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8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塑造了一系列劳动人民的正面形象,如佩格蒂先生。他是一位渔民,收养了两名孤儿:爱弥丽和汉。就在爱弥丽和汉结婚的前夕,纨绔子弟史朵夫竟诱骗爱弥丽与他私奔。佩格蒂先生在大卫的带领下来到史朵夫家,问他的母亲,她儿子史朵夫答应要和爱弥丽结婚的话算不算数。那位富家太太对他们 ① 。在她看来,她儿子娶渔家女为妻,不但有辱门楣,而且会毁掉他自己的前程。她有的是钱,想拿钱了事。佩格蒂先生愤怒地拒绝并斥责了这个阴险的女人。他担心爱弥丽,就立即出发,决心把 ② 的孩子找回来,他的心充满博爱与宽恕。上流社会中所谓的有教养的富家太太的心自私冷酷,而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心善良自尊,二者的对照使小说体现出鲜明的民主精神。
亚摩斯海滨船难是小说的高潮。一艘从外国归来的船在暴风雨中即将沉没,渔民汉 ③ 地下海救人。当他游近时,认出挣扎求生的人正是在船上的史朵夫,史朵夫尽管诱骗了他的未婚妻,但他仍尽力救史朵夫。正当他即将抓住船桅时,一阵大浪把他俩都淹没了。汉为人木讷憨厚,没念过书,更谈不上有仪容风度,然而,他的胸怀比海洋更博大。这是狄更斯对劳动人民高尚品质的最高赞美,小说因此具有净化人的灵魂的巨大的道德力量。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 ② ③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几个句子改为一个长单句。
要求:以“小说”为主语,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要求: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4.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中说:“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如果请你为大卫·科波菲尔造像,你会拟一个什么题目
要求:结合小说节选部分以及你所了解的其他相关情节,至少给出两条理由,语言通顺,不少于60个字。
(1)题目:
(2)理由:
5.学校正举办“挚爱阅读——2024年度阅读盛典”活动,将评出2024年度“最具阅读价值书籍”。请结合你的阅读感悟,为《大卫·科波菲尔》这本书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推荐词,凸显其最具阅读价值之处。
要求:要点突出,条理清晰,语言简明扼要。
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魔 盒
【英】大卫·洛契佛特
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这每一下钟声仿佛都在提醒我:我是初次远离家乡。这一年,我刚从爱尔兰的克尔克兰来伦敦城碰运气。眼下,一阵乡愁流遍了我全身——这是一种被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伤心的感觉。
这是我一生中最沮丧的时刻。接着突然响起敲门声。
来人是女房东贝格斯太太。刚才她带我上楼看房时,我们只是匆匆见过一面。她身材纤细,银丝满头;我开门时她举目望了望我,又冲没有灯光的房间扫了一眼。
“就坐在这样一片漆黑中,是吗 ”我这才想起,我居然懒得开灯。“瞧,还套着那件沉甸甸的外衣!”她带着母亲般的慈爱拉了拉我的衣袖,一边嗔怪着,“你就下楼来喝杯热茶吧。噢,我看你是喜欢喝茶的。”
贝格斯太太的客厅活像狄更斯笔下的某一场景。墙上贴满了褪色的爱尔兰风景画和昏暗的家庭人像照片。屋子里挤满了又大又讲究的家具,在这重重包围中,贝格斯太太简直就像一个银发天使。“我一直在倾听着你……”她一边准备茶具一边说,“可是听不到一丝动静。你进屋时我注意到了你手提箱上的标签。我这一辈子都在接待旅客。我看你的心境不佳。”
当我坐下和这位旅客的贴心人交谈时,我的忧郁感渐渐被她那不断地殷勤献上的热茶驱散了。
随后,我告诉贝格斯太太我必须告辞了。然而她却坚持临走前给我看一样东西。她在桌上放了一只模样破旧的纸板盒——有鞋盒一半那么大小,显然十分“年迈”了,还用磨损的麻绳捆着。“这就是我最宝贵的财产了,”她一边向我解释,一边几乎是带有敬意地抚摸着盒子,“对我来说,它比皇冠上的钻石更为宝贵。真的!”
