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3.2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作业练习)---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 3.2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作业练习)---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5 17:3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骄阳当空。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对面,一棵参天大树笔直挺立,华盖遮阴。
这是一棵普通的泡桐树,至今默默生长了60余年;这又是一棵种在兰考人心上的树,栽树人——时任县委书记焦裕禄逝世后,“焦桐”已成为焦裕禄精神的象征。
我们在每次采访时,都要反复探究:焦裕禄在兰考一共仅工作了475天,何以能带领全县人民很快找到根治“三害”的办法 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何兰考人一直难忘当年的“焦书记” 为何焦裕禄精神能穿越时空,打动一代又一代人
在焦裕禄展览馆,透明的展柜里,静静地摆放着焦裕禄生前用过的物品。从生锈的锄头、带着窟窿的布鞋,到被顶出大洞的藤椅,还有打了42个补丁的被子……参观的队伍缓缓走过,焦裕禄的声音在耳畔响起:“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
在兰考的一年零三个多月,焦裕禄多数时候都在农户家里或生产一线蹲点调查。全县149个生产队,他跑遍了其中的120多个。路边大风吹不走的坟头,启发他想到深翻淤泥把沙丘变良田的方法;牛棚里和老农深夜长谈,让他了解到多种泡桐既防风治沙,还能发展经济……
1.请分析文中“还有打了42个补丁的被子……”的省略号在语境中的作用和表现力。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连用三个问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文中“焦裕禄在兰考一共仅工作了475天”与“焦裕禄在兰考一共工作了475天”在表意上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4.阅读下面漫画材料,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并简述此漫画的寓意,不超过70个字。
                         
                         
5.期中考试在即,为了给班级加油鼓劲,老师要求同学们结合上题中的漫画拟写一副对联。根据所给上联,你认为下面哪个选项所对出的下联最恰当 (  )
上联: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下联:          
A.胜负难料,众生俱为英雄。
B.东山未起,进退尚有余地。
C.日月颠覆,江海共映光辉。
D.胜负难分,一切皆有可能。
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这是兰考最高的一棵泡桐树,它长在兰考1116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生长了60余年!它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亲手栽下的一棵树,人们亲切地称其为“焦桐”。“焦桐”,仿佛一座精神丰碑,矗立在兰考,矗立在神州大地,矗立在亿万中国人心中。
60多年前(1962年)的12月6日,是焦裕禄同志到兰考上任报到的日子。“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啊!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此时,“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水平”。
东坝头镇张庄村是当年兰考最大的风口,也是焦裕禄治沙的试验点。该村党支部书记申学风感慨,当时最高的沙丘有9.9米。正是在这里,焦裕禄找准了治理“三害”的良策。曾陪同焦裕禄查看风口和沙丘的张庄村原会计卞九灵说:“焦书记就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兰考所有的风口、沙丘和河渠逐个丈量、编号、绘图,吃透了‘三害’演变的特点和趋势。”
“沙区没有林,有地不养人;造林防沙,百年大计;育草封沙,当年见效;翻淤压沙,立竿见影。”焦裕禄将这套治沙的办法叫作“贴膏药”“扎针”。用淤泥封住沙是“贴膏药”,再种上树是“扎针”,形成在平原沙区“农桐间作”的治理模式,闯出了工程治理和生态治理融合的新路子,彻底改变了兰考的生态环境和地貌景观。①“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魏善民仍记得焦裕禄当年说的话。
