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长征胜利万岁
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草地的危险,是在意料之中的。在野花的下面隐藏着沼泽,一分钟之内就能把人吞掉。因此必须设法在这片沼泽地带找到一条道路,以便整个红军得以安全通过。摆在面前的敌人是大自然,而不是人。当务之急是通过草地,摆脱草地。草地的天气比爱生气的美女的情绪还要变化无常。一忽儿烈日,一忽儿冰雹,时而下雨,时而大雾,时而雨雪交加,狂风怒吼,就像魔鬼的恶作剧。
五十年后的一九八四年六月,草地依然如故。夜间,大地结满了银霜,气温在零下六七摄氏度;黎明时,天气还是好好的,红艳艳的太阳钻出地平线照耀着草地;可是,早上八时,天色突然变暗,乌云聚积起来,开始下起了蒙蒙细雨,一切都在雾气中变得朦胧灰暗。接着大雨和着狂风倾盆而下,瞬间又是雨雪交加。没过多久,纷飞的鹅毛大雪遮盖了道路、草地和山峦,到处白茫茫一片,赶路的马帮躲避在背风的地方,一群群的牦牛和绵羊变成了缓缓移动的雪堆。大雪下了两个小时之后减弱了下来。旷野上又刮起了大风,风中的太阳变得苍白、黯淡,颤颤发抖。到了后半晌,天空露出了湛蓝,阳光普照,白雪融化了,使人感到一丝春意;但当太阳的光辉沉落在黄河彼岸的时候,春意便在冰霜中消逝了。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两个“一忽儿”和三个“时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忽儿”在这里可理解为忽然、突然,强调天气变化的突然性。
B.“一忽儿”表示一会儿,立刻、马上。两个“一忽儿”体现了天气变化之快。
C.三个“时而”连用,可理解为几种天气情况反复出现,转换频率很高。
D.“时而”表现了天气变化之快,连用三个“时而”强调了天气变化时间短。
2.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用了顿号和逗号,请分析这样用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发端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在高山峡谷间奔腾咆哮了两千余里,至云南丽江境内时,遇横断山脉阻挡,陡然往东北急转。这个陡转的大弯呈“V”字状,因其壮美奇特,人们赋予它“长江第一湾”的名号。“V”字的底部,有一镇名曰石鼓。石鼓因镇上的一面鼓状汉白玉雕刻的石碑而得名,此石碑据传可追溯诸葛亮南征年代。石鼓偏安一隅,当地纳西民族风情保存完好。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行军至此处,在28名船工的帮助下,跨越了金沙江天堑,继续伟大的长征之路。
张学文是土生土长的石鼓纳西族人,健谈、清瘦。在红军后代和党史专家的帮助下,张学文对红军在云南的这段经历 ① 。他曾一天讲了20多场, ② 却不知疲倦。截至2022年9月,他已为122万人次讲解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在云南的光辉历程。
在张学文的印象中,旅游业让石鼓早已发生了 ③ 的变化。
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4.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5.结合材料第一段,概括石鼓镇发展旅游业的4点优势,要求每点不超过8个字,且语法结构大致相同。
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材料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同志用大气磅礴的诗句,讴歌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80多年前,红军指战员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壮举,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筑起了巍峨的精神丰碑。今天,我们要自觉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意气风发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在长征最艰难时,许多人不知道部队明天要开拔到哪里、最终将落脚何处,但红军指战员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跟党走就是跟着理想信念走,就是向着光明的前途走。长征的胜利,是理想信念的胜利。没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如今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理想信念不能动摇、精神支柱不能缺少。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要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始终听党话、跟党走,才能心有定力、行有动力,在新长征中续写新荣光。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初心的力量。“什么是共产党 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徐解秀老人的话,道出了党同人民的鱼水深情,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正是因为党和人民军队坚守初心使命,人民群众才给我们以全力的支持拥护。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要紧紧依靠人民,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一心一意为了人民、矢志不渝造福人民,就能永远赢得人民支持拥护,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坚韧的力量。在原第13集团军军史馆里,有一件“半截皮带”的展品,说的是三过草地的一个班早已断粮断炊,不得不把身上的皮带拿来充饥。战士周广才忍不住攥紧剩下的最后半截皮带,含着泪说:“同志们,我们把它留作纪念,带着它见毛主席吧!”衣衫褴褛、忍饥挨饿,敌人围追堵截,高山终年积雪,草地沼泽遍布……这些都考验着他们的意志,锻造着军人的血性与担当。不管战争形态如何变化,战争的主体还是人,不屈不挠的品质永不过时。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要传承红色基因、涵养革命意志,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以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智慧的力量。遵义会议之后,我军重新回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一战争指导原则上,重新回到“十六字诀”这一战法运用上,才有了牵着敌人鼻子走的战略主动,才有了“四渡赤水”的经典战例,才有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后来,正是依靠具有我军特色的作战思想和战法,我们一路披荆斩棘,赢得了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创新发展作战理论、作战思想和破敌之法,如此才能掌握制胜先机,打赢未来战争。
