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张PPT)
3 别了,“不列颠尼亚”
疑难 情境破
一、重点剖析
分析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艺术技巧。
答案 ①运用借代,“不列颠尼亚”指代英国,妥帖生动。
②巧用双关,表层意思是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向他们告别;深层意思是“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皇家游轮,它
的离开象征着英国管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
③标题采用主谓倒装的句式,强调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一去不复返。
《别了,“不列颠尼亚”》写作视角独特,请概括其视角特点。
答案 ①本文主要是运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抓住几个重要时刻,真实再
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画面。②本文由四个主要场景构成:第一个场景——下午4时30分,
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二个场景——晚6时15分,在添马舰东面举行象征英国
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
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第四个场景——0时40分,查尔斯王
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离开香港。③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真
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喜
悦的心情。
《别了,“不列颠尼亚”》在写法上的显著特点是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比如
文中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时,引入了港督府的史料,这一背景材料的穿插有何意味
答案 ①插入的背景材料打破了报道的时空限制,增加了事件的历史厚重感,同时提升了报
道的深度和广度。②港督府这一史料的插入,不仅让读者了解了英国政府管治时的野心和贪
婪,也让人见证了英国人是如何结束在香港的管治的,同时提升了事件本身的新闻价值。
二、写法赏析
1.富有意味的细节描写
一般来说,消息以记述事实为主,不太关注细节,但这篇报道却不乏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比
如末任港督彭定康在告别港督庭院时,“面色凝重”“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
角声中降下旗杆”,几个细节连缀在一起,把英国对香港管治的“末日之感”刻画得淋漓尽
致。又如“不列颠尼亚”号与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所构成的“日落仪式”的
背景,这是作者的独特发现,但经妙笔点染,便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从而深深地烙印在人
们的脑海中。再如“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
起”,这样细致的描述,更能让读者感受到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骄傲,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2.恰到好处的对比手法
这篇报道篇幅不长,却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对比手法,体现了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例如港督
府建筑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英国156年前升旗与今日降旗的对比,英国米字旗降下与中国五星
红旗升起的对比,等等。这些对比内容各异,但无一例外都在昭示: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已
经不再,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特别是全文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
来,又从海上去”,在大海这一诗意的背景上,通过一“来”一“去”的对比,中国人民抑制不
住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