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8.1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目标引领】
语言建构与运用:背诵本诗,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把握文中的关键字、词、句的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缘景明情,在诵读过程中感悟、体味诗歌情感,理解“诗仙”艺术的浪漫艺术和人生的理想追求。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梦游”意境,体会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品味诗人情感,学习诗人不慕荣利,追求自由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欣赏诗歌丰富多变的意境,理解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人看似消极的人生感慨里深藏的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理解诗歌主旨及李白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问题激疑】
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他喝酒: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他的剑:安得倚天剑, 跨海斩长鲸。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有远大的抱负,“愿为辅弼”“安社稷”“济苍生”。
“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这是贺知章心中的李白;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是余光中心中的李白;
李白是国人心中的“诗仙”,从古到今,无人质疑。他因何被称为“诗仙”?
今天,我们以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一起来探究“诗仙”的内涵。
【自主探究】
一.知人论世
人物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 被“赐金放还”,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琳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卒。
二.背景介绍
天宝元年,李白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0多岁的李白以为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唐玄宗仅把他当作供己消遣的御用诗人。
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甚至连唐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放还”为名,逐出京城。
在京城一年多时间里,李白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和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写下这首“留别”诗,诚挚地向朋友表明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决裂的态度。
三.文学常识
1.题解:《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梦中游览。
天姥:梦游的对象。指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天台山。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天姥(老妇)唱歌之声,故名。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节奏多变。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2.文体
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
“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游仙诗:游仙诗是汉诗的一个类型,以遨游仙境为主题的诗歌。在思想上往往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强烈思想;在艺术上,游仙诗想象奇特,善于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而神仙典故的运用,则使游仙诗更具备浪漫的色调。
3.天姥山
天姥山不仅以天神叫“姆妈”知名,而且以高雅文化名山著称。晋朝前为人迹罕至的莽地区,南朝谢灵运“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风光绮丽的天姥山,正处于此通道险要地段。古驿道由会稽来,从嵊州黄泥桥入新昌境,也新昌城旧东门到天台县界。
浙东名山天姥山位于新昌儒岙镇10公里,围30公里,志载:"派自括苍至关岭界层峦叠嶂,苍然天表,千姿万壮,为一邑主山"。李白一曲《梦游天姥吟留别》,更使天姥山因而成为文人墨客无限向往的神奇仙境,被道家称为第十六福地,天姥山已成为历史风景文化名山,确实如李白所说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诚……"的险胜风景。
四.诵读诗歌
1.听录音,诵读,读准字音
天姥(mǔ) 瀛(yíng)洲 天台(tāi) 剡(shàn)溪 渌(lù)水 洞天石扉(fēi) 脚著(zhuó) 谢公屐(jī) 忽已暝(míng) 殷(yǐn)岩泉 水澹澹(dàn) 魂悸(jì)
訇(hōng)然中开 霓(ní)为衣兮 鸾(luán)回车 怳(huǎng)惊起 咨嗟 (jiē)
2.节奏提示:用心体会内容,读得节奏鲜明;换韵处可作适当停顿,韵脚要读得响亮。
五.整体感知
1.思考:这首诗是围绕着哪个字来写的?
梦
2.本文围绕“梦”写了哪些内容?
以“梦游”为核心,从自然环境起始,到社会环境结束;以写景始,以抒情终。
填空:用课文语句回答(从……至……)
入梦的原因是
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海客谈瀛洲至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忽魂悸以魄动,至失向来之烟霞”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合作解疑】
第一段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1.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1)以虚衬实,瀛洲难求,而天姥可睹,因而才梦游天姥而不梦游瀛洲。
(2)把天姥与神山瀛洲并提,使天姥山也带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为后面梦境的描写做铺垫。
层解:以虚衬实
开篇四句用“烟涛微茫”的瀛洲来陪衬天姥山。句中一“信”一“或”,使人的神游天姥之念油然而生,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
2.李白运用了哪些手法写天姥山?笔下的天姥山有何特点?
衬托:以瀛洲来衬托天姥山(以虚衬实),使人产生神游天姥之念。
对比:用五岳、赤城、天台与天姥山对比,凸显其高大巍峨。
夸张:“向天横”、“拔”“掩”等描绘出天姥山拔地参天、横空出世的雄伟形势。
第一段段解:点明入梦的缘由,渲染天姥山气势雄伟,令人神往。
总结
第二段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1.以时间及地点为顺序,说说这里共描述了几幅图画,每一幅图景的意境怎样?
