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7.1短歌行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7.1短歌行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5 16:18:5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7.1短歌行
曹操
【目标引领】
①《短歌行》是古体四言诗,风格质朴刚健,在手法上运用比兴、化用典故和引用前人诗句,来表达自己的心志。
②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在诵读和感悟中,体会四言诗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掌握鉴赏古体诗的表达技巧。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独特经历,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
核心素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要在诵读和感悟中,体会四言诗独特的韵律和节奏。
语言建构与运用:从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入手,鉴赏诗歌的语言以及用典等艺术特色。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思维发展与提升: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
【问题激疑】
他是乱世之枭雄,心怀天下,杀伐果断,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一统北方;
他是末路的英雄,慷慨悲凉,胸怀宽广,在战乱中护得一方水土的安宁,却又难逃谩骂;
他是文坛上的明星,直面现实,成就颇高,曾悲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也劝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生挥墨写下多少传世名作。
【自主探究】
一.知人论世
人物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世称“魏武帝”。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曹操的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两类:
①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如《短歌行》。
二.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 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征服乌桓,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结果大败。
当时曹操已经53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诗《短歌行》。
三.文学常识
1.了解“建安文学”“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汉末建安至魏初的文学,以诗歌成就最高。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风格。
特点: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魏晋风骨”
内容: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
代表人物: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歌行体
《短歌行》
是汉乐府曲调名。本诗用的是汉乐府的旧题,即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乐府”有“长歌”“短歌”之分,《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
本诗是曹操用旧题写的新词。
歌行是乐府诗的一种除了歌、行,还有吟、曲、引等,也是乐府诗。
歌 《登幽州台歌》《陇上歌》《垓下歌》《白雪歌》
行 《兵车行》《丽人行》《东门行》《十五从军行》吟《秦中吟》《白头吟》
引 《李凭箜篌引》
曲 《西洲曲》《秋风曲》《渭城曲》
此外还有:谣、辞等别称
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根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歌声、曲调的长短。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歌行体,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章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亦称古诗、古风。
【补充】
古体诗(古诗、古风) 古体诗没有一定的格律,字数、句数不拘,不要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是古代的“自由诗”,一般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体。如:《诗经》、《离骚》等
近体诗(格律诗) 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且句数、字数、押韵、平仄等都有一定的规则,一般包括律诗(五律、七律)、绝句(五言、七言) 王昌龄:七绝圣手 律诗:杜甫《登高》七律
四.诵读诗歌
1.听朗诵音频,订正字音
青青子衿(jīn) 呦呦鹿鸣(yōu) 何时可掇(duō)
契阔谈 (yàn) 绕树三匝(zā) 周公吐哺(bǔ)
2.品读诗歌, 品诗中之韵,感音乐之美。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押韵特点:①不是一韵到底,而是以四句为一组,每四句一换韵;②每一组基本上第一、二、四句押相同或相似的韵,第三句不押。
四言诗节奏:二二节拍,诗歌诵读,要注意语速,语调,要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叹句、陈述句一般读降调,问句一般读升调。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加以体会。
3.播放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
4.全班配乐朗诵,感受作者的慷慨悲壮。
五.整体感知
参照注释,圈画重点字词,逐字逐句翻译,理解诗歌意思。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五.文本整体分析
1.寻找诗眼
典故 作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忧从何来?是如何解忧的?