在兰考焦裕禄干部学院对面,“焦桐”巍然屹立,被一棵棵新种的泡桐簇拥。“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一代又一代泡桐生生不息,在兰考大地茁壮成长。一棵一棵种,一代一代传,泡桐树种上了,沙丘固住了,30多万亩风沙盐碱地被全部改造成良田。兰考县林业局原局长李仙海说:“到1984年,兰考农桐间作达20万亩,被评为中国泡桐之乡、全国绿化模范县。”如今,行车在兰考沿线公路及黄河大堤兰考段,那一望无际的农田、大片大片纵横成网的泡桐林,让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当年不见树木而举目黄沙茫茫的荒凉景象。
卞九灵说:“拍摄影片《焦裕禄》时,在兰考已难觅沙丘,外景地只好选在了千里之外的陕北榆林。”东坝头镇建筑队队长王庆“叫苦”:“过去兰考沙多成灾,现在沙子难觅。盖房子,得去几百里外买沙子。”兰考县曾经申报一个国际援助防风治沙项目,评审专家在兰考考察几天,连风沙影子都没看到,项目自然泡了汤。
“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没想到,焦裕禄带领群众种下的泡桐树,竟然成为兰考人民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如今的兰考,农桐间作4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16万立方米,是我国重要的桐木生产基地之一,逐步形成以桐木民族乐器、桐木家具、桐木板材等为主的泡桐经济产业链,年产值100多亿元,带动就业4万多人。现代家居制造及木业加工产业已成为兰考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年产值突破320亿元,有500多家企业,带动就业8万人。
“风沙小了,生态好了,粮食也是连年丰收。”兰考盐碱地上成长起来的著名育种科学家沈天民说,“1962年,兰考的风沙盐碱地上小麦亩产仅12公斤,如今已超过730公斤。曾被‘三害’‘逃荒’标注了几十年的兰考,今天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高产小麦育种基地。”李明俊说:“目前,兰考森林覆盖率和环境达标率均居全省前列,GDP增速连续多年位居省直管县第一,很好地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绿色GDP’战略部署,也是焦裕禄精神在兰考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如今的“焦桐”,环抱4.33米,高24.6米,华盖如云,傲然挺立。谁能想到,当年的它却是一棵差点被遗弃的小树苗。“那一天在风沙最大的胡集大队种树,当天种了50亩泡桐生态林。活干完了,路边还剩下一棵小泡桐苗。一般的泡桐苗有3米,但这棵泡桐苗不到2米,短了一大截。”魏善民说,“焦书记看到后,把小泡桐苗捡了起来,创个坑种上了。②他说这棵泡桐苗个子矮,但是根好。如果长起来了,比其他树长得还快,扔了可惜。”几十年过去了,这棵小泡桐苗已成为一棵长在兰考人民心中之树!
魏善民表示:“父亲魏宪堂在义务守护‘焦桐’8年后,于1971年把守护‘焦桐’的责任交给了我。只要身体允许,我就把这棵树看护下去。以后我年纪大了,来不了了,就让孩子过来守护……”魏善民守护的不仅仅是一棵精神之树,更是一棵所有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之树。
从2009年至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到兰考指导工作,反复强调,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摘编自屈艳枝、卢浩然《兰考那棵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焦裕禄找到的治理“三害”的良策,依靠的是他做事的身体力行、对问题的深入探求等。
B.焦裕禄教群众治沙,用大家听得懂的话语,所说的办法贴合实际,且着重给群众描述实践效果。
C.“贴膏药”“扎针”是焦裕禄对当地治沙方法的再度总结和提升,使用比喻修辞更增加新闻的可读性。
D.王庆的“叫苦”、兰考申报防风治沙项目的“泡汤”等,都是通过对比展现如今兰考治沙成功的现状。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采访卞九灵点明他的身份,这样使新闻可信度更高,更能体现兰考当年风沙灾害的严重性。
B.结合《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分析,本文许多内容已不新鲜,因此不具有新闻的时效性特征。
C.所有新闻必须有思想性,如魏宪堂自发守护“焦桐”,后来把责任传给儿子的行为,就体现了时代风貌。
D.本文把兰考泡桐是治沙、生态、富民、精神之树的相关材料精心串联起来,把主题蕴含在新闻事实中。
3.下列对第一段内容体现的意蕴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最高”是从焦裕禄亲手栽种的“焦桐”的高度来表现他精神品质的崇高。