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思路点拨:
①景——寻意象
②境——组画面,概括意境特点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翰辽阔、
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
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
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
③情——品情感
小标题 诗文 赏析(意象、意境、炼字、手法) 表达情感
月夜飞渡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意象:月、湖、影、猿啼…… 意境:静美清幽 炼字:“飞”、“送” 急切、 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人与自然和谐一体 手法:拟人 李白式的浪漫主义的思维方式 轻松愉悦、无所束缚、向往自由
登山奇观图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迷花倚石忽已暝” 意象:海日、山花、奇石 意境:壮美雄奇、朦胧奇幻 手法:用典 “迷”“倚”“忽” 表达作者的迷恋、沉醉、忘我的情感。
洞天仙境图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意象:熊咆、龙吟、山石、泉水、深林、峰峦、 意境:阴森神秘、幽暗恐怖 手法: 夸张、拟人、视听结合 “殷”“栗”“惊” 表达了作者震惊、恐惧的情感。
惊梦长叹图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意象:霹雳、石扉、仙府、虎、鸾…… 意境:光怪陆离、富丽堂皇、热闹非凡 手法:铺陈、拟人 “崩”“摧”“訇”“列”“麻”…… 表达了作者迷离、恍惚、神往的情感。
2.诗人为何提到“谢公”?
谢灵运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派诗人,他热衷政治仕途,但到了刘宋时代,他的仕途地位受到威胁,不很顺利;后来他干脆辞官,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游山玩水,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
谢灵运与李白一样,也是空有满腔抱负,却在政治上饱受打击,都有政治上的不满。所以,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达了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
人文景观,丰富内容,增添文学色彩。
遭遇相似,折射出对怀才不遇的感慨。
3.“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四个短句有何特点?与内容有何联系?此时景象有何变化?
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
从昏暗恍惚到惊天动地,形成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下文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4. 本诗的“梦境”,评论界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美梦,有人认为是噩梦,也有人认为是美梦与噩梦的矛盾共同体。你怎么看?
“美梦”说
依据: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梦境是美好的,作者醒来才会惋惜失落。
文章第一段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天姥山的超凡脱俗与雄伟高大,让作者心向往之。所以作者的梦里的天姥山也是美好神秘的。
“噩梦”说
依据:
1、“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魂魄都惊动了,应该是因梦中之境而“惊”醒。
2、结合写作背景,梦境是对现实的隐喻。对仙境的描述正是宫廷生活的映照。与后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发愤之言”相呼应。
无论是超越现实的美梦、还是隐射现实的噩梦,它终不过是一场“梦”。 梦的意义就在于发现,发现自我真正的精神追求。
第三段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两句,作者是在感叹什么?从“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看作者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世事虚幻无常,流露了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
消极。梦境空虚,人生也像梦一场,古往今来的名利权势兴亡荣枯,都像流水一样空空荡荡流逝了。而且李白想要寻仙访道,过隐居生活,万事不关心。所以说是消极的。
不消极。“且放”只是暂时放一下,只要有机会,我还会争取,因为李白是一个有大志向的人物,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
积极。诗中说“东流水”,我们可以看作是写其建功立业思想的紧迫感。有人生几多失意的消极慨叹,也有“君子自强不息”的入世精神。一如孔子面对流水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感慨。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反映了李白什么样的性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全诗的诗眼,请结合诗人经历及本诗内容加以分析其表达的思想。
①敢于向权贵挑战,与权贵决绝,蔑视权贵,而追求个性自由。
②继承了陶潜”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优良传统。
总的来说,李白的思想集“儒、道、侠”于一体,既有儒家的积极用世,又有道家的消极避世,还有侠客的仗剑豪情,但他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是显而易见的。李白在被权贵排挤压制后,看透了朝廷及官场的黑暗,他意识到自身的个性难与权贵为伍,更不愿过摧眉折腰、阿谀逢迎的奴性生活,因此他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绝尘而去,浪迹名山大川之间,活出自己率性、自由的人生风采。
四.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游,抒写了对山水名区和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表现了作者鄙弃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和不满,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性格。
【精讲点拨】
1.分析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大胆的夸张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神仙世界,塑造了幻想世界中的诸多形象,他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霓衣风马……把幻想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令人眼花缭乱,充分体现了他的浪漫主义特色。
全诗运用对比手法,从现实(浑浊、冷酷)到梦境(美妙、欢乐),又回到现实。
