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写了帝王将相、大小官员,而且以饱满热情的文笔,记叙了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的事迹。这说明司马迁著史的原则是( )
A.因循守旧 B.厚古薄今 C.辞藻华丽 D.公正记事
2.张仲景在医学上的主要贡献是( )
A. 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 B. 发明了 “麻沸散”
C. 编写了我国第一部药物学巨著 D. 创编了 “五禽戏”
3.《史记》以“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为后世史家所倡行。这反映出撰写者司马迁( )
A.忠君守礼 B.以民为本 C.秉笔直书 D.豪迈奔放
4.《史记》记载的内容起止时间是( )
A. 黄帝 - 汉武帝 B. 夏朝 - 汉武帝 C. 商朝 - 汉武帝 D. 西周 - 汉武帝
5.读史明智,学史崇德。小文同学研学参观陕西韩城司马迁祠后,进行了深入学习:阅读书籍《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观看央视纪录片《风追司马》,编写历史小报《铁笔写春秋》等。他能从中感悟到司马迁( )
A.秉笔直书的风骨 B.仁爱济世的品德
C.驱荷逐夷的决心 D.保疆戍边的壮举
6.佛教和道教都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扶持,其共同原因是( )
A.都是外来宗教
B.都迎合统治者想长生的愿望
C.都能麻醉人民的思想,利于统治
D.都主张修身养性,长生不老
7.《史记》的作者是( )
A. 司马光 B. 司马迁 C. 司马相如 D. 班固
8.秦汉时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东方文明,科技发展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下列属于秦汉时期科技成就的有( )
①《伤寒杂病论》
②铁制农具的发明
③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④全身麻醉手术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道教兴起于( )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三国时期
10.以下属于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的是( )
①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②《伤寒杂病论》的问世 ③华佗发明 “麻沸散” ④司马迁撰写《史记》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下图是我国古代以竹为原料的造纸工艺流程示意图。这种造纸法的出现,应该不早于
( )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12某知名刊物公布了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蔡伦排名第四。蔡伦排名靠前,是因为他( )
A.发明了指南针 B.改进了造纸术
C.发明了火药 D.改进了印刷术
13.东汉末年,因疫病流行而立志“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终于撰成《伤寒杂病论》的医学家是( )
A.扁鹘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14.史书《三国志》记载:“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文中所述治病方法出自( )
A.华佗 B.蔡伦
C.张仲景 D.扁鹊
15.为响应国家关于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在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活动中,某校把汉朝的名医华佗介绍给同学们,其主要原因是( )
A.他编制了强身健体的“五禽戏” B.他最早采用了全身麻醉手术法
C.他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D.他撰写了《道德经》一书
16.这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这部著作“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部著作是( )
A.《春秋》 B.《左传》 C.《史记》 D.《资治通鉴》
17.《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有记载的是( )
①秦始皇 ②陈胜 ③汉武帝 ④光武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踢翻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太上老君”是哪一宗教中的人物( )
A.道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基督教
19.“公元前二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这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文献记录。”据此可知,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 )
A.西汉初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初年 D.东汉末年
20、章学诚指出,简牍时代书写载体空间狭小,书写不便,文章普遍短小精炼;纸本时代书写载体容量扩大,书写便利,文辞多显冗长枝蔓。由此可知,章学诚认为( )
A.使用简牍成本较高 B.专制统治禁锢思想
C.纸的应用影响文辞 D.纸张促进文化交流
21.以下对秦汉时期科技文化成就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B. 张仲景和华佗都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他们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C. 《史记》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D. 佛教和道教的兴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2.蔡伦主要是从( )方面改进了造纸术。
A. 原材料 B. 生产工艺 C. 产品质量 D. 以上都是
23.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大量阅读朝廷史官的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 )
A.侧重史书记载 B.注重史料考证
C.注重史书的文学价值 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24.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提出“治未病”思想,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活动的姿态创编出“五禽戏”。这反映出他们主张( )
A.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B.诊断疾病,望闻问切
C.针灸疗法,辨证施治
D.药食同源,用药简易
25.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下列关于汉朝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汉著名中医学家张仲景创编的“五禽戏”到今天仍能 让人们强身健体
B.《史记》是我国研究汉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C.佛教在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原地区,并逐步在社会上传播
D.东汉名医华佗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后 世尊称为“医圣”
二、非选择题
26.简述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过程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
27.从古至今,人类孜孜以求地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和传播知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殷墟遗址出土刻在龟腹甲上的甲骨文 古埃及刻在石碑上的象形文字铭文 两河流域刻在泥版上的楔形文字
材料二
中国造纸技术向西传播,10世纪时传到了欧洲。造纸是使印刷能够完成的必要技术,也是知识轻便性与再现性的关键进步。欧洲随后出现的印刷术,将市场转变成知识流通的重要基础设施,书籍迅速成为一种大众产品。
