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课外主题类文阅读 强化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课外主题类文阅读 强化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5 17:0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课外主题类文阅读 强化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额尔古纳河右岸(节选)
迟子建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我这一生还见过太多太多的河流。它们有的狭长,有的宽阔;有的弯曲,有的平直;有的水流急促,有的则风平浪静。它们的名字,基本是我们命名的,比如得尔布尔河,敖鲁古雅河,比斯吹雅河,贝尔茨河以及伊敏河、塔里亚河等。而这些河流,大都是额尔古纳河的支流,或者是支流中的支流。
在我眼里,河流就是河流,不分什么左岸右岸的。你就看河面上的篝火吧,它虽然燃烧在右岸,但它把左岸的雪野也映红了。勒拿河是一条蓝色的河流,传说它宽阔得连啄木鸟都不能飞过去。在勒拿河的上游,有一个拉穆湖,也就是贝加尔湖。有八条大河注入湖中,湖水也是碧蓝的。拉穆湖中生长着许多碧绿的水草,太阳离湖水很近,湖面上终年漂浮着阳光,以及粉的和白的荷花。拉穆湖周围,是挺拔的高山,我们的祖先,一群梳着长辫子的鄂温克人,就居住在那里。
据说在勒拿河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放养驯鹿。那里森林茂盛,被我们称做“恩克”和“拉沃可塔”的苔藓、石蕊遍布,为驯鹿提供了丰富的食物。那时的驯鹿被叫做“索格召”,而现在我们叫它“奥荣”。它有着马一样的头,鹿一样的角,驴一样的身躯和牛一样的蹄子。似马非马,似鹿非鹿,似驴非驴,似牛非牛,所以汉族人叫它“四不象”。我觉得它身上既有马头的威武、鹿角的美丽;又有驴身的健壮和牛蹄的强劲。过去的驯鹿主要是灰色和褐色,现在却有多种颜色:灰褐色、灰黑色、白色和花色等。而我最喜欢白色的,白色的驯鹿在我眼中就是飘拂在大地上的云朵。
我从来没有见过哪种动物会像驯鹿这样性情温顺而富有耐力,它们虽然个头大,但非常灵活。负载着很重的东西穿山林,越沼泽,对它们来说是那么的轻松。它浑身是宝,皮毛可御寒,茸角、鹿筋、鹿鞭、鹿心血、鹿胎是安达最愿意收入囊中的名贵药材,可换来我们的生活用品。鹿奶是清晨时流入我们身体的最甘甜的清泉。
它们总是自己寻找食物,森林就是它们的粮仓。除了吃苔藓和石蕊外,春季它们也吃青草,夏季呢,它们也啃桦树和柳树的叶子。到了秋天,鲜美的林间蘑菇是它们最爱吃的东西。它们吃东西很爱惜,它们从草地走过,是一边行走一边轻轻啃着青草的,所以那草地总是毫发未损的样子,该绿还是绿的。它们吃桦树和柳树的叶子,也是啃几口就离开,那树依然枝叶茂盛。它们夏季渴了喝河水,冬季则吃雪。只要你在它们的颈下拴上铃铛,它们走到哪里你都不用担心,狼会被那响声吓走,而你会从风儿送来的鹿铃声中,知道它们在哪里。
驯鹿一定是神赐予我们的,没有它们,就没有我们。看不到它们的眼睛,就像白天看不到太阳,夜晚看不到星星一样,会让人在心底发出叹息的。
我从小看到的房屋就是像伞一样的希楞柱①,我们也叫它“仙人柱”。希楞柱很容易建造,砍上二三十根的落叶松杆,锯成两人高的样子,剥了皮,将一头削尖了,让尖头朝向天空,汇集在一起,松木杆的另一端则贴着地,均匀地散布开来,好像无数条跳舞的腿,形成一个大圆圈,外面苫上挡风御寒的围子,希楞柱就建成了。早期我们用桦皮和兽皮做围子,后来很多人用帆布和毛毡了。
我喜欢住在希楞柱里,它的尖顶处有一个小孔,自然而然成了火塘排烟的通道。我常在夜晚时透过这个小孔看星星。从这里看到的星星只有不多的几颗,但它们异常明亮,就像是擎在希楞柱顶上的油灯似的。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
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有删改)
①希楞柱是一种圆形帐篷,即鄂温克人居住的房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额尔古纳河地区夏季雨疏,冬季雪薄,还有裹挟沙尘的狂风,可见此地是人烟稀少的荒凉之地。
B.额尔古纳河有很多支流,有的河岸宽阔,有的风景秀丽,有的高山环伺,并有少数民族聚居于此。
C.在作者看来,河流就是河流,不分左岸右岸;河面上的篝火燃烧在右岸,却也映红了左岸的雪野。
D.驯鹿是神赐予的,没有驯鹿,就没有“我们”。驯鹿已经和“我们”融为一体,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写“我”的高龄,为下文写“我”的广泛见识,写鄂温克人与驯鹿的关系埋下伏笔。
B.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展现额尔古纳河的自然风貌,形象生动,富于触感。
C.本文大量篇幅描绘驯鹿的生活习性、生存环境,情节舒缓,这与蒲松龄《促织》的情节类似。
D.本文描写细腻,笔触生动,语言清新优美,这种语言风格和铁凝的《哦,香雪》有相似之处。
3.本文运用第一人称“我”来写,有什么好处?