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像。
语言精炼清新,长短句式参差多变,四言、五言、六言、九言交错运用、节奏有缓有急,富有音乐美,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2.认识铺陈这种手法。
铺陈,也称铺叙,是一种叙述手法,其特点是“直书其事,反复叙说”。一个意思明明一句话可以说完,铺陈却从不同的角度反复陈说,以达到强化语气、强调情感的目的。
散文中的铺陈手法主要表现为排比、对仗、反复和蒙太奇,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铺陈手法在《诗经》中称之为“赋”《氓》中弃妇的不幸遭遇: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文言文中的铺陈手法如:《谏逐客书》的第二段,根据论述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用客卿而成帝业的事实,来说明客卿的功劳,这便是铺陈写法。比如“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等等。
古体诗中的铺陈手法,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孔雀东南飞》中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铺陈就写出了刘兰芝的多才多艺,要言不烦。
【知识建构】
本诗通过梦游仙境,描绘了天姥山的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出诗人对自由理想生活的热烈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以及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拓展延伸】
1.阅读诗歌,分析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3分)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3分)
(2)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2.音乐欣赏:《梦游天姥吟留别》
【巩固训练】
一、基础达标(必做)(27分)
(一)课内阅读(15分)
1.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透过世事的洞察,将追求仙道作为其人生目标,对此,同学们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以下评论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隐居山林,养性修身,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
B. 诗人的逃避现实,这种思想似乎带有些许消极色彩。
C. 诗人出于无奈而选择的道路,已展现出不随波逐流的坚持。
D. 这是一种通过远离尘嚣来表达对权贵的不屑一顾。
2.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歌摒弃了传统送别诗中常见的惜别伤离的陈词滥调,转而利用留别的情境来表达诗人不屈服于权贵的政治立场,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受。
B.诗歌的开头以对仗工整的句子勾勒出两个相互映衬的虚实形象,通过描绘仙山的虚无缥缈来反衬天姥山的真实存在,展现了诗人对壮丽山川的无限向往。
C.这首诗既是一首记录梦境的作品,也是一首游仙诗。诗人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技巧,描绘了一个幻想中的世界,塑造了一系列幻想中的形象,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D.在诗歌的结尾,诗人展现了自己不羁的个性和不卑不亢的气度。他劝诫世人应当及时享乐,探访名山大川,以此来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
3.对下列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势拔五岳掩赤城”是说天姥山的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赤城是南方一座山城的名字。
B.“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意思是一夜之间就飞过了倒映着月影的镜湖。镜湖又名鉴湖,“镜”“鉴”同义。
C.“谢公宿处今尚在”句中的“谢公”是指南朝诗人谢灵运,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住宿。
D.“身登青云梯”一句的意思是自己登上了直上云霄的山路。梯,指山路上的石阶。
4.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描述,而是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天姥山之高耸;他并未直接陈述山的高度,而是通过对比和衬托,生动描绘了山峰直插云霄的壮观景象。
B. 《梦游天姥吟留别》既是一首描绘梦境的诗,也是一首充满仙气的游仙诗。诗中所描述的梦游经历,或许并非完全虚构。尽管诗的结尾流露出不卑不亢的气度,但诗人似乎在逃避现实,其消极颓废的态度,难免让人感受到一种消沉的情绪。
C. 《登高》是杜甫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七言律诗之一,它展现了杜诗中景象的苍凉广阔和气氛的沉郁悲凉。诗的前两联描绘了登高时所见的景物,后两联则表达了登高时的感慨之情。诗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其格调雄浑高远,慷慨激昂,堪称古今独步。
D. 在《登高》的前四句中,诗人以“风急”二字为全联的引子,生动描绘了登高时的所见所闻。这开头的十四个字,每一个都恰到好处,无一多余,用词造句达到了难以言喻的高妙境界。
5.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渚清沙白鸟飞回 渚:水中小洲(陆地)。
B.无边落木萧萧下 萧萧: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客居他乡。
D.潦倒新停浊酒杯 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二)名篇名句默写(12分)
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李白擅长描绘幻想的世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以“ ”和“ ”等诗句,生动地勾勒出云中仙人的装束与出行工具,令人赞叹不已。
(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通过“ , ”两句,展现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
(3)杜甫在《登高》中,以“ , ”两句,深刻地表达了自己旅途中的忧愁和孤独之感。
(4)杜甫在《登高》中,用“ , ”两句,从空间的广阔角度描绘出秋天的壮阔与萧索,这两句诗常被用来象征旧事物的衰落和历史的不断前进。
(5)《琵琶行》中,白居易以“ , ”两句,生动地刻画了琵琶女犹豫不决而最终出场的情景。
(6)在《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感激作歌行”的原因,被浓缩为千古流传的两句诗:“ , ”。