B.强调兰考的区域面积和“焦桐”生长的年份,突出了焦裕禄对兰考的贡献。
C.把焦裕禄亲手栽种的树称为“焦桐”,表现了兰考人对焦裕禄的思念和赞美。
D.三个“矗立”体现的意思由小到大,再现了焦裕禄思想进入人们心中的路径。
4.材料第二段引用的内容来自《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两篇文章开篇为何都详细介绍兰考当年的情况。(4分)
                         
5.长篇通讯在刻画人物时往往会重视用“以言见人”的写作手法深化作品的思想内涵,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画横线语句通过“以言见人”手法深化了作品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6分)
                         
基础过关练
1.答案 表示列举的省略,表现了焦裕禄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解析 从作用上看,结合前文“从生锈的锄头、带着窟窿的布鞋,到被顶出大洞的藤椅”可知,“还有打了42个补丁的被子……”中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
从表现力上看,此处的省略号将焦裕禄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极富艺术感染力。
2.答案 三个问句,层层递进,表达出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极具感染力。
解析 “焦裕禄在兰考一共仅工作了475天,何以能带领全县人民很快找到根治‘三害’的办法 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何兰考人一直难忘当年的‘焦书记’ 为何焦裕禄精神能穿越时空,打动一代又一代人”三个问句,层层递进。
三个问句连用,歌颂了焦裕禄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表达出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
三个问句连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极具感染力,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答案 ①“焦裕禄在兰考一共仅工作了475天”表达了对焦裕禄在短时间内取得的成就的赞叹之情,以及对焦裕禄去世的惋惜之情;②“焦裕禄在兰考一共工作了475天”是一般陈述,只是交代了焦裕禄在兰考工作的时间。
解析 “焦裕禄在兰考一共仅工作了475天”中的“仅”字,突出了在时间很短的情况下,焦裕禄做出的成绩之大,表达了对焦裕禄在短时间内取得的成就的赞叹之情以及对焦裕禄去世的惋惜之情。
而“焦裕禄在兰考一共工作了475天”中,去掉“仅”字,就变成了一般陈述,只是交代了焦裕禄在兰考工作的时间,无法体现人物的功绩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4.答案 画面内容:两匹黑马,你追我赶,大汗淋漓;下面写着“乾坤未定 你我皆是黑马”。
寓意:事情未定之前,一切都有可能,要相信自己,勇敢前行,永不放弃。
解析 首先描述漫画的画面内容。漫画由两部分组成,即图片和文字,图片中是两匹奔跑的黑马,黑马的状态是大汗淋漓;图片下方的文字是“乾坤未定 你我皆是黑马”。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进行描述即可。
然后简述漫画的寓意。抓住画面中的关键事物和文字解读即可。画面中两匹黑马满头大汗,正在拼尽全力奔跑,下面写着“乾坤未定 你我皆是黑马”几个字。“乾坤未定 你我皆是黑马”是说胜负未分的时候,你跟我都有可能赢,不要因为一时的得意而觉得自己是强大的,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而觉得自己是弱小的。所以这幅漫画的寓意是事情未定之前,一切都有可能,要相信自己,勇敢前行,永不放弃。
5.A 内容上,上联“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表达的意思是,局势未定、胜负未分的时候,谁都有可能是赢家;结构上,“乾坤未定”是主谓结构,“你我皆是黑马”是主谓宾结构;平仄上,“马”是仄声。A.内容上,选项表达的意思是,胜负难以预料,大家都有可能是英雄,与所给上联的意思一致;结构上,“胜负难料”是主谓结构,“众生俱为英雄”是主谓宾结构,与所给上联的结构一致;“雄”是平声,符合对联仄起平收的要求。B.最后一字“地”为仄声。C.表达“大家共创辉煌”之意,与所给上联的意思不一致。D.“一切皆有可能”与“你我皆是黑马”不对仗。故选A。
知识拓展
  对联“五相二忌”
1.“五相”
