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6.1 《老子》四章(课件)---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 6.1 《老子》四章(课件)---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5 17:1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6 《老子》四章
古文 注析破
《老子》四章
三十辐①共一毂,当其无②,有车之用。
三十根辐条共同占有一个车毂,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
埏埴③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④
和泥制作器皿,器皿的功用正是产生于器皿的“无”。开凿门窗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
建造屋室,屋室的功用正是产生于屋室四壁内的“无”。所以,“有”
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
(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①辐:车轮的辐条。②无:指车毂的中空处。③埏(shān)埴(zhí):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
埴,黏土。④户牖(yǒu):门窗。
企①者不立,跨②者不行,自见者不明,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自是者不彰,自伐③者无功,自矜者不长④。
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没有功劳,自我夸耀的也不能长久。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⑤,物或恶之,
(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
故有道者不处⑥。 (第二十四章)
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么做。
①企:踮起脚跟。②跨:抬起一只脚向前或向左右迈越。③自伐: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
夸耀的意思。④长:长久。一说读zhǎnɡ,意思是得到敬重。⑤行:同“形”。⑥处:为,做。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智。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
自胜者强①。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②。
战胜自己的人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失其所者久③,死而不亡
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
者寿④。 (第三十三章)
这就是寿。
①强:坚强。②强(qiǎnɡ)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③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
基的人能够长久。④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
存,这就是寿。
其安易持①,其未兆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
易谋②,其脆易泮③,其微易散④。
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
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在混乱未产生时就进行整治。合抱的大树,
生于毫末⑤;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⑥;千里之行,
由细小的萌芽生长而来;九层的高台,从一筐土筑起;千里的远行,
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
从脚下开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
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
失去。因此圣人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所以不会坏事;无所把持,
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⑦成而败之。
所以不会失去。普通人行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如果能)像对待开始那样慎重对待结尾,就不会有失败的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⑧,不贵难得之货,
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重视难以得到的货物,
学不学⑨,复⑩众人之所过,
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
来辅助万物的自然运行而不妄加干预。
①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②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
容易解决。③其脆易泮: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泮,同“判”,分离。④其微易散:事物细
微的时候容易散失。⑤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⑥累(léi)土:一筐土。累,
同“蔂”,土筐。⑦几(jī):接近。⑧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⑨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
学习的。⑩复:弥补、补救。
评点赏析
本章中,老子用车子、器皿、屋室等设喻,通过对“有”和“无”的辩证关系的分析,阐述
了没有“无”,就不能发挥“有”的作用,论证了事物正是借助“无”才发挥了作用的道
理。
本章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设喻,论证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
都是不好的,会使人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本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并阐释了四种人生态度(“自知”“自胜”“知足”“强
行”)的作用,强调人要加强自我修养。
本章开头,四个“易”字呈现的内容讲的是做事要善于把握先兆,抓住苗头,因为凡事在初
始阶段更便于控制,更利于解决。接着借“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例子,
阐述“慎始”的重要性,说明要实现远大的目标,必须重视细微处。而后通过“为者”“执
者”与“无为”“无执”的对比,说明肆意妄为会导致失败,抓住权柄不放会有所失,因此圣
人主张无为而治,对权柄没有执念。然后阐述“民之从事”,强调“慎终”的重要性。只有
慎始慎终,才能顺利完成各种事情。而众人行事,经常会失败,所以圣人主张“欲不欲”与
“学不学”,即不以常人之欲为欲,不以那些难得之物为贵;学习常人所不学的,来补救众人的
过失。唯有如此,才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疑难 情境破
一、重点剖析
如何理解第十一章中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 他的见解与常人的见解有何不同
答案 (1)事物包含“无”和“有”两个方面:“无”是抽象的,无色、无声、无形;“有”是
具体的,有色、有声、有形。不同的事物能带给人不同的便利,如车子可载运货物,器皿能盛
东西,屋室能居住,这些都是“有之以为利”。但真正起作用的恰恰是这些事物中“无”的
部分,故称“无之以为用”。“有”的部分借助“无”的部分产生实用价值,因此不能否认
“无”的特殊作用。
(2)常人:往往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忽略“空”和“无”及其作用;只会利用
“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造就的。
老子:把“无”的作用凸显出来,论述“有”和“无”的关系。二者相依相生,没有“无”就
没有所谓的“有”。“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
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
答案 (1)“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
“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自己的内心,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自知者”是内外皆明
的,比“知人者”的境界更高。
(2)“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
“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只有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
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
老子以排比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来强调积
累的重要性,《荀子·劝学》中也曾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两者的思想有何异同
答案 (1)相同之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只
有从小处开始积累,才能完成大事;《荀子·劝学》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强调从小处积累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的
思想是相同的。
(2)不同之处:两者的思想有某种继承关系,或者说荀子吸收了老子的部分观点。但荀子与老
子的结论是不同的,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主张;而老子则主张
“无为”“无执”,强调人要依照自然规律,树立信心,坚定意志,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
每件事情。
二、写法赏析
1.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老子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具体事物中概括抽象的哲理。如第十一章中以生
活中的“车”“器”“室”三种常见的事物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两个方面,
且二者对立统一,相依相生,强调了“无”的作用。第二十四章中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等社会现象,告诉人们做事要遵循客观规律的道理。第六十四章中用“合抱之木”“九层之
台”等具体可感的形象来阐述积累的重要性。
2.句式运用独具一格
善于运用排比、对偶的句式,同时又注重整句与散句相结合,句式在整齐之中又富于变化。
选文中,“合抱之木……始于足下”等排比句的运用,既使论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也使文
章雄健有力、气势磅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等整齐的句
式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蕴含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迪。“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
有道者不处”等散句的运用,使句式富有参差变化之妙,使文章的表达更加自由而充分,说理
更加明晰而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