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五石之瓠
古文 注析破
五石①之瓠②
《庄子》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③我大瓠之种,我树④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种植,
之成而实⑤五石。以盛水浆,
长成的葫芦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用大葫芦去盛水浆,
其坚不能自举⑥也。剖之以为瓢,
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自己的容量。把它剖开作为瓢,
则瓠落⑦无所容。非不呺然⑧大也,
却因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葫芦并非内中不够空虚而宽大,
吾为其无用而掊⑨之。” 庄子曰:“夫子固⑩拙于
我因为它没有用处就击破了它。”庄子说:“你确实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
用大11矣。 宋人有善为不龟12手之药
不善于发挥事物的‘大’的功用。宋国有一个善于调制防止手冻裂的药物
者,世世以洴澼纟光13为事。 客闻之,
的人,他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位客人听说了这件事,
请买其方 百金。聚族而谋之曰:
请求用百金买下他的药方。他聚集全家人一起来商量这件事说:
‘我世世为洴澼纟光,不过数金。今一朝而
‘我们世世代代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以
鬻15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16吴王。
将药方卖得百金,就把药方卖给他吧。’客人得到药方,用它来游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17。冬,与越人水战,
越人发兵侵吴,吴王派他率军迎战。冬天,吴军跟越军在水上交战,
大败越人,裂18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19也,
大败越军,吴王分割土地封赏他。能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是一样的,
或20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
有人用它来获得封地,有人却只能用它从事漂洗丝絮的职业,
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
这是使用方法的不同。如今你有能容纳五石的东西的大葫芦,
何不虑21以为大樽22而浮乎江湖,
为什么不用绳结缀把它制成大樽,缚在身上,在江湖之上浮游,
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却担忧葫芦太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呢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23也夫!”
看来你还存有不通达的见识啊!”
①石(shí):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②瓠(hù):葫芦。③贻(yí):赠送。④树:种植。⑤实:
容纳,填塞。⑥举:泛指拿起,举起。⑦瓠(huò)落:宽大空廓的样子。⑧呺(xiāo)然:内中空虚
而宽大的样子。⑨掊(pǒu):击破。⑩固:这里译为确实。11拙于用大: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
不善于发挥事物的“大”的功用。12龟(jūn):同“皲”,皮肤冻裂。13洴(píng)澼(pì)纟光(ku
àng):漂洗丝絮。洴澼,漂洗。纟光,同“纩”,丝绵絮。 方:药方。15鬻(yù):卖。16说(shuì):
劝说别人听从自己的意见。一说,同“悦”,取悦。17将(jiàng):率领。18裂:分割,割裂。19一:
相同,一样。20或:代词,有人。21虑:用绳结缀。一说,考虑。22樽:盛酒器。这是说大瓠像大
樽,缚于身,可使人漂浮渡水。23蓬之心:比喻不通达的见识。蓬,一种草,弯曲不直。
段解 惠子举“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举“不龟手之药”
的事例,意在说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而已。
评点赏析
惠子先用“实五石”极言葫芦之大,接着又说它因为太大而无实际用处,说明了“大而无
用”的道理。巨大的葫芦,在惠子眼里一无是处,这说明惠子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认识
“大瓠”的作用的。
庄子直截了当地予以反驳,指出惠子“拙于用大”。
庄子讲述“不龟手之药”的故事,论证何为“拙于用大”。
庄子将“善为不龟手之药”但“世世以洴澼纟光为事”的“宋人”与用药方游说吴王并
最终被“裂地而封”的“客”进行对比,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有力地回击了惠子。
庄子认为,只有眼界开阔、见识通达的人,才能不局限于一时一地的有限之用,才能“虑以
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达到逍遥之境。庄子超越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五石之瓠”的特殊
价值,很显然庄子已经达到了逍遥之境。
疑难 情境破
一、重点剖析
惠子和庄子分别是如何对待“大瓠”的 “宋人”和“客”分别是如何对待“不龟手之
药”的 “宋人”和惠子有何相同点 “客”和庄子有何相同点及不同点
答案 (1)惠子用“大瓠”盛水浆、做瓢,都失败了,于是把“大瓠”击破;庄子“虑以为大樽
而浮乎江湖”。
(2)“宋人”凭借“不龟手之药”“世世为洴澼纟光”,最终“鬻技百金”;“客”凭借“不
龟手之药”游说吴王,最终“大败越人”,被吴王“裂地而封”。
(3)“宋人”和惠子只看到事物的小利,看不到其“大用”。
(4)“客”和庄子都能看到事物的“大用”,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但是“客”的眼光再高,
也只是追求事物的功利价值;而庄子“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则超越了功利价值,追求的
是精神的自由。显然,庄子和“客”是有境界高下之分的。
对庄子和惠子的大瓠之争应如何理解
答案 ①庄子和惠子对“大瓠”之用的不同观点蕴含着对“有用”和“无用”的认识。②
