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别了,“不列颠尼亚”
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踏上澳门的土地,第一个动作就是仰视。( )的高楼笔直地挺立在绿荫丛中,那建筑规模、建筑形式、门墙窗棂,无不透着明显的葡式风格。接着感受到的便是窄小拥挤的街道,弯弯绕绕的。因为大多是单行道,所以就是近在咫尺的目的地, A ,令初来者有一种“旋转般的晕味”。澳门交通规则怪异,要求车与行人左行,再加上满耳听到的都是英语、葡语,令人顿感如同走到异国他乡。
澳门的大小街巷经营着很多卖中国传统的千层纳底、青帮、圆口布鞋的上海老字号布鞋店。鞋店的老板对我说:“澳门人都喜欢这种布鞋,澳门就要回归了,这种布鞋成了抢手货,说是爱国表现。”还真是这样,来往匆匆的澳门人,无论男女, B 。这种布鞋店在澳门( ),可谓澳门一大景致。
如今回归升温的澳门,文化带着热情和憧憬,深深感染澳门人。近几年, C ,各种类型的学习班、辅导班、速成班似( ),应运而生。澳门的中小学校里也都在学汉语,教普通话。最为醒目的是那些横街的横幅标语:迎接澳门回归。
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词语。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请在文中画横线的A、B、C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故乡是我每年必须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有韵致。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莹莹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 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 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摘编自《迟子建文集》)
4.对“香港的绿”,“我”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请结合文本分析“我”认为“寒冷也是一种温暖”的原因。
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材料一: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7时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有删改)
材料二:
BBC香港1997年7月1日报道 他们在回荡珠江两岸的号角声中离开,用挥手画下悠长告别的句点。这是“不列颠尼亚”号的最后一次航行,大英帝国的最终章。
雨并没有造成太大影响。这位最后的香港总督离开总督府时,现场弥漫着紧张的情绪。这一刻他准备已久。当降旗的号角声最后一次响起时,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勉力控制住情绪。
这位总督是苏格兰风笛的爱好者,这首《高地大教堂》是他最喜欢的。他必须离开代表这座城市的住所,象征这位最后总督的国旗也将随他回国。他的女儿们专注地见证这一历史性的一刻。
总督离开时,他遵循传统,坐车绕行总督府三圈。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代表着承诺“我会回来”。
英国占领香港,是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之时。今晚,她的后代将把香港交还。
夜空紧接着被点亮,伴随着隆隆的烟花声。帝国主义的最后一程在节庆般的烟花中画下句点。
午夜来到,历史将香港从英国的怀抱中移开。英国国旗降下,一个半世纪的大英帝国统治随之结束。
登上“不列颠尼亚”号,他给女儿温柔的碰触。
看着今晚在我身后航行的“不列颠尼亚”号,很难想象英国人靠着木造船航行过半个世纪的时代。那时候,香港是个荒凉寂寞的地方,英国人的帝国主义冒险最不可能发生于此。当时香港还没有成为大英帝国最有价值的战利品。
(有删改)
材料三:
美联社香港1997年6月30日电 随着午夜国旗的交换,焦虑不安和兴奋的香港今天摆脱了156年的英国管治,并开始了在欢欣鼓舞的中国共产党主权下捉摸不定的新时代。
香港剪贴簿上此时此刻展示的英国人结束、中国人开始的种种镜头,以其规模和速度使人眼花缭乱。
英国查尔斯王储的游艇驶离香港。红旗取代了蓝旗。当大英帝国的太阳最终沉落时,天上下雨了。
对英国来说,虽然查尔斯王储和彭定康设法把他们的撤退变成尊严和克制的英国爱国主义场面,但是,这个事件已通过使英国感到沮丧的方式提醒英国: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已减小。
全世界通过电视观看这个仪式。对香港630万人民来说,这是未来的黎明。这一天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新纪元的诞生。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用双关的手法暗示了英国帝国主义的没落。
B.“他们在回荡珠江两岸的号角声中离开,用挥手画下悠长告别的句点”中,“他们”指的是英国查尔斯王子和香港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等。
C.香港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是苏格兰风笛的爱好者,《高地大教堂》是他最喜欢的音乐,降旗的号角声最后一次响起,引发了他内心的失落和悲伤。
D.全世界通过电视观看到了红旗取代蓝旗,虽然查尔斯王储和彭定康设法把他们的撤退变成尊严和克制的英国爱国主义场面,但是,这个事件充分显示了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正在减小。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彭定康离开时,坐车绕行总督府三圈,代表着承诺“我会回来”。这表明彭定康认为自己还有机会再次回到香港履行总督职责。
