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复活(节选)
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只要读过全书的读者,不难从这样的具体描绘中,察觉这样的描绘对人物性格的一贯性,与环境条件的变异性的联系与差别,是一种既重复又不重复的性格描绘。我想着重指出的是叙述也是一种描绘:托尔斯泰和曹雪芹一样,用语言塑造人物,包括可视的神态等外形特征,也不拘泥于描绘,而是以表达作者对人物的感受的叙述见长。也可说是要为“闺阁昭传”的作家托尔斯泰,他心目中“本自历历有人”,却没有在开篇中具体说明,玛丝洛娃那“不管要求她做什么,她一律照办”的心理内容,究竟是什么原因形成的。这对于不惯于或不善于结合人物处境、相互关系的条件性认识形象的读者来说,当然显得不很具体,甚至可能引起 的印象和感觉。然而,关于生活实践不断在变换,而且有可能结合时间、地点、条件进入角色,体验人物内心活动的读者来说,这种说尽道绝,而是留有余地的写法,对读者的审美活动也许更有适应性,也是成为更可能耐人寻味的审美对象的。
1.解释文中加点部分的文字“既重复又不重复”。
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一个恰当的成语。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托尔斯泰称自己为“丑陋的列夫”,而我觉得托尔斯泰非常美丽。不论是在往昔的少女时代,还是进入了古稀之年的今天,我一向觉得:托尔斯泰异乎寻常地美丽。
②我认为他美丽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博大的智慧、仁慈的心灵。
③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就读了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三部长篇巨著。读完之后,掩卷沉思,不明白这位老人用了什么样的技巧,把他笔下的人物刻画得那样栩栩如生。闭上眼睛,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立刻活跃了起来,一个一个,仿佛是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他的才华实在太卓越了。
④所以,每逢我读完托尔斯泰写的一本书,都要对着他的画像仔细观看。他的画像有时印在书的扉页上,有时印在杂志上,都是出自俄国著名肖像画家列宾之手。
⑤托尔斯泰有着卷曲的花白头发和胡须,天庭十分宽阔饱满,眉骨突出,眼睛深陷,大鼻子,大手,总是皱着眉头在沉思,一副深沉而忧郁的表情。他的每一条皱纹里,似乎都流露出睿智与仁爱之光。他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丑陋” 我常常目不转睛地向他行注目礼,觉得这位老人长得实在太美了。
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学着观察社会,又读了许多关于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还有英国人莫德与法国人罗曼·罗兰分别为他写的传记,慢慢地理解了托尔斯泰这位作家的特别伟大之处,以及为什么他被人称为“俄罗斯底伟大的心魂”。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的“托尔斯泰”都可以换成“他”。
B.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引号,用法相同。
C.文中加点的两个“等”字,用法不同。
D.将第⑥段置于③④段之间,全文会更连贯。
5.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的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天气变了,鹅毛大雪纷纷扬扬,正下得紧,将道路、房顶、树木、门前的台阶、车篷、马背等统统盖住了。英国人有一辆轻便的马车,聂赫留朵夫就让英国人的马车夫把车赶到监狱去。他一个人坐上自己的那辆四轮马车,感觉心情沉重,好像自己正要去履行一种不愉快的责任。就这样,他坐着柔软的马车,跟在英国人的马车后面,在雪地上艰难地向监狱驶去。
监狱的房屋、门前的岗哨和路灯,尽管被雪盖上了一层洁净的白色外衣,尽管门口的台阶、房顶、墙壁等也都蒙着一层洁净的白色外衣,再加上监狱正面一排排亮着灯的窗子,但所有这些反而使聂赫留朵夫觉得这里比今天上午所看见的更加阴森恐怖了。
典狱长走到大门口,借着门灯,瞧了瞧聂赫留朵夫和英国人的通行证,困惑不解地耸耸强壮的肩膀,执行命令,邀请这两位来访者跟他进去。他跟他们走进院子,又走进右边的门,沿着楼梯进了办公室。他请他们坐下后,问明来意。他听说聂赫留朵夫要见玛丝洛娃,就派看守去找她,自己则准备回答英国人通过聂赫留朵夫的翻译向他提出的问题。
“这座监狱按规定可以容纳多少人 ”英国人问,“现在关了多少人 有多少男人,多少女人,多少儿童 有多少苦役犯,多少流放犯,多少自愿跟着来的 有多少害病的 ”
