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7 兼爱(课件)---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 7 兼爱(课件)---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2.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5 17:1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7 *兼 爱
古文 注析破
兼 爱
《墨子》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①者也,必知乱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必须知道混乱
之所自起,焉②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
从哪里产生,于是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
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③人之疾者然,
就不能进行治理。就像医生治疗人的疾病那样,
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
必须知道疾病从哪里产生,于是能进行治疗;(如果)不知道
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治乱者何独不然
疾病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疗。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
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于是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
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
①以治天下为事: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②焉:于是。③攻:治疗。段解 说明“知
乱之所自起”对“治天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起下文。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可以不知晓
乱之所自起。当①察乱何自起 起不
混乱从哪里产生。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 起源于人与人不
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
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说的混乱。儿子爱自己,
不爱父,故亏②父而自利;弟自爱,
不爱父亲,所以使父亲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弟弟爱自己,
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
不爱兄长,所以使兄长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臣下爱自己,不爱君主,
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所以使君主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说的混乱。
虽③父之不慈④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
即使是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主不慈爱臣下,
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
这也是天下人所说的混乱。父亲爱自己,不爱儿子,
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
所以使儿子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兄长爱自己,不爱弟弟,
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
所以使弟弟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君主爱自己,
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
不爱臣下,所以使臣下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这是为什么呢
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⑤者,亦然。
都起源于人与人不相爱。即使是天下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也是这样。
盗爱其室⑥,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偷窃的人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偷窃别人的家来使自己家得利;
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劫夺财物的人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伤害别人来使自身得利。
此何也 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⑦、
这是为什么呢 都起源于人与人不相爱。即使是大夫互相侵扰封地、
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
诸侯互相攻伐国家,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
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扰别人的封地来使自己的封地得利;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
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
以利其国。 天下之乱物⑧,具此⑨而已矣。
来使自己的国家得利。天下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了。