【合作解疑】
一.《短歌行》富有深刻的意蕴,体现出诗人的人生志趣,在运用艺术手法传情达意上也是相当成功。诗人主要采用了哪些手法来抒发种种忧愁?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4.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6.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二.请指出《短歌行》中运用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三.你在《短歌行》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曹操?请用一个词或短语概括。
【精讲点拨】
一.借代: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
种类 例句
知否知否,应该是绿肥红瘦。 构成:①本体:被代替之人或事物②借体:用来代替的人或事物③本体与借体具有密切关系,且实际存在,不是想象出来的。本体和借体不可同时出现。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芦柴棒,去烧火!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出来。
二.比喻
1.概念: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构成:①本体:被比喻的事物 ②喻体:作比方的事物 ③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
例: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矗立的小山。(“庄稼”是本体,“小山”是喻体,“像”是喻词)
3.种类 ——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等形式
①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沙丘上一阵混乱,匪徒们都兔子似的缩到沙丘后面去了。
(本体:匪徒们 喻体:兔子 喻词:似的)
②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本体:花圈/纪念碑 喻体:海洋/山冈 喻词:是/堆成)
③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天空乌云密布,一阵风过,刹那间,地上激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本体:没有出现(雨) 喻体:箭头/瀑布 喻词:没有出现)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本体:少女 喻体:红蝴蝶、绿鹦鹉、蓝孔雀)
比喻、借代辨析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杜甫)
2.星空中银盘高挂。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骤雨过后,荷叶上留下一颗颗珍珠。
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三.用典
定义:指诗歌中援用前人诗文名句(语典)、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事典)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作用:用典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知识建构】
【拓展延伸】
曹操
不是英雄 不读三国
若是英雄 怎么能不懂寂寞
独自走下长坂坡 月光太温柔
曹操不啰嗦 一心要拿荆州
用阴谋 阳谋 明说 暗夺的摸
东汉末年分三国 烽火连天不休
儿女情长 被乱世左右 谁来煮酒
尔虞我诈是三国 说不清对与错
纷纷扰扰 千百年以后 一切又从头
【巩固训练】
1.下列诗集中,能查到曹操《短歌行》的一项是( )
A.《诗经》 B.《乐府诗集》 C.《唐宋近体诗集》 D.《万首唐人绝句》
2. 下列诗句,不出于《诗经》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C.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D.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四句突出写“愁”字,时光流逝,去日苦多,诗人惟恐功业不立。
B.“但为君故”的“君”字,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人,也可以代指天下贤才。
C.“明明如月”以下四句,是承接前文的求贤主题,极写人生苦短的忧愁。
D.诗人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等句启发人才,要善于择枝,投效明主。
4.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从诗句的字数看,有四言、五言和七言等。其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篇幅长短不限。
B.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徐干、阮瑀、应玚)。
C.“行”是近体诗的一种体裁,有“奔放”的意思,此类作品大多放情长歌,与“歌”相似,常合称“歌行体”。
D.“青青子衿”中的“子”是对对方的尊称,“衿”是“衣服的交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唯有杜康(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衣领)
B.枉用相存(问候﹑探望) 越陌度阡(指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C.鼓瑟吹笙(弹奏) 山不厌高(满足)
D.何时可掇(拾取﹑摘取) 沉吟至今(沉思吟味)
6.理解性默写
(1)《短歌行》中诗人感叹年华已逝,借酒解忧的诗句:“ , !”
(2)在《短歌行》中,诗人用“朝露”作比,感叹留华易逝的句子:“ , 。”
(3)《短歌行》中诗人运用设问形式回答了什么可以解忧的诗句:“ ? 。”
(4)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化用了《诗经》中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5)古人善于运用音乐和景物表达情感,《短歌行》中描写音乐场面的句子是“ ”;描写夜空景象的句子是“ ”。
(6)《短歌行》中“ , ”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望。
(7)《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诗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诗句:“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东汉末年,涌现出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才子,他们为一个时代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发出响彻天地的呐喊。建安文学,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为后世文学之楷模。
建安时期的作品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真实地反映了动乱时期人民的生活状态,抒发了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因其宏大的意境,雄浑壮阔、慷慨深沉的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以“三曹”为代表。曹操所作辞赋俊极硬朗,慷慨悲凉,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曹操的诗文风格是在汉乐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的名篇《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字里行间都表露出求贤若渴的心情,迫切希望人才都投奔到他这里,为他建立不朽功勋。整首诗极具感染力,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豪言壮语,是一种情感的真实流露,充斥着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再比如他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境宏大,气势开阔,有胸怀宇宙之气,有大海雄奇壮阔之势,言简意赅而又气象万千,清新俊朗的风格之中难掩气势恢宏的做骨,开了一代诗风。又比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志向高远不说,积极进取的决心是永不消退的,这样的作品充满了生机,让人读罢也充满希望,这是一种独领风骚的傲骨,是俊逸永久的遒健。