4.《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获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其颁奖词有“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这样的评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评价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寻
袁方华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几十几道湾上有几十几只船哎?几十几只船上有几十几根杆哎?几十几个艄公哟嗬来把船儿扳?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九十九道湾上有九十九只船哎!九十九只船上有九十九根杆哎!九十九个艄公哟嗬来把船儿扳……
爷爷豁齿漏风的歌声里,我都忘了这是第几次给小夏说起这件事了:爷爷从不离身的念念丢了。
丢了念念的爷爷就像丢了魂儿。
爷爷的记性越来越不好,他时常忘了嘴里噙着的烟袋锅子,又去翻箱倒柜地寻找。因此,奶奶无数次骂爷爷骑驴找驴。
念念是真找不到了。爷爷说,念念也可能掉到黄河里去了。但他还是不肯放弃寻找念念。
年老体衰的爷爷就像他的老木船。爷爷的牙齿掉了几颗,说话唱歌都不兜风,可爷爷还是喜欢那首唱了一辈子的《船夫调》。①爷爷的歌声苍凉厚重,就像他撒出去的网。
我身后是浊浪滔滔的黄河,爷爷的老木船还拴在老树桩上。扶老携幼的芦苇们在夕阳里跳跃、喧哗,羽白色的芦苇穗子此刻锋芒毕露,割裂了洒落下来的蔷薇色夕光。几只“打鱼郎子”羽毛亮白,“噗噜噜”从芦苇深处起飞,拢了细长的腿杆,在浅黛色的天空盘旋几遭,最终消失不见。我又听到了爷爷划动木桨的声音,桨声欸乃。小夏在手机里说:我过几天就回,你一定要照顾好爷爷奶奶。
爷爷丢失的念念竟然是一块老旧的怀表。爷爷一辈子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居然还给一块老怀表起了一个如此矫情的名字。这肯定是一块有故事的怀表。念念,念念,爷爷究竟寄托了什么样的感情呢?
小夏回来后,我说给小夏听,小夏极不厚道地笑。爷爷抬起骨节突出、嶙峋的老迈之手在小夏脑壳上凿了一记。
爷爷从不离身的有两样东西:烟袋锅子和那块叫念念的老怀表。爷爷红色玛瑙嘴儿的烟袋锅子从不离口,每天都被他抽得火星子四溅,而那块老怀表就很少有人见过了,包括爸爸、妈妈,包括小夏。
爷爷就像魔怔了一样,越找不到越要去找,他恨不得把黄河水抽干了去搜寻。只有我知道,念念是爷爷的魂儿。失了魂儿的人会生病的。爷爷病倒了。病倒了的爷爷还是对念念念念不忘。爷爷不肯去医院,爸爸和妈妈也回来了,他们同样束手无策。他们躲开爷爷奶奶,悄声商量爷爷的后事。
小夏从旧市场掏到一块老旧的怀表,老旧的怀表依然“咔咔”有声地走着。我懂小夏的心思,接过怀表放到耳边听听,摇摇头:小夏,你这冒牌货骗不了爷爷。
冒牌货果然没能骗了爷爷。爷爷一扬手,从窗子扔到院子里的老枣树上,冒牌货闪亮的金属表链挂在暗香浮动的枣树枝头,依然行走的“咔咔”有声。
昏迷多日的爷爷突然睁开眼睛,他要去黄河边看他的老木船。
黄河依然浊浪滔滔。②年轻的芦苇们在风里吟唱,跳跃。爷爷和他的老木船一样老迈,沧桑。爷爷还唱《船夫调》,爷爷的歌声依然像他的网,撒出去,就再也收不回的网。爷爷的歌声低下去,低下去,后来,变成了爷爷的呢喃,更像爷爷的召唤。
爷爷还是给我们讲起念念的故事。第一次,也许,是最后一次。
那是七十年前的盛夏之夜。县里的联络员老赵领着一男一女找到爷爷,男人戴着厚厚的眼镜,女人怀里抱着一个尚在襁褓里的婴儿。
老赵告诉爷爷,这是省里来的两位首长,他们要连夜渡黄河。爷爷是方圆百里拔尖儿的使船好手,当时还年轻的爷爷倒吸一口气:③进入汛期的黄河就像一条恶龙,浊浪滔天,山头一样的浪头,只消一个,就让人见了阎王。何况还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爷爷知道,他们渡过黄河是去找八路军大部队哩,爷爷决定拼死也要将他们渡过黄河。
过了黄河的两人思虑再三,决定将还在襁褓里的婴儿托付给爷爷。男人临行前把还带着体温的怀表送给了爷爷。
爷爷奶奶从此再也没有生养。
爸爸一个头磕在地上:爹啊!
