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5.2 大学之道(课件)---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 5.2 大学之道(课件)---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5.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5 17:1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1张PPT)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①
《礼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②,
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在于彰明美德,
在亲民③,在止于至善。知止而
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
后有定,定而后能静④,
“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够心不妄动,
静而后能安⑤,安而后能虑⑥,
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
古文 注析破
虑而后能得⑦。物有本末,事有
思虑精详才能够处事合宜。万物都有先后,凡事都有
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终结和开始,明白了事物的先后次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①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②明明德:彰明美德。前一个“明”
是动词,彰明。明德,美好的德行。③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
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④静:心不妄动。⑤安:性情安和。⑥虑:思虑精详。⑦得:
处事合宜。
段解 指出“大学”的主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下文论述
“八目”做准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①。欲
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想要使
齐其家者,先修其身②。欲
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
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
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就要先
诚其意③。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④。
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致知在格物⑤。物格而
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后,
后知至⑥,知至而后意诚,
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后,意念才能真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
身修而后家齐,家
修养品性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
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整齐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⑦,壹是⑧皆以修身为本⑨。
上自君主,下至百姓,一概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①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②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③诚其意:使自己的
意念真诚。④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⑤格物:推究事物的
原理。⑥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⑦庶人:泛指平民,百姓。⑧壹是:一概,一律。⑨本:根
本。
段解 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现“三
纲”指出了具体的方法。
评点赏析
“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也就是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涉及“穷
理、正心、修身、治人”等,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
的“小学”相对。“大学之道”,讲的就是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
本段前四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后面几句承接上文,针对如何践行
“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
先以学习者为主语,明确各条目的先后次序。从“欲明明德于天下”的远大目标写起,通
过“欲……先……”的句式,把“八目”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地“倒叙”出来,强调过程的
循序渐进。
再以学习对象为主语,通过“……而后……”的句式,由近及远、从内而外地“正叙”一
遍,突出结果的水到渠成。
在这“八目”之中,修身是从“内圣”到“外王”的过渡,既要内化于心,也要外显于行,因
此作者强调从天子到庶人都应以修身为根本。天子不能倚仗权位而置身于事外,庶民也不能
因为地位低微而放宽对自身的要求。
疑难 情境破
一、重点剖析
“三纲”应如何解释 “三纲”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答案 (1)“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启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
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提升自我修养,
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
“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
理想的境界就不停止,这实际上是一个无限完善的过程。
(2)“三纲”中,“明明德”侧重于“内圣”,“亲民”侧重于“外王”,“止于至善”是最终
追求。三者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体现了儒家一贯倡导的
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八目”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其与“三纲”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
答案 (1)“八目”之间的关系:
“八目”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
“内修”,后面“三目”即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
连接“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条目连在一起,是“善其
身”;它与后面的“外治”条目连在一起,是“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
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八目”铸造
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其仍然影响着我们。
(2)“八目”与“三纲”之间的关系: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是实现“三纲”而必须经历的八个由浅入深、由低至高的阶段。“三纲”与“八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大学之道》讨论了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你对这种关系是如何理
解的
答案 ①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治国、平天下是提高个人道
德修养的目的。②《大学之道》反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说明修身是治国的前提,修身的目
的是治国、平天下,强调了治国、平天下与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③有了对世间万物的研
究,就能够获得对真理的认识,就能够做到“诚于中,形于外”。修身的目的达到了,“明明
德”的个人道德修养问题也就解决了。④在此基础上,还要“亲民”,推己及人,使全天下人
都能够齐其家,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这样,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国家治理,就都能
达到“至善”的境地了。
二、写法赏析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然后提出实现“三纲”
的具体步骤,即“八目”,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三纲”和“八
目”之间是纲领和措施的关系,“八目”中又呈现出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关系。整篇文章
浑然一体,无论是整体布局还是内部逻辑,都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2.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逻辑严密,论证有力
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语势增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运用了排比、顶真的修
辞手法,且“……而后……”的表述,强调了“知止”—“定”—“静”—“安”—“虑”
—“得”之间的循序渐进,突出了结果的水到渠成,节奏分明,逻辑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