聂赫留朵夫嘴里翻译着,脑子里并没想他们话里的意思。他为即将同卡秋莎①见面而紧张。他给英国人翻译到一半,就听见越来越近的脚步声,门开了,像以往历次探监那样,先是一个看守走进来,接着是身穿囚服、包着头巾的卡秋莎。他一见卡秋莎,顿时心情沉重。
“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孩子,我要过人的日子。”当卡秋莎没有抬眼快步进房间时,聂赫留朵夫头脑里掠过这样的念头。
他迎着她走了几步。他看到她的脸色严肃而痛苦,同上次她责备他时一样。她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手指痉挛地卷着衣服的边。她对他望了望,又垂下眼睛。
“减刑批准了,您知道吗 ”聂赫留朵夫说。
“知道了,看守告诉我了。”
“这样,只要等公文一到,您想去哪儿就可以去哪儿。让我们来商量一下……”
她立即打断他的话:“我没什么可考虑的!我跟西蒙松走。”
她显然很激动,却抬起眼睛瞧着聂赫留朵夫,这两句话说得又快又清晰,像事先准备好似的。
“哦,是这样!”聂赫留朵夫说。
“嗯,德米特里·伊凡内奇②,倘若他要跟我一块儿生活。”她发觉说溜了嘴,连忙打住,接着纠正自己的话说,“倘若他要我待在他身边,我还能再有更好的指望吗 这是我的福气。我别无他图呢……”
“也许她真的爱上了西蒙松,根本不需要我为她做什么牺牲;也许她仍旧爱我,拒绝我是为了我好,不惜破釜沉舟,把自己的命运同西蒙松结合在一起。二者必居其一。”聂赫留朵夫想,不禁感到害臊。他脸红了。
“要是您爱他……”他说。
“没什么爱不爱的!那一套我并不在意。不过,西蒙松这人确实和别人不同。”
“是啊,那当然。”聂赫留朵夫又说,“他是个非常出色的人,我想……”
她又打断他的话,好像生怕他说出什么不得体的话,或者生怕她来不及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
“嗯,德米特里·伊凡内奇,要是我所做的不符合您的心意,就原谅我吧。”她用那习惯歪着头看人的目光神秘地瞧着他的眼睛说,“嗯,看来只能这样办了。您将有自己的生活。”
她说的正好是他刚才所想的,但现在他已不这样想,他的思想和感情已完全变了。他不仅感到害臊,而且感到惋惜,痛惜他从此失去了她。
“我真没想到会这样。”他说。
“您没必要再待在这儿受罪了!您受得已经够多了。”她说,古怪地微微一笑。
“我过得挺好。如果可能,我仍愿意为您出力呢。”
“我们,”她说“我们”两个字时对聂赫留朵夫瞅了一眼,“我们什么也不需要。您为我出的力已经足够多了。要不是您……”她想说些什么,可是声音发抖了。
“您不用谢我,不用。”聂赫留朵夫说。
“何必算账呢 我们的账上天会算的。”她说,那双乌黑的眼睛泪光闪闪。
“多好的女人啊!”他说。
“我好 ”她含着眼泪说,凄苦地微笑。
“您好了吗 ”这时英国人问。
“马上就好。”聂赫留朵夫回答,接着他问了克雷里卓夫的情况。
她镇定下来,平静地把她所知道的情况告诉他:克雷里卓夫在路上身体很虚弱,一到这里就被送进医院。谢基尼娜很不放心,想到医院去照顾他,可是没有获得准许。
“现在我该走了吧 ”她发现英国人在等聂赫留朵夫,就这样说道。
“我不想和您告别,我还要跟您见面的。”聂赫留朵夫说。
“请您原谅。”她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他们的目光相遇了,从她古怪的、斜睨的目光中,从她说“请您原谅”而没有说一般的告别话语时凄凉的笑容中,聂赫留朵夫明白,在他刚才对她的决定的原因所做的两种推测中,第二种是对的:她爱他,却认为和他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而她跟西蒙松一起离开,就会使他得到自由。现在她办到了她想要办的事,这使她感到高兴,但一想到要和他分别了,心里不免又难过起来。
(有删改)
[注] ①卡秋莎,即玛丝洛娃。②德米特里·伊凡内奇,即聂赫留朵夫。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典狱长见聂赫留朵夫和英国人是上层社会人物,便把他们带到办公室,非常热情地为他们服务。
B.聂赫留朵夫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除了告诉她减刑的消息,还打算表达想和她在一起生活的愿望。
C.聂赫留朵夫想同玛丝洛娃结婚只是出于赎罪心理,心里却希望她和西蒙松在一起,心口不一。
D.玛丝洛娃深爱聂赫留朵夫,但认为和他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可见玛丝洛娃心地善良。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寒冷的氛围,烘托了聂赫留朵夫沉重的心情。
B.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来刻画玛丝洛娃的形象,展示了人物极其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C.小说多用对话的形式来叙述故事,让读者跟随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行代入式的体验,并与角色产生共鸣。
D.小说侧面展现了西蒙松的优秀,所以玛丝洛娃选择和西蒙松在一起,这让聂赫留朵夫感到痛苦。
3.文中画横线的反问句有哪些潜台词 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及本课节选内容进行分析。(4分)
