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18 10:1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玉溪一中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二开学考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碳素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经考古发现,位于大堡子山上的西垂陵园总面积为150万平方米,已发掘清理墓葬坑14座,车马坑2座,出土青铜器、金器和玉器文物300多件。有学者又依据《史记·秦本纪》中“庄公居其故西犬丘”“襄公……葬西垂”的记载,认为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周围一带是秦人的发祥地。该学者的研究可以说明
A.考古发掘比文献研究更能还原历史真相
B.历史研究必须从实物证据方面分析
C.史学研究离不开历史学家的思考和推断
D.探究历史要重视同类史料间的联系
2. 墨子否定天命论、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孟子提出“仁政学说”、荀子提出“隆礼重法”、“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认为“使民以力得富,以事致贵”。这表明当时诸子百家
A.主张恢复周礼 B.倡导以仁为政
C.强调人本主义 D.推崇民本思想
3. 迁刑是因罪放逐到偏远地区的罪罚,秦代将这种刑罚记载为“迁”。秦统一前的迁徙地,主要设置在河东、巴蜀、西北、南阳;秦朝建立后,北击匈奴,南攻百越,迁徙地扩展至岭南、百越。秦实行迁刑
A.有利于边境的开发和稳定 B.加强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反映了秦远交近攻的策略 D.适应了统治中心变化需要
4. 近臣演变为重臣,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甚至取代原来的国家机关,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中央官制一再变迁的轨辙。如西汉中朝高官多为外戚,东汉内朝高官则多为宦官。材料反映了汉代
A.提高了行政的效率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建立分权制衡机制 D.专制皇权得以巩固
5. 隋统一后出现了“开皇之治”,国家建造了几座大型的战略储备粮仓,如兴洛仓、回洛仓等,都装满了粮食。但到隋末自然灾害十分严重,饥民四起,天下大乱,这几座大型粮仓都没有主动开仓赈灾。其主要原因是
A.兴洛仓等储备的是战略物资 B.隋炀帝在江都无力指挥赈灾
C.兴洛仓等当时被农民军包围 D.隋炀帝的腐败无能荒淫无度
6. 宋代著名大型杂剧《目连救母》,讲述了孝子目连为拯救因违犯佛规而受难的母亲,出家为僧,受佛祖指引开设盂兰盆会的故事。《目连救母》一般从七夕开始,到中元节(七月十五日)结束,演出连续八天,广受欢迎。该剧折射出宋代
A.政府重视节日庆典 B.儒家教化的渗透
C.民间曲艺走向繁盛 D.市民阶层的追求
7. 意大利格拉迪尼·彼罗对中国古代某一机构有这样评价:“做为帝国的一个行政机构,其所关注的是中国北部以及中亚各国家及人民的关系问题,……为满清人是作出过杰出的贡献”。这一机构的设立
A.实现了边疆内地管理的一体化
B.进一步开拓扩大中国的疆域版图
C.加强了西域与欧亚国家的关系
D.促进了清代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8. 如表是北洋水师部分战舰管理层的情况。由此可知
船型 船名 职务 姓名 备注
战舰 铁甲 定远 管带 刘步蟾 首届船政留英生
镇远 管带 林泰曾 首届船政留英生
巡洋舰 致远 帮带、大副 陈金揆 第四批留美幼童
靖远 管带 叶祖珪 首届船政留英生
经远 管带 林永升 首届船政留英生
A.北洋水师全面西化 B.清廷在危局中求变
C.船名具有天朝理念 D.私人武装色彩浓厚
9. 1880年,上海创设自来水公司,为中国引用自来水之始;1882年,建立了第一个电话交换所并开放通话。据此可知,当时上海
A.实业救国思潮盛行 B.全面实行对外开放
C.近代化建设已展开 D.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10.民间歌谣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在鄂豫皖苏区广泛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农民协会办起来,千年奴隶站起来。黄麻来了共产党,穷苦大众把头抬。一切权力归农会,土豪劣绅脚下踩。”该歌谣佐证了
A.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B.减租减息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
C.《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 D.中共政策得到解放区民众支持
11.20世纪50年代,《人民日报》曾刊载一幅宣传画,画面上中国代表在国际会议中坚定地阐述立场,一旁标注着:“独立自主展新颜,清除旧制对外宣,倒向友邦同奋进,国际舞台正义传。”这幅宣传画所反映的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
A.旨在打破西方国家经济封锁 B.着重国际发声展现“另起炉灶”
C.促成了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 D.导致了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立
12.古埃及时期建造太阳庙,以凸显拉神作为国家神的至高无上地位。到泰提一世登上王位后,放弃第五王朝时期王室陵寝所在地,同时也是拉神崇拜中心的阿布希尔,在远离阿布希尔的萨卡拉建造陵寝。这体现了泰提一世时期古埃及
A.民间信仰的转变 B.国家统治根基稳定
C.治国方略的改变 D.王权与神权的对立
13.有学者指出:“有深厚科学素养的启蒙运动时期的作家赞同宇宙是有序的物质存在,受精确的规律控制。法国百科全书派中的学者,集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哲学家于一身。”这反映出
A.社会转型的物质基础雄厚 B.启蒙运动拥有广泛社会基础
C.科学与人文精神彼此促进 D.近代自然科学诞生条件成熟