二、能力提升(必做)(27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古风①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②,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③栖鹓鸾④。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赐金放还,初离朝廷之时。②徂晖:落日余晖。③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④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诗的开篇,诗人勾勒出了一幅天地广阔、霜雪覆盖万物、西风在荒野中肆虐的景象,为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奠定了基础。
B. “荣华东流水”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两句,传达了相似的意境。
C. “梧桐”两句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技巧,诗人巧妙地将讽刺的深意隐藏在连续出现的物象之中。
D. 本诗与《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同为李白的同期作品,两首诗均展现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气质。
8. 请深入剖析全诗的每一个细微之处,细致地体会诗人深邃而复杂的情感世界。(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经过了九十余年的安定,唐朝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开元年间,唐朝迈入全盛时期。由于近百年的繁荣发展,唐朝文化在当时的世界文化中处于十分先进的地位。通过先进文化的长期哺育,以及艺术经验的不断积累,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营造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于是诗坛群星涌现,诗歌艺术日臻成熟,富有盛世精神的唐诗成为了我国诗歌史上的高峰。
李白的诗是盛唐诗歌的精华,它奇妙地凝聚着盛唐诗歌的艺术风貌,兼有豪壮和明秀的美。他的诗充满自信,充满理想主义,充满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有一种巨大的、逼人的气势。他奔放的热情,坦荡的胸襟,率直的性格,豪侠式的行为,也是典型的盛唐式的。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他个人的性格气质,全都反映在他的诗里。他的诗如长江大河,奔泻直下;如天风海涛,不知自何而来,向何而去。追求理想,抨击黑暗,感慨人生,蔑视权贵,幻想神仙,纵情山水等等,凡是他要表达的,都脱口而出,没有任何拘束,没有任何隐瞒。出口之后,便滚滚滔滔,不可遏止。他的诗情是爆发式地倾泻出来的,而不是流淌出来的。
9 请修正文中画线句子的两处语法错误,以确保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可以适当添加或删除一些词语,但不得改变原句的意图。(4分)
10.在探讨文学作品时,我们时常会遇到那些令人眼前一亮的句子,请深入分析画浪线句子的表达特色及其背后的文学魅力。(5分)
一、基础达标(必做)(27分)
1.A
2.B
3.A
4.B
5.D
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错,李白的寻仙访道不是像秦始皇那样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这也不是他的理想,而是一种对黑暗现实的消极反抗,是对权贵的鄙弃和不妥协。
故选A。
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反衬天姥山的真实存在”错误。用瀛洲的神秘来正面衬托天姥山的神秘莫测。
故选B。
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能力。
A.“赤城是南方一座山城的名字”错误,“赤城”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
故选A。
4【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其消极颓废的态度,难免让人感受到一种消沉的情绪”错误,诗中确实流露了“逃避现实”的想法,略显“消极”,但是没有“颓废”和“消沉”的情绪。
故选B。
5【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B.句意: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
C.句意: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
D.潦倒:衰颓,失意。句意: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故选D。
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书写:霓,瑟,鸾,摧,常,作,萧,遮,涯。
二、能力提升(必做)(27分)
D
8.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荣华”易逝,如东去流水,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无常。
②对贤愚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梧桐”二句,喻小人身居高位,而君子不得其位的社会现实。
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诗人以鸾鸟自喻,高洁却只能屈居草丛,表达了强烈的激愤之情。
④感叹世道艰难,只得失意归隐的无奈。诗人无力改变现状,只好归隐,同时吟唱《行路难》来表达对世道艰难的感叹。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两首诗均展现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气质”错误,《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气概,本诗表达了诗人感叹世道艰难,只得失意归隐的无奈。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诗歌前四句和七八句写景,其他句抒情。
诗歌五、六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感慨。荣华易逝,有如东流水一去不返,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无常。在对世事感慨中可以看出诗人遭遇的不顺遂(赐金放还),也可看出他不艳羡荣华富贵。
九、十句运用比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贤愚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鹓鸾”是传说中高贵的鸟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枳棘”乃两种多刺的恶木,非“鹓鸾鸾”所能息止。然而,竟栖身于此,与得意的“燕雀”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诗人以此上下错位的现象比喻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会现象。
“枳棘栖鵷鸾”,诗人以鸾鸟自喻,高洁却只能屈居草丛,具体说明了本身所遭遇到的正是有才而不得善待的情况,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激愤。
最后两句,诗人感慨还是回家去吧,我也学欲学冯谖,弹剑高歌,感叹行路真难。表现了诗人的无奈、愤懑,只能选择归隐。
