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4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作业练习)---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 4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作业练习)---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2.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5 17:3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20年5月,我国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很多人都在思考:中国为什么能经受住这场    的历史大考     的抗疫大战带给我们哪些永恒的财富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这篇通讯以事实为基础,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初步回答。
文章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了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疫情,(    ),揭示了中国抗疫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思路清晰,内容全面,高屋建令瓦,气魄宏大。既表现出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又彰显了科学抗疫的理性思考;既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热情礼赞,又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和博大胸怀;对新时代中国人民高尚品格的歌颂,又有对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的深入思考。作者并没有按照常见的时间顺序展开全文,而是将回顾与总结、记事与思考融为一体,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方方面面的事实为基础,带领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这场抗疫斗争,    新时代伟大抗疫精神。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坚苦卓绝 胆战心惊 领悟
B.艰苦卓绝 惊心动魄 领略
C.艰苦卓绝 惊心动魄 领悟
D.坚苦卓绝 胆战心惊 领略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B.取得这一事件的重大战略成果
C.这一事件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D.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一事件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全国多地流感高发,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占据了这波流感的主导地位。
甲型流感通常是因为感染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①  。普通感冒以局部症状为主,表现为流鼻涕、打喷嚏、鼻塞等,症状较轻;甲型流感则以全身症状为主,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通常不明显,表现为突发高热、畏寒、头痛、浑身酸痛、乏力,以及咽痛、干咳等呼吸道症状,有可能引发肺炎、心肌炎、脑炎等,严重者甚至可能造成死亡。
奥司他韦是一种对甲流和乙流有抗病毒效果的药物,可以抑制病毒从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减少甲流或者乙流病毒的扩散。  ②  ,对其他类型的感冒病毒没有效果。如果出现感冒症状,应到医院检查抗原或核酸,确诊以后再尽快用药。同时,奥司他韦是一种处方药,  ③  ,不建议自行服用。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请结合语段内容,对甲型流感作出诠释。
                         
                         
                         
                         
6.下图是奥司他韦抗病毒机制图,请结合文段内容把这个机制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5个字。
                         
                         
                         