B.材料一按照空间顺序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视角体现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C.材料二认为香港曾是个荒凉寂寞之地,其能有现在的繁荣富足,和大英帝国的统治是密不可分的。
D.材料三从第三方的角度客观真实地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新闻语言不带有主观感彩。
3.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段是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即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离开香港。
B.本段点题,点明英国降国旗后,“不列颠尼亚”号将完成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撤离的使命,该游轮象征了英国的衰落。
C.本段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降下,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
D.两个“最后”表明中国政府将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字里行间洋溢着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欢快。
4.新闻讲究时效性、真实性,请分析这三则材料是如何体现的。(4分)
5.这三则材料的报道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答案 (示例)鳞次栉比 比比皆是 雨后春笋
解析 ①处,形容“笔直地挺立在绿荫丛中”的高楼,可填“鳞次栉比”。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形容房屋等密集。
②处,由前文“很多卖中国传统的千层纳底……布鞋店”和后文“可谓澳门一大景致”可知,此处是说澳门有很多卖布鞋的店铺,可填“比比皆是”。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非常多。
③处,由后面的“应运而生”可知,此处是说各种类型的学习班、辅导班、速成班大量出现,再结合横线前的“似”可知,可填“雨后春笋”。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
2.答案 (示例)澳门的大小街巷布鞋店很多,且多是上海老字号鞋店,经营的是中国传统的千层纳底、青帮、圆口布鞋。
解析 解答本题,先找出句子主干:澳门有很多布鞋店。再将“大小街巷经营着很多卖中国传统的千层纳底、青帮、圆口布鞋”“上海老字号”等定语加上主语“澳门布鞋店”单独成句为:澳门布鞋店经营的是中国传统的千层纳底、青帮、圆口布鞋;澳门布鞋店多是上海老字号鞋店。
再按照语段的逻辑关系改写为:澳门的大小街巷布鞋店很多,且多是上海老字号鞋店,经营的是中国传统的千层纳底、青帮、圆口布鞋。
3.答案 A也要兜上一个大圈子 B脚下多数穿的是这种布鞋 C澳门兴起了学习汉语热
解析 A处,由“弯弯绕绕的。因为大多是单行道”可知,澳门道路迂回;再由“令初来者有一种‘旋转般的晕味’”可推知,近在咫尺的目的地也要转个圈才能到达。故此处可填“也要兜上一个大圈子”。B处,由“澳门人都喜欢这种布鞋”“这种布鞋成了抢手货”可推知,澳门穿布鞋的人很多,故可填“脚下多数穿的是这种布鞋”。C处,由“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应运而生”“澳门的中小学校里也都在学汉语”可推知,澳门人学习汉语的热情高涨,才有了各种类型的培训机构,故可填“澳门兴起了学习汉语热”。
4.答案 “我”经历了由喜爱到厌倦的情感变化,由开始时向母亲炫耀“香港的绿”,到入冬后“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体现了“我”对故乡的怀念与深情。
解析 由“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绿,等等”可知,一开始“我”是喜爱“香港的绿”的,并时常向母亲炫耀。由“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 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可知,后来“我”厌倦了“香港的绿”,越来越思念故乡。
5.答案 虽然故乡天气寒冷,但因为生活寂静、单纯,以及有来自妈妈的关怀,能让“我”内心松弛,因而感到“温暖”。
解析 由原文“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有韵致。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 ”可知,虽然故乡天气寒冷,但因为生活寂静、单纯,以及有来自妈妈的关怀,能让“我”内心松弛,因而感到“温暖”。
能力提升练
1.D “充分显示了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正在减小”错误,材料三中说的是“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已减小”,由此可见,应是“已减小”,而不是“正在减小”。
2.C A.“这表明彭定康认为自己还有机会再次回到香港履行总督职责”于文无据。B.“空间顺序”错误,由“晚6时15分”“7时45分”“0时40分”等分析可知,材料一按照时间顺序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D.“新闻语言不带有主观感彩”错误,材料三中“焦虑不安和兴奋的香港今天摆脱了156年的英国管治,并开始了在欢欣鼓舞的中国共产党主权下捉摸不定的新时代”带有嘲讽的语气。
