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 口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八上地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 人 口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八上地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15 23:3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人 口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变化。
学科素养 区域认知 了解中国的人口分布、数量变化、密度等基本状况,认识人口问题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综合思维 了解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探索人口与自然、人口与社会等方面的协调关系,培养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地理实践力 通过数据分析和调研考察等方式,学会探究人口问题,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立德树人 通过对我国人口问题的分析并给解决措施,使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数量的变化、分布以及人口问题。 2. 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 3.人口过多给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我国人口分布规律及影响我国人口分布规律的因素。 2. 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 成因:涉及的基本概念、数量、技能和基本观点比上节多,特别是要学会阅读数字资料和运用图表资料。 对策:充分运用课本中的图和有关材料,先学习我国人口众多、我国人口变化带来的人口问题,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再理解我国人口政策变化的必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①地图册;②配套上课PPT。
学生准备 预习本节内容。
教学设计
[ 续表 ]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导入形式 1: 视频导入 播放视频——《2023年国庆假期旅游出行视频》。思考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国庆假期出行画面。 答案:人流涌动。 教师导入:国庆假期旅游的火爆场面,可以说是人山人海,盛况空前。在这个黄金周,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涌向各个旅游景点。在国内各大旅游景点,游客们人头攒动、络绎不绝。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我国人口的有关情况。 学生观看视频后,回答问题,快速进入状态 以视频导课更贴近学生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形式 2: 图片导入 播放图片——旅游图片: 长城人流如潮, 摩肩接踵,异常拥挤。 你遇到过类似的由于人多给你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烦恼的事情吗 谈谈你这方面的遭遇和体验。 学生观看图片后回答问题 以图片导课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形式3: 复习导入 教师提问: 通过上一节对我国疆域的学习,我们真正认识了地大物博的祖国,谁能说出我国疆域的特点 引入:展示人口照片,引入人口话题。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还繁衍生息着众多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众多的人口。 答案:疆域辽阔,海陆兼备,位置优越。 学生回答问题 用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课本图读图,结合课本,得 1.10) ,根据人口增长曲线, 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人口 的特点。 答案:(1)我国人口基数大。2010年有13.40亿,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约14.12亿。(不含港澳台地区人口) (2)增长速度过快。由该图可知,我国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出答案 训练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续表]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 展示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课本图1.10) ,提出以下问题, 让学生讨论: (1)1949年以前我国人口是怎样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2)1949年以后我国人口是怎样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3)1980年以后人口增长曲线明显变缓,主要原因是什么 (4)归纳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教师总结: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人口增长缓慢。原因是社会不稳定,医疗卫生水平差,生活水平低。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增长迅速。原因是社会稳定,医疗卫生水平高,生活水平高。 (3)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4)人口从增长缓慢到增长迅速,再到增速减缓。 3.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第12页图1.11和图1.12, 了解实行计划生育和晚婚晚育政策对控制人口增长的显著成效。 4. 展示资料, 让学生通过资料分析人口数量过多对资源和环境、经济的影响。 (提示学生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分析) 资料一:2023年末,全国人口为140 967万人(不包括港澳台数据)。我国人口总量略有下降,但人口规模仍然巨大。 资料二:变少的人均资源。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样,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下表为我国某些自然资源的总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位次。 读图找出转折点,并结合图片分析原因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训练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训练学生分析、总结、概括的能力
自然资源 世界位次 人均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
陆地面积 3 不足 1/2
矿产资源 3 不足 1/2
河流年径流量 6 1/4
森林面积 5 1/3
耕地面积 4 2/5
[ 续表]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教师总结: 有利影响: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众多的人口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 不利影响:就医难;社会就业压力大;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城市垃圾污染;交通拥挤; 等等。 5.2016 年 1月1日,我国实行“全面二孩”政策,2021 学生结合身边的实 年开始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通过例,讨论回答 一段视频一起了解一下“全面二孩”和“三孩”政策实施的背景,请思考:这两个人口政策是基于哪个人口问题制定的,它还属于计划生育政策吗 答案:在经历了迅速从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转变之后,我国出现了人口红利消失、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失调等人口问题。为此,我国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决定实施“全面二孩”和“三孩”政策。 教师总结: 人口的增长必须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们必须坚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学以致用】结合实际说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对国家、社会、家庭有哪些好处。 答案: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提高子女受教育水平,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减轻住房、交通、就业压力等。 学生回答 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加强学生对我国人口政策的理解
(三)人口东多西少 1.展示中国人口的分布图(课本图1.13)。请学生阅读地图后,结合教材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人口密度 (2)利用我国人口和陆地面积数量,计算我国人口密度,并对比世界平均人口密度(60人/千米 )(2020年数据)。 (3)分析我国东西部人口密度总体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1)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民的数量。 (2)中国人口平均密度约147人/千米 ,接近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 2.5 倍。(2020年的数据) (3)从总体上看,我国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 学生读图并计算回答 训练学生读图、识图和知识运用的能力
[续表 ]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人口东多西少 2.展示中国人口的分布图(课本图1.13),在图上找到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这条直线,比较此线东部和西部面积、人口有何区别。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铁路网分布图,对比人口分布图思考为什么人口会如此分布。 教师总结: (1) 如果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画一条直线, 则此线东南部人口稠密, 西北部人口稀疏。 (2) 东部自然条件优越: 地势较平坦, 耕地多, 土壤肥沃, 气候适宜, 农业发达, 能养活的人口多; 而且东部地区交通便利,工业发达,所以东部人口稠密。西部自然环境恶劣: 地形崎岖, 草地、荒漠广布,耕地少, 交通不便, 所以人口稀疏。 【学以致用1】请学生阅读课本第14页的活动部分。根据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江苏和青海的人口(2020年)与面积图(课本图1.15),计算并比较江苏和青海的人口密度。 思考为什么东部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人口密度比西部地区要大。 教师总结: 可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开发时间的长短等方面来总结。 【学以致用2】有人认为我国人口东多西少,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应鼓励东部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也有人认为西部大部分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不适合大量移民,应该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请同学们针对这两种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总结: 无论哪种观点,我们都要考虑人口的迁移或者分布应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实现该地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读图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计算、回答问题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训练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联系七上内容, 加深学生对我国人口分布的理解 训练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我国人口的特点和分布,我们知道了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2020年的数据),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要实行计划生育。由于自然条件不同,我国人口分布不均,黑河一腾冲一线以东人口稠密,以西人口稀疏。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人口
教学反思
示例:对初中学生来说,真正理解有关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等的不足,对这些问题的理解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尤其要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的自身经验和体会出发,通过学生自己的感受来分析、了解我国人口众多带来的一系列负担。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去了解、分析各种不同的资料,用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事实来告诉学生我国的人口问题,从而使学生能真正关注我国人口的数量和人口增长的趋势,使学生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原因。另外,单纯采用介绍和讲解的教学方法,即使对有关人口问题讲得十分清楚、细致,也难免使学生感到乏味无趣,毕竟这一部分内容还是比较抽象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联系实际,介绍一些本地的人口问题的突出现象,用典型而又鲜活的例子作为突破口,由局部扩展到全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