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材料一:
与疫病的抗争贯穿着人类文明进程。黑死病、霍乱、疟疾、流感、登革热、非典、埃博拉……在漫长而悲壮的缠斗中,多少生灵惨遭涂炭,多少文明因此毁灭。“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送葬的钟声几乎没有停止过哀鸣”……不同时空中,人类的悲伤与呐喊从未停息。学者卡尔·齐默在《病毒星球》一书中写下这样的感悟:我们生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病毒史。
疫病,一次次重创人类,也磨砺了人类向死而生的韧劲。对抗疫魔,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
回顾中国抗击疫情的实践,“科学防治”贯穿始终。面对充满未知数的新型冠状病毒,面对布满艰难险阻的战“疫”,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是我们克难攻坚的重要一招。
从加强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研究,到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并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从多学科力量联手进行药品和疫苗研发,到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从“健康码”“云办公”等助力防疫,到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科学防治,才能看清病毒的“样子”、找到对症的“方子”、走对防控的“路子”。
大疫出良药,中医显身手。从应用“三药三方”等有效方剂,到采取集中隔离、普遍服中药等防疫做法,中医药为抗击疫情作出重要贡献,尤其是在有效防止患者从轻症转为重症,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方面作用更突出。德国病毒学家奇纳特尔认为:“中医药在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方面有明显效果。”
抗疫,让全社会经历一次科学的洗礼。从传统媒体到网络空间,从社区横幅到农村大喇叭,防控知识科普遍地开花、家喻户晓,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等科学常识逐渐变成人们的日常习惯。非常时期,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等专家纷纷发出专业理性的声音,及时解释疑惑,拨开团团迷雾,向社会注入正能量。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的不朽的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当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蔚然成风,我们应对风浪侵袭就有了理性的“压舱石”。
(摘编自钟华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
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材料二: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曾提出,两河文明、希腊文明与罗马文明的衰落,与自然灾害的频繁直接相关。而后来的历史研究也证明了古埃及文明、两河领域的古阿卡德帝国、古印度的哈拉帕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都是气候波动和生态崩溃。但是,让灾难史研究者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何以同样遭受周期性、大规模自然灾害的中华民族,却每每能够在灾难中迅速恢复,并持续发展
对于这一问题,有很多答案。其中不容忽视的是,自古以来,资源的短缺、灾难的频繁,让中国人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并积淀为一种深层的社会意识,我们可以称其为“韧”的精神。这种精神,蕴有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呈现出变通的智慧和顽强的活力。正是这种精神,帮助中华民族安然渡过了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困境,历经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
这种“韧”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具体表现为:外向的儒家思想和内向的道家思想的互相配合。如果说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华文明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阳刚一面,那么道家思想则反映出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阴柔一面。两者一刚一柔,一张一弛,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韧”性特质。
儒学是讲求“入世”的进取型思想,它以“修齐治平”为己任,追求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实现。这种思想恰可与现代社会崇尚进取、鼓励竞争的环境相配合。并且,儒家思想还重视群体,鼓励奉献,这些都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所以儒家思想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巨大的潜能。但是,在超速的社会发展中,进取型的思想也会暴露其局限,那就是太过重视“成就”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过于重视“功名”而忽视人与内心的平衡。由此而言,这次疫情的暴发,让我们也重新回顾了中华文明中沉静内敛的另一面,那就是道家思想。
长期以来,人类都习惯于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自然为人的利益而存在。中国道家思想的最深刻之处,就在于它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揭示和反思了文明发展的这种缺陷。在道家看来,自然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平等的,人与自然万物在生态系统中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人不应该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人的社会秩序要去适应物的自然秩序,只有遵循自然,顺应自然,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因而,我们要摒弃对自然过度的强力扭曲、干扰和破坏,使万物能够“自化”“自均”“自定”“自正”,自然而然地达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这就是“道法自然”。
其实,不仅是面对自然,在面对现代的社会生活时,道家的态度也值得重视。社会成员长期处于竞争压力和信息爆炸之下,会失掉应有的韧性,感到焦虑抑郁,心灵无处安放。而这次疫情带来的冲击,又将这种心态失衡进一步放大:对于病症的恐惧、对于封闭的不适、对于未来的焦虑,萦绕在很多人的心头,让人寝食难安。对此,道家思想强调要对灾变生死抱有顺应的超然心态。这种淡泊自然的生活态度,在任何时代都有其意义,而尤为一日千里的现代社会所需要。在此基础上,道家还指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认为静可以转化为动,柔可以转化为刚,弱可以转化为强。道家思想告诉了人类一个真理,即认识了灾变生死的必然性和正反转换的可能性,我们在面对突发疫情时就能有所寄托,进退自如。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是中国古代治平之世的原则,实际也是对中国智慧的一种概括。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并存,进取和内敛精神的结合,构成了中华文明的“韧性”基因,形成了中华文化丰富的变通智慧和强大生命力。
(摘编自王学典《不倒的精神长城——
从战“疫”看中华文明的“韧”性特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防控知识科普从传统媒体到网络空间遍地开花,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等科学常识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习惯。
B.抗疫,让全社会经历一次科学的洗礼。当有人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时,我们应对风浪侵袭就有了理性的“压舱石”。
C.道家思想认为,人不应该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我们要想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只有遵循自然,顺应自然。
D.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呈现出外向、进取的特点,而道家思想则表现出内向、保守的特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由人类与疫病的抗争史说起,并通过学者卡尔·齐默的感悟引出了人类对抗疫病最有力的武器——科学。
B.回顾我国抗击疫情的实践,面对布满艰难险阻的战“疫”,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是我们克难攻坚的重要方法之一。
C.材料二告诉我们在面对突发疫情时,要想有所寄托、进退自如,就需要认识灾变生死的必然性和正反转换的可能性。
D.中国道家思想因为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揭示和反思了文明发展的缺陷,所以道家思想显得比其他思想更深刻。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自然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平等的”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B.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C.万物一齐,孰短孰长
D.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
4.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中国取得抗疫胜利的原因有哪些。(4分)
                         
                         
                         
