慢地捻,抹又挑。/商人只重营利,对离别看得很轻淡。
D.时间名词,暂时/时间副词,忽然,一下子。句意: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暂时中断。/像听了天上的仙乐,耳朵也顿时清明。
故选B。
9.(24-25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声音低沉。 B.曲终收拨当心画 当心:小心。
C.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 D.满座重闻皆掩泣 掩泣:掩饰哭泣。
【答案】A
【知识点】一般文言实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
B.错误。当心:在……中心。句意: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
C.错误。去来:走了以后。句意:他走了以后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
D.错误。掩泣:掩面哭泣。句意: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故选A。
10.(24-25高一上·河南平顶山·期中)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暮去朝来颜色故 (容貌) B.老大嫁作商人妇 (年纪大了)
C.秋月春风等闲度 (平常,随随便便) D.却坐促弦弦转急 (但)
【答案】D
【知识点】一般文言实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时光飞逝,过去了多少朝朝暮暮,而(我/琵琶女)的容颜也老去了。
B.正确。句意:自己的年岁大了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C.正确。句意:年复一年随随便便就消磨了美好的年华。
D.错误。却:退回。句意:回到座位坐下,把弦拧紧,弦拨得更加急促。
故选D。
11.(24-25高一上·河南平顶山·期中)下列对《琵琶行并序》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迁,是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文中同指白居易贬官的词语还有“出官”指外出做官,“迁谪”指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
B.教坊,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
C.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富家豪族多聚居在这一带。
D.青衫,青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是青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答案】A
【知识点】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官职 典章制度、音乐文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出官’指外出做官”错误,“出官”指京官贬黜往地方任职。
故选A。
12.(24-25高一上·广东广州·阶段练习)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间关莺语花底滑 间关:形容婉转的鸟鸣声,
B.低眉信手续续弹 信手:随手
C.使快弹数曲 快弹:快速弹
D.秋月春风等闲度 等闲:平常,随随便便
【答案】C
【知识点】一般文言实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像黄莺在花下婉转流利地啼鸣。
B.正确。句意: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
C.“快速弹”错误,应解释为“畅快地弹”。句意: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
D.正确。句意: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随随便便地消磨掉了。
故选C。
13.(24-25高一上·天津滨海新·阶段练习)下列各句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梦啼妆泪红阑干 B.暮去朝来颜色故
C.整顿衣裳起敛容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答案】A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没有古今异义词。句意:梦中哭醒,泪水和脸上的胭脂纵横交错。
B.颜色,古:指人的脸色/今:指色彩。句意:日复一日自己渐渐地年老色衰。
C.整顿,古:整理/今:检查处理。句意:整理衣裳显出庄重的神情。
D.黄泉,古:地下的泉水/今:指阴间。句意: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
故选A。
二、能力提升
(24-25高一上·广东茂名·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小题。
在《琵琶行》一诗中,白居易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 A 。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暂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 B 。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诗人的艺术才华。诗人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却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a)”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b)”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c)”的感慨?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 C ,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