曹丕诗歌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有汉魏时期简约清俊的风格,他的诗赋没有鸿篇大论,也没有利用辞赋文学进行政治宣扬,就是因为热爱而热爱,所以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建安风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曹丕的弟弟曹植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为人熟知的《七步诗》写道:“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成诗,可见曹植的文学天赋极高,虽生在王侯家,却是个纯粹的文人,所以他的文学成就最高,所作辞赋作品最多。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可见曹植的文学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建安七子”属于曹魏文化集团,他们受战乱影响投奔曹操,待生活安定了,思想解放了,文学创作就达到了新的境界,他们是建安作家集团的主力和传播者,对诗、赋的发展都做出重要贡献。受曹魏宽松的文化政策影响,他们得到重用,他们的才能得到施展。因此,曹魏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繁荣景象。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这是李白有名的两句诗,可见后世对建安文学充满了仰慕和欣赏之情。建安文学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辉煌,是后世文学之楷模。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安文学因以“三曹”为代表,因而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成为后世文学的楷模。
B.“建安风骨”是指汉末建安时期的作品所具有的意境宏大、雄浑壮阔、慷慨深沉的风格
C.曹操所作辞赋具有俊极硬朗、慷慨悲凉的风格,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代表者,成就最高。
D.属于曹魏文化集团的“建安七子”,他们的创作因为得到曹氏父子的支持而走向辉煌。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概述背景并提出本文的观点:建安文学,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为后世文学之楷模。
B.文章主体分别从三曹、“建安七子”角度对论点加以阐述,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地论证了论点。
C.文章列举《短歌行》《龟虽寿》等作品,来阐述曹操诗歌的内容及其境界风格,让读者信服。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总提观点,中间从曹操、曹丕等角度分叙,最后总结性地重申论点。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实反映动乱时期的人民生活,抒发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是建安时期作品的主要内容。
B.曹操的《短歌行》表露出求贤若渴的心情,言辞质朴,情感真挚,充斥着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
C.曹丕诗歌特点是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没有鸿篇大论,不做政治宣传,风格简约清俊。
D.文章最后一段引用李白对建安文学评价的诗句,是对建安文学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影响的肯定。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0-11题。
却东西门行
曹操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10.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没有华丽的词句,也少有愁苦类的主观色彩的词语,但朴实之语,也收到了动人心魄的效果。
B.“鸿雁”万里远征,形单影只,不管是“食南稻”还是“复北翔”,都只能依从节令的变化。
C.“转蓬”即飞蓬,诗中的“转蓬”经历“万岁”却不能归于故土,其时间的漫长感非常强烈。
D.诗歌虽充满悲凉的情调,但悲凉中不会显得过于柔绵,“故乡安可忘”回荡着沉郁刚健之气。
11.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7.1短歌行
曹操
【目标引领】
①《短歌行》是古体四言诗,风格质朴刚健,在手法上运用比兴、化用典故和引用前人诗句,来表达自己的心志。
②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在诵读和感悟中,体会四言诗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掌握鉴赏古体诗的表达技巧。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独特经历,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
核心素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要在诵读和感悟中,体会四言诗独特的韵律和节奏。
语言建构与运用:从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入手,鉴赏诗歌的语言以及用典等艺术特色。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思维发展与提升: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
【问题激疑】
他是乱世之枭雄,心怀天下,杀伐果断,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一统北方;
他是末路的英雄,慷慨悲凉,胸怀宽广,在战乱中护得一方水土的安宁,却又难逃谩骂;
他是文坛上的明星,直面现实,成就颇高,曾悲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也劝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生挥墨写下多少传世名作。
【自主探究】
一.知人论世
人物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世称“魏武帝”。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曹操的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两类:
①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如《短歌行》。
二.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 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征服乌桓,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结果大败。
当时曹操已经53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诗《短歌行》。
三.文学常识
1.了解“建安文学”“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汉末建安至魏初的文学,以诗歌成就最高。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风格。
特点: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魏晋风骨”
内容: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
代表人物: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歌行体
《短歌行》
是汉乐府曲调名。本诗用的是汉乐府的旧题,即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乐府”有“长歌”“短歌”之分,《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
本诗是曹操用旧题写的新词。
歌行是乐府诗的一种除了歌、行,还有吟、曲、引等,也是乐府诗。
歌 《登幽州台歌》《陇上歌》《垓下歌》《白雪歌》