①当:同“尝”,尝试。②亏:使受损失。③虽:即使。④慈:慈爱。⑤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
人。⑥室:家。⑦家:卿大夫的封地。⑧乱物:纷乱之事。⑨具此:全都在这里。具,完备、齐全。
段解 批判战国时代伦理崩坏、诸侯攻伐的社会现实,指出天下动乱不休的原因就在于人人
只知“自爱”而“不相爱”。
察此何自起 皆起不相爱。
考察这些(混乱)是从哪里产生的呢 都起源于人与人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假使天下人都能互相关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有不孝的人吗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①不孝
看待父亲、兄长及君主就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实行不孝的事情呢
犹有不慈者乎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
还有不慈爱的人吗 看待弟弟、儿子及臣下就像看待自己一样,
恶施不慈 故不孝不慈亡②。
怎么实行不慈爱的事情呢 所以不孝不慈爱的人就没有了。
犹有盗贼乎 视人之室若其室,
还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吗 看待别人的家就像看待自己的家一样,
谁窃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谁还会偷窃 看待别人就像看待自己一样,谁还会伤害别人
故盗贼有③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
所以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也没有了。还有大夫互相侵扰封地、
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视人家若其家,
诸侯互相攻伐国家的事吗 看待别人的封地像看待自己的封地一样,
谁乱 视人国若其国,
谁还会去侵扰 看待别人的国家像看待自己的国家一样,
谁攻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
谁还会去攻伐 所以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国家的事也
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
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互相关爱,国家和国家之间不互相攻伐,
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
封地和封地之间不互相侵扰,没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君臣父子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能治理得好了。
①恶(wū)施:怎么实行。恶,相当于“何”“怎么”。②亡:同“无”。③有:同“又”。
段解 正面立意,指出如果天下人能够将心比心、以己度人,做到互相爱护,就能消除乱象,使
天下大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
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
恶得不禁恶①而劝②爱 故天下兼相爱
怎么能不禁止人互相憎恨而鼓励人相爱呢 所以天下人都互相关爱
则治,交相③恶则乱。故子墨子④曰
国家就能治理得好,互相憎恨就会使天下混乱。所以子墨子说,
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不能不鼓励爱别人,就是这个道理。
①恶(wù):憎恨,讨厌。②劝:鼓励。③交相:互相。④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段解 总结全文,重申观点,鼓励人们奉行兼爱思想。
评点赏析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知乱之所自起”对治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中心论点。
以“医之攻人之疾者……”设喻,以人们熟知的医生治病须明确病因为喻来说明圣人治国
须知混乱产生的根源,进一步论证“知乱之所自起”对治理天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指出混乱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们“不相爱”,即人们自爱自利而损人害人。
从父子、兄弟、君臣的角度反复论证,人只自爱而不相爱,会引发所谓的“乱”。
举“盗贼”“大夫”“诸侯”的例子,指出偷窃别人的家、伤害别人与大夫互相侵扰封
地、诸侯互相攻伐国家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因为人只爱自身而不相爱,所以才会损人以利
己。墨子对“乱”的分析,从父子、兄弟、君臣不相爱拓展到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
攻伐国家的现象,论证从小到大、层层深入,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内容上,论述兼爱的具体做法;形式上,从小到大,从易到难,最终到国家治乱的层面。论证过
程严谨,层层深入。“谁窃 ”“谁贼 ”“谁乱 ”“谁攻 ”等一连串反问,语气强烈,慷慨
激昂,发人深思,让人信服。
本段主要采用了假设推理的方法,用一系列假设为我们描绘了因“兼相爱”而“天下治”
的政治蓝图。
最后一段照应开头,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应针对混乱的根源——“不相爱”——
而采取措施,劝人相爱,以治理天下。
疑难 情境破
一、重点剖析
如何理解墨子“兼爱”思想的内涵
答案 “兼爱”就是全人类不分血缘关系的亲疏、身份等级的高低,普遍平等地相爱互助。
墨子认为,要让不平等的双方对彼此产生爱,必定是高贵的、强大的一方更多地在物质、精
神方面为卑微的、弱小的一方提供援助,让卑微的、弱小的一方的生活处境得到改善。
因此,“兼爱”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努力做到出身高贵的爱护出身卑微的,强大的爱护弱小
的。“兼爱”实质上反映的是贫弱者的心声,带有鲜明的平民色彩。
墨子在提出“兼相爱”的同时,为什么又提出“交相利”
答案 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价值原则,把爱和利(道德和利益)结合起来。“爱”是
人们行为的出发点,“利”是由爱而生并期待得到的实际效果。爱不是空洞的、没有着落
的、虚幻的东西,而是通过利人利己、互惠双赢表现出来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墨子说:“夫
