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群文阅读
立身处世之道
选文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
孔子使宰予使于楚,楚昭王以安车象饰,因宰予以遗孔子焉。宰予曰:“夫子无以此为也。”王曰:“何故 ”对曰:“臣以其用,思其所在观之,有以知其然。”王曰:“言之。”宰予对曰:“自臣侍从夫子以来,窃见其言不离道,动不违仁。贵义尚德,清素好俭。仕而有禄,不以为积。不合则去,退无吝心。妻不服彩,妾不衣帛,车器不雕,马不食粟。道行则乐其治,不行则乐其身,此所以为夫子也。若夫观目之丽靡,窈窕之淫音,夫子过之弗之视,遇之弗之听也。故臣知夫子之无用此车也。”王曰:“然则夫子何欲而可 ”对曰:“方今天下,道德寝息,其志欲兴而行之。天下诚有欲治之君能行其道则夫子虽徒步以朝固犹为之何必远辱君之重贶乎 ”王曰:“乃今而后,知孔子之德也大矣!”宰予归,以告孔子。孔子曰:“二三子以予之言何如 ”子贡对曰:“未尽夫子之美也。夫子德高则配天,深则配海。若予之言,行事之实也。”子曰:“夫言贵实,使人信之,舍实何称乎 是赐之华,不若予之实也。”
(节选自《孔丛子·记义》,有删改)
材料二:
颍川太守髡①陈仲弓②。客有问元方③:“府君何如 ”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 ”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 ”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④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
(节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有删改)
[注] ①髡(kūn):古代一种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②陈仲弓:陈寔,字仲弓,东汉人。③元方:陈纪,陈寔之子。④伛:弓腰曲身,表示恭敬。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天下诚A有欲治之B君能行其道C则夫子虽徒步D以朝E固F犹为之G何必远辱H君之重贶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所以,意为“……的原因”,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意思相同。
B.之,代词,否定句中的前置宾语,与《师说》“句读之不知”中的“之”用法不同。
C.材料一中的“二三子”,意为“诸位,你们”;材料二中的“三子”意为“三位先生”。
D.《易》,即《易经》,与“四书五经”中的《周易》并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楚昭王要赠送给孔子华丽的安车,宰予当面拒绝,他认为孔子以治国修身为乐,崇尚义德,清正廉洁,喜好节俭,不喜欢外观华丽之物。
B.子贡认为孔子的道德与天一样高,与海一样深,而宰予在楚昭王面前只说了孔子的一些事实,没有说尽孔子的美德,孔子对其说法不以为然。
C.客人引用《易》中“二人”句,意在说明属下与太守应该保持同心一致,进而批评元方不应为了肯定自己父亲的人格而否定太守的决定。
D.元方因客言“何其谬也”而“故不相答”,但是客人认为元方的不回答是不能回答,后在元方举出事例后无言以对,羞愧退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言贵实,使人信之,舍实何称乎
(2)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
5.假若孔子得知元方的回答,他的态度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原因。(3分)
选文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7分)
春秋那棵繁茂的树
王剑冰
①两千五百年前的一个秋天,子产死了。
②一棵大树的叶子开始下落,像一场庄严的降雪。
③整个郑国哭成了一团。还有一个人,哭得声泪俱下:“子产,古之遗爱也。”孔子一哭,树叶就全落了。
④子产执掌郑国政务那么多年,死的时候,儿子连安葬的费用都拿不出。郑国人自发捐献,男男女女,甚至有的解下身上的首饰。子产的儿子坚决不收,父亲在世时清廉,死后不能为他抹黑。子产病危嘱托儿子,生不占民财,死不占民地。人们踏着厚厚的叶子,把子产葬于高高的陉山,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墓地没有使用山上美丽的石头,人们从洧水边带来卵石,亲手砌成。
⑤红红黄黄的叶子纷扬着,旋起的风有些冷。一枚叶子在眼前晃,内心有一种晚来的悲伤。徒步登陉山,猜想那里的树该是好高好高了吧。找寻了许久才看到那块属于子产的地方。四周正在开山采石。子产长眠的地方没有苍松翠柏,甚至没有一棵大树。一轮夕阳,苍然斜挂于山峦。子产寂寞了许多年。
⑥郑国所在地就是现在的新郑,一个有水有田的好地方,小麦和大枣都很养人。周围的齐、晋、秦、楚,谁不觊觎 诸侯争霸,使郑国兵连祸结。而国内争权夺利,相互倾轧,陷入可怕的困境。多年的停滞和衰败后,子产应运而生,支撑危局。那时,百姓开发的耕地,总是被有权势的人掠走。子产先从整顿田制入手,多占者没收,不足者补足,确定各家的土地所有权。而后改革军赋制度,增加税收,充实军饷,增强国力。接着将一系列法令刻铸于钟鼎,开创公布成文法的先例。改革没有一帆风顺的,子产为政,也有人骂,唱着词编派他。子产只当是落了一身秋风,落多了就抖抖身子。
⑦子产主张国政宽厚仁慈,恩威并施。既以法治国,又施善于民。子产还重视教育,尊重人才。对于晋、楚强权外交,子产毫不惧让,维护郑国利益和独立的尊严。几十年来,子产尽心尽力治理郑国,国家清明,百姓得到实惠。