我估计,这破盒里也许装有什么珍贵的纪念品。是的,连我自己的手提箱里也藏有几件小玩意——它们是感情上的无价之宝。
“这盒子是我亲爱的母亲赠给我的,”她告诉我,“那是在1912年的某个早上,那天我第一次离家。妈妈嘱咐我要永远珍惜它——对我来说,它比什么都珍贵。”
“1912年!那是四十年前——这比我年龄的两倍还长!”那个时代的事件倏地掠过我的脑海:冰海沉船“巨人号”,南极探险的苏格兰人,依稀可辨的一次大战的炮声……
“这盒子已经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了。”贝格斯太太继续说:“1917年凯撒的空袭,后来德国法西斯的轰炸……我都把它随身带到防空洞里。房屋损失了我并不在乎——我就怕失去这盒子。”
我感到十分好奇,贝格斯太太仍然津津乐道:“此外,我从来没有揭开过盖子。”她的目光越过镜片好笑地打量着我:“您能猜出里面有什么吗 ”
我困惑地摇了摇头。无疑,她最珍惜的财产当然是非凡之物。她忙着又给我倒了点热气腾腾的茶,接着端坐在安乐椅上,默默地注视着我——似乎在思索着如何选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然而,她的回答却简单得令人吃惊——“什么也没有,”她说,“这里头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
一个空盒!天哪,究竟为啥将这么一个玩意当作宝贝珍藏,而且珍藏达40年之久呢 我隐隐约约地怀疑起来,这位仁慈的老太太是否稍稍有点性格古怪
“一定感到奇怪,是吧 ”贝格斯太太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这么一个似乎是无用的东西。不错,这里头的确是空的。”
这时我朗声大笑了起来——我不想再将此事刨根究底地追问个水落石出。
“没错,是空的。”她认真地说,“40年前,我妈将这盒子合上捆紧,同时也将世上最甜蜜的地方——家的声响、家的气味和家的场景统统关在里头了。自此以后,我一直没将盒子打开过。我觉得这里头仍然充满了这些无价之宝呢。”
这是一只装满了天伦之乐的盒子!和所有纪念品相比较,它无疑既独特又不朽——相片早已褪色,鲜花也早已化作尘土,只有家,却依然如自己的手指那么亲近!
贝格斯太太现在不再盯着我了,她注视着这陈旧的包裹,指头轻抚盒盖,陷入沉思之中。
又过了一会儿——还是在那晚,我又一次眺望着伦敦城。灯火在神奇地闪烁着,这地方似乎变得亲切得多了。我心中的忧郁大多已经消失。我苦笑着想到:这是被贝格斯太太那滚烫的茶冲跑的。此外,我心中又升腾起一个更深刻的思想——我明白了,每个人离家时总会留下一点属于他的风味;同时,就像贝格斯太太那样,永远随身带着一点老家的气息,这也是完全办得到的。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第二段用“钟声”引出主人公初次远离家乡的不安与忧愁。这种沉重的沮丧情绪贯串全文,无法排遣。
B.通过贝格斯太太的客厅中“昏暗的家庭人像照片”,可以看出这里的老旧与破败,“重重包围”则凸显了空间的逼仄与压抑。
C.得知魔盒是空的,主人公“朗声大笑”,并不愿意再追问,是因为他觉得贝格斯太太性格有点古怪而对这个结果早有预料。
D.当“我”了解了魔盒的故事后,再次眺望伦敦城,感觉灯火神奇、他乡可亲,这是因为“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文笔细腻,构思精巧。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使得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真切自然,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和抒情性。
B.小说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从贝格斯太太与“我”的交谈过程中,可以看出她的淳朴、善良和对亲情的珍视。
C.作者善于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用“冲没有灯光的房间扫了一眼”的动作细节,突出了贝格斯太太的谨慎和警惕。
D.小说的结尾让人回味无穷,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无论未来的人生征途怎样,主人公都会带着自己的魔盒欣然前往。
