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2大战中的插曲(作业练习)---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 2.2大战中的插曲(作业练习)---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5 17:3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战中的插曲
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有了浸润和充盈着情与爱的军民鱼水情,十送红军,又怎么舍得送完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对这些望眼欲穿的亲人们来说,十万红军是亲人组成的队伍,革命的目的就是为饥寒交迫的穷苦人争取自由幸福的生活,就是胜利之后回家过日子。多么朴素平实的愿望啊,平平凡凡之中,表征着参加革命的初心,诠释着中国革命的真谛。长征的伟大正在这里,长征的温柔也正在这里。“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紧紧拉着红军手”,每个字每个音,都诉说着对亲人无尽的牵挂和嘱咐,( ① ),都跳动着胜利回家的渴望。一曲曲缠缠绵绵唱不完的红歌小调,诉说着一段段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往事。是的,红军,就是一支在硝烟弥漫中带着情与爱跋涉前行的队伍,而漫漫长征路,就是革命战士用鲜血和生命铺筑的对于家园和国家的大爱之道。
红军的长征已经结束,( ② )。作为文学工作者,需要重拾长征精神,团结一心,目光坚定,沿着追求真善美的方向,向前、向前、向前,直至永远,甚至永恒。
1.说说文中的“平平凡凡”“紧紧”“缠缠绵绵”和“平凡”“紧”“缠绵”相比,语义上各有什么不同。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男女老少都从家里出来相送,跟红军话别,有说不完的情深意长,热泪沾湿了衣襟。”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3.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这一簇红艳艳的杜鹃花从高大的老松上旁枝逸出,各色的绿色植物衬着它,可谓烘云托月。我不清楚,周围杂树丛生,藤蔓交错,它要越过多少阻碍才能跃上这苍劲、伟岸的老松 它不顾一切地攀缘而上,是为了照亮这茫茫群山,照亮这一路追寻的脚步吗 是的,它熠熠生辉,光彩夺目,你不由得被它牵引着,不由得为它心驰神往!
看着这一株昂然绽放的杜鹃,我不禁想起在井冈山黄洋界看到的那高高矗立的纪念碑,上面刻着毛泽东同志龙飞凤舞的八个大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年,革命的火种就是从井冈山上传播出去,传遍神州大地,并且熊熊燃烧起来,形成了不可阻挡的力量,照亮了万里河山。
这一枝红艳艳的杜鹃,并不因游人的驻足或惊叹而改变姿态,它依然静静地燃烧着。最深最美的情愫,在它的花蕊叶尖上流淌着。井冈山杜鹃,静静绽放着,已经唱成一首歌;它为生命歌唱,为自由歌唱,为胜利歌唱!
4.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B.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C.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D.“人生中总有些事悔不当初——你看那个热搜没有 ”她对着同学悄声说道。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请结合材料分析并说明其表达效果。
                         
                         
6.请结合材料中“杜鹃”的内涵,补写这首小诗。
恍惚中,
这一株杜鹃,
化作了汩汩流淌的源泉,
①         ,
化作了闪闪发光的灯盏。
这一株株杜鹃,
形成了奔流千里的江海,
形成了凌云直上的烽烟,
②         。
把井冈山的火种带下山,
把井冈山的精神带下山,
……
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8分)
青少年时期
聂荣臻
暑假结束,回到学校。此时,北京“五四运动”的风暴传到了江津。我们也在学校和江津县城街头集会游行。同学们撒传单,贴标语,进行演说,号召以抵制日货来作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实际行动。我们派代表去动员一些商店老板不要贩卖日货,但是一些大商号根本不理学生的要求,一些小商店也跟着跑。这样一来,激起了学生们的愤怒。于是,我们对江津县城几家销售日货的大商店进行了搜查,将查出的大批日货搬到“文昌宫”封存,同学们轮流看守,准备焚烧。我们还沿江巡逻,凡装有日货的船只不准靠岸。
这时,江津县长聂述文出面调停,说是调停,实际上是想压服。谈判的时候,江津驻军团长王天培参加,会场外面站满士兵,一个个荷枪实弹,聂述文唱白脸,王天培唱红脸,企图迫使学生们屈服。青年学生血气方刚,根本不理他们这一套,坚持要焚烧日货,商人们则在聂述文、王天培的支持下,要求赔偿经济损失,双方相持不下,几经谈判,都没有解决问题。当我们得知凡尔赛和约正式签字的消息,同学们的愤怒情绪到达顶点,立即集合,要上街游行。