⑧子产就是一棵蓊郁的大树,让人享受到了他的阴凉。我想沿着一枚叶子的纹路走到子产的内心去,苍茫的岁月,他只活了六十来岁。我觉得他活得很充实,他不需要看谁的脸色,端正了一颗良心,什么都不怕。
⑨子产是受郑国的上卿子皮推荐执掌国政的。子产感恩的方式就是好好工作,克己奉公。某天,子皮找子产来了,他想让儿子尹何当个邑卿之类的官,子产热情地接待了,但他坦言,尹何还年轻,缺乏经验,恐怕难以胜任,答应了就等于损害了国家利益,也毁了尹何。看到这里,我有些为子产担心。按现在的话说,他是不识时务。但出人意料的是,子皮听了反而很感动,认为是子产开导了自己,并且,他通过这件事看到了子产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于是放心地让子产执掌全国政务。这件事颇能引人深思,那个时代不仅有幸遇到了子产,也可以说有幸遇到了子皮。
⑩子产曾在溱洧河边走,那时的水比现在的还大还清。后来的人就在溱洧河边修了祠堂,纪念这位人们爱戴的圣贤。圣贤不是我说的,古人就说“郑国的子产是不出世的圣贤”。
岁月流逝,子产祠建了毁,毁了建,一直持续了多少个朝代,溱洧河水中总有那祠堂的倒影。子产祠现在也看不到了,真想到祠中上一炷香啊。在溱洧河边,只能吟诵那些诗篇了,一代代文人写的诗篇何其多。诗人一定记住了子产的话:“苟利社稷,死生以之。”那是影响中国的名言之一,是后世众多名臣的座右铭。王安石改革时就说过类似的话。林则徐更写下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以前对子产了解得不够,自然也是宣传得不够,但古人可都知道,且崇敬无比。孔子曾这样评价子产:“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还有人说:“子产之德过于管仲,即使是诸葛亮,也不过是以管仲、乐毅自况,不敢比拟子产。”更有将子产奉为“春秋第一人”者,这可是至高赞誉了。
子产又字子美,这让我想起另一个叫子美的人,他或许也是因为崇尚子产而起的名字吧。仰天看一棵树,就看到了子产那清癯的形象。子产和杜甫一样,并不高大魁梧,但让人感到真实、亲切。
子产没有传下来多少文字。子产不需要文字的托举了,他本身就是一篇最好的文章。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②段“一棵大树的叶子开始下落”和第③段“孔子一哭,树叶就全落了”照应题目中的“树”,领起下文。
B.第⑥段的画线句把子产比作秋风和繁茂的大树,“抖抖身子”写出了子产对谩骂和编派的毫不在意。
C.第③段“整个郑国哭成了一团……哭得声泪俱下”交代了郑人和孔子对子产的哀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D.文章前三段以“树”作为载体抒发作者的情感,领起下文以“树”为抒情载体的叙写和议论,使文章在主题的表达上更加形象生动。
7.结合全文,从人品、德行的角度概括子产“本身就是一篇最好的文章”的原因。(4分)
8.王剑冰说自己的这篇散文在“温润”的同时,还需要些“凌厉”。请结合本文,从主题、语言、技巧这三个方面中任选两个方面,分析你对“温润”和“凌厉”的认识。(6分)
9.有人将子产奉为“春秋第一人”,而孔子被奉为“万世之师”,可见他们在立身处世方面定有过人之处。请结合选文一和选文二,分析子产和孔子的立身处世之道有哪些共通之处。(4分)
选文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 ”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客问其族。子路对曰:“族孔氏。”客曰:“孔氏者何治也 ”子路未应,子贡对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又问曰:“有土之君与 ”子贡曰:“非也。”“侯王之佐与 ”子贡曰:“非也。”客乃笑而还行,言曰:“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
子贡还,报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与 ”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拏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孔子反走,再拜而进。
客曰:“子将何求 ”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谓窃待于下风,幸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客曰:“嘻!甚矣子之好学也!”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修学,以至于今,六十九岁矣,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
客曰:“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子之所以者,人事也。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离位而乱莫大焉。官治其职,人忧其事,乃无所陵。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征赋不属,妻妾不和,长少无序,庶人之忧也;能不胜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禄不持,大夫之忧也;廷无忠臣,国家昏乱,工技不巧,贡职不美,春秋后伦,不顺天子,诸侯之忧也;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诸侯暴乱,擅相攘伐,以残民人,礼乐不节,财用穷匮,人伦不饬,百姓淫乱,天子有司之忧也。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