“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这样的唤醒跨越时空,让我们至今仍能听到长征的呼唤,感受到理想的崇高、精神的伟力。新的征途上,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意志品质,就能迈过一道道沟坎,沿着革命先辈开辟的道路继续坚定地走下去,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节选自何东平《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材料二:
进入黄土高原以来,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一直尾追我们。到了吴起镇,他们更是追而不舍。还有鲁大昌——我们在腊子口交过手的这个手下败将也匆匆赶来了,妄图报复。
经过甘南急行数百里的红军部队,减员不少,给养困难,又初到天气寒冷的西北地区,极需休整。但是为了保卫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中央军委决定,给敌人一次沉重的打击。毛主席亲自指挥了这一仗。
这是10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头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阵地。
8时整,我们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埋伏得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到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黄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
霎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镫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
……
谁知道,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啊!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节选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毛泽东的诗句“万水千山只等闲”,既写出了红军长征路程之遥,又表现了红军蔑视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B.周广才宁冒饿死的危险也要留下“半截皮带”,是因为其身上有着无比坚韧的精神力量,而且想把它作为纪念。
C.遵义会议后,红军抛弃了从前一直过于死板的战争指导原则,变得十分灵活,于是有了“四渡赤水”的经典战例。
D.马鸿逵和马鸿宾的骑兵、鲁大昌的国民党军尾追红军而来,结果在吴起镇一带遭到了中央红军的沉重打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长征最艰难的时期,除了指战员,许多红军战士不知道最终会在陕北落脚,但他们有着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B.对于“什么是共产党”,徐解秀老人没有下定义,而是用具体行为进行生动解说,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C.材料一画线处“敌人围追堵截……遍布”形成排比,以雄浑的气势、铿锵的语调表现了红军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
D.毛泽东指挥红军借伏击战以少胜多打败追敌,生动阐释了什么是制胜先机、争取主动的战争智慧。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有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大国工匠高凤林,曾有人开出五百万年薪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他都予以拒绝。
B.广西扶贫干部黄文秀在汽车仪表盘里程数,正好增加了两万五千时,发朋友圈写道:“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
C.我们要讲好长征故事,把伟大的长征精神通过不同的形式讲给更多人听,让它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D.2021年河南发生洪灾后,郑州优秀党员彭峰在防汛抢险抢修一线连续工作3天2夜,后在跳入塌方处、关闭供水阀门时,因体力不支牺牲。
4.两则材料都表达了对长征精神的赞颂,但表达方式不一样,请对此进行简要分析。(4分)
5.对于吴起镇战斗,杨成武没有过多地对战士们进行动作、语言、肖像等细节描写,为什么 (6分)
基础过关练
1.D “强调了天气变化时间短”错,连用三个“时而”强调了草地的天气变化无常。
2.答案 ①“苍白”和“黯淡”两个词都写太阳的色彩,作动词“变”的补语,所以中间用顿号;②“颤颤发抖”写太阳的动作,和“变”一样作“太阳”的谓语,不能与前两个词并列,故用逗号。(意思对即可)
解析 “风中的太阳变得苍白、黯淡,颤颤发抖”写风中的太阳。“苍白”“黯淡”两个词都写太阳在风中的色彩,共同作“变得”的补语,两个并列的补语之间用顿号停顿。“变得苍白、黯淡”和“颤颤发抖”,分别写太阳在风中的色彩和动作,分句之间用逗号停顿。
3.答案 (示例)①了如指掌 ②口干舌燥 ③翻天覆地
解析 ①处,结合后文“他曾一天讲了20多场”等可知,张学文对“红军在云南的这段经历”比较熟悉,故可填“了如指掌”。了如指掌: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一样,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