津中校长等人百般阻挠,先是劝说威胁,后来干脆关上校门不准上街。我们一二百名学生,一气之下,冲出校门,串联其他学校的同学,游行到“文昌宫”,将日货搬到河边,全部烧毁。这样一来,引起了商人的极端仇恨,他们勾结反动军警,在校方配合下,准备对我们下毒手,我们就离开了学校。很显然,我们几个学生代表在学校是再也待不下去了,待下去肯定要受迫害,这也是我去法国勤工俭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当时这种焚烧日货的行动,做得有些过火。这些东西,本来是中国人自己拿钱买的,烧掉不是可惜了吗 而对日本人毫无损失。相反,烧了日货,侵犯了商人的利益,反而造成商人对我们的不满甚至仇视。宣传抵制日货无疑是正确的,但爱国运动的目标应该自始至终对着日本帝国主义,应该把商人作为说服争取的对象,动员他们一起参加抵制日货的行动。那个时候,我们这些学生年少气盛,一怒之下,就不考虑后果如何了。
在中学时期,另一件对我影响很深的事情是连年的军阀混战,它把国家搞得四分五裂,落后不堪。军阀们打来打去,最倒霉的是老百姓,弄得哀鸿遍地,民不聊生。所有这些发生在我中学时期的兵连祸结的事情,都使我感到苦恼,我痛恨军阀,尤其是外来军阀,总希望把他们赶出四川去。但是,那时我很年轻,看不清军阀混战的本质,找不出解决的办法,总感到对这些现象实在无能为力。出路何在 我当时只是把希望寄托在出国去学点本事,回来办好工业,使国家富强了,也许能改变这种局面。军阀混战造成国家贫困落后,更增强了我对“工业救国论”的信念。这是我决心去法国勤工俭学的另一方面的原因,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原因。
在中学时期,我也知道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但弄不清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当时的社会主义宣传没有对我产生很大的影响。要说有些影响,那就是我深信中国社会要变,只有变才有出路。进步思想界提倡反对封建,反对禁锢妇女,反对八股文,提倡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提倡向西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等,这些我都是赞成拥护的。
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怀着变革现状的热情,1919年秋,我决心去法国勤工俭学了。当时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中国各地逐步兴起。我在家里是独生子,父母舍不得我远离家乡,担心我漂洋过海,会不会出什么意外。我反复向他们说明留在家里没有出路,因为烧日货,可能还有被捕的危险。父母听了,也觉得有道理,爱子心切,希望儿子能有点出息,最后还是同意了我去法国。自己去法国,要一大笔钱,家里穷,就靠我几个亲戚帮助,筹措了三百块银圆。这样,我和十来位同学怀着富国强兵的理想,到法国领事那里办了护照。
从此,我一别故乡,就是三十六年。1955年我到西南调查军事工业的情况,才重新回到时常思念的故乡。回到家乡,真是思绪万千。我的父母和许多亲朋故交已经去世,我默默地思念他们,但最使我思念的,是那几位为革命而牺牲了的同乡同学。那次回家,我到了江津中学,一到学校,钟汝梅、戴坤忠、傅汝霖、吴平地等烈士的形象,立时浮现到我的眼前。他们在学校时就追求进步,关心时政,我们经常在一起议论国事,切磋琢磨。吴平地同志牺牲得最早,他是我的同班同学,中文基础很好,考进北平师范大学后,经常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后来加入了共产党,给李大钊同志当助手。不幸,1927年4月,同李大钊同志一起被捕牺牲。
钟汝梅、戴坤忠、傅汝霖同志也于1920年前后去法国勤工俭学,其中钟汝梅是与我一路走的,1926年回国,1927年在上海江苏省军委从事地下工作时被捕牺牲。戴坤忠、傅汝霖同志回国后,被派往洪湖地区贺龙同志的部队中。1932年我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时,听到这两位同志在对敌斗争中先后英勇牺牲的消息。我站在校园里,默默地缅怀着几位先烈,为战友的牺牲而悲痛,为我的母校哺育了这样几位先烈而感到自豪。现在,江津第一中学已经为他们建立了“革命烈士纪念碑”,以纪念先烈,教育后人。
(选自《聂荣臻回忆录》,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五四运动”后,江津县的学生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学生们通过集会游行、撒传单、贴标语、演说等方式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B.政府、校方和反动军警联合起来,共同镇压学生的爱国运动,为此学生运动遭受到巨大阻力,学生代表们还可能有被捕的危险。
C.在中学时期,“我”虽然也接受了各种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但对于当时俄国发生的十月革命,却弄不清究竟是怎么回事。
D.“我”的几位同乡同学关心时政,思想上追求进步,经常一起议论国事,切磋琢磨,却先后在革命斗争中英勇牺牲,令人惋惜敬佩。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夹杂了对抵制日货行为的反思和对先烈的缅怀追思等。