(选自《庄子·杂篇·渔父》,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曩者A先生B有绪言C而去D丘E不肖F未知G所谓H窃I待J于下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中“客乃笑而还”中的“而”,与《<论语>十二章》中“就有道而正焉”中的“而”,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B.再拜,连拜两次,古代一种较重的礼节。如《鸿门宴》中“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C.人伦,指封建礼教所规定的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指尊卑长幼之间的等级关系。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如《红楼梦》中“着他写一张状子,只管往有司衙门中告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在杏坛上弹琴吟唱,弟子在旁边读书,弹唱没过半,有一位渔父从船上下来听完了曲子。
B.渔父向子贡、子路询问孔子,两人回答了孔子的籍贯、姓氏和从事的事业,渔父了解后对孔子进行了评价。
C.子贡、子路把渔父的话转达给孔子,孔子立刻断定渔父是一位圣人,赶紧起身追去,向渔父请教。
D.渔父认为只有天子、诸侯、大夫、平民四个等级的人摆正自己的位置,各司其职,天下才能太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
(2)方将杖拏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
14.在第二段末尾,渔父评价孔子远离了大道,他为什么这么说 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原因。(3分)
选文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8分)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鲍鹏山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 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其位,谋其政。”“君子之仕,行其义也。”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 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这是一个有趣的场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颠沛以之的二大夫。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趣 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而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对幸福的理解太多样了。我的看法是,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这有关对“自由”的价值评价。这也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它使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距庄子约七百多年前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他成功了。而比姜太公年轻得多的庄子(他死时八十来岁),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且可能毫无诗意——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了。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 多少人在这种累赘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成就感 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庄子持竿不顾。
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文化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都在大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 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看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此时的庄子,徘徊两间,在内心的矛盾中进行困兽之斗。他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无所适从无可奈何。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 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又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有删改)