行 《兵车行》《丽人行》《东门行》《十五从军行》吟《秦中吟》《白头吟》
引 《李凭箜篌引》
曲 《西洲曲》《秋风曲》《渭城曲》
此外还有:谣、辞等别称
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根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歌声、曲调的长短。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歌行体,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章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亦称古诗、古风。
【补充】
古体诗(古诗、古风) 古体诗没有一定的格律,字数、句数不拘,不要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是古代的“自由诗”,一般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体。如:《诗经》、《离骚》等
近体诗(格律诗) 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且句数、字数、押韵、平仄等都有一定的规则,一般包括律诗(五律、七律)、绝句(五言、七言) 王昌龄:七绝圣手 律诗:杜甫《登高》七律
四.诵读诗歌
1.听朗诵音频,订正字音
青青子衿(jīn) 呦呦鹿鸣(yōu) 何时可掇(duō)
契阔谈 (yàn) 绕树三匝(zā) 周公吐哺(bǔ)
2.品读诗歌, 品诗中之韵,感音乐之美。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押韵特点:①不是一韵到底,而是以四句为一组,每四句一换韵;②每一组基本上第一、二、四句押相同或相似的韵,第三句不押。
四言诗节奏:二二节拍,诗歌诵读,要注意语速,语调,要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叹句、陈述句一般读降调,问句一般读升调。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加以体会。
3.播放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
4.全班配乐朗诵,感受作者的慷慨悲壮。
五.整体感知
参照注释,圈画重点字词,逐字逐句翻译,理解诗歌意思。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翻译】(我)饮酒听歌,感叹人生没有多少时间!生命如同早上的露水易逝,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了。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心中的忧思令人难忘。用什么东西来解除忧愁?只有美酒(才能让我解脱)。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翻译】年轻的贤才呀,我长久地思念你们。只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思念倾慕到如今。鹿儿呦呦鸣叫,它们在呼唤同伴采食田野里的艾蒿。如果我有八方好宾朋,我将奏瑟吹笙热烈欢迎。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翻译】人才光耀如明月,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忧伤不觉起于内心,久久难以排遣。客人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久别重逢,欢饮畅谈,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翻译】明月朗朗星稀落,乌鸦向南高飞起。彷徨失意绕树三周,不知可以依靠哪根树枝?高山不会满足自己的高度,大海不会满足自己的深度。我会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英才人心归服。
五.文本整体分析
1.寻找诗眼

忧从何来?是如何解忧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人生苦短→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忧贤才难得→礼遇贤才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忧功业未就→天下归心
【合作解疑】
一.《短歌行》富有深刻的意蕴,体现出诗人的人生志趣,在运用艺术手法传情达意上也是相当成功。诗人主要采用了哪些手法来抒发种种忧愁?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
①比喻。诗人将人生比作“朝露”,“朝露”存在的时间短暂,生动形象的表达了对人生有限、生命易逝的感慨。
②借代。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
③设问,自问自答,突出心中的苦闷。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郑风·子衿》
用典。化用《诗经·子衿》中的典故,引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
含蓄地表达对贤才的思念之情,体现诗人对贤才的渴望。
比兴。通过描写女子思念情人来引出对贤才的思念、渴望。
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出自《诗经 小雅 鹿鸣》。《小雅 鹿鸣》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表达招纳贤才的热情。
用典。化用《诗经 小雅 鹿鸣》中的典故。
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招纳贤才的热情。
比兴。以鹿鸣食苹,引出作者对贤才上门的期盼,表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尊重人才)
4.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比兴,明月喻指贤才,先言明月再说贤才,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想象“越陌度阡”四句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比喻,以“乌鹊”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求贤若渴,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
6.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管子形解》
用典,含蓄地写出了诗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史记·鲁周公世家》有这样的记载:“周公戒伯禽曰: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忧恐失天下之贤人。”
用典,以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也委婉地流露出其建功立业的雄心。
二.请指出《短歌行》中运用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典故 作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句子,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思慕。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句子,表达自己招纳贤才的热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化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借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
三.你在《短歌行》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曹操?请用一个词或短语概括。
爱才礼贤的曹操
远大志向的曹操
开创进取的曹操
忧心忡忡的曹操
【精讲点拨】
一.借代: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
种类 例句
特征代本体 知否知否,应该是绿肥红瘦。 构成:①本体:被代替之人或事物②借体:用来代替的人或事物③本体与借体具有密切关系,且实际存在,不是想象出来的。本体和借体不可同时出现。
工具代本体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人名代著作 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绰号代本人 芦柴棒,去烧火!