14.英国于1562年颁布了《工匠学徒法》,1601年颁布《济贫法》,规定了“教区学徒制”。19世纪,学校教育进入正规学校系统,如1823年创立的伦敦机械学院,向各行业的工人、技师提供了学习物理、化学课程的经费和机会。英国教育的这一变化
A.表明工人的政治地位大为提高 B.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C.标志着教育开始向世俗化转变 D.基本满足了民众的教育诉求
15.19世纪90年代初,伊朗爆发了反对政府赋予英国公司烟草专卖权的抗议运动。以大不里士为中心的人民群众,开展了罢市和禁止吸烟运动。最终,政府被迫取消了与英国的相关协议。这表明伊朗
A.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B.资产阶级政府比较软弱
C.反英斗争形式多样 D.立宪革命拥有群众基础
16.二战后初期,苏联面临“电影荒”,于是在国内放映二战中缴获的战利品电影,下表是1948年电影部和宣传鼓动部确定的电影公开放映原则。据此可知,这一原则
不能公开放映的电影 可以公开放映的电影
宗教题材 揭示美、英、法等国政府在不同时期与民众的矛盾与冲突,彰显帝国主义国家的“贪婪”与“腐朽”
“美化”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和生活 娱乐性很强,但又不涉及敏感问题
粗俗、没有品味 特技镜头好,展现各地自然风光动物、世界场景等方面
A.巩固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B.促使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C.显示出冷战的意识形态色彩 D.有利于战后经济的恢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整个社会形成了尊老养老的社会风尚。汉高祖时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的“三老”赐发酒肉粟米等生活用品。汉文帝时这一制度的发放对象扩大到普通高年老百姓。汉代皇帝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下诏,广喻臣民,提醒各级官吏保护高年长者的权益,规定符合一定年龄、爵位的老年人享有受鸠杖的待遇。此外,除了犯有“诬告杀伤人”这样的重罪,政府对于年龄在八十岁以上的老人,都不给予处罚,对高年老人也一直采取的是宽刑薄刑的方针。
——摘编自张如栩《从出土汉简看汉代尊老养老制度》
材料二
中世纪,欧洲的社会养老保障是以教区领地或氏族地主对农奴的“保护”面目出现的。农民为贵族领主耕作,跟随他们征战,而贵族地主则负责为年迈的农民提供住处,并由教会或教区主办和管理的各项慈善事业,为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提供最低限度的生存条件。在此阶段,许多国家还出现了一些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济贫助弱的机构,在民间也自发出现一些慈善机构。
——摘编自刘勇《中西方养老文化的初步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与中世纪欧洲养老政策的主要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和中世纪欧洲养老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共同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代表,深刻影响了产业链上下游间的创新分工,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从而提升产业链韧性。人工智能是一种新型投入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和劳动、资本等传统要素相结合,创新了要素组合方式,有利于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人工智能可以承担机械化、重复度高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对低端劳动力产生替代作用,能够推动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
——摘编自吕越、张杰《人工智能与产业链韧性提升》
材料二
现代科技革命以来,以互联网及通信技术为支撑,诞生了可供游客与服务供应商直接交易的系统平台,在线旅行商兴起,游客出游方式由团队走向自助。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数据系统、算法模型、应用系统和业务平台的链接,旅游消费能实现即时规划和预订,定制旅游的碎片化服务应运而生。移动互联网技术大幅推进了基于共享理念的商业模式发展,共享住宿、共享交通等业态兴起,游客也可化身为旅游服务生产者,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更加凸显。
——摘编自唐晓云《现代科技革命对旅游消费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工智能的生产及运用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现代科技进步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6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以下要求。(14分)
材料一
西欧最初的民族主义以反对分裂、鼓吹统一,反对教权、尊奉王权为主要内容,提出建立民族国家的要求,可以称之为“民族国家主义”。民族国家主义首先是以理论的形式在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大运动中出现的。卢梭以民主及共和理论为基础的民族主义思想富有建设性,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激发出全体法国人高昂的爱国热情,显示出巨大的革命意义,可以称之为“民主民族主义”。19世纪上半期,民族主义从意识形态领域进入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政治领域,争取民主和民族平等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欧洲几乎所有处于政治分裂状态或异族压迫下的民族都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