1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幻化无方”“意出尘外”“落崖惊风”是作者告诉我们读一篇美文的感受。
B.文章引用“庄子钓于濮水”的故事,是为了表现庄子拒绝楚使的聘请,不愿意做官,追求自由。
C.文章引用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其意在钓文王的故事,目的在于表现作者对他的不屑一顾。
D.文章从作者阅读庄子的感受开始,到对庄子才智的评价结束,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空间。
1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多采用整句,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易于上口,强烈地表达了庄子的卓绝才华和永恒魅力。
B.文章引用胡文英评价庄子的话,强调庄子哲学内外两面的特点,体现了庄子的“哲学困境”。
C.“曳尾于涂中”采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庄子宁处恶劣环境,也要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的特点。
D.本文写庄子,发思古之幽情,表达对庄子的推崇;语言风格委婉含蓄,深沉典雅,朴素无华。
17.面对无路可走的人生困境,古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屈原投江,陶渊明归隐……人生道路不总是一帆风顺,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同样可能面临许多困境,文本中庄子的选择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 请简要分析。(6分)
18.选文三中,庄子否定了孔子“不在其位,而谋其政”“推行仁义”的做法,认为应该像选文四中那样选择“曳尾于涂中”。这是孔子和庄子不同的人生选择,也体现了二者各自的立身处世之道。你更赞成谁的做法呢 请结合作品和所学谈谈你的看法。(6分)
单元写作任务 审题立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古圣先贤的不少经典语句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如: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⑤知人者智,自知者明;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审题立意:思考材料中所给语句的内涵,完成下面的表格。
(1)抓关键词,理解内涵 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思齐——向贤者学习 自省——反思自己的不足
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始于足下——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尊重他人的理念,坚守底线
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任重道远——
⑤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自知——
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帮助他人,共同发展
(2)分类归纳,确定立意方向 两句组合:向贤者学习,认清自我。 ②④两句组合: 。 两句组合: 。 两句组合: 。
2.完成第1题后,任选一个立意方向写一篇作文。要求:所写内容必须在材料范围之内;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超过800字。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CEG “天下诚有欲治之君能行其道”是表示假设的句子,而“则夫子……”是说孔子的做法,二者之间应断开,即C处断开;“则夫子虽徒步以朝”中,“夫子”是主语,“徒步”是状语,“朝”是谓语,“朝”后面应断开,即E处断开;“固犹为之”中,主语“夫子”省略,“固犹”是状语,“为之”是谓语和宾语,故G处应断开;“何必……乎”是反问句式,中间不能断开。故C、E、G三处需要断句。
2.A A.“意思相同”错误。……的原因/用来……的、凭它(他)来……的。B.正确。否定句中的前置宾语,它/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C.正确。D.正确。故选A。
3.C “进而批评元方不应为了肯定自己父亲的人格而否定太守的决定”错,原文“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说的是客人认为元方说的太守是明君,自己父亲是忠臣孝子的话是假话;另外,通读材料二可知,元方并未否定太守的决定。
4.答案 (1)语言贵在真实,才能使人相信,舍弃了真实还有什么可称道的呢
(2)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处罚忠臣孝子的事呢
解析 (1)“贵”,以……为贵;“信”,相信,信任;“称”,称述,称道。