多年以前,那个戴着厚厚眼镜的男人来过一次,但他并没有带走爸爸,爸爸依然还是爷爷唯一的儿子。
爷爷将手掌拢成喇叭状对着黄河呼唤:念念——
小夏也和爸爸一样,跪在黄河岸边,手掌拢成喇叭状对着黄河呼唤:念念——
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水瞬间静滞,只听“哗啦”一声响,一块巨大的怀表突然透水而出,暗哑色的表盘水痕淋漓。
爷爷、爸爸、小夏一起惊呼:念念——
哎——
我轻叹着应了一声,纵身一跃,隐入怀表中消失不见。怀表逐渐缩小,直至恢复原状,回到爷爷手中,④爷爷的泪,浊如黄河滔滔之水的泪滴落。“咔咔”有声的跳动声中,我透过爷爷的泪,分明看到几只羽毛亮白的“打鱼郎子”从芦苇深处“噗噜噜”起飞,拢了细长的腿杆,在浅黛色的天空盘旋了几遭,最终消失不见……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将《船夫调》的歌词放在开头,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生活场景,也让文中爷爷苍凉厚重的歌声有了具体内容。
B.小说由爷爷讲述老怀表的由来,打破了原有的叙述顺序,使行文结构更具变化,曲折有致,避免平铺直叙。
C.小说两次描写“打鱼郎子”“羽毛亮白”“噗噜噜”“盘旋在浅黛色的天空”,富有动感,也为故事增添了一抹亮色。
D.本文与《变形记》都有“异化”情节,只不过《变形记》重在批判,而本文则重在表现“我”与爷爷之间的亲情。
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句子①采用了通感的手法,以歌声的苍凉,突出了爷爷的沧桑衰老。
B.句子②笔触细腻,用拟人化的笔法描写风中芦苇,与爷爷的老迈形成对比。
C.句子③用比喻手法表现黄河此时的凶险,侧面烘托了爷爷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决心。
D.句子④重复写“泪”,表现了爷爷对怀表失而复得的欣喜以及失去“我”的悲痛。
7.小说多处提及爷爷的老怀表,这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8.汪曾祺曾评价《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而本文则相反,在表面的悲剧感之下充满了温暖。你是否认同关于本文的这一评价,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墓穴(节选)
石钟山
不知过了多久,他醒了过来,先是看到天空,正是又一个黎明时分,微光透过天幕,通透深邃。他试着移动四肢,才发现一条腿已经断了,血凝在伤口处,他侧过身,呼唤着战友的名字。他记得撤到这个阵地时,还有四名战士,他一个又一个地呼唤着,周围静静的,只有几只不知名的虫子在土里苏醒,发出细碎的鸣叫。天又亮了些,他能看清周边的景物了。他先是看到大个子张福来,抱着上了刺刀的枪,趴在地上。在另一侧,张小宝身子扭曲地躺在那里,依然死死抱着那个敌人。他想起来了,他冲出掩体前,那四个战士都牺牲了,他是最后一个。
他爬着把四个战友都找到了,前两天阻击战牺牲的士兵,最后都由他们活着的战友掩埋了,他现在是唯一活着的人,掩埋战友的任务便落到了他的身上。
他卸下了张福来枪上的刺刀,借着一个炸弹坑,用刺刀挖土,太阳升起丈八高的时候,坑已经挖好了,他浑身已经被汗水湿透了,旷野里只能听见他自己大口的气喘声。他伏在地上歇了一会儿,然后依次爬到战友的遗体旁,拖拽着把战友放到坑里。拖大个子张福来时,他费了好大劲儿,一截短短的路,他歇了几次,终于把张福来拖到挖好的坑里。他又转身从坑里爬上来,在高处看曾经熟悉的战友,他们都静静地躺在他的眼前,昨天这个时候,他们还在自己的眼前活蹦乱跳,和他一起阻击敌人,眼下他们只能躺在这里了。张福来半睁着眼睛,心有不甘的样子。他怔了一会儿,又待了片刻,开始为他们掩土,渐渐地,战友们从他眼前消失了,眼前的土和山头上其他地方并无二致,他突然感到莫名的孤独。
一个排的人,加上他共三十一个鲜活的生命,三天阻击战,此时就剩下他一个人了。他想找棵树给这四个战友留下个记号,可周围并没有树,原来的那几棵树早被敌人的炮弹炸得只剩下树桩。最后他找到离战友最近的一块石头,用刺刀在上面划出一个“4”字。
做完这一切,他有些迷瞪,竟不知自己在哪,仰面望着天空,太阳已升到了他的面前,火辣地烤在他的身上。他浑身无力,真想睡一会儿,他闭上了眼睛,时光似乎又回到了三天前,赵连长立在他们面前道:“你们的任务是阻击敌人三天,然后撤出阵地去追赶大部队……”赵连长的命令犹在耳边,他一激灵清醒过来,茫然四顾,还是那个山头,身旁就是他刚掩埋的四个战友。他还有任务,就是追赶大部队,可大部队又在何处,他向山背面爬去,他知道,只要向前爬,总有一天,就会追赶上大部队,回到队伍里,重新见到赵连长和那些熟悉的战友们。
他的军衣湿了一次又一次,不知是血水还是汗水。他终于支撑不住了,一歪头,在半山坡一棵树下昏了过去。
他再次醒来时,觉得是伏在一个人的背上,那人气喘着,摇晃着。他看到了满天的星斗,山已经不见了,他不知自己在哪,他呻唤一声,便听见那气喘声止住了,叫了一声:“你醒了。”他发现是个女人的声音,他一惊,几乎从她背上跌下来,女子呵斥道:“别动。”然后又大喘着向前走去。他想挣扎着下来,可一转头,他又失去了知觉。
他再次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张床上,头上是屋顶,然后又听到一个女子的声音冲外面喊了一声:“娘,他醒了。”他循声望去,便看见了她,眼前立着的是个纤瘦的女子,年纪不大,穿着碎花对襟衣服。随声进来一个中年女人,手里端了一碗粥,走进来,见他睁开了眼睛,说了句:“老天爷保佑,你终于醒了。”
后来他知道,这家人姓许,两年前,这家男人随过路的部队参了军,便再也没有回来。女孩叫盼儿,那天她去山上放家里仅有的两只羊,发现了他,后来她说,自己的父亲就是随着和他穿着一样服装的队伍走了。
盼儿和她母亲,因为认定了他身上的这身军装,把他当成亲人一样照料,盼儿只要放羊回来,总是到他床前看一看,问一声好。有时她还会在山上采些野花放在他的床头,于是幽香便弥漫在他的屋内。有时,她怕他寂寞还给他唱歌,是当地的民歌,曲调干净明快,在他眼里盼儿就像她唱的一首首歌,淳朴,明媚。
当盼儿把几朵菊花放到他床前时,他知道秋天来了,那会儿他已经能起床了,那条被炸断的腿,似乎长在身体上了,但已经变了形,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再后来,他已经能拄着一根棍子到院里站一站了。后来某一天,他拄着棍子走出小院,虽然脚步再也不像以前那么有力铿锵,但还是能走了。
终于有一天,他向盼儿和盼儿的母亲告别了,他要归队了。他要走的那一天,娘儿俩来到门前为他送行,他走了几步,突然听到盼儿又唱起了歌,那是一首当地送行的歌,他回过头,见娘儿俩立在他早已熟悉的家门前,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
(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战友牺牲后的姿态可以看出他们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表现出他们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B.“他”从高处看着已经牺牲的战友“怔了一会儿”,反映出“他”此时的孤独无助以及对战争的反思。