①字数相等。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否则不能相对,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②词性相对。汉语词性分为实词与虚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等,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等。对联是对偶的艺术,上下联同一位置的字,词性要相同。
③结构相同。汉语的短语结构分为偏正、动宾、联合、主谓等,一副严谨的对联,其上下联的结知识拓展
构是一一对应的。
  ④意义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相关。所谓相关,就是上下联所写的思想内容相互关联(上下联可以相近或相对),不能风马牛不相及。
⑤平仄相合。为了音节和谐、声韵铿锵,对联讲究用字的声律。声即平仄,是指平声和仄声,平声即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仄声即现代汉语的上声、去声;律即平仄排列的规律——平仄相间和相同。一联中不能全平或全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宽些,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则一定要与声律相合。
2.“二忌”
①忌合掌。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称为合掌。比如“神州长空大展翅,赤县广宇雄翔云”中“赤县”就是“神州”,“广宇”就是“长空”,“翔云”就是“展翅”。下联的意思和上联完全重复。
②忌同字。上下联字相同,称为同字。如本题中的B项。
能力提升练
1.C “是焦裕禄对当地治沙方法的再度总结和提升”错误。原文“焦裕禄将这套治沙的办法叫作‘贴膏药’‘扎针’”,只是对方法的形象表述,不能说是“再度总结和提升”。
2.D A.“更能体现兰考当年风沙灾害的严重性”错误。卞九灵的话主要介绍了当年焦裕禄是如何勘察风沙的,并没有体现兰考当年风沙灾害的严重性。B.“因此不具有新闻的时效性特征”错误。本文报道“焦桐”,目的是赞美泡桐对兰考的重要意义,具有新闻的时效性特征。C.“所有新闻必须有思想性”表述绝对,有些新闻,比如报道自然现象,未必有思想主题。
3.C A.“从……的高度来表现他精神品质的崇高”错误。这个“最高”是实写,因为“焦桐”生长了60余年,成了兰考最高的一棵泡桐树。B.“突出了焦裕禄对兰考的贡献”错误。应是体现了“焦桐”在兰考的意义。D.“再现了焦裕禄思想进入人们心中的路径”错误。三个“矗立”用递进的方式表现了焦裕禄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但没有再现焦裕禄思想进入人们心中的路径。
4.答案 ①详细介绍兰考当年的情况,以此展现焦裕禄上任时面对的困境,为后文刻画焦裕禄的形象提供典型的环境;②将当年兰考的困境与后文兰考在焦裕禄的带领下短时间内有了巨大变化以及如今翻天覆地的变化进行对比,体现了焦裕禄为改变兰考做出的不懈努力,表现了焦裕禄无私忘我的奋斗、牺牲精神。
解析 本文第二段引用的内容(《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第一、三段)介绍了兰考当时的情况:其一,兰考是典型的平原沙区,黄沙满地;其二,当年是兰考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一年,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年的最低水平。两篇文章开篇都详细介绍兰考当年的情况,原因有二:其一,展现焦裕禄即将面对的困境的恶劣程度,为后文刻画焦裕禄的形象提供了典型环境;其二,与后文兰考在焦裕禄的带领下短时间内有了巨大变化以及如今翻天覆地的变化进行对比,体现了焦裕禄为了党的事业不怕牺牲的奋斗精神等。据此整理出答案即可。
5.答案 第①句,表现了焦裕禄治理兰考沙区的决心和对兰考美好未来的畅想,体现了党的干部敢于面对困难、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坚强、乐观的品格。
第②句,表现了焦裕禄对小泡桐苗的正确认识和对其的珍惜,体现了党的干部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品质。
解析 “以言见人”,就是用人物的语言来体现人物的品质,以此折射人生、社会的意义。解答这类问题,可以从三个层面分析:其一,理解人物语言本身的意思;其二,把握人物语言体现的人物品格;其三,分析人物语言体现的人生、社会或时代意义等。
画横线的两句话都是转述焦裕禄当年的话,第①句表现了焦裕禄治理兰考沙区的决心和对兰考美好未来的畅想,也表现了他在困难面前坚定不移的品格,延伸思考,这也是当年社会主义建设中党的干部的共同品质。
第②句是当年焦裕禄看到一棵差点被遗弃的小泡桐苗后说的话,表现了焦裕禄对小泡桐苗的正确认识和对其的珍惜,体现了党的干部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品质和珍惜事物的精神等。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