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张PPT)
9 复活(节选)
疑难 情境破
一、重点剖析
课文开头部分插入狱中其他人对话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答案 ①为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时隔多年再次见面提供了背景;②其他人的对话内容从侧
面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混乱的局面;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正是因为环境吵闹,玛丝洛娃听不
清聂赫留朵夫的讲话内容,才有了后文两人近距离交谈的情节。
文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前后不一,刚见面时称“您”,后来称“卡秋莎”
“你”,这是为什么
答案 (1)选文中,聂赫留朵夫在与玛丝洛娃刚见面时之所以称玛丝洛娃为“您”,是因为他
看到面前的玛丝洛娃已不是当年的“卡秋莎”,玛丝洛娃也并未认出他,两人之间没有了以
往的亲切感;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是带着“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来见玛丝洛娃的,是来
请求她饶恕自己的,所以他选择用“您”来称呼玛丝洛娃。
(2)聂赫留朵夫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突然改口称玛丝洛娃为“卡秋莎”“你”,是因为那时
聂赫留朵夫已经坚定了赎罪的信念,对她的感情“不带丝毫私心”,并要“在精神上唤醒
她”“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因此对玛丝洛娃的称呼也由“您”改为“卡秋
莎”“你”,少了客气生疏、犹豫不决,而多了怜惜、果敢和坚定。
在探望玛丝洛娃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作者为什么如此细
腻地描写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活动 对应主书P82 T4
答案 (1)变化过程:①初见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真诚忏悔,满心愧疚,一心想求得玛丝洛娃的
饶恕。
②当看到玛丝洛娃熟练而狡黠地讨要十个卢布的时候,聂赫留朵夫感到“这个女人已经无可
救药了”,对玛丝洛娃充满了失望,这时候他内心开始了激烈的斗争,“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
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他复活的心在犹豫、动摇。
③最后,理性战胜了兽性,聂赫留朵夫坚定了要拯救玛丝洛娃的信念,他“希望她能觉醒,能恢
复她的本性”,甚至对她说:“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此刻他心里产生的是一种像爱护
亲人一般的真诚情感。
(2)原因:精神的觉醒和道德的完善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意味着和原来的自己、原有的阶
级决裂,这需要足够的勇气,在此过程中,聂赫留朵夫难免会陷入矛盾和挣扎,产生动摇的心
理。文章对聂赫留朵夫在探望玛丝洛娃的过程中内心经历的一系列变化过程的艺术描摹非
常符合人物当时的真实心理,而聂赫留朵夫经过新一轮的自我交锋后,再一次坚定了赎罪的
想法,这充分体现了他拯救玛丝洛娃和救赎自己的决心。正因为有了这种痛苦艰难的挣扎和
抉择,主人公最终的选择和坚守才更具美学价值,才更能展现人性复苏的光辉。
当玛丝洛娃认出聂赫留朵夫后,她的神态有何变化 请分析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答案 ①玛丝洛娃在认出聂赫留朵夫之后,先是脸色变得阴沉了,然后用斜睨的目光盯住聂
赫留朵夫不放,后来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朝他微微一笑。②这一系列细节描写表明了聂赫
留朵夫给她带来的伤害仍然难以平复,但现在的她精神已近麻木,面对这个曾经伤害自己的
男子,仍然把他当成一个顾客,露出妖媚的笑容。
玛丝洛娃这一形象有何特点 作者塑造这一人物有何意义 请联系整部小说简要分析。
答案 (1)形象特点: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
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国底层劳
动人民的典型代表,经历了由天真烂漫逐步走向堕落,又从天昏地暗中良知觉醒,最终实现精
神复活的曲折历程。
(2)意义: 作品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揭露了当时俄国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以
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底层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复活》以玛丝洛娃
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沉浮为主线索,深入探讨了其精神复活的必然性,不仅凸显了其丰富饱满
的人物形象,更突出了这一形象对俄国底层劳动人民实现精神复活的重大意义。
二、写法赏析
1.善于描写人物心灵的冲突和变化
列夫·托尔斯泰笔下人物的心理活动始终处于一种流动不息的变化之中,一直都在内在的矛
盾冲突中运动着、变化着。课文节选部分,作者在刻画聂赫留朵夫这一人物形象时,成功地
运用了“心灵辩证法”,即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用内心独白、对话,以及全知视角
的直接分析等手法,细致展现人物心灵的辩证发展过程。聂赫留朵夫内心的每一次反思、每
一次挣扎,几乎都是这种“心灵辩证法”的细腻展示。不断反思,不断挣扎,形成一个大规模
的“心灵辩证”运动,反反复复,忽暗忽明,从一个细小的变化开始,一点点积累,最后形成“大
雷雨”之夜的剧变。
2.独特的讽刺手法
所谓“独特”,指列夫·托尔斯泰不是凭借夸张,而是不露声色,朴素的叙述中包含着辛辣的讽
刺。玛丝洛娃因被聂赫留朵夫伤害而改变了生活轨迹,后来甚至入狱,文中写了“前天您受
审的时候,我在做陪审员”,害人者反而成了受害者的陪审员,这是对当时俄国社会的一种赤
裸裸的讽刺。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融入了辛辣的讽刺,揭露了当时俄国社会贵族阶层和
底层劳动人民之间的尖锐矛盾。
三、思维提升
有人认为,小说标题“复活”主要是指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有人认为,小说标题“复活”
主要是指玛丝洛娃的“复活”。阅读《复活》的相关章节,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 聂赫留朵夫的蜕变完整而充分地体现了他“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他经历人性
返归和自我完善,在精神上获得了新生。
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这时的他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
物而献身,真挚地爱着玛丝洛娃,那种爱是纯洁美好的。
二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的阶段。踏入社会后,聂赫留朵夫变得猥琐、低下、空虚、渺小,
认为女人不过是一种“享乐工具”。他诱骗了玛丝洛娃,之后给了她一笔钱。这种做法是其
兽性的表现,更是对纯洁的爱的侮辱,造成了一个女人的悲剧。
三是从忏悔走向复活的阶段。法庭审判之后,他内心极为痛苦,认清了自己虚伪、可耻的面
目,决心悔过自新。
此外,小说在描述聂赫留朵夫的忏悔过程时,通过他的所见所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俄国社会
的腐败和黑暗。
因此,小说标题“复活”主要是指聂赫留朵夫的“复活”。
观点二 作者通过玛丝洛娃表现了底层劳动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及其对整个黑暗社会的
无比憎恨。玛丝洛娃在拒绝聂赫留朵夫的“善行”时,一再表现出自己内心的屈辱、痛苦和
按捺不住的愤怒。正是这种种情感触动了她麻木不仁的灵魂,最后使她觉醒。由于她始终保
存着善良的天性和与聂赫留朵夫初恋时的美好回忆,“悔罪”的聂赫留朵夫才能获得她的饶
恕,并使她重新爱上他。玛丝洛娃最终拒绝聂赫留朵夫提出的结婚的建议,表现出玛丝洛娃
的崇高品质,也是她为了爱他而做出的自我牺牲,玛丝洛娃的“饶恕”精神使她的灵魂获得
了新生。因此,小说标题“复活”主要是指玛丝洛娃的“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