C.在此次战斗中,战士们的任务是阻击敌人三天,然后再去追上大部队。幸存的战士还会负责掩埋牺牲的战友。
D.盼儿悉心照料“他”,给“他”采摘野花,唱歌解闷,把“他”当做亲人,和她父亲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
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整体上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事,又以插叙手法交代了此次战斗的前因和女孩父亲的参军经历,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和合理。
B.文章开头以内视角进行叙述,交代了“他”在受伤昏迷苏醒后的所见、所闻、所感,冷静地表现出战斗的激烈和战争的残酷。
C.文章中的盼儿被塑造为一个年纪不大的纤瘦女子,突出了她在救助战士时的困难,也表现出战争对女性的伤害更加沉重。
D.文章没有正面描写战斗场面,而是写了激烈的战斗之后“他”掩埋牺牲的战友和追赶大部队而被盼儿救助的故事,情节感人。
11.文章中两次写到“太阳”,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12.小说与茹志鹃的《百合花》相比,除了同为战争题材的小说,两者之间还有什么相同之处?请从人物形象和主题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篱笆那边
艾米莉·狄金森(美)
篱笆那边
有草莓一颗
我知道,如果我愿
我可以爬过
草莓,真甜!
可是,脏了围裙
上帝一定要骂我!
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
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
(江枫 译)
1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小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描写了一个雀跃于大自然的孩子,被篱笆那边红红的草莓所吸引,产生了一个甜美的愿望,一定要爬过篱笆去。
B.长辈常把“上帝”放在嘴边来斥责孩子。“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去”,这真是充满童稚的绝妙猜想,“他”即指“上帝”。
C.“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这既是孩子为自己的想法寻找借口,又表达了对上帝的轻蔑,上帝是不敢爬过去的。
D.“我可以爬过”与“草莓,真甜”之间的思路跳跃,似乎是一位犹豫不定的孩子在那里自言自语,更是诗人妙笔所在,给读者留下品味、想象的巨大空间。
14.下列对于《篱笆那边》内容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的内容为寄寓思想感情的载体,表现了作为“抒情短诗大师”的狄金森对生活细节的敏感顿悟。
B.本诗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能够自然而然地给读者以情境的代入感,收到十分强烈的表达效果。
C.作者被称为“灵魂的风景画家”,是因为她的诗歌思想深邃,想象奇特,文字精炼,从这首诗可见一斑。
D.“脏了围裙”一句,是诗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因为这是“我”想要爬过篱笆却又有所顾忌的原因所在,显然这一句有特定的象征内涵。
15.《篱笆那边》之中的形象是多元化的,又是相对明确的。请填写你对诗中①“篱笆”②“草莓”和③“爬过”三个词语隐喻的理解。(每点不超过十五个字)
①“篱笆”:
②“草莓”:
③“爬过”: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色 彩
闻一多
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
自从绿给了我发展,
红给了我热情,
黄教我以忠义,
蓝教我以高洁,
粉红赐我以希望,
白赠我以悲哀;
再完成这帧彩图,
黑还要加我以死。
从此以后,
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
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1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将抽象生命予以不同色彩,完善了生命内涵。告诉人们要热爱生活,重视生命价值。
B.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借代、比拟等修辞手法,把生命的白纸色彩化,具体化。
C.诗人注重语言的色彩感,他把绘画色彩作为创造诗形美的一种手段,使诗更具有直观性。
D.诗歌将各种色彩都引入诗中,每一种色彩构成一个声部,全诗则成为一个色彩的大合唱。
17.既然“灰白赠我以悲哀”“黑还要加我以死”,诗人为什么在结尾却说“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霁月
郭沫若
淡淡地,幽光;
浸洗着海上的森林。
森林中寥寂深深。
还滴着黄昏时分的新雨。
云母面就了般的白杨行道;
坦坦地在我面前导引,
引我向沉默的海边徐行。
一阵阵的暗香和我亲吻。
我身上觉着轻寒,
你偏那样地云衣重裹,
你团鸾无缺的明月哟,
请借件缟素的衣裳给我。
我眼中莫有睡眠,
你偏那样地雾帷深锁。
你渊默无声的银海哟,
请提起你幽渺的波音和我。
18.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描写了一幅清幽秀美的情景:幽光清淡,森林寥寂,海岸沉默,自然之美令人陶醉。
B.第二节写白杨行道在“我”面前导引,浮动的暗香跟他亲吻,这时,诗人完全被自然吸引住了。
C.“我身上觉着轻寒”写诗人对霁月的感受,“请借件缟素的衣裳给我”是诗人对霁月的请求。
D.“你渊默无声的银海哟,/请提起你幽渺的波音和我”是写诗人对霁月的不理不睬感到不满。
19.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母面就了般的白杨行道”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细腻,为下文的“导引”做铺垫。
B.诗歌借助拟人的手法,诗人与自然通篇互动,有助于诗人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以及表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C.诗歌描写细腻,堪称清新、秀丽,体现了温柔含蓄的风格,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也不失其浪漫主义的风格。