B.本文是一篇饱含深情的回忆录,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用质朴的语言讲述往事,深沉的感情蕴于其中。
C.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出人物的形象特征,使之更加真实可信,如描写“我”对军阀的痛恨。
D.文中画横线处的细节让作者难以忘怀,主要是为了突出当时作者的家庭极度贫困,自己去法国留学并不顺利。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聂荣臻的人物形象。(6分)
                         
                         
                         
                         
                         
4.文本在叙述方面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基础过关练
1.答案 ①“平平凡凡”与“平凡”相比,更能强调普通的程度,突出了革命目的之朴实。②“紧紧”与“紧”相比,显得力度较大,突出了送别时的不舍。③“缠缠绵绵”与“缠绵”相比,显得情谊更为深厚,凸显了红歌小调中蕴含的情感深厚。
解析 叠词的主要作用有:①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有艺术魅力;②通过摹声或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③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节奏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④起强调作用。题干要求说说“语义上各有什么不同”,结合语境分析可知,文中的三个叠词都使语义得到了强化。
“平平凡凡”接近口语,与“平凡”相比,显得更为普通,结合“多么朴素平实的愿望啊”分析可知,“平平凡凡”更能表达革命目的之朴实。
“紧紧”与“紧”相比,更口语化,由“拉着红军手”分析可知,“紧紧”更能表达送别红军时的不舍。
“缠缠绵绵”与“缠绵”相比,更能强调情感的深厚,由“‘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每个字每个音,都诉说着对亲人无尽的牵挂和嘱咐……诉说着一段段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往事”分析可知,语境强调红歌小调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缠缠绵绵”更能凸显这一点。
2.答案 ①原文句式较为整齐,读之有节奏感,与上文语言风格协调一致。②原文的“长”与前文的“响”“乡”合辙押韵,充满诗意,情感表达更饱满。
解析 从句式上看,原句“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上下两句字数相同,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与上文“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的整齐句式协调一致。
从韵律上看,句末的“长”与前面的“响”“乡”都押“ɑng”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感,充满诗意。
3.答案 ①都饱含着对故乡的眷恋 ②文学的长征才刚刚开始
解析 ①处,前后句都是“都……”,此处也应用相同的句式;前句“都诉说着对亲人无尽的牵挂和嘱咐”和后句“都跳动着胜利回家的渴望”中都饱含着对故乡的眷恋,故此处可填“都饱含着对故乡的眷恋”;②处,结构上,此句与前句“红军的长征已经结束”是对照句;内容上,由后句“作为文学工作者,需要重拾长征精神……”分析可知,此处是说文学的长征;而“直至永远,甚至永恒”说明文学的长征才刚刚开始,故此处可填“文学的长征才刚刚开始”。
4.B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A.表示语意的中断或停顿。B.表示解释说明。C.表示总结上文或提示下文。D.表示话题的转换。故选B。
5.答案 ①比喻或通感:将杜鹃比作一首歌,以听觉写视觉,写出了杜鹃开放时的生机与活力,及其给人带来的生命感染力。②排比:“为生命歌唱”“为自由歌唱”“为胜利歌唱”构成排比,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语意递进,语势增强,情感渐深,揭示了井冈山杜鹃蕴含的内在精神实质与理想价值追求。③拟人:“唱”“歌唱”将杜鹃人格化,生动地体现出杜鹃的乐观精神与价值追求。
解析 “井冈山杜鹃,静静绽放着,已经唱成一首歌”运用比喻,本体是“杜鹃”,喻体是“一首歌”,杜鹃绽放是视觉,“唱成一首歌”是听觉,此处打通了视觉与听觉,形象地表现出杜鹃开放时的生机与活力,及其给人带来的生命感染力。
“它为生命歌唱,为自由歌唱,为胜利歌唱”运用排比,形式上,结构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增强了节奏感;内容上,“生命”“自由”“胜利”之间语意和情感递进,揭示了井冈山杜鹃蕴含的内在精神实质与理想价值追求。
“唱”“歌唱”将杜鹃人格化,赋予杜鹃以人的特征,“唱”“歌唱”表明内心的快乐和一种向上的精神状态,生动地体现出杜鹃的乐观精神与价值追求。