9先进文化的长期哺育,以及艺术经验的不断积累,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10.(1)采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李白的诗歌比作长江大河,天风海涛,突出诗歌豪壮(有气势)的特点,是盛唐精神和个人气质性格的体现。追求理想等五个句子构成排比,多方面表现李白诗歌丰富的内容。
(2)句式上多为短句,语言简洁明快。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一是主语残缺,介词“通过”的使用,使得主语缺少,删去“通过”。
二是搭配不当,“营造……基础”搭配不当,将“营造”改为“奠定”。
修改为:先进文化的长期哺育,以及艺术经验的不断积累,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他的诗如长江大河……如天风海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李白的诗比作长江大河,天风海涛,来展现其诗歌的特点,有着豪壮的气势,是其个人性格和盛唐社会的体现。
“追求理想,抨击黑暗,感慨人生,蔑视权贵,幻想神仙,纵情山水等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这些是李白诗歌内容的表达,内容丰富,使用排比句式,简单明了。
从句式而言,句子多使用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简洁明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8.1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目标引领】
语言建构与运用:背诵本诗,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把握文中的关键字、词、句的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缘景明情,在诵读过程中感悟、体味诗歌情感,理解“诗仙”艺术的浪漫艺术和人生的理想追求。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梦游”意境,体会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品味诗人情感,学习诗人不慕荣利,追求自由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欣赏诗歌丰富多变的意境,理解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人看似消极的人生感慨里深藏的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理解诗歌主旨及李白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问题激疑】
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他喝酒: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他的剑:安得倚天剑, 跨海斩长鲸。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有远大的抱负,“愿为辅弼”“安社稷”“济苍生”。
“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这是贺知章心中的李白;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是余光中心中的李白;
李白是国人心中的“诗仙”,从古到今,无人质疑。他因何被称为“诗仙”?
今天,我们以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一起来探究“诗仙”的内涵。
【自主探究】
一.知人论世
人物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 被“赐金放还”,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琳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卒。
二.背景介绍
天宝元年,李白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0多岁的李白以为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唐玄宗仅把他当作供己消遣的御用诗人。
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甚至连唐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放还”为名,逐出京城。
在京城一年多时间里,李白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和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写下这首“留别”诗,诚挚地向朋友表明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决裂的态度。
三.文学常识
1.题解:《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梦中游览。
天姥:梦游的对象。指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天台山。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天姥(老妇)唱歌之声,故名。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节奏多变。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2.文体
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
“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游仙诗:游仙诗是汉诗的一个类型,以遨游仙境为主题的诗歌。在思想上往往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强烈思想;在艺术上,游仙诗想象奇特,善于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而神仙典故的运用,则使游仙诗更具备浪漫的色调。
3.天姥山
天姥山不仅以天神叫“姆妈”知名,而且以高雅文化名山著称。晋朝前为人迹罕至的莽地区,南朝谢灵运“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风光绮丽的天姥山,正处于此通道险要地段。古驿道由会稽来,从嵊州黄泥桥入新昌境,也新昌城旧东门到天台县界。
浙东名山天姥山位于新昌儒岙镇10公里,围30公里,志载:"派自括苍至关岭界层峦叠嶂,苍然天表,千姿万壮,为一邑主山"。李白一曲《梦游天姥吟留别》,更使天姥山因而成为文人墨客无限向往的神奇仙境,被道家称为第十六福地,天姥山已成为历史风景文化名山,确实如李白所说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诚……"的险胜风景。
四.诵读诗歌
1.听录音,诵读,读准字音
天姥(mǔ) 瀛(yíng)洲 天台(tāi) 剡(shàn)溪 渌(lù)水 洞天石扉(fēi) 脚著(zhuó) 谢公屐(jī) 忽已暝(míng) 殷(yǐn)岩泉 水澹澹(dàn) 魂悸(jì)
訇(hōng)然中开 霓(ní)为衣兮 鸾(luán)回车 怳(huǎng)惊起 咨嗟 (jiē)
2.节奏提示:用心体会内容,读得节奏鲜明;换韵处可作适当停顿,韵脚要读得响亮。
五.整体感知
1.思考:这首诗是围绕着哪个字来写的?
