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鹭》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白鹭》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9 15:5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1.白鹭》教学设计
课时 第1课时 执教者 春花 时间 2025.09.03
一、教材分析
《白鹭》是郭沫若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以诗意的语言,从颜色、身段、姿态等多个角度,描绘了白鹭的“精巧”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由衷喜爱和赞美。全文结构清晰,语言凝练优美,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精妙,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学习语言表达技巧的典范之作。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生字新词,初步感受白鹭的外形美和作者的情感基调,为深入品析语言和感悟内涵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描写动物的文章有阅读经验,但对散文这种体裁,特别是语言高度凝练、意境优美的散文,其精妙之处可能体会不深。他们对白鹭这种水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借助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建立形象认知。本课教学需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圈画、想象等方法,深入文本,感受语言之美和形象之美。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鹭、嫌、黛、嵌、匣、嗜”等生字,会写“宜、鹤、嫌、朱、嵌、框、匣、哨、恩、韵”等生字。理解“精巧、适宜、寻常、忘却、镜匣、嗜好、恩惠、清澄、韵味”等词语的意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白鹭的美的,重点抓住描写白鹭外形的词句,感受其“精巧”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识字、合作交流、教师点拨等方式掌握生字新词。 运用朗读、默读、圈画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初步感知白鹭的形象美。 学习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感受白鹭的优雅、精巧之美,激发对大自然、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抓住描写白鹭外形的关键语句(特别是第2-5自然段),感受白鹭的“精巧”之美。 教学难点:理解“精巧”的具体含义,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如“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等)来表现白鹭的精巧之美。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包含白鹭高清图片、视频片段、生字卡片、课文朗读音频)、田字格板贴。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关于白鹭的资料(可选)。
六、教学过程(40分钟)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约3分钟) 1.谜语导入:“白衣黑裤水上漂,细长腿儿站得高。捕鱼捉虾是能手,身姿优美似舞蹈。”(打一鸟类) 2.揭示谜底: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白鹭。(板书课题:1.白鹭) 3.直观感知:播放白鹭在清水田边、小树绝顶、黄昏低飞等场景的精美短视频。 4.设问引思:“看到这些画面,你觉得白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初步引导学生说出“美、优雅”等词) 1.猜谜语,思考。 齐读课题。 欣赏视频,直观感受白鹭之美。 4.自由发言,交流初步印象(美丽、优雅、洁白等)。 利用谜语激发兴趣,利用直观的视听资料建立对白鹭形象的初步感知,营造学习氛围,自然引入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约12分钟) 提出初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标出自然段序号。 (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认读生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鹭、嫌、黛、嵌、匣、嗜、韵等),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重点指导“嫌、嵌、嗜”的读音。 (2)识记字形: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加一加、换偏旁、形声字规律等)。 重点指导书写“宜、鹤、嫌、嵌、框、韵”等易错字。教师在田字格范写,强调关键笔画和结构(如“鹤”左窄右宽、“嵌”上宽下窄、“嫌”女字旁的变化等)。 (3)理解新词:结合上下文、图片或生活实际理解“精巧、适宜、忘却、镜匣、嗜好、恩惠、清澄、韵味”等词语。可通过提问、造句等方式检查理解。 感知内容: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关注字音、句读)。 (2)提问:“读了课文,你觉得作者对白鹭总的评价是什么?”(引导学生找到中心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板书:精巧的诗。 (3)追问:“课文围绕‘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外形美、在不同场景中的美)板书:外形(颜色、身段)、场景。 按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标段。 认读生字,交流识字方法,观察教师范写,书空练习。 尝试理解新词含义。 认真听同学朗读,评价。 思考问题,找出中心句(第1自然段)。 初步交流课文从外形和不同场景两方面写白鹭的美。 落实基础,扫清阅读障碍。通过多种形式掌握生字词,强调书写规范。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快速把握文章主旨和主要内容,训练概括能力。