具体代抽象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部分代整体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出来。
二.比喻
1.概念: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构成:①本体:被比喻的事物 ②喻体:作比方的事物 ③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
例: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矗立的小山。(“庄稼”是本体,“小山”是喻体,“像”是喻词)
3.种类 ——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等形式
①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沙丘上一阵混乱,匪徒们都兔子似的缩到沙丘后面去了。
(本体:匪徒们 喻体:兔子 喻词:似的)
②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本体:花圈/纪念碑 喻体:海洋/山冈 喻词:是/堆成)
③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天空乌云密布,一阵风过,刹那间,地上激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本体:没有出现(雨) 喻体:箭头/瀑布 喻词:没有出现)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本体:少女 喻体:红蝴蝶、绿鹦鹉、蓝孔雀)
比喻、借代辨析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杜甫)
借代——本体:富贵人家 借体:朱门
2.星空中银盘高挂。
比喻(借喻)—— 喻体:银盘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借代——本体:战争 借体:烽火
4.骤雨过后,荷叶上留下一颗颗珍珠。
比喻(暗喻)—— 本体:雨滴 喻体:珍珠
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借代——本体:船 借体:帆
三.用典
定义:指诗歌中援用前人诗文名句(语典)、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事典)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作用:用典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知识建构】
【拓展延伸】
曹操
不是英雄 不读三国
若是英雄 怎么能不懂寂寞
独自走下长坂坡 月光太温柔
曹操不啰嗦 一心要拿荆州
用阴谋 阳谋 明说 暗夺的摸
东汉末年分三国 烽火连天不休
儿女情长 被乱世左右 谁来煮酒
尔虞我诈是三国 说不清对与错
纷纷扰扰 千百年以后 一切又从头
【巩固训练】
1.下列诗集中,能查到曹操《短歌行》的一项是( )
A.《诗经》 B.《乐府诗集》 C.《唐宋近体诗集》 D.《万首唐人绝句》
【答案】B
【解析】曹操所处的时代为东汉末年,他是曹魏的奠基者。《短歌行》是古乐府诗,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乐府诗。
A.《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时代与作者所处时代不相符。
C.《唐宋近体诗集》应选编唐宋时代的诗人的作品,并且选编近体诗。体裁不符,时代与作者所处时代不相符。
D.《万首唐人绝句》应选编唐时代的诗人的作品,并且选编绝句。体裁不符,时代与作者所处时代不相符。
2. 下列诗句,不出于《诗经》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C.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D.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答案】D
【解析】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3.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四句突出写“愁”字,时光流逝,去日苦多,诗人惟恐功业不立。
B.“但为君故”的“君”字,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人,也可以代指天下贤才。
C.“明明如月”以下四句,是承接前文的求贤主题,极写人生苦短的忧愁。
D.诗人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等句启发人才,要善于择枝,投效明主。
【答案】C
【解析】C.“极写人生苦短的忧愁”错误。“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这四句诗的情思表达了诗人以明月比喻贤才,既点明自己对贤才的敬仰渴慕之情,又点明贤才难求的痛苦。
4.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从诗句的字数看,有四言、五言和七言等。其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篇幅长短不限。
B.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徐干、阮瑀、应玚)。
C.“行”是近体诗的一种体裁,有“奔放”的意思,此类作品大多放情长歌,与“歌”相似,常合称“歌行体”。
D.“青青子衿”中的“子”是对对方的尊称,“衿”是“衣服的交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答案】C
【详解】C.“近体诗”错误,“行”是古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是古体诗。
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唯有杜康(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衣领)
B.枉用相存(问候﹑探望) 越陌度阡(指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C.鼓瑟吹笙(弹奏) 山不厌高(满足)
D.何时可掇(拾取﹑摘取) 沉吟至今(沉思吟味)
【答案】B
【详解】B.阡:指南北向的田间小路。陌:是指东西向的田间小路。句意:穿过纵横交错的田间小路。
6.理解性默写
(1)《短歌行》中诗人感叹年华已逝,借酒解忧的诗句:“ , !”