4.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人物的心理活动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流动不息的变化之中。请据此并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聂赫留朵夫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时,内心处于怎样的动态的、流动不息的变化中。(6分)
解题思路 具体分析
(1)审题干,明 方向 从题干“内心处于怎样的动态的、流动不息的变化”中提取出“内心”“变化”,即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
(2)依内 容,理层次 ①“天气变了,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正下得紧,将道路、房顶、树木、门前的台阶、车篷、马背等统统盖住了”营造了一种沉重、阴暗的氛围,这体现了聂赫留朵夫在去监狱的路上心情 。 ②“聂赫留朵夫嘴里翻译着,脑子里并没想他们话里的意思。他为即将同卡秋莎见面而紧张”,从中可以看出聂赫留朵夫在到达监狱后,为即将同玛丝洛娃见面而 。 ③“他一见卡秋莎,顿时心情沉重……聂赫留朵夫头脑里掠过这样的念头”,结合后文相关内容可以看出,聂赫留朵夫在见到玛丝洛娃后心情 。 ④“‘哦,是这样!’聂赫留朵夫说”“聂赫留朵夫想,不禁感到害臊。他脸红了”“她说的正好是他刚才所想的……痛惜他从此失去了她”,从中可以看出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交谈时感到 ,意识到自己从此失去玛丝洛娃时感到 。 ⑤“我不想和您告别,我还要跟您见面的”,从中可以看出聂赫留朵夫在和玛丝洛娃告别时内心非常 。
(3)巧概 括,规 范答
高考真题练
小说阅读之梳理人物的心理变化
(2022新高考Ⅰ,6—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8分)
江 上[注]
冯 至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 ——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
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
日月昭昭乎侵已驰,
与子期乎芦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
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骤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 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 ”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 ”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
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
(有删改)
[注] 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
B.“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
C.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D.“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2.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
B.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
C.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
D.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4.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 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答案 既重复又不重复:“重复”指描绘对人物性格的一贯性,“不重复”指描绘与环境条件的变异性的联系与差别。
解析 由“这样的描绘对人物性格的一贯性,与环境条件的变异性的联系与差别,是一种既重复又不重复的性格描绘”可知,“重复”指描绘对人物性格的一贯性,“不重复”指描绘与环境条件的变异性的联系与差别。
2.答案 扑朔迷离