梦
2.本文围绕“梦”写了哪些内容?
以“梦游”为核心,从自然环境起始,到社会环境结束;以写景始,以抒情终。
填空:用课文语句回答(从……至……)
入梦的原因是
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合作解疑】
第一段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1.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2.李白运用了哪些手法写天姥山?笔下的天姥山有何特点?
第二段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1.以时间及地点为顺序,说说这里共描述了几幅图画,每一幅图景的意境怎样?
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思路点拨:
①景——寻意象
②境——组画面,概括意境特点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翰辽阔、
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
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
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
③情——品情感
小标题 诗文 赏析(意象、意境、炼字、手法) 表达情感
月夜飞渡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轻松愉悦、无所束缚、向往自由
登山奇观图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迷花倚石忽已暝” 表达作者的迷恋、沉醉、忘我的情感。
洞天仙境图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表达了作者震惊、恐惧的情感。
惊梦长叹图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表达了作者迷离、恍惚、神往的情感。
2.诗人为何提到“谢公”?
3.“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四个短句有何特点?与内容有何联系?此时景象有何变化?
4. 本诗的“梦境”,评论界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美梦,有人认为是噩梦,也有人认为是美梦与噩梦的矛盾共同体。你怎么看?
“美梦”说
第三段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两句,作者是在感叹什么?从“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看作者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反映了李白什么样的性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全诗的诗眼,请结合诗人经历及本诗内容加以分析其表达的思想。
四.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精讲点拨】
1.分析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2.认识铺陈这种手法。
铺陈,也称铺叙,是一种叙述手法,其特点是“直书其事,反复叙说”。一个意思明明一句话可以说完,铺陈却从不同的角度反复陈说,以达到强化语气、强调情感的目的。
【知识建构】
本诗通过梦游仙境,描绘了天姥山的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出诗人对自由理想生活的热烈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以及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拓展延伸】
1.阅读诗歌,分析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2.音乐欣赏:《梦游天姥吟留别》
【巩固训练】
一、基础达标(必做)(27分)
(一)课内阅读(15分)
1.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透过世事的洞察,将追求仙道作为其人生目标,对此,同学们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以下评论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隐居山林,养性修身,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
B. 诗人的逃避现实,这种思想似乎带有些许消极色彩。
C. 诗人出于无奈而选择的道路,已展现出不随波逐流的坚持。
D. 这是一种通过远离尘嚣来表达对权贵的不屑一顾。
2.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歌摒弃了传统送别诗中常见的惜别伤离的陈词滥调,转而利用留别的情境来表达诗人不屈服于权贵的政治立场,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受。
B.诗歌的开头以对仗工整的句子勾勒出两个相互映衬的虚实形象,通过描绘仙山的虚无缥缈来反衬天姥山的真实存在,展现了诗人对壮丽山川的无限向往。
C.这首诗既是一首记录梦境的作品,也是一首游仙诗。诗人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技巧,描绘了一个幻想中的世界,塑造了一系列幻想中的形象,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D.在诗歌的结尾,诗人展现了自己不羁的个性和不卑不亢的气度。他劝诫世人应当及时享乐,探访名山大川,以此来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
3.对下列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势拔五岳掩赤城”是说天姥山的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赤城是南方一座山城的名字。
B.“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意思是一夜之间就飞过了倒映着月影的镜湖。镜湖又名鉴湖,“镜”“鉴”同义。