(2)在《短歌行》中,诗人用“朝露”作比,感叹留华易逝的句子:“ , 。”
(3)《短歌行》中诗人运用设问形式回答了什么可以解忧的诗句:“ ? 。”
(4)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化用了《诗经》中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5)古人善于运用音乐和景物表达情感,《短歌行》中描写音乐场面的句子是“ ”;描写夜空景象的句子是“ ”。
(6)《短歌行》中“ , ”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望。
(7)《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诗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诗句:“ , 。”
【答案】(1)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2)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3)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4)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5)鼓瑟吹笙 月明星稀 (6)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7)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时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譬、唯、衿、悠、笙、稀、掇、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东汉末年,涌现出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才子,他们为一个时代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发出响彻天地的呐喊。建安文学,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为后世文学之楷模。
建安时期的作品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真实地反映了动乱时期人民的生活状态,抒发了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因其宏大的意境,雄浑壮阔、慷慨深沉的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以“三曹”为代表。曹操所作辞赋俊极硬朗,慷慨悲凉,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曹操的诗文风格是在汉乐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的名篇《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字里行间都表露出求贤若渴的心情,迫切希望人才都投奔到他这里,为他建立不朽功勋。整首诗极具感染力,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豪言壮语,是一种情感的真实流露,充斥着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再比如他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境宏大,气势开阔,有胸怀宇宙之气,有大海雄奇壮阔之势,言简意赅而又气象万千,清新俊朗的风格之中难掩气势恢宏的做骨,开了一代诗风。又比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志向高远不说,积极进取的决心是永不消退的,这样的作品充满了生机,让人读罢也充满希望,这是一种独领风骚的傲骨,是俊逸永久的遒健。
曹丕诗歌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有汉魏时期简约清俊的风格,他的诗赋没有鸿篇大论,也没有利用辞赋文学进行政治宣扬,就是因为热爱而热爱,所以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建安风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曹丕的弟弟曹植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为人熟知的《七步诗》写道:“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成诗,可见曹植的文学天赋极高,虽生在王侯家,却是个纯粹的文人,所以他的文学成就最高,所作辞赋作品最多。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可见曹植的文学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建安七子”属于曹魏文化集团,他们受战乱影响投奔曹操,待生活安定了,思想解放了,文学创作就达到了新的境界,他们是建安作家集团的主力和传播者,对诗、赋的发展都做出重要贡献。受曹魏宽松的文化政策影响,他们得到重用,他们的才能得到施展。因此,曹魏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繁荣景象。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这是李白有名的两句诗,可见后世对建安文学充满了仰慕和欣赏之情。建安文学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辉煌,是后世文学之楷模。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安文学因以“三曹”为代表,因而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成为后世文学的楷模。
B.“建安风骨”是指汉末建安时期的作品所具有的意境宏大、雄浑壮阔、慷慨深沉的风格
C.曹操所作辞赋具有俊极硬朗、慷慨悲凉的风格,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代表者,成就最高。
D.属于曹魏文化集团的“建安七子”,他们的创作因为得到曹氏父子的支持而走向辉煌。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概述背景并提出本文的观点:建安文学,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为后世文学之楷模。