D.诗歌四节的安排颇具逻辑性,前两节主要写诗人对于美景的欣赏,后两节写诗人和美景的交融与互动。
20.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任孚先评《霁月》诗“反映心灵对自然美的契合”,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
21.诗人精心采撷了一系列意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这些意象有何特点。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沉默的芭蕉①
邵燕祥
芭蕉
你为什么沉默
伫立在我窗前
枝叶离披
神态矜持而淡漠
从前你不是这样的
在李清照的中庭
在曹雪芹的院落
你舒卷有余情
绿蜡上晴光如泼
近黄昏,风雨乍起
敲打着竹篱瓦
有约不来
谁与我相伴
一直到酒酣耳热
呵,沉默的芭蕉
要谈心请拿我当朋友
要争论请拿我当对手
在这边乡风雨夜
打破费尔巴哈式的寂寞②
芭蕉啊我的朋友
你终于开口
款款地把幽思陈说
灯火也眨着眼睛
一边听,一边思索
芭蕉,芭蕉
且让我暖了搁冷的酒
凭窗斟给你喝
夜雨不停话不断
孤独,不是生活
【注】①该诗作于1980年4月,诗人到云南旅行。在下榻的竹瓦舍里,诗人看到雨中的芭蕉,有感而发创作此诗。②费尔巴哈式的寂寞:指独处而造成的寂寞。
22.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为什么沉默”既是诗人对芭蕉的疑问、对话,又点明了此刻雨中芭蕉的情态。
B.“舒卷”“晴光”等都是对往日所见芭蕉的追忆,这与作者眼前的芭蕉并不相同。
C.两个“要……”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急切,身处异乡的孤独使他急需交流、倾诉。
D.前三节描写芭蕉,后三节诗人与雨中芭蕉直接对话,展现了豁达脱俗的诗人形象,体现出作者内心交流的迫切以及身处异乡的孤单之情。
23.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深情的呼唤“芭蕉/你……”起笔,突出芭蕉的同时也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
B.这虽然是一首新诗,但作者用词文雅,化用贴切,使诗歌充盈着古典诗歌般的韵味。
C.从“请拿我当朋友”到“我的朋友”,诗人不着痕迹地传达出他与芭蕉之间关系的变化。
D.全诗情景交融,构思巧妙,将孤寂无告的羁旅之苦,写得活灵活现极富情趣和活力。
24.如何理解诗歌最后的“孤独,不是生活”?
25.诗歌采用与芭蕉对话的方式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B 2.C 3.(1)增加故事的真实性。“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故事的参与者、见证者,“我”见证了额尔古纳河的四季,见证了驯鹿与鄂温克人相处的历史,读来真实可信。
(2)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读者可以跟随“我”的讲述,仿佛身处于梦幻迷离的额尔古纳河,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便于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抒发情感。“我”对于驯鹿的喜爱,对于希楞柱的依赖,对于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热爱,都是通过对“我”的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的。 4.(1)尊重生命:文中多处对生命的态度的描写,传递出尊重生命的理念。如放养驯鹿,驯鹿吃东西很爱惜;喜欢驯鹿,不希望它们“犯罪”等,表现出生命平等的思想。
(2)敬畏自然:鄂温克人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与自然和谐共生。如“我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表现对星空的渴盼;“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表现对自然的信任与依赖。
(3)坚持信仰:文中对于人和驯鹿的依存关系,对自然的敬畏,都有信仰力量的支撑。如“驯鹿一定是神赐予我们的,没有它们,就没有我们”,“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表现鄂温克人相信信仰的力量,且从不怀疑。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
A.“可见此地是人烟稀少的荒凉之地”错误。这只是交代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环境变化,而“此地是人烟稀少的荒凉之地”于文无据。
C.“在作者看来”错误。文中的“我”是故事的讲述者,“我”不等同于作者。
D.“驯鹿是神赐予的”错误。原文“驯鹿一定是神赐予我们的”表达的是一种信仰信念,并不是事实。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这与蒲松龄《促织》的情节类似”错误。《促织》情节跌宕起伏,两者并不相似。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叙事人称的把握能力。
文中写到“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可见“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见证者,“我”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见证了额尔古纳河的四季,同时也见证了驯鹿与鄂温克人相处的历史,读来真实可信。所以,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能够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文中通过“我”的讲述,让读者了解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河流,见证了驯鹿与鄂温克人相处的历史,鄂温克人居住的像伞一样的希楞柱,读者仿佛身处于梦幻迷离的额尔古纳河,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所以,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能够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文中写到从勒拿河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放养驯鹿,作者认为驯鹿既有马头的威武、鹿角的美丽;又有驴身的健壮和牛蹄的强劲,而且驯鹿性情温顺而富有耐力,是神赐予我们的,没有它们,就没有我们。作者喜欢住在希楞柱里,而不愿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这些都是通过对“我”的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的。所以,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便于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抒发情感。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意蕴的把握能力。
