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6课时《分数除法的应用(二)(P37例5)》教学课件--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第6课时《分数除法的应用(二)(P37例5)》教学课件--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88.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18 09:5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分数除法的
应用(二)
探究新知
基础练习
拓展练习
课堂小结
数学阅读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复习导入
看图回答问题
问题:
①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女生人数
男生人数
4
1

“1”
②怎样理解“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 ”?
4
1
③你能说说男、女生人数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
复习导入
(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比较;女生人数是单位“1”,把女生人数
平均分成4份,男生人数是(4+1)份。)

(一)阅读与理解
①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③这道题怎样解答,请你根据题意先画出线段图,再找出爸爸的
体重和小明的体重之间的等量关系,最后列方程解答。
小明的体重是35kg,他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 ,
小明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5
8

探究新知

知道了小明的体重是35kg, 还知道他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
(二)分析与解答
爸爸的体重-小明比爸爸轻的部分=小明的体重
小明体重35kg
预设1:
爸爸体重:
“1”
小明的体重比爸爸轻
①你们能借助线段图理解这个等量关系式和方程的意思吗?
②小明比爸爸轻的部分你能表示出来吗?
③你能用方程列解决这个问题吗?
解:设爸爸的体重为x kg。
x- x=35
x=35
x=35×
x=75
15
8
15
7
7
15
探究新知
爸爸体重?kg
x
(二)分析与解答
爸爸的体重-小明比爸爸轻的部分=小明的体重
小明体重35kg
预设1:
爸爸体重:
“1”
小明的体重比爸爸轻
②这一部分到底是几分之几?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探究新知
爸爸体重?kg
①从图上看,小明体重对应爸爸体重的几分之几是哪一部分?


比较量÷分率=标准量
你能列出方程解决吗?
(二)分析与解答
爸爸的体重-小明比爸爸轻的部分=小明的体重
小明体重35kg
预设1:
爸爸体重:
“1”
小明的体重比爸爸轻
②这一部分到底是几分之几?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探究新知
爸爸体重?kg
①从图上看,小明体重对应爸爸体重的几分之几是哪一部分?

你能列出方程解决吗?
解:设爸爸的体重为x kg。
(1- )x=35
x=35
x=35×
x=75
15
8
15
7
7
15
(三)比较发现
观察上面的三种方法,请你说一说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探究新知
解:设爸爸的体重为x kg。
x- x=35
x=35
x=35×
x=75
15
8
15
7
7
15

解:设爸爸的体重为x kg。
(1- )x=35
x=35
x=35×
x=75
15
8
15
7
7
15
一是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
二是找标准量,比较量和分率,利用标准量、比较量和分率之间的关系解决。
(三)回顾与反思
刚才同学们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求出了爸爸的体重,那么对不对呢?都可以怎样检查?
15
7
预设1:
看看小明的体重是不是爸爸的 。
35 ÷75 =
15
7
预设2:
看看小明的体重是不是比爸爸轻 。
(75-35 )÷75 =
15
8
15
8
看看小明的体重是不是35千克。
预设3:
75 ×(1- )=35
15
8
探究新知
“1”
还剩
读了35页
?页
方法1:
解:设这本课外读物一共有x页。
x- x=35
x=35
x=49
7
2
7
5
方法2:
解:设这本课外读物一共有x页。
(1- )x=35
x=35
x=49
7
2
7
5
基础练习
1.
30人
?人
“1”
篮球队人数:
足球队人数:

2. 学校足球队一共有30人,比篮球队的人数多 ,篮球队有多少人?
5
1
解:设篮球队有x人。
x+ x=30
x=30
x=25
方法1:
5
1
5
6
方法2:
解:设篮球队有x人。
(1 + )x=30
x=30
x=25
5
1
5
6
基础练习
拓展练习

请在上述两题中找出标准量(单位)、比较量和它对应的分率。
小明的体重比爸爸轻
?千克
35千克
爸爸:
小明:
“1”
是爸爸体重的几分之几?
“1”
还剩
读了35页
?页
标准量
标准量
比较量
比较量
对应分率


对应分率
试着用昨天的知识去解决。
用标准量,比较量和分率关系解决问题。

拓展练习



=75

比较量
标准量
对应分率


=49
比较量
对应分率
标准量
比较量÷对应分率=标准量
课堂小结
数学阅读
华罗庚从小聪明好学,念初中时,在数学课上就表现出了特殊的才华。一天王维克老师给全班出了一道数学题,这是一道出自《孙子算经》的题目:“今朝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王老师在读这道题时,读得很慢,声音抑扬顿挫。读完题目后,王老师把目光扫向全班同学,一张张紧张思索的面孔,一道道疑惑不解的目光尽在王老师的视野之内。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这物品是23个。”这是个熟悉的声音,这声音把同学们从思索和疑惑中唤醒过来。大家用惊异的目光看着他。
这个最先说出答案的同学就是少年华罗庚。华罗庚在解这道题时是这样想的:从“七七数之剩二”开始,就是说,七数余二,那么七的倍数再加二定是这个数,不防设这个数是7×3+2=23。再对23进行检验:23被3除,余2;23被5除余3,因此,23符合题目条件。正是由于华罗庚从小勤奋好学,王维克老师加倍看重他的聪明与才华。华罗庚在学校时给王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就在华罗庚18岁那年,王维克老师当上了金坛县中学的校长。王校长爱惜人才,把华罗庚请到学校当会计兼做事务工作。从此,华罗庚更忙起来了。他回忆这段时间的经历时说:“除了学校繁重的事务外,早晚还要帮助母亲料理小店的事务。每天晚上大约8点钟才能回家。清理小店的帐目之后,才能钻研数学,常常到深夜。”这就是说,即使在繁忙的事务之后,华罗庚也不忘学习数学,因此,他的数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最后成了著名的数学家。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