1.请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成语。
2.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C.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D.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请根据文意,选出合适的诗句填入文中括号中。( )
A.a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b弟走从军阿姨死 c杜鹃啼血猿哀鸣
B.a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江州司马青衫湿
C.a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b梦啼妆泪红阑干 c如听仙乐耳暂明
D.a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b老大嫁作商人妇 c同是天涯沦落人
【答案】1.A.拍案叫绝 B.戛然而止 C.相提并论 2.C 3.D
【知识点】熟语(含成语)、情境补写、修辞手法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根据前文“白居易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可知,这里描述的是白居易诗句所创造的深邃艺术效果。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成语来表达读者对这种艺术境界的赞赏和惊叹。可用“拍案叫绝”。拍案叫绝:形容非常赞赏。
B处,根据前文“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可知,这里描述的是音乐在高潮时突然停止的情景。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成语来表达这种突然停止的状态。可用“戛然而止”。戛然而止:形容突然停止。
C处,根据前文“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可知,文中通过对比琵琶女的遭遇和正直知识分子的遭遇,表达了作者的同情。这里需要一个成语来表达将两者放在一起谈论或比较的意思。可用“相提并论”。相提并论: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音乐比喻成铁骑、刀枪的轰鸣,表现了音乐的高亢、激烈。
A.比喻,把雪比喻成梨花,表现边塞之雪的洁白、繁密、壮美。
B.比喻,把雨比喻成牵丝不断的麻,表现雨的连绵不绝。
C.拟人,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
D.比喻,把西湖比喻成西子,表现西湖的美丽动人。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a处写琵琶女昔日在京城的情况,她昔日在京城色艺双绝、红极一时,这和被贬前的白居易在京城盛极一时有些类似;“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都符合这个情况,可排除C;
b处是说白居易被贬以后的处境,因为他被贬后的处境和琵琶女是相同的,而这时候的琵琶女应是年老色衰,嫁作商人为妻,所以可填“老大嫁作商人妇”,排除ABC;
c处是对二人相似遭遇和命运的感慨,只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符合语境,可排除AC。
故选D。
4.(24-25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下列与“主人下马客在船”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秦时明月汉时关 B.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答案】D
【知识点】修辞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主人下马客在船”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指主客一同下马、上船。
A.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秦汉时期的明月依旧照着秦汉时期的关塞,将秦汉两个时代合在一起表述。
B.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在墓的东西左右都种植了松柏和梧桐。
C.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D.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琵琶的大弦发出的声音比作急雨,形象地描绘出大弦声音的急促、嘈杂;把小弦发出的声音比作私语,生动地展现了小弦声音的轻柔、细密。
故选D。
(24-25高三上·山东枣庄·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5-7小题。
《琵琶行》将叙事、写景、抒情交融于诗歌与音乐,写尽了沦落天涯、(①)的悲哀。诗歌一出即风靡宫廷闾巷,以至“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此去经年,传诵不绝,“一曲琵琶说到今”。诗人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忧郁地走进了经典。那两行长长的泪水,垂挂在历史的脸庞上,再也无法抹去。再惊艳的美色也会老去,再精妙的琴声也会被风带走,但若遇见了杰出的诗人,便一起被文字收藏,并得以长存。