——摘编自杨宁—《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帝国主义的掠夺和日益深重的民族压迫,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不仅加强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融合,也激起了中华民族誓死抗击外族入侵,争取民族独立的决心和信心,促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民族国家在中国一步步地建立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国家成为了人民的国家,国家获得了全民族的认同。这样的国家,已经是标准的民族国家了。
——摘编自周平《论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发展的因素。(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古代休闲文化内涵随着朝代发展而不断变更,呈现出明显的时代性特征:
朝代 特征
汉代 汉代节日由娱神向娱人化发展,数量和内容增加、文化内涵充实、功用互相对应、伦理化和世俗化的气氛浓厚,逐步走向体系发展的道路
魏晋 玄学衍生出来的关于人生、社会的议题成为当时休闲文化的重要来源,同时,人们对山水之美的体验与表达成为了魏晋时期休闲文化的重要组成
宋代 政治的宽松、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使宋代成为中国较早具有城市休闲文化特征的时代
明朝 明朝中后期政治黑暗,士人愤而辞官,寄情志于山水。他们在美丽神奇的大自然中探索自然规律,逐步形成一种钻研实物、经世致用的学风,使旅游在审美、愉悦的同时,向实地游览、调查、考察、科学研究方向发展,并产生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杰出成果
——摘编自马颖杰《中国古代休闲文化研究综述》
根据材料,选取一个或多个角度,以“中国古代休闲文化”为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玉溪一中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二开学考
历史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C A D A B D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A B D C B A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
(1)(8分)
主要差异:汉代由政府负责实施,中世纪欧洲是多方力量参与;汉代依靠行政力量落实,中世纪欧洲设置专门机构实行;汉代重视灌输伦理
观念,中世纪欧洲注重发挥教会的功能;汉代以年龄为主要标准,中世纪欧洲侧重丧失劳动能力者;汉代是物质与精神照顾相结合中世纪欧洲侧重满足基本生存的物质条件。(任答三点即可)成因:汉代: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的影响;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潮;小农经济的发展。
中世纪欧洲:封君封臣制度的实施;基督教对社会强大的影响力;庄园经济的影响。(汉代与中世纪欧洲各答一点即可)
(2)(6分)
共同影响:有利于巩固统治秩序及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救济与优抚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传承;有利于维持封建经济。(任答两点即可)
18.(12分)
(1)(6分)
特点:强大的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全新的要素组合方式;生产效率提升与劳动力替代。
(2)(6分)
意义:使游客在行程规划、选择服务等方面拥有更多自主权,满足了不同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可以根据游客的历
史消费数据、实时需求等信息,快速生成个性化的旅游方案;游客不仅是消费者,还可以成为生产者,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更加明显,促进了共
享业态的发展。
19.(14分)
(1)(6分)
主要内容:反对分裂、主张统一;反对教权、尊奉王权;反对专制,追求民主、平等、自由;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平等。
(2)(8分)
因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剧;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传播;民族经济发展;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引和领导。
20.(12分)
论题:中国古代休闲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论述:中国古代休闲文化,随朝代更迭而展现出独特的时代风貌。汉代,节日文化由娱神转向娱人,内容丰富,伦理与世俗气息交织,标志着休闲文化体系的初步形成。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士人寄情山水,休闲活动融入了人生哲理与自然美的追求,展现了休闲文化的精神深度。未代,城市休闲文化兴起,得益于政治宽松与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茶馆、酒楼等休闲场所林立,休闲活动多样化,体现了城市文化的繁荣与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明朝中后期,面对政治黑暗,士人选择归隐山林,休闲活动转向实地游览与科学考察,催生了《本草纲目》等科学巨著,休闲文化在审美愉悦的同时,融入了探索自然与经世致用的学风,展现了休闲文化的实用价值与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休闲文化随时代变迁而内涵深化,不仅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也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