6.答案 (示例)①化作了熊熊燃烧的火焰 ②形成了普照河山的霞光
解析 由“这一株杜鹃”“化作了汩汩流淌的源泉”“这一株株杜鹃”“形成了奔流千里的江海”可知,所填句子在内容上有递进关系。①处所填句子要仿照“化作了汩汩流淌的源泉”“化作了闪闪发光的灯盏”来写,句式上用“化作了……”,并且内容上与“形成了凌云直上的烽烟”相照应;②处所填句子要仿照“形成了奔流千里的江海”“形成了凌云直上的烽烟”来写,句式上用“形成了……”,且内容上与“化作了熠熠生辉的灯盏”相照应。注意所写句子要与全诗内容、意境协调。
能力提升练
1.A “反对……封建主义”错,原文“我们也在学校和江津县城街头集会游行……号召以抵制日货来作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实际行动”是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2.C “大量的心理描写”错,文章在描写“我”对军阀的痛恨时运用了心理描写“都使我感到苦恼……总希望把他们赶出四川去”,但文中没有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
3.答案 ①忧国忧民,积极进取。聂荣臻与同学一起组织学生运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他痛恨军阀,忧心百姓。他去法国勤工俭学,希望能够实现“工业救国”。②懂得反思,勇于担责。聂荣臻反思之前焚烧日货的行动,勇于承认错误。③重情重义,不忘战友。他缅怀先烈,为战友的牺牲而悲痛。
解析 由“我们也在学校和江津县城街头集会游行。同学们撒传单,贴标语,进行演说,号召以抵制日货来作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实际行动”可知,聂荣臻与同学一起组织学生运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由“所有这些发生在我中学……总希望把他们赶出四川去”可知,聂荣臻痛恨军阀,忧心百姓;由“我当时只是把希望寄托在出国去学点本事,回来办好工业,使国家富强了,也许能改变这种局面”可知,聂荣臻去法国勤工俭学,希望能够实现“工业救国”。可见他忧国忧民,积极进取。
由“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当时这种焚烧日货的行动,做得有些过火”“宣传抵制日货无疑是正确的,但爱国运动的目标应该自始至终对着日本帝国主义,应该把商人作为说服争取的对象,动员他们一起参加抵制日货的行动”可知,聂荣臻反思之前焚烧日货的行动,勇于承认错误。可见他懂得反思,勇于担责。
由“我站在校园里,默默地缅怀着几位先烈,为战友的牺牲而悲痛,为我的母校哺育了这样几位先烈而感到自豪”可知,聂荣臻缅怀先烈,为战友的牺牲而悲痛。可见他重情重义,不忘战友。
4.答案 ①从全文来看,本文是一篇回忆录,文章以回忆的形式展开叙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文章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主要叙述了作者中学时期参加学生运动、后来离开家乡赴法以及重回故乡缅怀亲友的事情。③文章以第一人称来讲述,语言质朴亲切,多用口语,使读者仿佛在聆听长者叙述往日的故事,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④文章在叙述的同时,还夹杂着议论和抒情,使叙述表现出强烈的感彩,爱憎分明,极富感染力。
解析 分析文章的叙述特点,可以从叙述方式、叙述人称及视角、情节安排、叙事语言等角度入手。
从全文来看,由“自己去法国,要一大笔钱,家里穷,就靠我几个亲戚帮助,筹措了三百块银圆”“回到家乡,真是思绪万千。我的父母和许多亲朋故交已经去世,我默默地思念他们,但最使我思念的,是那几位为革命而牺牲了的同乡同学”等可知,本文是一篇饱含深情的回忆录,文章以回忆的形式展开叙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此时,北京‘五四运动’的风暴传到了江津……同学们轮流看守,准备焚烧”“很显然,我们几个学生代表在学校是再也待不下去了,待下去肯定要受迫害,这也是我去法国勤工俭学的重要原因之一”等可知,文章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主要叙述了作者中学时期参加学生运动、后来离开家乡赴法以及重回故乡缅怀亲友的事情。
由“在中学时期,另一件对我影响很深的事情是连年的军阀混战,它把国家搞得四分五裂,落后不堪”“在中学时期,我也知道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但弄不清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当时的社会主义宣传没有对我产生很大的影响”等可知,文章以第一人称来讲述,语言质朴亲切,多用口语,使读者仿佛在聆听长者叙述往日的故事,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由“自己去法国,要一大笔钱,家里穷,就靠我几个亲戚帮助,筹措了三百块银圆”“回到家乡,真是思绪万千。我的父母和许多亲朋故交已经去世,我默默地思念他们,但最使我思念的,是那几位为革命而牺牲了的同乡同学”等可知,文章在叙述的同时,还夹杂着议论和抒情,使叙述表现出强烈的感彩,极富感染力。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