(2)“何”,怎么;“高”,高尚;“明”,明智;“刑”,处罚,惩治。
5.答案 孔子会肯定元方的回答。太守惩处了元方的父亲,元方仍然说太守是“高明之君”,父亲受了太守的惩处,仍然说父亲是“忠臣孝子”。元方秉持公心,不作浮夸之语,符合孔子“言贵实”的主张。
解析 首先从材料一中找出孔子的观点,材料一中的“夫言贵实,使人信之,舍实何称乎 是赐之华,不若予之实也”表明,孔子认为宰予的话很实在,超过子贡的华美语言,可见孔子认为语言以实在为贵,实在的语言超过华丽的语言;
而元方的回答“高明之君也”“忠臣孝子也”都是据实回答的,因此孔子会认可元方的回答。
如认为孔子不认可元方的回答,可以结合客人的质疑“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分析元方的话有为父辩护之嫌。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派宰予到楚国出使,楚昭王把一辆装饰华美的车子,通过宰予送给孔子。宰予说:“夫子不会要这辆车子。”楚昭王问:“什么缘故 ”宰予回答说:“我观察它,凭借它的用处,考虑它放在哪里,就知道会是这样。”楚昭王说:“请为我说说其中的道理。”宰予回答说:“自从我随侍夫子左右以来,私下里看他的语言不离开道,行动不违背仁。他看重仁义、崇尚道德,清净朴素、喜欢节俭。做官有俸禄,却不积累财富。不合心意就会离开,离开职位也不会有舍不得的想法。他的妻子不穿彩色的衣服,他的妾不穿丝绸,他的车子器物不加装饰,他的马不吃粮食。他的学说能够推行就高高兴兴地治理,不能推行就欣然修养自身,这就是他能成为夫子的原因。像那些外观华丽奢靡的东西,美好而不合礼制的音乐,夫子经过也不会看,遇到了也不会听。所以我知道夫子是不会用这辆车子的。”楚昭王说:“既然这样,那么夫子究竟想要什么呢 ”宰予回答说:“如今天下道德不兴,夫子的志向是想要振兴道德并推行它。天下果真有想要太平的君主能够推行他的学说,那么夫子即使徒步来朝见,也一定会这样做,何必劳烦在远方的您重赏呢 ”楚昭王说:“从今往后,才了解孔子的品德是多么高尚啊!”宰予回去之后,把这件事告诉孔子。孔子说:“你们觉得宰予的话说得怎么样 ”子贡回答说:“宰予没有说尽夫子的美德。夫子的品德高可以比天,深可以比海。像宰予的话,只是说出了夫子做事的实际情况。”孔子说:“语言贵在真实,才能使人相信,舍弃了真实还有什么可称道的呢 是子贡的华丽语言,比不上宰予的实在语言啊。”
材料二:
颍川太守把陈仲弓判了髡刑。有位客人问元方:“太守这个人怎么样 ”元方说:“是个高尚明智的人。”又问:“您的父亲怎么样 ”元方说:“是个忠臣孝子。”客人说:“《易经》说:‘两个人同一条心,就像一把钢刀,锋利的刀刃能斩断金属;同一个心思的话,它的气味像兰花一样芳香。’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处罚忠臣孝子的事呢 ”元方说:“您的话多么荒谬啊!所以我不回答你。”客人说:“您不过是弓腰曲身装作恭敬,其实是不能回答。”元方说:“从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这三个做父亲的,恰恰都是高尚明智的人;这三位先生,恰恰都是忠臣孝子啊。”客人很羞愧,就退走了。
6.B “把子产比作秋风”错,应是把子产在执政改革中受到的谩骂和编派比作秋风。
7.答案 ①克己奉公,严于律己。②不畏时艰,具有支撑危局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③爱民重民,为政清廉。④知道感恩,但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产生冲突时能以国家利益为重。⑤不计较诋毁的豁达胸襟。
解析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全文,从人品、德行的角度概括子产‘本身就是一篇最好的文章’的原因”,意在要求考生从人品、德行两方面分析子产的性格特点,并分析子产的这些特点与“本身就是一篇最好的文章”的关系。要细读文章,找到与子产的“人品”和“德行”有关的语句,并进行分析概括,同时要理解“本身就是一篇最好的文章”的深刻含意,这句话位于文章的结尾,起着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的作用。
“子产病危嘱托儿子,生不占民财,死不占民地”体现了子产克己奉公,严于律己;“多年的停滞和衰败后,子产应运而生,支撑危局”体现了子产不畏时艰,具有支撑危局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子产先从整顿田制入手……开创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子产主张国政宽厚仁慈,恩威并施。既以法治国,又施善于民”体现了子产爱民重民,为政清廉;“子产感恩的方式就是好好工作,克己奉公”“子皮找子产来了……也毁了尹何”体现了子产知道感恩,但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产生冲突时能以国家利益为重;“改革没有一帆风顺的……落多了就抖抖身子”体现了子产不计较诋毁的豁达胸襟。
8.答案 ①主题方面。“温润”主要指本文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因为本文的主题更多的是正向赞美和歌颂,表达了对子产的沉痛悼念,对子产的执政智慧、清廉品行、爱民措施和爱国情怀的崇敬。需要些“凌厉”主要指本文在情感抒发上的批判意味不浓,导致启发性、深刻性不强。比如文章在表达对现代人遗忘了子产和子产身上所体现出的美好品德的慨叹、对现代人毁坏自然和传统文化景观的悲痛时,情感没有针砭时弊的强烈释放,并且文章对子产价值的内涵和时代意义也没有进行详细的解说和深刻的阐释。
②语言方面。遣词造句富有匠心,文章叙述处简洁,抒情处典雅,描写处细腻;规范有余但是创新不足,少了一点文字本身的奇崛和张力。