B.文章主体分别从三曹、“建安七子”角度对论点加以阐述,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地论证了论点。
C.文章列举《短歌行》《龟虽寿》等作品,来阐述曹操诗歌的内容及其境界风格,让读者信服。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总提观点,中间从曹操、曹丕等角度分叙,最后总结性地重申论点。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实反映动乱时期的人民生活,抒发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是建安时期作品的主要内容。
B.曹操的《短歌行》表露出求贤若渴的心情,言辞质朴,情感真挚,充斥着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
C.曹丕诗歌特点是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没有鸿篇大论,不做政治宣传,风格简约清俊。
D.文章最后一段引用李白对建安文学评价的诗句,是对建安文学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影响的肯定。
【答案】7.B 8.B 9.C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因以‘三曹’为代表”错误,强加因果,真实原因是“涌现出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才子,他们为一个时代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发出响彻天地的呐喊”。
C.“成就最高”错,文学成就最高的是曹植。
D.“因为得到曹氏父子的支持”曲解文意,文中第五段说的是“受曹魏宽松的文化政策影响”。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地论证了论点论证了论点”错误,文章主体部分是并列结构,不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式结构,几个层次共同论证了论点,也不能说是“一步一步地论证了论点”。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曹丕诗歌特点是”“没有鸿篇大论,不做政治宣传”错误。从原文第四段内容来看,“没有鸿篇大论,不做政治宣传”的应是曹丕诗赋的特点而不是“诗歌”。
故选C。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0-11题。
却东西门行
曹操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10.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没有华丽的词句,也少有愁苦类的主观色彩的词语,但朴实之语,也收到了动人心魄的效果。
B.“鸿雁”万里远征,形单影只,不管是“食南稻”还是“复北翔”,都只能依从节令的变化。
C.“转蓬”即飞蓬,诗中的“转蓬”经历“万岁”却不能归于故土,其时间的漫长感非常强烈。
D.诗歌虽充满悲凉的情调,但悲凉中不会显得过于柔绵,“故乡安可忘”回荡着沉郁刚健之气。
11.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分析。
【答案】10.B
11.借景抒情、比喻、用典、比兴(起兴)。(答到其中2种手法即可)
①借景抒情:借“鸿雁”处于寂寞凄凉的环境中,严冬南飞食稻,阳春则北翔重回的辛劳困苦之景抒发作者对东征西战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借“转蓬”随风飘荡,无所归止的景象抒发作者对有家不能回的无奈与愁苦之情;
②比喻:以“鸿雁”万里远征、南来北往和“转蓬”的随风飘荡、无所归止喻指征夫背井离乡,辗转远征;以“神龙”藏于深泉,“猛兽”步于高冈,“狐狸”死后头朝故土的各有定所,各遂其愿的状态喻指(反比)征夫对回归家乡的执念;表达了作者对家的思念之情及有家归不得的无奈愁苦。
③用典:用屈原《哀郢》中“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典故(或用“狐死首丘”的典故),写狐狸死后头朝自己的窟穴,表达狐狸不忘故乡,此处用来反比征夫们的流离辗转,有家不能归,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无奈愁苦。
④比兴(起兴):以“鸿雁”万里远征、南来北往和“转蓬”的随风飘荡、无所归止起兴,引出征夫出征之遥、之苦和返还无期;以“神龙”藏于深泉,“猛兽”步于高冈,“狐”死后头朝故土,引出征夫的乡关之思;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无奈愁苦。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能力。
B.“形单影只”错误,从诗中来看,“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鸿雁万里远征,与同类结伴而行,相濡以沫,处于寂寞凄凉的环境中,鸿雁只是在“无人乡”,但它们“自成行”,是一个群体,并非“形单影只”。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技巧能力。
诗歌的前六句采用比兴手法。一开头,诗人略一勾勒,便写出了鸿雁的境遇及其春来冬去的候鸟特征。“塞北”、“无人乡”强调其孤寂寥落,“万里余”则突出路途之遥。鸿雁万里远征,与同类结伴而行,相濡以沫,处于寂寞凄凉的环境中;它们只能服从节令的安排,严冬则南飞而食稻,阳春则北翔而重回,其辛劳困苦不言而喻。
同时诗人借这一景物表达了自己有家不能回的无奈和愁苦。“田中有转蓬”写蓬草随风飘荡,无所归止,也永远无法回归故土。“相当”意为与故根相遇。“鸿雁”与“转蓬”这两个艺术形象极不相同,鸿雁有信,依节侯岁岁而回;转蓬无节,随轻风飘荡不止。
“神龙藏深泉”四句为诗歌最后一层,诗人于描写正题后又将笔墨宕开,连用神龙、猛兽、狐狸等数个比喻。神龙藏于深泉,猛兽步于高冈,各有定所,各遂其愿,可是征夫却有家难回,这令有家归不得的征夫羡慕不已。
“狐死归首丘”典出《礼记 檀弓》:“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首丘,仁也’。”屈原《哀郢》:“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动物至死尚且不忘故土,远离家乡的征夫们更不能忘。用典充实诗文内涵的同时,表达情感含蓄委婉,为间接抒情,诗人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无奈愁苦的情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