解析 此处是说托尔斯泰“没有在开篇中具体说明”塑造人物的方法,这“对于不惯于或不善于结合人物处境、相互关系的条件性认识形象的读者来说,当然显得不很具体”,甚至让读者感觉很复杂,难以辨别,故可填“扑朔迷离”。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3.答案 “关于”改为“对于”;“说尽道绝”前加上“不是”;“成为更可能”改为“更可能成为”。
解析 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关于……的读者来说”中,“关于”表示关涉,不用于具体对象,这里的“读者”是具体对象,“关于”应改为“对于”;二是成分残缺,由后面的“而是”以及前后句子的关系可知,“说尽道绝”前面应加上“不是”;三是语序不当,“成为更可能”应改为“更可能成为”。
4.C A.“都可以”错。第一处“托尔斯泰”换成“他”后,读者不一定能知道作者讲的是谁;后面两处,作者有意不用代词,其实是为了更明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B.“用法相同”错误。前者“丑陋的列夫”的引号表示引用,后者“丑陋”的引号表示强调,二者用法不同。C.前者表示完全列举,后者表示列举未尽,二者用法不同,判断正确。D.“全文会更连贯”错误。文章开头先以“托尔斯泰非常美丽”总起全文,引出下文。第③段说他才华出众,充满智慧,呼应第②段。第④段承上启下,由作者的所感引出第⑤段的肖像描写,环环相扣。第⑥段是对上文的总结,指出托尔斯泰的伟大。由此可见,原文思路清晰,不宜变换顺序。故选C。
5.答案 ①把托尔斯泰笔下的一个个人物形象比作一粒粒珍珠,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形象被塑造得鲜明、饱满、生动,这和珍珠圆润饱满的特点相似;③闭上眼睛,人物形象就能立刻活跃起来,这和月光下珍珠闪耀的意境相似。
解析 “闭上眼睛,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立刻活跃了起来,一个一个,仿佛是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托尔斯泰塑造的“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比作“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珍珠的圆润饱满突出了托尔斯泰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饱满、生动的特点。同时,这个比喻在意境上也很和谐,托尔斯泰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闭上眼睛,人物形象就能立刻活跃起来,熠熠生辉,这和月光下珍珠闪耀的意境相似。总之,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塑造的人物形象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
能力提升练
1.A “见聂赫留朵夫和英国人是上层社会人物,便把他们带到办公室,非常热情地为他们服务”说法有误。结合原文“典狱长走到大门口,借着门灯,瞧了瞧聂赫留朵夫和英国人的通行证,困惑不解地耸耸强壮的肩膀,执行命令,邀请这两位来访者跟他进去”可知,典狱长把聂赫留朵夫和英国人带到办公室,是因为他们有通行证,典狱长只是在执行命令。
2.D “小说侧面展现了西蒙松的优秀,所以玛丝洛娃选择和西蒙松在一起”分析有误。玛丝洛娃没有选择聂赫留朵夫,而是决定和西蒙松在一起,是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和地位,是一种自我牺牲,这体现了玛丝洛娃的高尚。
3.答案 画横线的反问句的潜台词有:①“我”曾经年轻漂亮,本该拥有很好的生活与前途,但因“你”(聂赫留朵夫)的始乱终弃,“我”为生活所迫堕落为妓女,命途坎坷,“我”有什么好的呢 ②“我”虽然深爱着“你”(聂赫留朵夫),但因为社会成见,“我”要是和“你”在一起,就会辱没“你”的名声,拖累“你”,不能和自己深爱的人在一起,“我”又有什么好的呢 这句话饱含了玛丝洛娃的无奈之情。
解析 潜台词指台词中所包含的或未能由台词完全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也借指不明说的言外之意。分析潜台词,应抓住话语中强调的重点。
首先,从反问句的句式特点来看,语句虽然说的是“我好”,但实际上表达的是“我并不好”的意思。结合《复活》全书中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来看,她虽然一开始是个单纯美丽的女子,但因为聂赫留朵夫年轻时的引诱与始乱终弃,导致玛丝洛娃并没有过上平安顺遂的生活,而是为生活所迫堕落为妓女,命途坎坷,甚至最终入狱,成了人人鄙夷的人(也就是大多数人并不会认为“好”的人)。由此可知,句子的潜台词之一:“我”曾经年轻漂亮,本该拥有很好的生活与前途,但因“你”(聂赫留朵夫)的始乱终弃,“我”为生活所迫堕落为妓女,命途坎坷,“我”有什么好的呢