③技巧方面。文章象征、比喻等手法运用娴熟,深刻精警;但是缺少了一些实验性的探索,难以给人新颖的阅读体验。
(任选两个方面作答即可)
解析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要明白“温润”和“凌厉”的意思。“温润”是“温和”的意思,此处主要指本文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凌厉”是“迅速而气势猛烈”的意思,“需要些‘凌厉’”主要指本文在情感抒发上的批判意味不重,导致启发性、深刻性不强。阐述“温润”的特点,其实就是从主题、语言、技巧这三个方面中任选两个方面来概括本文的特点,而“凌厉”则是针对“温润”指出不足。然后返回原文筛选与之有关的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细读文章可以发现,从主题上看,本文在抒发情感方面比较委婉含蓄,虽然说的是子产的去世,但叙述中主要是对子产的功绩的赞美,哀而不伤。如:前文在简单叙述子产去世的情景之后,接着运用大量篇幅叙述子产的人品和贡献,让人感觉文章是以赞美子产的功绩为主。从语言上看,本文叙述简洁。如:叙述子产去世,只用了“子产死了”,叙述子产的人品和功绩时只是简单罗列“子产主张国政宽厚仁慈……维护郑国利益和独立的尊严”。从技巧上看,本文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含意深刻。如:用“春秋那棵繁茂的树”来象征子产的功绩影响之大;用“一棵大树的叶子开始下落”来象征子产的去世;“一轮夕阳,苍然斜挂于山峦”中,用“夕阳”来比喻子产,暗指子产的贡献之大。这些都表现了文章“温润”的一面。
而“凌厉”是针对“温润”而言的,从主题上看,正是由于本文在情感方面抒发的委婉含蓄,导致本文在批判上的意味不浓,让人感觉文章只是表达了对子产的赞美与悼念,致使文章的启发性欠缺。另外,文章对现代人遗忘子产以及子产身上所体现出的美好品德、毁坏自然和传统文化景观时,也只是发表感慨,而无针砭之词。从语言上看,本文在用语上,规范之余导致创新不足。从技巧上看,虽然本文修辞运用娴熟,但手法探索欠缺,缺少新颖之感。这些都是文章所欠缺的“凌厉”的一面。
9.答案 ①以国家为重。②品德高尚,清正廉洁。③胸襟豁达。④严于律己。
解析 解答本题,先分别从选文一和选文二中找出能体现与孔子和子产的立身处世之道相关的内容,然后归纳概括,最后对比分析找出共通之处。由选文一“方今天下,道德寝息,其志欲兴而行之……固犹为之”可知,孔子为了推行德政,即使徒步也要去;由选文二中子产拒绝子皮可知,子产对国家忠诚并且有责任感。由此可见,他们都以国家为重。由选文一“贵义尚德,清素好俭”和选文二“子产执掌郑国政务那么多年,死的时候,儿子连安葬的费用都拿不出”可知,他们都品德高尚,清正廉洁。由选文一“仕而有禄,不以为积。不合则去,退无吝心”和选文二“改革没有一帆风顺的……落多了就抖抖身子”可知,他们都胸襟豁达。由选文一“若夫观目之丽靡,窈窕之淫音,夫子过之弗之视,遇之弗之听也”和选文二“子产病危嘱托儿子,生不占民财,死不占民地”可知,他们都严于律己。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10.DFH “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中,“曩者”是状语,“先生”是主语,“有绪言”是状语,“去”是谓语,“去”后面应断开,故在D处断开;“丘不肖”是主谓结构,后面应断开,故在F处断开;“所谓”是所字结构,作“未知”的宾语,后面应断开,故在H处断开。故D、F、H三处需要断句。
11.A A.错误。“客乃笑而还”中的“而”表修饰,“就有道而正焉”中的“而”表顺承。B.正确。C.正确。D.正确。故选A。
12.C “孔子立刻断定渔父是一位圣人”错,原文中,“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与 ’”是对渔父的身份的推测,并非“立刻断定”。
13.答案 (1)孔氏仁爱倒是仁爱了,恐怕其自身终究不能免于祸患;真是使内心受苦、使身体劳累而危害了他自己的本性。
(2)渔父正拿着船桨撑船,回头看见孔子,转过身来面向孔子站着。
解析 (1)“不免”,不能免于祸患;“苦”“劳”,使动用法,使……受苦,使……劳累;“形”,身体;“真”,本性,本来面目。
(2)“将”,取,拿;“顾”,回头;“乡”,同“向”,面向,朝着。
14.答案 ①渔父认为孔子虽然推行仁义,但自身也不能免于陷入祸患,还会危害自己的本性。②渔父认为孔子不在其位,而谋其政。
解析 由“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可知,渔父认为孔子虽然推行仁义,但自身也不能免于陷入祸患,还会危害自己的本性。
由“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可知,渔父认为孔子不在其位,而谋其政。
[参考译文]
孔子到缁帷树林里游赏,然后坐在杏坛上休息。学生在读书,孔子在弹琴歌咏。歌曲演奏没到一半,有个渔夫下船走过来,他的胡子和眉毛都白了,披散着头发挥着袖子,经过原野走上来,到达高地就停住了,左手按着膝盖,右手托着下巴听。一曲完毕,他就招呼子贡和子路两人一起来对话。
渔父指着孔子问:“那个人是谁呀 ”子路回答说:“是鲁国的君子。”渔父询问孔子的姓氏,子路回答说:“是孔氏家族。”渔父又问:“这姓孔的人从事什么 ”子路没有回答,子贡回答说:“这姓孔的人,本性信服忠信,躬身实践仁义,用礼乐加以修饰,制定人际关系准则,对上忠于君主,对下教化平民,这些是利于天下的。这就是他所从事的。”渔父又问道:“他是拥有国土的君主吗 ”子贡说:“不是的。”“他是王侯的辅臣吗 ”子贡说:“不是的。”渔父于是笑着往回走,并说:“孔氏仁爱倒是仁爱了,恐怕其自身终究不能免于祸患;真是使内心受苦、使身体劳累而危害了他自己的本性。唉!他离大道的距离太远了!”