尊重生命:
由原文“据说在勒拿河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放养驯鹿”可知,对驯鹿是放养的。由原文“它们吃东西很爱惜,它们从草地走过,……那树依然枝叶茂盛”可知,驯鹿吃东西很爱惜。由原文“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可知,“我”喜欢驯鹿,不希望它们“犯罪”等。这些都表现出生命平等的思想。
敬畏自然:
由原文“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可知,表现出“我”对星空的渴盼。由原文“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可知,“我”对自然的信任和依赖。所以,鄂温克人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信仰:
由原文“驯鹿一定是神赐予我们的,没有它们,就没有我们”可知,“我”认为驯鹿是神赐予鄂温克人的,没有它们就没有“我们”。由原文“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可知,鄂温克人相信信仰的力量,且从不怀疑。所以,文中对于人和驯鹿的依存关系,对自然的敬畏,都有信仰力量的支撑。
5.D 6.D 7.①老怀表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老怀表的丢失是爷爷不断寻找的原因,小说展现了从怀表丢失到失而复得的过程,怀表在行文中多次出现,在叙事、结构上起到了串联、贯穿的作用。②小说借老怀表衬托人物品格,爷爷始终珍藏怀表并在怀表丢失后“就像丢了魂”,甚至病倒后仍惦记寻找,只因为“怀表”是部队首长留给孩子的珍贵且唯一的纪念,体现了爷爷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诚实可靠和极具责任感的高贵品质。③呈现主题的多样化。 8.认同。
表面的悲剧感:①开篇爷爷丢失了怀表,一直苦苦寻找;②文章最后爷爷失去了“我”后才再次得到怀表,怀表的回归属于幻化,非现实情节;③因为抚养爸爸,爷爷再没有自己的亲生骨肉。(任选2点)
充满温暖:①故事结尾怀表失而复得;②爷爷不顾生死,护送首长夫妇,体现了军民鱼水情;③爷爷尽心抚养爸爸没有自己的孩子,首长夫妇多年后没有领回爸爸,都体现了人情的温暖;④全家人对爷爷的孝顺充满了温暖。(任选3点)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能力。
D.“而本文则重在表现‘我’与爷爷之间的亲情”错,表述不当,“我”在文中的身份可以多元解读。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重要语句的能力。
D.“以及失去“我”的悲痛”错,重复写“泪”,主要是表现爷爷对怀表失而复得的欣喜,没有体现失去“我”的悲痛。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①情节上,小说的主体情节是“爷爷从不离身的念念丢了”,虽然“念念也可能掉到黄河里去了。但他还是不肯放弃寻找念念”,到最后“一块巨大的怀表突然透水而出,暗哑色的表盘水痕淋漓”,主要讲述怀表丢失到最后失而复得,“怀表”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物象,在文章中起着串联、贯穿的作用。
②人物形象上,小说中的怀表,“爷爷从不离身”,和爷爷已经合而为一,丢了怀表,“爷爷就像丢了魂儿”,哪怕“可能掉到黄河里去了” ,爷爷“还是不肯放弃寻找”,直到爷爷“病倒”,家里都已经“悄声商量爷爷的后事”,“昏迷多日的爷爷突然睁开眼睛”,才“呢喃”地道出前因后果和事情地真相,“怀表”是部队首长留给孩子的珍贵且唯一的纪念,爷爷一辈子守护着怀表,守护着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诚实可靠和极具责任感的高贵品质。
③主题上,“怀表”有着丰富的象征意蕴,使得小说主题多样化:怀表象征着爷爷那一代人的传统价值观、诚信和坚守,借此表达了对这些珍贵精神品格的赞美;怀表是爷爷和亲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承载着家人、亲情之间的深厚情感;怀表作为小说中的一个具体物象,展示了不同时期社会风貌的变迁,通过老怀表这个载体,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种时代变迁。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题干中“在表面的悲剧感之下充满了温暖”这一指向明确、清晰,最好正面作答,对“表面的悲剧感”“充满温暖”进行具体分析。
“表面的悲剧感”主要表现:
①“爷爷从不离身的念念丢了”“丢了念念的爷爷就像丢了魂儿”,爷爷丢失了怀表,一直苦苦寻找。
②“我轻叹着应了一声,纵身一跃,隐入怀表中消失不见”“怀表逐渐缩小,直至恢复原状,回到爷爷手中”,最后爷爷的怀表虽然失而复得,其实带有幻化色彩,非现实情节。
③“男人临行前把还带着体温的怀表送给了爷爷”“爷爷奶奶从此再也没有生养”,因为抚养爸爸,爷爷奶奶一直没有生养。
“充满温暖”主要表现:
①“怀表逐渐缩小,直至恢复原状,回到爷爷手中”,故事结尾怀表失而复得,体现了传统小说的“大圆满”式的美好祝愿。
②“这是省里来的两位首长,他们要连夜渡黄河”“爷爷决定拼死也要将他们渡过黄河”,爷爷不顾生死,护送首长,体现了军民鱼水情。
③“爷爷奶奶从此再也没有生养”“但他并没有带走爸爸,爸爸依然还是爷爷唯一的儿子”,爷爷尽心抚养爸爸没有自己的孩子,首长夫妇多年后没有领回爸爸,都体现了人情的温暖。
④“爷爷不肯去医院,爸爸和妈妈也回来了,他们同样束手无策”“小夏从旧市场掏到一块老旧的怀表”,想用“冒牌货”满足爷爷的心愿,这些内容体现出全家人对爷爷的孝顺充满了温暖。