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华民族具有“韧”的精神,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基础过关练
1.B “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坚苦卓绝”,(在艰难困苦中)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越寻常。“艰苦”强调的是环境,“坚苦”强调的是人的意志。语境表示环境或条件状况,指与疫情的斗争十分艰苦,处境很难,应选“艰苦卓绝”。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胆战心惊”,形容非常害怕。语境修饰“抗疫大战”,强调斗争过程中人们内心的惊骇、紧张,应选“惊心动魄”。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领悟”,领会,理解。语境与“抗疫精神”搭配,应选“领略”。
2.D 前文“文章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了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疫情”没有说完,括号中的句子要与之衔接,应是偏正短语,中心语与“报道”搭配,故应落到“事件”上,排除A、B、C三项。故选D。
3.答案 既有对新时代中国人民高尚品格的歌颂,又有对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变革的深入思考。
解析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前句缺少与“又有”搭配的关联词,应在前句前面加上“既有”;二是成分残缺,“推进”缺少宾语,应在“体系”后加“变革”或“改革”。
4.答案 ①它和普通感冒症状明显不同 ②奥司他韦只对甲流和乙流有效 ③要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解析 ①处,根据后文“普通感冒以局部症状为主,表现为……甲型流感则以全身症状为主……表现为……”可知,此处是说甲型流感与普通感冒症状有着明显的不同,故可填“它和普通感冒症状明显不同”。②处,根据前文“奥司他韦是一种对甲流和乙流有抗病毒效果的药物”和后文“对其他类型的感冒病毒没有效果”可知,此处可填“奥司他韦只对甲流和乙流有效”。③处,根据前文“奥司他韦是一种处方药”和后文“不建议自行服用”可知,此处强调要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故可填“要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答案 ①甲型流感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②以全身症状为主,和普通感冒相比,症状要重,③可能会引发并发症,症状严重可能会造成死亡。
解析 根据“甲型流感通常是因为感染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可知,甲型流感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根据“甲型流感则以全身症状为主,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通常不明显,表现为突发高热、畏寒、头痛、浑身酸痛、乏力,以及咽痛、干咳等呼吸道症状”可知,甲型流感以全身症状为主,和普通感冒相比,症状要重;根据“有可能引发肺炎、心肌炎、脑炎等,严重者甚至可能造成死亡”可知,甲型流感可能会引发并发症,症状严重可能会造成死亡。据此整理,即可得出答案。
6.答案 流感病毒在侵入细胞内部后,在细胞内部增殖,然后释放并奔向其他细胞,进一步侵袭其他细胞,加重感染。奥司他韦通过抑制病毒的神经氨酸酶来抑制病毒从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从而减少病毒的扩散。
解析 解题时,可从左到右解读该图,将其分为四部分。第一、二部分是流感病毒侵入细胞内部;第三部分是流感病毒在被感染的细胞内部增殖;第四部分是流感病毒从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并奔向其他细胞,进一步侵袭其他细胞。而奥司他韦的作用就是通过抑制病毒的神经氨酸酶,从而抑制病毒从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减少病毒的扩散。
能力提升练
1.C A.“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等科学常识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习惯”错误,材料一原文为“防控知识科普遍地开花……科学常识逐渐变成人们的日常习惯”,选项表述为“已经成为”,变未然为已然。B.“当有人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时……”错误,材料一“当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蔚然成风,我们应对风浪侵袭就有了理性的‘压舱石’”中的“蔚然成风”范围很大,而选项中的“当有人”范围缩小。D.“而道家思想则表现出内向、保守的特质”错误,材料二中说的是“道家思想则反映出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阴柔一面”,并没有说其“保守”。
2.D 强加因果,由材料二“中国道家思想的最深刻之处,就在于它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揭示和反思了文明发展的这种缺陷”可知,“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揭示和反思了文明发展的这种缺陷”就是“中国道家思想的最深刻之处”,前后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且“道家思想显得比其他思想更深刻”于文无据。
3.D A项的意思是:天地与我共存,宇宙万物与我混然同为一体。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自然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平等的”的观点。B项的意思是:用自然的常理来看,万物本没有贵贱的区别。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自然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平等的”的观点。C项的意思是:世间万物都是一样的,谁优谁劣呢 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自然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平等的”的观点。D项的意思是:从万物自身来看,各自为贵而又以他物为贱。由此可见,该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自然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平等的”的观点。故选D。
4.答案 ①科学防治的措施;②中医药的重要贡献;③理性防控的普及;④科学思想的洗礼。
解析 由原文“疫病,一次次重创人类,也磨砺了人类向死而生的韧劲。对抗疫魔,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从加强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研究,到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并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可知,中国取得抗疫胜利的原因之一是科学防治的措施;由原文“大疫出良药……降低病亡率方面作用更突出”可知,中国取得抗疫胜利的原因之一是中医药的重要贡献;由原文“从传统媒体到网络空间……人们的日常习惯”可知,中国取得抗疫胜利的原因之一是理性防控的普及;由原文“非常时期,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等专家纷纷发出专业理性的声音……向社会注入正能量”“当相信科学……我们应对风浪侵袭就有了理性的‘压舱石’”可知,中国取得抗疫胜利的原因之一是科学思想的洗礼。
5.答案 ①向死而生的韧劲;②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呈现出变通的智慧和顽强的活力;③外向的儒家思想和内向的道家思想的配合。
解析 由材料一“面对充满未知数的新型冠状病毒,面对布满艰难险阻的战‘疫’,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是我们克难攻坚的重要一招”和材料二“自古以来,资源的短缺、灾难的频繁,让中国人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并积淀为一种深层的社会意识”等可知,“韧”是向死而生的韧劲;由材料一“从传统媒体到网络空间……逐渐变成人们的日常习惯”和材料二“这种精神,蕴有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历经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等可知,“韧”是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呈现出变通的智慧和顽强的活力;由材料二“外向的儒家思想和内向的道家思想的互相配合……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韧’性特质”可知,“韧”是外向的儒家思想和内向的道家思想的配合。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