3.请简要分析小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
解题思路 具体分析
(1)依类 型,找角度 环境 指向 方面 由“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可知,此处描写的是伦敦城的景象,交代了故事 ;此处通过比喻,将伦敦城的房子比作监狱的围墙,又交代了庭院满目萧条的景象,突出了主人公居住环境 的特点。
人物 形象 方面 由后文“这每一下钟声仿佛都在提醒我:我是初次远离家乡。这一年,我刚从爱尔兰的克尔克兰来伦敦城碰运气。眼下,一阵乡愁流遍了我全身——这是一种被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伤心的感觉。这是我一生中最沮丧的时刻”可知,作者在此处交代的乡愁和前文的环境描写,营造了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了主人公 的心情。
续表
解题思路 具体分析
(1)依类 型,找角度 情节 及小 说情 感的 凸显 方面 由前面分析出的主人公的心情,引发读者对其情感产生缘由的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一段封闭压抑的环境描写和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还是在那晚,我又一次眺望着伦敦城。灯火在神奇地闪烁着,这地方似乎变得亲切得多了” ,暗示了“我” 的转变。
(2)规范 作答
4.小说以“魔盒”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6分)
高考真题练
小说阅读之环境描写的作用
(2021浙江,10—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0分)
麦 子
红 柯
他们住在祖国边疆旷野中的土房子里,要一直守护下去。不管是谁,问他们搬不搬走 他们都说要住下去。当然了,老婆婆的回答要平和一些:“搬走怎么办呢 你前脚走,草就后脚跟过来,这儿的草有多凶哇,你刚转个身,它们就爬到窗户上,往屋里钻。”老头脾气躁:“往哪搬 我搬走你住呀。”老头总以为他住的是宫殿。
房子又矮又小。房子高不起来,房子周围的树就不怎么高。这儿的树都是矮个儿,都是那种憨厚的榆树,树杈很多,叶子很密,就是长不高。风大。树像绿狮子,毛发纷乱,疯狂地扑打风,风疼得满地打滚,窜到天上,发出长长的哨音,又跌落到洼地里发出猛兽似的嗥叫。风嗥叫起来,地都动呢。老头吓唬老婆婆:“树抽打它们呢,树是老天爷的鞭子,老天爷要抽它们,它们只能哇哇乱叫。”老婆婆战战兢兢:“老天爷为啥抽它们 ”老头说:“谁让它们乱跑,老天爷可容不得谁整天乱跑。”
老婆婆走到浓密的树林里,老头发现她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芳香,就像一头金色的豹子。豹子走在麦田里,麦子哗哗响起来。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的金光洒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笼头,云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云吃草的声音很柔和,窸窸窣窣。老婆婆摸麦穗呢。她的手像一只跳鼠,跳到麦芒上,麦芒浓密绵长就像夏天的睫毛,老婆婆触摸到夏天最美丽的地方。
麦子在老婆婆掌心里颤动。
老婆婆的手黄巴巴的,长满了像豆子一般的金黄的茧,那些茧豆真大呀,又圆又壮实,比麦粒大,比麦粒好看,就像一颗小太阳。大漠的太阳都这样子,小小一点,原野就像合起来的手掌,太阳在金色的指缝间回落。有时太阳会挂在树梢上,挣扎半天也挣不脱,把树都拉弯了,茂密的树梢牢牢地抱着太阳不肯松手,就像一个粗野的汉子紧紧抱着他心爱的女人。
老婆婆的额头闪动着快乐的光芒,发出梦呓般的叫声:“长高了,长胖了。”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麦粒肥肥胖胖,软乎乎的,就像刚出生的婴儿。老婆婆用手轻轻拍打着:“哭哇哭哇,快哭上一声。”