9.B 10.C 11.①两处写到太阳,与文章中其他有关天色的描写形成时间上的延续,增强故事情节的连贯性,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②第一处指出太阳升起丈八高,照应前文“黎明时分,微光透过天幕”,同时反映出“他”用刺刀挖土的困难以及用时之长。③第二处是强调太阳的火辣,突出“他”在受伤后掩埋战友的异常辛苦,以致“闭上了眼睛”“昏了过去”,最后被盼儿救回家。 12.人物形象基本相同。①都塑造了柔美而坚韧的农村女性形象:《百合花》中的新媳妇羞怯而美丽,在最后处理被子时体现出她的坚持和倔强;本文中的盼儿纤瘦,淳朴,在救助战士时却坚韧十足。②都塑造了战士的英勇无畏:《百合花》中牺牲的小战士、本文中牺牲的30个战士以及唯一的幸存者都是英勇无畏的战士。
主题基本相同。都从侧面呈现了战争的残酷,讴歌了战友情、军民相拥的鱼水深情,同时又反映了人情之美。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
B.“以及对战争的反思”错误,结合“战友们从他眼前消失了,眼前的土和山头上其他地方并无二致,他突然感到莫名的孤独”可知,“他”此时的内心感到的是孤独无助,并没有“对战争的反思”。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C.“也表现出战争对女性的伤害更加沉重”错误,文中写盼儿纤瘦一是真实地反应当时人们生活的艰难,二是与她在救助战士时的坚韧十足形成对照,从而凸显其柔美而坚韧的形象,并非是“表现出战争对女性的伤害更加沉重”。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中物象作用的能力。
文中太阳的升起标示时间,与文章中其他有关天色的描写形成时间上的延续,增强故事情节的连贯性,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第一处写太阳是强调其“升起丈八高”,照应前文“正是又一个黎明时分,微光透过天幕,通透深邃”,从太阳只有微光,到太阳升起丈八高,反映出“他”用刺刀挖土的困难以及用时之长。
第二处写太阳是强调太阳的火辣,通过“他”对太阳的感受突出“他”在受伤后掩埋战友的异常辛苦,以致“他浑身无力,真想睡一会儿,他闭上了眼睛”“他终于支撑不住了,一歪头,在半山坡一棵树下昏了过去”,最后被盼儿救回家。
1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小说的人物及主题的能力。
两篇文章都塑造了战士的英勇无畏。《百合花》中写到“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小战士为保护战友而英勇牺牲;本文中写“他先是看到大个子张福来,抱着上了刺刀的枪,趴在地上。在另一侧,张小宝身子扭曲地躺在那里,依然死死抱着那个敌人。他想起来了,他冲出掩体前,那四个战士都牺牲了,他是最后一个”“一个排的人,加上他共三十一个鲜活的生命,三天阻击战,此时就剩下他一个人了”,牺牲的30个战士以及唯一的幸存者都是英勇无畏的战士。
两篇文章都塑造了柔美而坚韧的农村女性形象。《百合花》中写“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特别是那新媳妇”“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百合花》中的新媳妇羞怯而美丽,在最后处理被子时体现出她的坚持和倔强。本文写“他发现是个女人的声音,他一惊,几乎从她背上跌下来,女子呵斥道:‘别动。’然后又大喘着向前走去”“眼前立着的是个纤瘦的女子,年纪不大,穿着碎花对襟衣服”,盼儿纤瘦,淳朴,在救助战士时却坚韧十足。
两篇文章主题基本相同。《百合花》以战争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本文同样以战争为背景,写三十一名战士经过三天阻击战,只剩下”我“一人,盼儿把“我”被背回家,并和母亲一起精心照顾“我”。两篇文章都呈现了战争的残酷,讴歌了战友情、军民相拥的鱼水深情,同时又反映了人情之美。
13.C 14.B 15.示例1:“篱笆”指代社会的禁忌,“草莓”指代人生的欲望,“爬过”指代不那么正规的行为。
示例2:“篱笆”指代世俗的约束,“草莓”指代生活的目标,“爬过”指代随意的行为。
示例3:“篱笆”指代生活的艰辛,“草莓”指代个人的理想,“爬过”指代人生的追求。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意蕴的能力。
C.“表达了对上帝的轻蔑,上帝是不敢爬过去的”过度解读,“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表达了要挣脱种种束缚的愿望。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十分强烈”程度过重。诗中使用第一人称,真切自然,便于写“我”的心理活动,还可直接表达“我”的思想感情,能使诗歌更具说服力,真实性,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语言更生动,不僵硬。而选项中的“十分强烈”对人称角度效果过度提高,认识不合理。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创意解读文章内容的能力。
小诗中篱笆那边的鲜红的“草莓”显然具有象征意义。具体的,可以代表某个地方;抽象的,可以代表诱惑、愿望、境界、理想、狂想等。而“篱笆”也具有象征意义,可以象征某种困难、阻碍、束缚、规则等。
由此,我们可以思考,如认为“草莓”代表欲望、诱惑等,那么“篱笆”就是那道不可逾越的界限。人的欲望无止境,需要我们加以约束,要将欲望束缚在法律、道德、良知等界限之内。
如认为“草莓”代表“生活的目标”,那么“篱笆”就是来自世俗的约束、传统理念的压制和打击。
如认为“草莓”代表美好的理想、某种知识的境界等,那么“篱笆”就是阻碍我们实现理想、到达某种境界的生活的艰辛、困难、挫折、阻碍等。
16.B 17.诠释了诗人对生命的辩证看法,苍白的生命、单调的生命不是完整的生命,只有将正义与勇敢、热烈与忠诚、博大与希望集于一身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生命。告诉人们要正视生死,珍爱生命。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借代”错,诗中没有运用借代手法。“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是比喻;“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是比拟,同时也是排比;但诗中没有借代。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和对诗歌主题的理解能力。
阅读全诗,我们可以看出:生命是短暂的,人的生命历程中不仅有忠义、高洁、希望,也有悲哀、失望,甚至死亡,经历过酸甜苦辣的人生才是充实的人生、有意义的人生。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生活中虽然有悲哀、死亡,诗人仍然“溺爱于我的生命”了。苍白的生命、单调的生命不是完整的生命,只有将正义与勇敢,热烈与忠诚,博大与希望集于一身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生命。