②处,前文说“他曾一天讲了20多场”,后文说“却不知疲倦”,可以推断出讲了很多场,因此会出现口干的情况,故可填“口干舌燥”。口干舌燥:形容非常干渴。
③处,语境强调旅游业推动了石鼓的变化,形容变化,可填“翻天覆地”。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
4.答案 石鼓因镇上的一面汉白玉雕刻的鼓状石碑而得名,此石碑据传可追溯至诸葛亮南征年代。
解析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带“的”的定语要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因此“鼓状汉白玉雕刻的石碑”应改为“汉白玉雕刻的鼓状石碑”;二是成分残缺,“追溯”的意思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后文“诸葛亮南征年代”表示时间,因此应在“追溯”后加“至”。故句子改为:石鼓因镇上的一面汉白玉雕刻的鼓状石碑而得名,此石碑据传可追溯至诸葛亮南征年代。
5.答案 (示例)①壮美的自然景观(奇景);②悠久的历史;③独特的风土人情(纳西风情);④峥嵘的红色历史。
解析 由“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在高山峡谷间奔腾咆哮了两千余里……因其壮美奇特”可知,石鼓镇有壮美的自然景观(奇景)。由“石鼓因镇上的……诸葛亮南征年代”可知,石鼓镇有悠久的历史。由“石鼓偏安一隅,当地纳西民族风情保存完好”可知,石鼓镇有独特的风土人情(纳西风情)。由“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行军至此处,在28名船工的帮助下,跨越了金沙江天堑,继续伟大的长征之路”可知,石鼓镇有峥嵘的红色历史。
能力提升练
1.C “抛弃了从前一直过于死板的战争指导原则”错,材料一倒数第二段说的是“重新回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一战争指导原则上”。
2.B A.“在长征最艰难的时期……许多红军战士不知道最终会在陕北落脚”错误,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在长征最艰难时,许多人不知道部队明天要开拔到哪里、最终将落脚何处,但红军指战员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除了指战员,许多红军战士不知道最终会在陕北落脚”错误。C.“以雄浑的气势、铿锵的语调表现了红军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错误,这组排比句只是在陈述红军长征路上的困难,气势并不雄浑,语调并不铿锵,况且只有这三句,也显示不出“红军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D.“以少胜多”于文无据。故选B。
3.A 材料一围绕“长征精神”,表达“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的观点。A项强调的是不受利诱,这与材料一中提到的长征精神不吻合。B项表现的是继续走好长征路。C项是对材料一观点的具体阐述。D项表现的是共产党员一心一意为人民,不忘初心。故选A。
4.答案 ①材料一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深入阐述了长征精神的内涵,以及可以从中汲取奋进力量的意义。②材料二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交代红军打败敌军的战斗过程,借此歌颂了红军智慧、勇敢、不怕牺牲、勇于夺取胜利的精神。
解析 材料一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全文围绕中心论点“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从“从长征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初心的力量”“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坚韧的力量”“从长征精神中汲取智慧的力量”等方面展开论述,深入阐述了长征精神的内涵;最后总结“这样的唤醒跨越时空,让我们至今仍能听到长征的呼唤,感受到理想的崇高、精神的伟力”“沿着革命先辈开辟的道路继续坚定地走下去,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点明长征精神的意义。
材料二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前两段是记叙,中间四段以描写为主,记述了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即吴起镇战斗的战斗经过,歌颂了红军智慧、勇敢、不怕牺牲、勇于夺取胜利的精神。
5.答案 ①文章体裁的限制。本文是纪实性回忆录,是对长征的一般性介绍,不是小说,不需要太多的细节描写。②叙述视角的限制。杨成武是叙述者,是战斗的指挥员,不可能看到过多细节。③表达目的的限制。本文旨在歌颂长征,而歌颂主要靠议论和抒情,过多地描写细节容易喧宾夺主。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分析文章不过多进行细节描写的原因,可从文章体裁、叙述视角、表达目的等角度来分析。从文章体裁的角度看,《长征胜利万岁》是纪实性回忆录,这篇文章是杨成武的回忆录里的一篇文章,记述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召开全军干部会议等事件,表达了对长征胜利结束的欣喜和激动之情。文章以纪实为主,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不是写作的重点。
从叙述视角的角度看,本文以杨成武为第一人称展开叙述,作为指战员,他主要关注的应该是战斗的过程,如“到了吴起镇,他们更是追而不舍”“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阵地”“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过多的细节描写反而会脱离生活,不是他的亲身经历。
从表达目的的角度看,文章主要表达了对长征胜利结束的欣喜和激动之情,这个主题应该用议论和抒情的方式来表现,如“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啊”过多地描写人物细节,反而容易喧宾夺主。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