3.B “象征了英国的衰落”错误,应该是象征着英国对香港管治的终结。
4.答案 ①时效性: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1997年6月30日下午到7月1日0时,而这三则材料的发表时间“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BBC香港1997年7月1日报道”“美联社香港1997年6月30日电”充分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
②真实性:一是这三则材料中提到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具体人物、事件经过,如“7时45分”;二是这三则材料中穿插了真实的史料,如“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三是这三则材料中提供了许多准确的数据,如“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
解析 新闻的时效性应从新闻发生的时间及发电或报道的时间等方面进行分析;新闻的真实性则要从表现事件真实性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及真实的史料、准确的数据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新闻的时效性体现在新闻中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1997年6月30日下午到7月1日0时,由“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BBC香港1997年7月1日报道”“美联社香港1997年6月30日电”可知,这三则材料的发表时间充分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
其次,新闻的真实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由材料一“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7时45分……”“0时40分……”、材料二“午夜来到……一个半世纪的大英帝国统治随之结束”和材料三“英国查尔斯王储的游艇驶离香港……”可知,三则材料中有具体时间、地点、人物。
由材料一“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降下了米字旗”、材料二“英国占领香港,是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之时”和材料三“香港今天摆脱了156年的英国管治”可知,三则材料中穿插了真实的史料。
由材料一“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在蒙蒙细雨中……25任港督的庭院”“156年前……”、材料二“总督离开时,他遵循传统,坐车绕行总督府三圈”和材料三“随着午夜国旗的交换,焦虑不安和兴奋的香港今天摆脱了156年的英国管治”“对香港630万人民来说,这是未来的黎明”可知,三则材料中提供了许多准确的数据。
5.答案 ①材料一是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侧重历史回顾,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②材料二是英国媒体的报道,侧重人物活动记录,从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的角度表现他们经历的这一历史时刻,并特意表明英国对香港的贡献。③材料三是美国媒体的报道,侧重变革现状写实,从第三方的角度报道了这一历史转变时刻,语带嘲讽地揭示了英国的没落。
解析 根据材料一“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可知,材料一是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根据“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添马舰东面举行”“7时45分……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等可知,材料一侧重历史回顾,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根据材料二“BBC香港1997年7月1日报道”可知,材料二是英国媒体的报道;根据“这位最后的香港总督离开总督府时……这一刻他准备已久”“总督离开时,他遵循传统,坐车绕行总督府三圈”“登上‘不列颠尼亚’号,他给女儿温柔的碰触”“那时候,香港是个荒凉寂寞的地方,英国人的帝国主义冒险最不可能发生于此。当时香港还没有成为大英帝国最有价值的战利品”等可知,材料二侧重人物活动记录,从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的角度表现他们经历的这一历史时刻,并特意表明英国对香港的贡献。
根据材料三“美联社香港1997年6月30日电”可知,材料三是美国媒体的报道;根据“开始了在欢欣鼓舞的中国共产党主权下捉摸不定的新时代”“香港剪贴簿上……镜头,以其规模和速度使人眼花缭乱”“这个事件已通过使英国感到沮丧的方式提醒英国: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已减小”等可知,材料三侧重变革现状写实,从第三方的角度报道了这一历史转变时刻,语带嘲讽地揭示了英国的没落。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