庄子指出问题的根本不是其大而无用,而是人不善于使用,他认为思考问题时不要被惯性思
维束缚,必须超然物外,游于忘我之境,认为大小皆“有用”。③惠子则是基于对现实的认知,
局限于惯性的理解而有所困惑,认为大瓠“无用”。
选文中,惠子和庄子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答案 ①惠子有才能,强调实用主义,但是容易流于斤斤计较,过多地受到外界与内心的束
缚。
②庄子放旷豁达,顺随自然,不拘于外物,主张物我合一。
如何理解本文的寓意
答案 选文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一“大”一“小”两个故事。“大故事”是“五石之
瓠”的故事,“小故事”是“不龟手之药”的故事。
“小故事”的寓意可理解为:同一事物,用法不同,价值不同。因此,要善于转换视角,发现并进
而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
在“大故事”中,庄子则运用了“小故事”中蕴含的方法论,借讲述如何处置“五石之瓠”,
说明了“无用之用”才是“大用”的哲理。
二、写法赏析
1.善用寓言,寓哲理于离奇的想象和形象的描写之中
惠子讲“大瓠之种”的故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奇幻无比,形象逼真。庄子讲
“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奇巧有趣,寓意鲜
明。作者借助“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这两则故事,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
方,其效果大不一样,深刻地阐明了“有用”与“无用”可以相互转化的哲理,具有很强的思
辨性,引发人们的思考。
2.犀利明快的议论,鲜明的情感态度
《庄子》作为一部哲学著作,虽然大抵为寓言,但其中也不乏一些批判现实的议论。这些议
论往往言辞犀利而又切中肯綮,鲜明地表达了庄子的情感态度。如选文中庄子针对惠子的狭
隘之见,直言“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对惠子“大而无用”的观点进行了有力的反驳;在文末,
庄子又说“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批评惠子,认为他见识不通达。
三、思维提升
你喜欢“实用派”的惠子,还是“逍遥派”的庄子 请结合实际生活经验阐明理由。
观点一 我喜欢“实用派”的惠子。将“实用”作为评价事物价值的标准,能够最大限度地
节约资源,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符合经济原则,也能更好地满足当下社会快速发
展的需要。
观点二 我喜欢“逍遥派”的庄子。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已经得到了极大满足,但是
在社会中却弥漫着一股“浮躁之风”,不少人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恨不得做什么事都立竿
见影,长此以往,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而庄子的逍遥观,主张抛却事事皆功利的想法,重视
对美的欣赏和对精神的追求,不失为疗治“过度功利”的一剂良药。
任务一 探究老子、庄子思想观念及言说风格的异同。
探究1 众所周知,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两大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又有
所不同。请结合课文内容并查阅相关资料,比较他们思想的异同并探究形成差异的原因。
答案
思想的异同:
整合探究
比较 老子 庄子
异 思想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不同 本于治国安邦之志。老子思想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主要是社会之人,关注的是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出发,老子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强调“虚心”。老子提出的“自然”之“道”,主要是供“王”者效法的。老子的“无为”思想可以看成治国之术。 本于修己治身之志。庄子思想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个体之人,其热切关注的主要是个人的“治身”问题,他的理论实际上大都是阐明其修身处世之哲学的。庄子的“无为”思想可以看成治身之术。
比较 老子 庄子
异 人生之道不同 引导人民回归真诚朴质的生活状态与心
境。主张知足不争、致虚守静、清静淡
泊、返璞归真,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
谐,达到“天人合一”的“无为”境界。 追求个人精神的自由和超脱,认为要想真正自由,就必须做到“无己”“无功”“无名”。逍遥的境界是庄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也是一种
在理想、理智的基础上,通过精神修养克服对死亡的恐惧,超脱世间的纷扰,消融哀乐之情,进而形成的安宁恬静的内心境界。
同 都以“道”为思想核心,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是万物的主宰,它
先天地而生,无形无象,有情有信,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强调内心
的虚静和澄明,主张排除外界的干扰和束缚,抛弃自身的欲望,达到与
“道”合一的境界。
形成差异的原因:
个人原因 历史背景
老子 曾任史官,这个身份使他关注和思考现实政治,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使社会重新回到“无为而治”的理想状态。 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世,历经周王室内部的权力之争、诸侯争霸后归隐民间,既目睹了平民和奴隶的艰难
生活,又饱尝人间辛酸,面对统治者的“有为”而提出为政要“无为”。
庄子 生性孤傲,崇尚自由,不为物役,不慕功名,曾拒绝楚威王的厚币相聘,一生过着贫苦的隐居生活。 生活在杀伐不断、群雄并起的战国中期,其所接触的社会现实远比老子所接触的惨烈。他对混乱的政治局面相当失望,因而不再关心政治,而转向重视自我心灵。在他看来,唯有转化心灵才能真正实现对混乱不堪的现实的超越,于是他更关注人的自我精神的完善和内在精神对外在
社会现实的超越。