——摘编自于尔根·雷恩《人类知识演化史》
材料三
有同学整理了工业革命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做成以下图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人们存储知识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造纸术和印刷术对传播知识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工业革命以来人们获取知识主要途径演变的趋势。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人类获取、存储和传播知识的因素。
28、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内涵丰富,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后来的历史看,中国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文字,而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这种统一文字……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中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完整的文字是什么文字?材料一中“统一文字”指的是什么字体?文字的统一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二 《老子》(即《道德经》)中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在给《老子》作注时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法:效法,学习)
(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观点。
材料三 中医养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道法自然”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是中医养生观的三大法宝。
(3)材料三阐述了中医养生中“道法自然”的原则。东汉时期,一套“道法自然”的医学体操“五禽戏”诞生了,它的发明者是谁?同时期产生了一部医学著作,全面阐释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这部著作是什么?
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29.“汉族,汉字,汉文化……”中“汉”与汉朝的强大有很大的关系,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历史的实际来看,“治世”多指某一时代政治比较清明,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秩序相对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迅速,国力逐渐增强的社会景象。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写出西汉初期出现的治世局面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一治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 一代雄主汉武大帝,内强皇权,外服四夷,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囯崛起,实现了汉朝的“大一统”。
(2)材料二中,汉武帝为“内强皇权”采取了什么措施?此外,为实现汉朝的“大一统”,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 当时汉皇朝的外交活动,通过陆路和海路,几乎遍及亚洲……同时汉皇朝吸收了有关民族和各国经济、文化的优秀成果,从而丰富了我国当时的经济、文化。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3)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材料三中“陆路”和“海路”分别指什么。它们对中外交往有何意义?
材料四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4)材料四中,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5)请任选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史实,简述它们之间的联系。
答案
1-5DACAA 6-10CBCCD 11-15CBBAA 16-20CAABC 21-25CDBAB
26.(1)发明与改进过程: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当时的纸质量粗糙,使用不便。
东汉时期,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大大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的使用逐渐普及开来。
(2)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造纸术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纸成为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它使得书籍、文献等文化载体的制作更加便捷和经济,为知识的传播和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不同地区的文化可以通过纸张更方便地记录和传播,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融合。
造纸术的传播还推动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7.(1)主要方式:刻写在甲骨、石碑、泥板等载体上。
(2)贡献:造纸术:提供了廉价、方便的知识记录与保存载体;
印刷术:提高书籍制作效率,降低成本,促进知识广泛传播。
(3)趋势:从以纸质媒介为主向以电子媒介、智能工具为主转变;途径多样化、便捷化;传播速度加快、范围扩大。
(4)因素:科技发展、经济发展、社会需求。
28.(1)甲骨文。 小篆。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文化发展。
(2)要效法自然,顺应自然。
(3)华佗。 《伤寒杂病论》。
(4)朗诵传统经典书籍;背诵诗歌;练习书法;学习中医文化等等。自觉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保护它的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发展作贡献,国家强大就会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创造更好的条件;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有一个科学、正确的态度,既要去其糟粕,更要取其精华,使其在我们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成为我们创造新辉煌的重要推动力量。(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29.(1)文景之治。 原因:文帝、景帝时期,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
(2)汉武帝为“内强皇权”采取的措施:实行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为实现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在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军事上,派兵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3)“陆路”指陆上丝绸之路;“海路”指海上丝绸之路。
意义: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造纸术传播于世界各地,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之一。
(5)材料一文景之治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安定为材料二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材料二汉武帝大一统的盛世局面为材料三丝绸之路的开通提供了前提;材料四造纸术的传播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的。(答出一种联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