老婆婆曾生过一个孩子,那孩子夭折了。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生过孩子。
那时,他们年轻力壮,老头自己动手做了几只木碗,换了一口大锅,好像他们要生一大群孩子。她说:“拿什么养活他们呀 ”丈夫自豪得不得了:“咱们这里,想要多少娃娃就有多少娃娃。”丈夫大手一指,外边是辽阔的原野。
旷野无边无际,伸向远方。好多年以后,从大城市来的洋学生把这辽阔的土地叫太平洋。
老头不知道什么太平洋,老头只知道他要养许多娃娃,老头就从太平洋开始的地方垦荒。老头端着簸箕[注]把金黄的麦种大把大把撒出去。那正是落日时分,泥土波涛汹涌就像沸腾的金属。老头的手臂跟鹰一样伸向苍穹,把落日给遮住了,手臂粗壮的黑影投落到地上,随即发出一阵粗重的刷刷声。麦种的大网捕获了土地,肥大的土块跟鱼群一样跳起来,向四周奔窜。太阳落下去,麦子升起来。
老头端着空簸箕,眼睛充满梦幻般的光芒。
那年,他去团部接受重要任务。他已经30岁,他在农场最偏远的地方开荒种地,领导想起了他的婚姻问题。传他去团部的重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个问题。他骑马跑了三天三夜,赶到团部。他喊报告进去的时候,政委正给一个青年女子谈话,政委的脸色不太好看。那女子却眉是眉眼是眼,长得很好看。他都看呆了。女子不看他,他看人家。政委说:“怪我无能,没把工作做通。”漂亮女子转身走了。他劝政委别生气:“那么漂亮的女子根本不适合我。”政委吃惊地看他,他说:“我那地方需要结实的女人,跟马一样结实的女人。光漂亮不中用。”政委说:“你要身体棒的,还真有一个,长相差些,心灵绝对美。”
他很快就见到那个大块头女人。他们在猪圈见面的,她是炊事班长,兼管猪圈。她接触过好几个男的,都没谈成。她跟猪呆在一起,那些猪个个肥壮无比。大家发出惊叹:谁跟她过日子,谁就能肥壮起来。就是没人动这个念头。他们见面,她就说:“你这么壮你还来找我。”他说:“谁不想壮。”“你想壮 ”“我想壮。”“你找对人啦。”
他们就这么说好了,她跟他走。她骑上团部最好的大白马,跟他走了。
走进荒漠她就显出优势,她在空旷荒凉的景象中亮丽起来。他不停地看她,他故意把她让到前边,她圆浑浑的长脖子跟枯死的胡杨打个照面,胡杨就亮起来,坚实的木纹显得很清晰:她整个庞大的身躯一下子让大荒漠充满了生机。
女人和骏马走在太阳的谷地里,女人就像起伏的群山。他没想到他能娶这么大一个媳妇,一个顶三个。
“你说我一个顶三个。”
“三个女人才顶你一个。”
“从来没人这么说过我。”
“我是你男人才这么说你。”
“你是我男人,你就天天这么说我,我喜欢你这么说我。”
跟那个年代所有的边疆故事一样,他们的洞房在地窝子里。他们说:“我们虽然住的是地窝子,但我们种的是太阳。”麦子生长的样子就像太阳升起来……
长满谷地的麦子,大片大片的麦子……太阳落下去,麦子长起来。
老头端着大簸箕,麦种撒光了,簸箕里还有泥土的光芒。“我把泥土的光芒端回来啦。老婆子开门啊。”泥土金闪闪的,老婆婆被吸引住了。
“我们是簸箕命。”
他们伸出手,手指蛋上指纹的纹路,没有一只斗,全是簸箕。斗才聚财,簸箕不聚财。老婆婆说:“咱不要财。”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搓出几十颗胖乎乎的麦粒,轻轻拍打着:“哈哈我有这么多孩子。”
(有删改)
[注] 簸箕: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器具,三面有边沿,一面敞口,用来簸粮食等。
第二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用意 (4分)
2.赏析文中画线部分比喻、象征手法的艺术效果。(4分)
3.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的品格,试作分析。(6分)
4.探究“麦子”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答案 (示例)①尖酸刻薄 ②误入歧途 ③奋不顾身
解析 ①处,由后文“在她看来,她儿子娶渔家女为妻,不但有辱门楣,而且会毁掉他自己的前程。她有的是钱,想拿钱了事”可知,语境强调富家太太对待佩格蒂先生等人的态度不好,可填“尖酸刻薄”。尖酸刻薄:说话带刺儿,待人苛刻,缺少善意。②处,由前文“就在爱弥丽和汉结婚的前夕,纨绔子弟史朵夫竟诱骗爱弥丽与他私奔”“问他的母亲,她儿子史朵夫答应要和爱弥丽结婚的话算不算数”可知,爱弥丽因被骗而犯错,可填“误入歧途”。误入歧途:由于受迷惑而走上错误的道路。③处,由前文“一艘从外国归来的船在暴风雨中即将沉没”和后文“但他仍尽力救史朵夫”可知,语境是说渔民汉不顾个人安危去救人,可填“奋不顾身”。奋不顾身:奋勇直前,不顾生命。