探究2 阅读《<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说说两篇课文在说理方式上的不同和在
语言风格上的异同。
答案 (示例)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说理方式 的不同 善于汲取生活经验,
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概
括出抽象的道理;直
接发表观点,表明自
己的态度。 善于运用寓言故事,
把哲学思想寄托在丰
富奇特的想象和对话
中,留给读者去体
悟。
语言 风格 异 朴实无华,精警凝练,
排偶押韵,具有诗性
的音韵美。 汪洋恣肆,想象奇特,
文笔变化多端,形成
一种自然流畅、瑰丽
华美、摇曳多姿的语
言风格。
同 都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任务二 探究儒家、道家主要思想观念和处世态度的不同,思考儒道互补之于中国国民性的
意义。
探究1 当下,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基调。查阅相关研究资料,结合阅读经
历和生活体验,思考儒道两家的思想为什么能够互补。
答案 (1)阳刚与阴柔的互补。
儒家学说具有阳刚的特征,而道家学说则具有阴柔的特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
是儒家所主张的人生态度。孔子赞扬“刚毅”,曾参提倡“弘毅”,这都是襟怀坦荡、刚强
有为的表现。这种阳刚进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成为中国人的主要
思想。道家则倡导清心寡欲、见素抱朴,主张无知、无为、无欲、不争,它贵柔、守雌、主
静,认为应纯任自然,泯灭主体能力,用“以柔克刚”的办法制胜。道家思想成为失意士人的
典型思想,引导他们通过对恬淡生活的追求来自娱,保持品节。
(2)进取与退守的互补。
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入世的。孔子念念不忘的是“克己复礼”“博施于民而能
济众”。为了实现人生理想,成为志士仁人,须“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儒家为人
处世的准则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时时事事处处以实践伦理道德
为指归。孟子坚信人能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能尽心、知性、知天,他用自己的学说影响君
主,使仁政学说泽被天下。宋代理学家更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
世开太平”为标榜,将强烈的主体意识渗透于社会生活之中。道家则主张“齐是非”“齐万
物”“游乎尘垢之外”,要做超脱人世的圣人、神人、真人。他们感受到了现实生活对人的
种种束缚,但又不敢也无力更不愿去改变其退守的人生态度。在人生失意之后,最合适的居
处便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显而易见,儒道可以互为补充,成为进退取守皆
可从容对待、保持心理平衡的调节剂。
(3)群体与个体的互补。
儒家重视人际关系的协调,希望通过实现“仁”以保持群体的和谐统一,维护群体的利益。
所谓“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为了维护集体利益而不惜抑制个人欲望,乃至牺牲
个人生命。道家则与之相反。道家看重的是个人生命的存在和对人性的维护。他们抨击君
主,鄙弃物欲,诋毁文明,为的是实现个体价值,保持独立人格。他们不仅没有国家观念,也没有
宗法家族观念,反而以国家、家族为累,要摆脱其对人性的束缚。要而言之,在人际关系的思
维框架中,儒家看重整体,道家钟情个体,旨趣迥异却又互为补充。
(4)肯定与否定的互补。
儒道两家的思维方式亦迥异。儒家用肯定的方法来认识现实社会和人生价值,并追求自己的
理想;道家则用否定的方法,通过对现实社会种种罪恶的揭露和对人生诸多烦恼的排遣来保
守自身,抒发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儒家肯定人类社会是向前发展的,肯定立德、立功、立言
是不朽的事业。他们贬斥消极颓废的人生态度,提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道家是从与儒家
对应的另一面来寻求安身立命之道的。他们的思维方式,可以概括为“以反求正”。他们知
雄守雌,主静贵柔,主张以退为进。老子说:“正言若反。”这是老子对自己思维模式的总结
式发言。他的思维模式就是从相反的方面、否定的方面、负的方面来表达他所要肯定的。
综合上述几个方面可以看出,作为中国文化两大主流的儒、道思想,在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
不同。正因如此,儒、道两家的思想可以而且必然会互为补充。
探究2 儒、道两大主流思想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共同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从不同侧面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精神。请你结合阅读经历和生活体验,分析儒道互补对个体人生态度和民族精神的影响。
答案 (1)儒道互补促成了中国士人进退得宜的人生态度。儒、道两家在人生哲学上的对立
与互补,使士人在人生追求上进退从容,他们既可以选择积极的入世态度,怀着“济苍生”
“匡社稷”的抱负,去实现“兼善天下”的人生理想;也可以选择过超脱尘世、自甘沉寂的
隐士生活。从中国历史上看,更多的情况是,不少士人在年轻时接受了儒家思想,经过一番奋
斗后,却在宦海生涯中蒙受打击,命运遽转,在失意之际,道家返归自然、追求解脱等思想便成
为他们的精神支柱,使他们有了退却的理由和余地。应该说,是儒道互补使得中国士人在入
世与出世之间轻松找到平衡点,进退自如地应对人生突变。
(2)儒道互补培育了刚柔相济的民族精神。儒家人生哲学中求进取、讲现实的特点集中体现
在刚毅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色调。道家则主张清心寡
欲、见素抱朴的人生哲学,体现在个人修养上,就是道家提出的“知足常乐”“少私寡
欲”。道家以“无为”为体,以“无不为”为用,主张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退为进,以不争为
争,以逆向思维纠正和补充了儒家学说。儒、道两家一刚一柔,其思想的互补使我们的民族
精神呈现出刚柔相济的独特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