子贡回来,把事情向孔子汇报。孔子推开琴站起来说:“他是圣人吗 ”于是走过去找他。直到湖边,渔父正拿着船桨撑船,回头看见孔子,转过身来面向孔子站着。孔子倒退了几步,连拜两次然后走上前去。
渔父问道:“你是有什么事找我吗 ”孔子说:“从前先生只说了个开头就走了,我不贤,不明白您说的意思,私下在这里恭候先生,希望听到尊者之言,以便最终有助于自身。”渔父说:“嘻!你真是太好学了!”孔子连拜两次,站起来说:“我从小立志求学,直到现在,已经六十九年了,还没听过最好的教诲,哪里敢不虚心呢 ”
渔父说:“同类事物相互关联,同类声音相互应和,这本来就是自然常理。我想运用我的见解来分析你的所作所为。你所从事的,是人世事务。天子、诸侯、大夫、平民,这四等人各守职分,是治理上最理想的了,这四等人地位发生转变便会出现无比大的混乱。官吏执行自己的职责,人民操心自己的事情,不互相侵犯。所以田地荒芜房屋破漏,衣食不足,所征赋税不能及时交纳,妻妾之间不和睦,长幼没有尊卑之别,这是平民的担忧;能力不能胜任职责,官府公务荒废,官员行为不清廉,下属纵逸怠惰,功名毫无建树,爵禄无法保持,这是大夫的担忧;朝廷没有忠臣,国家政治黑暗,工艺技术不够精巧,贡赋不尽人意,春朝秋觐时排在同类诸侯之后,触犯了天子,这是诸侯的担忧;阴阳气候不相调和,寒暑不遵从季节,伤害了万物的发展,诸侯行凶作乱,擅自互相攻伐,残害百姓,礼乐不合礼节,物资贫乏,社会等级难以整顿,百姓无法无天,这是天子及有关官员的担忧。如今你既没有君主诸侯的权势,也没有臣子官属的职位,却枉费苦心用礼乐修饰社会,制定交往秩序,来教化百姓,不是太多管闲事了吗 ”
15.B A.“是作者告诉我们读一篇美文的感受”错,作者是赞叹庄子的境界之高。C.“目的在于表现作者对他的不屑一顾”错,作者没有表现对姜太公的不屑一顾,只是说姜太公和庄子做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D.“对庄子才智的评价”错,作者并没有对庄子的才智进行评价,只是赞赏了庄子的精神境界。故选B。
16.D “朴素无华”错,本文的语言华丽唯美。
17.答案 ①不屈从权势,不受外在环境限制,遵从自己的本心,洁身自好,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②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守护心灵家园,具备悲天悯人的情怀;③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境,淡定乐观,心中充满阳光,不为外界所惑,守护好自己的本心。
解析 文中写了庄子对待权势的态度,“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且他自己“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但庄子的选择却是“持竿不顾”,因为“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这启示我们,不屈从权势,不受外在环境限制,遵从自己的本心,洁身自好,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作者这样评价庄子,“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并赞颂他“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并且认为“庄子看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这启示我们,要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守护心灵家园,具备悲天悯人的情怀。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可能会遇到挫折、打击,但我们不能一蹶不振,而应该学习庄子,淡定乐观,充满阳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能会遇到诱惑,但是我们要不为外界所惑,要坚守自己的本心,守护好心灵的月亮。
18.答案 (示例1)我更赞成庄子的选择。①庄子们在乱世中选择“曳尾于涂中”是选择了自由自在、从容不迫、享受生命真乐趣的“闲福”,这种幸福对于人生的意义远大于世俗权力带来的“威福”。②这种选择展示了超凡脱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让人们有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是一种坚守心灵、不屈从于权势的独立文化精神。③孔子“不在其位,而谋其政”“推行仁义”的做法,在乱世之中很难实行,而孔子们也可能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屈从于权势,成为权势的附庸。因此,我更赞成庄周的选择。(意近即可)