2.答案 小说通过上流社会中所谓的有教养的富家太太的自私冷酷和底层劳动人民的善良自尊的对照体现出鲜明的民主精神。
解析 将复句变为单句,首先应确定主干句,题干要求以“小说”为主语,那么主干句可为:小说体现出鲜明的民主精神。然后把“上流社会中所谓的有教养的富家太太的心自私冷酷”改为“上流社会中所谓的有教养的富家太太的自私冷酷”,把“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心善良自尊”改为“底层劳动人民的善良自尊”;将改后所得的短语插入主干句中作为“对照”的定语,将“通过……的对照”作为“体现”的状语。最后按照逻辑关系梳理语序,完整连贯地进行表述即可。
3.答案 当游近时,他认出在船上挣扎求生的人正是史朵夫,尽管史朵夫诱骗了他的未婚妻,但他仍尽力救史朵夫。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当他游近时,认出……”缺少主语,可改成“当游近时,他认出……”;二是语序不当,多层定语的次序为“表领属或表时间、处所的词语—指称代词或数量词—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所以“在船上”应放在“挣扎求生”之前;三是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史朵夫尽管诱骗了他的未婚妻,但他仍尽力救史朵夫”中,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关联词“尽管”应放在“史朵夫”之前。
4.答案 (示例)(1)坎坷而富有传奇性的一生
(2)①一生坎坷。他尚未来到人间,父亲就已去世;不久母亲改嫁,继父凶狠贪婪,常常责打他,并且剥夺母亲对他的关怀;刚满十岁就被送去当童工,过着不能温饱的生活;长大后找到姨婆贝特西小姐,后来因为希普的陷害,姨婆也破产。②刻苦上进,终于成为一位有成就的作家。他历尽艰辛,终于找到姨婆贝特西小姐,心地善良的姨婆收留了他并让他上学深造。他勤奋好学,积极上进,从孤儿成长为一位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
解析 解答本题,要熟悉课文内容及其他与大卫·科波菲尔相关的情节,把握作品脉络,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还需要注意语言简明,符合字数要求。
拟题时注意:为大卫·科波菲尔造像,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形象特点,如传奇性、勤学、上进等;阐述理由需要结合形象特点展开,至少写出两条理由。
5.答案 (示例)《大卫·科波菲尔》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融入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大卫从幼年至中年的生活历程,以“我”的出生为源,将朋友的真诚与虚假、爱情的幼稚与冲动、婚姻的甜美与琐碎、家人的矛盾与和谐汇聚成一条溪流,在命运的河床上缓缓流淌,最终融入宽容壮美的大海。其间夹杂各色人物与机缘,语言诙谐风趣,展现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体现了狄更斯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的理想。
解析 作品推荐词,主要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写作手法、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方面来写。明确自己选取作品的角度,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点明作品的阅读价值等,用流畅的语言表述即可。
能力提升练