C.“谢公宿处今尚在”句中的“谢公”是指南朝诗人谢灵运,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住宿。
D.“身登青云梯”一句的意思是自己登上了直上云霄的山路。梯,指山路上的石阶。
4.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描述,而是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天姥山之高耸;他并未直接陈述山的高度,而是通过对比和衬托,生动描绘了山峰直插云霄的壮观景象。
B. 《梦游天姥吟留别》既是一首描绘梦境的诗,也是一首充满仙气的游仙诗。诗中所描述的梦游经历,或许并非完全虚构。尽管诗的结尾流露出不卑不亢的气度,但诗人似乎在逃避现实,其消极颓废的态度,难免让人感受到一种消沉的情绪。
C. 《登高》是杜甫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七言律诗之一,它展现了杜诗中景象的苍凉广阔和气氛的沉郁悲凉。诗的前两联描绘了登高时所见的景物,后两联则表达了登高时的感慨之情。诗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其格调雄浑高远,慷慨激昂,堪称古今独步。
D. 在《登高》的前四句中,诗人以“风急”二字为全联的引子,生动描绘了登高时的所见所闻。这开头的十四个字,每一个都恰到好处,无一多余,用词造句达到了难以言喻的高妙境界。
5.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渚清沙白鸟飞回 渚:水中小洲(陆地)。
B.无边落木萧萧下 萧萧: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客居他乡。
D.潦倒新停浊酒杯 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二)名篇名句默写(12分)
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李白擅长描绘幻想的世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以“ ”和“ ”等诗句,生动地勾勒出云中仙人的装束与出行工具,令人赞叹不已。
(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通过“ , ”两句,展现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
(3)杜甫在《登高》中,以“ , ”两句,深刻地表达了自己旅途中的忧愁和孤独之感。
(4)杜甫在《登高》中,用“ , ”两句,从空间的广阔角度描绘出秋天的壮阔与萧索,这两句诗常被用来象征旧事物的衰落和历史的不断前进。
(5)《琵琶行》中,白居易以“ , ”两句,生动地刻画了琵琶女犹豫不决而最终出场的情景。
(6)在《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感激作歌行”的原因,被浓缩为千古流传的两句诗:“ , ”。
二、能力提升(必做)(27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古风①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②,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③栖鹓鸾④。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赐金放还,初离朝廷之时。②徂晖:落日余晖。③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④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诗的开篇,诗人勾勒出了一幅天地广阔、霜雪覆盖万物、西风在荒野中肆虐的景象,为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奠定了基础。
B. “荣华东流水”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两句,传达了相似的意境。
C. “梧桐”两句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技巧,诗人巧妙地将讽刺的深意隐藏在连续出现的物象之中。
D. 本诗与《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同为李白的同期作品,两首诗均展现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气质。
8. 请深入剖析全诗的每一个细微之处,细致地体会诗人深邃而复杂的情感世界。(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经过了九十余年的安定,唐朝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开元年间,唐朝迈入全盛时期。由于近百年的繁荣发展,唐朝文化在当时的世界文化中处于十分先进的地位。通过先进文化的长期哺育,以及艺术经验的不断积累,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营造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于是诗坛群星涌现,诗歌艺术日臻成熟,富有盛世精神的唐诗成为了我国诗歌史上的高峰。
李白的诗是盛唐诗歌的精华,它奇妙地凝聚着盛唐诗歌的艺术风貌,兼有豪壮和明秀的美。他的诗充满自信,充满理想主义,充满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有一种巨大的、逼人的气势。他奔放的热情,坦荡的胸襟,率直的性格,豪侠式的行为,也是典型的盛唐式的。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他个人的性格气质,全都反映在他的诗里。他的诗如长江大河,奔泻直下;如天风海涛,不知自何而来,向何而去。追求理想,抨击黑暗,感慨人生,蔑视权贵,幻想神仙,纵情山水等等,凡是他要表达的,都脱口而出,没有任何拘束,没有任何隐瞒。出口之后,便滚滚滔滔,不可遏止。他的诗情是爆发式地倾泻出来的,而不是流淌出来的。
9 请修正文中画线句子的两处语法错误,以确保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可以适当添加或删除一些词语,但不得改变原句的意图。(4分)
10.在探讨文学作品时,我们时常会遇到那些令人眼前一亮的句子,请深入分析画浪线句子的表达特色及其背后的文学魅力。(5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