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他认为对别人讲道德是为了换取别人对自
己讲道德,爱别人是为了换取别人爱自己。
刘勰评价《墨子》“意显而语质”,即力求以浅显的语言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结合本
文内容并查阅相关资料,思考《墨子》这样表达的原因。
答案 和儒、道两家的文章相比,尤其是和孟子、庄子的文章相比,《墨子》直言不讳,通俗
易懂,用语特别浅显,唯恐说不清楚,往往正面说一遍,反面又说一遍;一个观点在这一段总结过
了,在下一段还要总结。这种文风与墨家的思想主张和受众群体有关。墨家主张人人平等、
互相友爱,反对侵略战争;强调节俭,反对铺张浪费;注重道德实践,反对纸上谈兵。从这些思
想倾向和历史记载的“巨子”(对墨家领袖的称呼)的事迹来看,墨家表达的是社会中下层人
民的政治诉求,他们“传道”的对象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种文风既契合他们的功利实用主
义思想,也利于作者期待的受众群体接受。
二、写法赏析
1.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文章先提出要治理好混乱的状况,就要知道发生混乱的原因;然后论述了社会混乱是由什么
引起的;最后提出解决的办法,就是要人们“兼相爱”,这样一来,“君臣父子皆能孝慈”,天下
就能治理得好。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条理清晰。
从逻辑的角度来看,本文的逻辑结构是:先从反面立论,认为社会混乱的起因是人们不相爱,然
后加以论证,最后推导出唯有“兼相爱”方可止乱致治的正面结论。反面的立论与正面的结
论实际上是等值的,使文章首尾相扣,互相呼应。
2.论证方法多样
文章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如用“盗贼”的例子,说明“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
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只有“视人之室若其室”“视人身若其
身”,“盗贼”才会消除,从而论证“兼爱”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文章还运用了其他的论证
方法,如第一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来说明“知乱之所自起”对“治天下”的必
要性和重要性。
三、思维提升
墨子的“兼爱”思想因不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等级特权思想的要求,所以自战国起直至持续
时间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结束,一直未被统治者接纳。但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墨
子的“兼爱”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请结合社会现实和生活经验,谈谈墨子的“兼
爱”思想的现实价值。
观点 首先,“兼爱”思想是保障社会和谐有序的法宝。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一个
基本要素。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人要在社会中营造出适宜栖居的环境,离不开与他人的
交往。秉持“兼爱”的精神,有助于人们友好亲善、互帮互助、以诚相待,实现人与人之间
的和睦相处。唯有做到兼爱,人与人之间才能平等和谐地相处。平等待人,与他人和睦相处,
这是通往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
其次,“兼爱”思想对社会具有教化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确实富裕了,但人
与人之间的感情却日渐淡化。我们应该加强社会道德建设,从墨子那里批判地吸收“兼爱”
的思想,弘扬互相友爱的传统美德,让“兼爱”大放光芒。
再次,“兼爱”思想有助于处理国家之间的问题。国家之间难免会有文化的碰撞甚至冲突,
“兼爱”思想中体现的相互融合、兼收并蓄的积极态度,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的文化差异问
题。
最后,“兼爱”思想有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兼爱”思想倡导的不仅是人与人、家与
家、国与国之间的相爱互利,而且包括人与自然的相爱互利。在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
问题时,我们同样应该运用“兼爱”思想,爱护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存。
整合探究
任务 《墨子》与《孟子》行文均颇具论辩之风,请结合本文及《孟子》的相关文章,谈谈
二者有何不同。
答案 在论辩风格上,《墨子》长于说理,逻辑严密,反复论说,意显语质,锋芒毕露,开我国论
辩文、说理文之先河;《孟子》则迂回曲折,善设机巧,鞭辟入里,欲擒故纵,机锋百出,辞气声
势兼备,在先秦散文中独树一帜。
《墨子》风格朴实,不重文采,而层次分明,条理谨严,论证充分,极具逻辑性。文中善于运用具
体事例进行说理,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层层推理,步步深入,颇具说服力。如本文在
论述上从个人推及家国,扣住了文章一开始就提及的“治天下”,提出了“治乱”的方法,即
“使天下兼相爱”;通过反问句、陈述句和双重否定句的交替使用,在最后推出了完整的观
点,即“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劝诫人们要“兼爱”,以此来达到“治”的目的。说
理层层深入,逻辑十分严密。
孟子把文章作为宣传自己的学说以及与论敌辩难的工具,因而他的文章辞气很盛,极富论辩
性。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问题上,他能根据不同对象及其心理展开辩论,引导对方,争取主
动,由近而远,步步紧逼,或纵说横说,或正说反说,鞭辟入里,机锋百出,充分显示出纵横之风和
雄辩之气。在论辩的方法和技巧上,《孟子》的主要特色是婉曲迂回,循序渐进。孟子行文
通常不是开宗明义,而是善于先从侧面或反面顺着对方的意思,揣摩对方的心理,把对方的话
题纳入自己论题的轨道,消除对方的抵触情绪,然后阐述自己的主张;用笔善设机巧,欲擒故纵,
使论敌无法躲避,又毫无招架与还手之力,只好缴械降服。《孟子》中的代表篇章之一《齐
桓晋文之事》,就生动地展示了孟子向齐宣王阐述王道的过程。此文是对图霸者谈仁政,孟
子不是把主旨直接端出来,而是隐藏主旨,从侧面、远处、外围入手,逐渐引向论题,向主旨推
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