1.D A.“这种沉重的沮丧情绪贯串全文,无法排遣”错误。由原文可知,主人公在贝格斯太太的劝导下,重拾积极乐观的心态。B.“可以看出这里的老旧与破败”错误。由“贝格斯太太的客厅活像狄更斯笔下的某一场景。墙上贴满了褪色的爱尔兰风景画和昏暗的家庭人像照片。屋子里挤满了又大又讲究的家具”可知,贝格斯太太的客厅虽然老旧,但并不破败。C.“对这个结果早有预料”错误,由“我困惑地摇了摇头”“一个空盒!天哪……稍稍有点性格古怪”可知,主人公并没有对这个结果早有预料。
2.C “突出了贝格斯太太的谨慎和警惕”错误。结合后文贝格斯太太邀请主人公喝茶、劝说主人公等行为可以看出,贝格斯太太的这一动作细节主要是出于对主人公的关心和担忧。
3.答案 (1)发生的地点 封闭压抑、阴沉死寂 孤独、烦闷 好奇 相互照应 内心情感
(2)①第一段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突出了主人公居住环境封闭压抑、阴沉死寂的特点。
②营造了忧伤、压抑的氛围,烘托了“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④和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相互照应,暗示了“我”内心情感的转变。
解析 自然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1.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特点
(1)从“时”的角度考虑。“时”可指具体时间,也可指时令。
(2)从“地”的角度考虑。“地”泛指地点,具体指“场所”“场合”“地域”等。
(3)从“人”的角度考虑。“人”指人物,主要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角度分析。
(4)从“事”的角度考虑。“事”指事件、情节,主要从情节发展过程、生活工作状态中分析概括。
(5)从“景”的角度考虑。“景”指景物,主要指从景的“形”“声”“色”等角度分析,要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尤其需要关注描写景物所用的修饰词。如果没有这些词语,就要自己选用词语来概括。
2.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思考 角度 (1)环境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渲染气氛,奠定文章整体感情基调。 (2)人物方面:①烘托人物心情;②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人物命运。 (3)情节方面:①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②暗示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4)主题方面: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答题 用语 (1)指向环境:交代了……时间(背景),营造了……氛围。 (2)指向人物:暗示了……思想,侧面写……性格,烘托了……心理。 (3)指向情节:推动了……发展,暗示了……转换,勾连了……情节,为……做铺垫,为……埋下伏笔。 (4)指向主题:表达、暗示、揭示、深化了……主旨。
4.答案 ①有助于衬托人物品格,丰富人物形象。一只有鞋盒一半大小、用磨损的麻绳捆着、模样破旧的纸板盒,却令贝格斯太太带有敬意地抚摸,并袒露心声。这些都表明盒子跟随贝格斯太太时日之久以及贝格斯太太对它的珍视。
②有助于推动情节发展。文中魔盒反复出现,串联相关情节,成为全文的线索,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结构更加严谨。
③有助于揭示主题。本文以小见大,魔盒中装满了天伦之乐,象征了家永恒的温暖,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解析 由“她在桌上放了一只模样破旧的纸板盒……‘对我来说,它比皇冠上的钻石更为宝贵。真的!’”可知,一只有鞋盒一半大小、用磨损的麻绳捆着、模样破旧的纸板盒,却令贝格斯太太带有敬意地抚摸,并袒露心声。这些都表示盒子跟随贝格斯太太时日之久以及贝格斯太太对它的珍视。由此可见,小说以“魔盒”为中心叙事写人,有助于衬托人物品格,丰富人物形象。