大诗人也许与歌女一样柔弱,一样被命运蹂躏。然而他可以被弃,不会自弃;可以被贬,不会自贬;可以沦落,不会堕落;可以沉沦,不会沉没。对于这样的人,不幸不啻是一种财富。何况,(②)的诗人不会寂寞,他永远不会缺乏真挚的仰慕者和追随者,以及来自同道的温暖。文学是广阔的港湾,可以容纳所有的伤害;文学是深厚的沃土,思想和激情会在此蓬勃生长。火中涅槃的凤凰,因为重生更加雍容,而世界也因此更加精彩。
5.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6.仿照画横线句“诗人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忧郁地走进了经典”的句式,以“歌女”为主语,写一句话,展现其被白居易写入诗歌的经历。
7.将画波浪线部分,即关于“文学”作用的内容压缩成简短的整句。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可适当增减删改字词,不超过30字。
【答案】5.示例:①同病相怜;②才华超众(才华横溢、才华出众)
示例:歌女携着凄切切的琵琶声,哀婉地步入了诗歌。
7.示例一:文学是容纳伤害的港湾,是滋养思想和激情的沃土。
示例二:文学是港湾,可容纳伤害;文学是沃土,可滋养思想和激情
【知识点】熟语(含成语)、压缩语段、句式仿写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琵琶行》在琵琶女描述经历后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诗人和琵琶女因遭遇相似而互相同情,故可填写“同病相怜”。
同病相怜:因为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比喻因有同样的不幸遭遇而彼此理解、同情。
②所填写成语修饰“诗人”,而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成就很高,不乏仰慕者和追随者,故可填写“才华超众”或与之相近的成语“才华横溢”“才华出众”
才华超众:才能远远超出一般人。/才华横溢:很有才华,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才华出众:指一个人的能力、水平、才干远远超出一般人。
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
画线句子的格式为:“诗人”为主语,“踏着”为动词,“湿漉漉”属于ABB形式修饰名词“诗行”,××地+动词+了+名词。
故按照题干要求可仿写为:歌女携着凄切切的琵琶声,哀婉地步入了诗歌。
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先了解整句的形式为排比或对偶,然后再进行压缩,同时注意字数要求。
第一种形式:主语为“文学”,“容纳所有伤害”“思想和激情在此蓬勃生长”可以作为修饰成分分别修饰“港湾”“沃土”,故可压缩为:文学是容纳伤害的港湾,是滋养思想和激情的沃土。
第二种形式:以“文学是……,可以……”的句式进行压缩,故可压缩为:文学是港湾,可容纳伤害;文学是沃土,可滋养思想和激情。
(24-25高一下·安徽宣城·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8-9小题。
初到江州
白居易
浔阳欲到思无穷,庾亮楼南湓口东。
树木凋疏山雨后,人家低湿水烟中。
菰蒋喂马行无力,芦荻编房卧有风。
遥见朱轮①来出郭,相迎劳动使君公。
[注]①朱轮:古代高官贵族乘坐的车子,因用朱红漆轮,故名。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思无穷”三个字蕴含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绪,为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
B.次句点明具体方位,诗人初到江州时所站立之地为庾亮楼的南边、湓口的东边。
C.中间两联从视觉的角度分别描写江州的自然、社会景象,烘托被贬的落寞之情。
D.尾联叙写诗人遥见江州刺史乘坐华丽马车出城迎接自己,旨在表现使君的热情。
9.本诗与《琵琶行并序》中都有对江州环境的描写,请结合这两首诗的内容简要概括白居易眼中江州环境的特点。
【答案】8.D 9.①自然环境:树木凋疏,雨后萧瑟;
②居住环境:地势低洼潮湿,房屋简陋;
③整体氛围:偏远荒凉,透着凄凉。
【知识点】白居易(772-846)、写景抒情
【导语】《初到江州》以“思无穷”起笔,融景与情。山雨后凋疏的树木、水烟中低湿的人家,勾勒江州萧瑟;菰蒋喂马、芦荻编房,写尽居所简陋。末句朱轮相迎,难掩贬谪落寞。全诗以景衬情,平淡中见深沉。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旨在表现使君的热情”错误。由全诗“树木凋疏”“人家低湿”“芦荻编房”的落寞氛围及白居易被贬江州的背景可知,“朱轮来出郭”更多是官场礼节,并非“旨在表现使君的热情”,而是暗含诗人被贬后的复杂心绪。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①自然环境:《初到江州》中“树木凋疏山雨后”直接描写江州山雨后树木稀疏零落的景象,“凋疏”一词体现出自然景象的萧瑟;《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以“枫叶”“荻花”在秋日里“瑟瑟”(萧瑟发抖)的状态,勾勒出江州秋日江边自然环境的荒凉,两首诗均以自然景物的衰败感体现自然环境的萧瑟。
②居住环境:《初到江州》中“人家低湿水烟中”明确点出江州人家居住在低洼潮湿之地,“水烟中”更显环境的湿冷;“芦荻编房卧有风”则直接描写当地人用芦荻编扎房屋,简陋到睡觉时能感受到穿堂风,体现居住条件的简陋。《琵琶行》中“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进一步印证江州“地低湿”的特点,且以“黄芦苦竹”这种低贱、丛生的植物环绕住宅,侧面烘托居住环境的简陋,两首诗共同指向居住环境的低湿与简陋。
③整体氛围:《初到江州》中“庾亮楼南湓口东”虽点明方位,但“楼南”“口东”的边缘位置暗示江州并非繁华之地;“菰蒋喂马行无力”以“菰蒋”(一种水生植物)作为喂马的饲料,可见当地物资匮乏,间接体现地域偏远。《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直接点出江州地处偏僻,“地僻”二字明确其偏远;“黄芦苦竹绕宅生”的“苦竹”自带“苦”意,与《初到江州》中“水烟中”的朦胧湿冷感相呼应,共同营造出凄凉的整体氛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