其次,从具体内容来看,一个人真正的“好”,不仅体现在外在,更体现在内心的满足和安定。而对玛丝洛娃而言,她心里仍然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和地位,她只能选择自我牺牲,放弃与聂赫留朵夫在一起。这从她说的“没什么爱不爱的!那一套我并不在意。不过,西蒙松这人确实和别人不同”以及“‘我们,’她说‘我们’两个字时对聂赫留朵夫瞅了一眼,‘我们什么也不需要。您为我出的力已经足够多了。要不是您……’她想说些什么,可是声音发抖了”的表现可以看出。由此可知,句子的潜台词之二:“我”虽然深爱着“你”(聂赫留朵夫),但因为社会成见,“我”要是和“你”在一起,就会辱没“你”的名声,拖累“你”,不能和自己深爱的人在一起,“我”又有什么好的呢
4.答案 (2)沉重 紧张 失望、沉重 害臊 痛惜 不舍
(3)①去监狱的路上心情沉重。②到达监狱后,为即将同玛丝洛娃见面而紧张。③见到玛丝洛娃后,为没同她结婚,没能让她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而感到失望、沉重。④同玛丝洛娃交谈时感到害臊,痛惜自己从此失去了她。⑤和玛丝洛娃告别时内心非常不舍。
解析 梳理人物的心理变化“三步骤”
1.审题干,明方向。此类题考查对文中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梳理概括。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实际上就是分析文章的情节结构。
2.依内容,理层次。首先,在文中画出直接表现人物心理的词语或表现人物言行的语句来揣摩其心理活动,或者联系环境描写、他人言行等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其次,按照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对这些内容进行梳理。
3.巧概括,规范答。借助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对前面梳理的内容进行提炼概括,然后分条表述,规范作答。
高考真题练
1.B 由上下文“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等可知,渔夫带给子胥一种生命的释然,让他放下仇恨,以更广阔的心胸去看待自己的人生,并不局限于“平和地欣赏风景”。
2.D “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错误,“泛舟江上”体现了渔夫的散淡平和,这不是隐逸,而是一种客观的生活状态。且本文表达的是思考人的使命价值这一主题。
3.答案 ①子胥登上渔船,清新的空气、和谐的橹声等都使他感到安宁;②船到江中央,月涌江流,子胥的思绪随江水奔涌,复仇的情绪渐趋激昂;③渔船缓缓前行,子胥观察摇橹渔夫,体会渔夫的世界,感念渔夫的恩惠,享受到不曾体验过的柔情。(每点2分)
解析 本题要求分析伍子胥在江上的思绪变化。首先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然后分析。由“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这一段景物描写,可以看出子胥登船之后感到安宁。由“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可知,这里写子胥由江水联想到父兄的遭遇,复仇的情绪渐趋激昂。由“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船缓缓地前进着……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两段可以看出,子胥观察摇橹渔夫,细心体会渔夫的世界,他感念渔夫引渡他的恩惠,渔夫给予他的帮助使他享受到了不曾体验过的柔情。
4.答案 ①把渔夫改为无意施恩的普通人,更显出平凡人“恩惠”的博大;②借渔夫来书写一个散淡处世的境界,与伍子胥的世界构成对比;③放弃描述惊险的外部冲突,转向探究人物的内心冲突;④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而现实寓意则有所增强。(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①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淡化了矛盾冲突的相关内容,彰显冯至“诗化小说”的特点,更显出平凡人“恩惠”的博大,凸显本文诗意化、散文化的隽永意味。②渔夫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其心境平坦,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更加纯粹,与整日处在血的仇恨里的伍子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③渔夫拒剑的情节更具波折,而普通渔夫的故事偏向人物内心的情感激荡,这样改写使惊险的外部冲突转向探究人物的内心冲突,也使得文章内涵更丰富。④淡化了其对伍子胥复仇观念的认知,而突出了其渡人的实质,复仇的释然与平和心境的洒脱跃然纸上,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而现实寓意则有所增强,强化了文章的主题。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