由“她在桌上放了一只模样破旧的纸板盒……这盒子是我亲爱的母亲赠给我的……这是一只装满了天伦之乐的盒子……”可知,文中魔盒反复出现,串联相关情节,成为全文的线索,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结构更加严谨。由此可见,小说以“魔盒”为中心叙事写人,有助于推动情节发展。
由“40年前,我妈将这盒子合上捆紧,同时也将世上最甜蜜的地方——家的声响、家的气味和家的场景统统关在里头了……只有家,却依然如自己的手指那么亲近”可知,本文以小见大,魔盒中装满了天伦之乐,象征了家永恒的温暖,有揭示主题的作用。由此可见,小说以“魔盒”为中心叙事写人,有助于揭示主题。
高考真题练
1.答案 ①交代背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守护边疆荒漠土地的艰难。②衬托人物,用环境的恶劣衬托主人公守土的顽强精神。③暗示主题,通过写整天乱跑的风“挨打”,揭示坚守边疆土地的重要性。(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由“房子又矮又小”可知居住环境差,由“风大”可知自然环境恶劣,突出了守护边疆荒漠土地的艰难。而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主人公依然坚守,也衬托出主人公守土的顽强精神。“风”挨“树”的打,突出了拓荒对防风的重要作用,也揭示了坚守边疆土地的重要性。
2.答案 ①把麦田里的老婆婆比喻成豹子,写出她战胜恶劣环境的强悍性格和守护领土的强烈意识。②把老婆婆抚摸麦子的手比喻成跳鼠,写出了她对麦子的深深爱意和对丰收的喜悦。③用麦子的金光铺洒原野,象征丰盈的生命是守护边疆的希望。(①②任答一点即可)
解析 画线部分有两个比喻。其一,把老婆婆比喻成豹子,从豹子的精悍迅捷可以感受到老婆婆行动的敏捷和性格的强悍,从豹子坚守领土的意识可以感受到老婆婆守护领土的强烈意识。其二,把老婆婆抚摸麦穗的手比喻成跳鼠,说其“跳到麦芒上”“触摸到夏天最美丽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老婆婆对麦子的喜爱,以及对小麦丰收的喜悦。除了描写老婆婆,画线部分还描写了麦子,运用了象征手法。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洒在云朵上,自然也洒满了整个原野,由此可见小麦的丰收景象,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生命的丰盈,而丰盈的生命里包含着守护边疆的希望。
3.答案 ①质朴的语言,塑造主人公长期守土的坚毅品格,如作品第一自然段中的人物语言。②诗化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品格,如“我们种的是太阳”。③含蓄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大美不言的奉献品格,如“我们是簸箕命”。
解析 第一自然段中两位老人回答“搬不搬走”的问题时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是用质朴的语言表达出要坚守边土的信念。文中有关结婚的部分写到“跟那个年代所有的边疆故事一样,他们的洞房在地窝子里。他们说:‘我们虽然住的是地窝子,但我们种的是太阳。’”,读来使人感受到一种诗意的美,从中也可以看出他们相信未来必将像太阳一样充满希望的乐观品格。结尾部分,主人公说“我们是簸箕命”,主人公大美不言的奉献品格就通过老人的语言含蓄地表达出来了。
4.答案 ①是全文的主线,结构上串联全文。②象征守护边疆的这对夫妇旺盛、顽强的生命力。③揭示扎根边疆拓荒产粮就是为守土作贡献的主题。
解析 从结构的角度来看,“麦子”贯串全文,是文章的线索。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看,金黄的麦种落地,“麦子”的金光铺洒原野,其生命的丰盈象征着这对夫妇生命力的旺盛、顽强。从表达主题的角度来看,“老头端着簸箕把金黄的麦种大把大把撒出去”是拓荒,“我们种的是太阳”是产粮,所以“麦子”揭示了扎根边疆拓荒产粮就是为守土作贡献的主题。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