诗人所写的诗歌,即为生命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正是通过各种色彩的直观显示而使读者将原本比较深奥的哲理浅显地展示出来,生命就是如此地丰富多彩!至此,全诗的主题自然显露出来,即:热爱生活,重视生命价值。
18.D 19.B 20.郭沫若的《霁月》反映了诗人的欢乐心情与美丽自然的高度契合。前两节写诗人向情景的投入,后两节写诗人和情景的契合。自然景象和“我”的高度融合使自然拟人化了,诗人不仅和明月交谈,和银海唱和,还要他们给自己温暖,使内在的生命之流与外在的万有生命成为一体,这种浑然一体的化境令人向往。 21.本诗的诗境由一系列意象构成,这些意象组成一个意象系统,这个意象符号系统既是动态的,又是特定的。首先,是动态的。幽光浸洗的森林,是说黄昏时分的新雨已停而残留着点滴,月光照着,才闪着幽光;白杨行道坦坦导引着人前行;暗香在一阵阵亲吻。同时又是特定的。这样一个森林寂寥、暗香浮动、月光闪烁、波音幽渺的大自然,只是诗人无意间遇到的,是不可重复的,诗人捕捉到并亲自感受它,又有序化地将其组合成一个过程,构成了一个具有独创的审美意义的美的形式,促进了抒情意向的完满表达。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是写诗人对霁月的不理不睬感到不满”错。“你渊默无声的银海哟,请提起你幽渺的波音和我”是写诗人与霁月(自然)已经融为一体。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B. “诗人与自然通篇互动”错,诗歌后两节写诗人和这些优美情景的契合、将景象拟人化、和明月交谈、和银海唱和等才是诗人与自然的“互动”。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回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内在情感,又描写了什么样的自然之美,然后结合全诗分析两者是如何结合起来的,最后规范表述即可。
此诗是郭沫若早期诗歌作品。幽光清淡,云衣缟素,森林寥寂,暗香浮动,海岸沉默,波音幽渺:大自然披着色彩素淡的外衣似乎在寂然沉思,这是十分令人陶醉的清幽秀美的情景。在这个情景里,诗人自己也完全陶醉了:白杨行道在他面前导引,浮动的暗香跟他亲吻,他在和明月亲切交谈,他要银海跟他唱和。在这里,人和自然完全融为一体了,诗的迷人之处正在于此。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作答时,首先应明确意象就是承载着诗人思想情感的特殊物象。然后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根据情感表达的需求,精心选取了一系列意象,而且做了精心安排的。
此诗的诗境由一系列意象构成,幽光浸洗的森林,滴着黄昏的新雨;白杨行道,海边,明月,银海,这一切,组成一个意象系统,这个意象符号系统是动态的,又是特定的。具有诗人的感情生命。
是动态的,首先幽光浸洗的森林,是说黄昏时分的新雨已停而残留着点滴,月光照着,才闪着幽光;白杨行道坦坦导引着人前行;暗香在一阵阵亲吻
是特定的,这样一个森林寂寥,暗香浮动,月光闪烁,波音幽渺的大自然,只是无意遇到,亲自感受,它是不可重复的,诗人捕捉到,又有序化的组合成一个过程,构成一个美的形式具有了独创的审美意义,帮助抒情意向完满表达。
22.B 23.C 24.(1)与“沉默的芭蕉”题目对应,反点其题。
(2)表现出诗人热爱生活的感情,将诗人追求生活、热爱生活的心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使主题升华,激励读者热情地去拥抱生活,珍惜现在。(答出两点即可) 25.(1)以拟人化的手法,塑造了人格化的意象,将本来是无情物的一株芭蕉活化为有生命力的、情感丰富的“朋友”。
(2)与芭蕉对话,赋予芭蕉以人的生命情感,从它矜持淡漠写到同它对话,与它晤谈,把酒相酌,将一种孤寂无告的羁旅之苦,写得活灵活现极富情趣和活力。
(3)对话的方式,更便于作者感情的抒发,从而使作品的情感更浓烈,主题表达更加鲜明。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对往日所见芭蕉的追忆”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在李清照的中庭,在曹雪芹的院落,你舒卷有余情,绿蜡上晴光如泼”可知,这是作者对文学作品中的虚拟芭蕉形象的描绘,而并非往日所见的芭蕉。
故选B。
23.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C.“不着痕迹”说法有误。根据后面语句“你终于开口,款款地把幽思陈说”可知,诗人对于他与芭蕉之间关系的变化有明确的表达。
故选C。
2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最后一句“孤独,不是生活”是全诗点睛之笔,整首诗的抒情到此处仿佛戛然而止,然而,诗人热爱生活的情感却奔腾而出,不仅使诗歌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且使得诗人热爱生活的心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这一句位于全诗的最后,与诗题“沉默的芭蕉”中的“沉默”相互照应,从反面点明主题,激励读者拋弃孤独,热情地拥抱生活,珍惜生活,令人感到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这行诗语言直白、简洁,但给人无穷的鼓舞与启迪。所有前面抒发的情怀,原来在此,不仅使诗思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且,使得一个追求生活、热爱生活的心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与《沉默的芭蕉》题目对应,在全文最后一句点题,文字在叙述上是直白的,简洁清爽的,表面上是表达了芭蕉的变化,同时也让人幻想是否现实真的在听到渴望的声音,又或者是作者在饱受无人问津疯狂的寂寞后弹奏的狂想曲,让诗作更充满可能性和无限遐想。
25.本题考查学生对叙述人称和抒情手法的赏析能力。
诗歌让芭蕉能够对话,巧用拟人修辞,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把内容写活了,使情感表达收到了更好的效果,极富感染力和抒情性。
诗歌后三节,诗人与雨中芭蕉直接对话,“你终于开口,款款地把幽思陈说”,打破前面冷清的气氛;“夜雨不停话不断”,更显得热闹而充满活力……这些语句赋予芭蕉以人的生命情感,从它矜持淡漠写到同它对话,与它晤谈,把酒相酌,将一种孤寂无告的羁旅之苦,写得活灵活现极富情趣和活力。
诗歌第一节,使用第一人称“我”直接询问“芭蕉”——“你为什么沉默”,“我”与“芭蕉”好像在面对面地谈话,平等的对话交流形式既显得亲切,“我”的情感表达直接借口中语言表达出来,也更便于情感的抒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