(示例2)我更赞成孔子的选择。①孔子们在乱世中选择“不在其位,而谋其政”“推行仁义”,这体现的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是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是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牺牲精神。②正是这种家国情怀、责任意识与牺牲精神,为乱世之中处于黑暗中的人们指明了方向,带来了希望,促使他们为改变黑暗现状而奋进。③庄子们选择“曳尾于涂中”,更多的是关注个人的幸福与自由,在黑暗与动荡面前选择逃避,这是一种自私的选择,是懦夫行为。如果人人如此,那么乱世的终结、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都将无从谈起。因此,我更赞成孔子的选择。(意近即可)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应该从题干中选出一种观点表示支持,然后写出自己的理由。
如果更赞成庄子的选择,可以阐述庄子所选择的是自由,而自由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是要大于权势的。同时,这种对自由的选择,是对清洁精神的展示,是对独立文化精神的坚守。而与之相比,孔子“不在其位,而谋其政”“推行仁义”的做法,在乱世之中很难实行,如果只有“仁政”之名而无“仁政”之实,那么就成了乱世中统治者的帮凶。所以庄子的选择更符合时代的要求。
如果更赞同孔子的选择,可以从孔子的做法中体现出的一种牺牲精神,为了天下生灵而甘愿自我牺牲的角度来论证。同时,历史证明,正是这种家国情怀、责任意识与牺牲精神,为乱世之中处于黑暗中的人们指明了方向,带来了希望,促使他们为改变黑暗现状而奋进。而庄子选择“曳尾于涂中”则是面对社会实际问题转身逃避的行为,这种逃避行为于世无益,是一种自私的选择,是懦夫行为。如果天下人都采取庄子的选择,那么社会就不会进步,文明就不会发展。所以,应赞成孔子的行为。
单元写作任务
1.答案 (1)脚踏实地 勿施于人 承担社会责任,长期艰苦奋斗 认清他人和自己 立人、达人
(2)①⑤ 脚踏实地,追求远大理想 ③⑤ 关照他人,提升自我 ④⑥ 坚守远大志向,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2.例文
心存弘毅,脚踏实地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老子亦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两千年后,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这两句话的分量依旧清晰可感。弘毅之精神,恰如明月高悬于历史的夜空,映照千年岁月,也照亮了无数有识之士坚定的背影;踏实之品质,又如道路铺展于历史的脚下,见证千年变迁,也衔接了古今有为之人的愿景。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丰满的理想在骨感的现实中平稳着陆呢 我以为,我辈当心存弘毅,树立远大梦想;脚踏实地,一点一滴践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作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青年,不能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而应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树立远大的理想,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拼搏奋斗。
屈原忧国忧民,心系家国,虽遭谗被疏,自沉汨罗,却为后辈有志青年照亮了前方的路。杜甫一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终生孜孜以求,不忘初心,在中华文明的书简上写下了“人”。周总理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积极投身救亡图存的革命洪流之中,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胸怀天下,志向远大,努力拼搏,坚忍不拔。他们,虽从碌碌苍生中走来,却璀璨夺目,熠熠生辉,将有志青年的一腔热血洒给后人,我辈青年又岂能让它冷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抱负也只是我们的出发点,千里之行,山高水长,困难重重,若不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走下去,那么,即便是鸿鹄之志,亦不过是燕雀痴想,终究只是镜花水月,遥不可及。
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唐僧取经,正因为有了九九八十一难的积累,才终于取得真经。青年成长,正因为有了天长日久的厚积,方可有朝一日薄发,大显身手,施展才华,实现理想。这是前面那些有为青年留给我们的余响!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可见,是碌碌无为地佛系躺平,败给现实 还是要轰轰烈烈地干番事业,实现梦想 全在你我的一念之间。既然如此,我辈青年,躬逢盛世,何不心存弘毅,脚踏实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铺就一条阳关大道!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