(三)聚焦外形,品悟“精巧”(约20分钟) “白鹭的精巧首先体现在它的外形上。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用‘——’画出直接描写白鹭外形的句子,用‘~~’画出作者评价或感受的句子。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方面写外形?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精巧’?” 引导品析: 颜色之美:聚焦第2自然段:“那雪白的蓑毛……黛之一忽则嫌黑。” 提问:“作者写了白鹭哪些部位的颜色?用词有什么特点?”(雪白、铁色、青色、素、黛) 对比体会:出示普通白鸟图片与白鹭图片,体会“素”、“黛”的精准与雅致。板书:颜色:素黛 和谐。 想象画面:引导学生想象这几种颜色搭配在白鹭身上的效果。 身段之美:聚焦第5自然段:“增之一分则嫌长……而它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关键句突破:“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换词对比:把“忽”换成“点”、“些”行不行?体会“忽”字表达的极其细微、恰到好处。 句式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排比句式的运用,感受语言的节奏感和强调作用。 理解“精巧”:这几句话说明了白鹭的身段和颜色怎么样?(一切都刚刚好,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极其完美、协调)这就是“精巧”的具体体现!板书:身段:增嫌长减嫌短→恰到好处。 (10)体会情感:作者说白鹭“被人忘却了它的美”,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惋惜、不平,更反衬出作者对白鹭之美的珍视) 指导朗读:重点指导朗读第2、5自然段,特别是排比句,读出节奏感、韵律美和对白鹭精巧之美的赞叹之情。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评价读。 4.小结外形:白鹭的颜色搭配和谐、素雅,身段比例完美无缺,一切都恰到好处,难怪作者说它像一首——(生接)“精巧的诗”。 按要求默读、圈画关键语句。 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体会其准确、雅致。 重点品析第5自然段的排比句:理解“忽”的妙处(极其细微)。 感受排比句的气势和强调作用。 理解“精巧”在身段上的体现(完美协调)。体会作者对白鹭被忽视的惋惜之情。 认真倾听教师范读,练习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落,读出赞美之情。 3.回顾总结白鹭外形“精巧”的具体表现。 紧扣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圈画、品词析句、对比、想象、朗读等多种方法,具体感知白鹭外形的“精巧”之美。重点突破排比句的理解与朗读,体会语言的精妙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感情朗读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约5分钟) 总结回顾: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读了《白鹭》这篇优美的散文,学习了生字新词,知道了作者把白鹭比作一首(精巧的诗)。我们重点品读了描写白鹭外形的段落(2-5自然段),从它和谐素雅的(颜色)和完美无缺的(身段)中,真切感受到了它的(精巧)之美。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就蕴含在这些精妙的语言文字之中。 布置作业: 必做: (1)认真书写本课生字(田字格),每个字写2遍并组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至少3遍,特别注意读好描写外形的段落。 选做:根据课文第2、5自然段的描述,画一画你心中的白鹭。 师: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课文,欣赏白鹭在不同场景中的优美画面,感受它如诗如画的神韵。 跟随老师回顾本节课学习重点。 明确作业要求并记录。 梳理本节课知识要点,强化记忆。分层布置作业,巩固基础(书写、朗读、积累),鼓励拓展(绘画、阅读)。预告下节课内容,激发持续学习兴趣。
七、板书设计
1.白鹭 (郭沫若) 精巧的诗 外形:颜色→素、黛、和谐 身段→增嫌长减嫌短→恰到好处
设计说明:
板书以课题和核心比喻“精巧的诗”为中心。下方分两行清晰呈现第一课时重点——外形美的两个维度(颜色、身段)及其关键特征(和谐、恰到好处)。右侧辅以白鹭简笔画,图文结合,直观形象,突出主题“精巧”。
八、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谜语和精美视频的导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字词教学扎实,注重了音、形、义的结合,特别是对易错字的书写指导到位。 能抓住“精巧”这一核心,引导学生聚焦描写外形的段落(2-5段),通过品析关键词句(尤其是第5段的排比句)、对比、想象等方法,较为深入地感受了白鹭外形的和谐完美之美,突破了教学难点。 朗读指导有层次,通过范读、练读、评价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出了语言的韵味和对白鹭的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图文并茂,突出了重点。 作业设计有基础有拓展,体现了分层。 2.不足之处与改进设想: 时间把控:在品析外形美的环节,学生交流非常热烈,对排比句的讨论可能稍显耗时,导致最后的小结略显仓促。下次需更精准预设各环节时间,或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更精炼地总结提升。 朗读深度:虽然进行了朗读指导,但部分学生对“素”、“黛”、“忽”等字词传达的雅致和精妙感,在朗读中体现得还不够充分。下节课可继续加强个别句子的精读指导,引导学生更细腻地处理语调、重音和停顿。 学生差异:对于理解能力稍弱的学生,“增之一分则嫌长……”这类文言的表达方式理解起来仍有难度。可考虑设计更直观的辅助手段(如用线段比划“长”、“短”、“恰到好处”),或提供更生活化的类比解释。 媒体运用:视频展示时间可再精简,确保服务于文本理解,避免喧宾夺主。 3.亮点:学生在理解“忽”字时,有学生联想到“一丝一毫”,理解很到位。在想象颜色搭配时,有学生描绘的画面非常优美。这些生成点应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这份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标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语言实践为主线,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第一课时重在“入文”、“入形”,为第二课时“入境”、“入情”奠定坚实基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班级学情灵活调整节奏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