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年人教版(2024)生物学第一轮复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能力提高综合强化练习 4【含答案Word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
1.面粉主要由小麦种子的哪一结构加工而成的( )
A.胚芽 B.胚轴 C.子叶 D.胚乳
2.怀化市的市树桂花树,又名木樨,为木樨科常绿乔木。下列有关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桂花树的茎内有形成层,能使茎不断长粗 B.桂花树的生长需要从环境中吸收有机物
C.桂花树的蒸腾作用能把有机物运输到根部 D.桂花树的种子外无果皮,它属于裸子植物
3.小军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下图中种子萌发率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久不更换的植物水培液中长出了绿色丝状植物,进一步观察发现它们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这些丝状植物属于( )
A. 藻类植物 B. 苔藓植物
C. 蕨类植物 D. 裸子植物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在市内交通道路两旁移栽了大量树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移栽时根部带一个土坨,有利于保护根毛 B. 移栽时剪去部分枝叶是为了减弱呼吸作用
C. 阴天移栽有利于降低蒸腾作用 D. 移栽后给树木“挂吊瓶”可补充水和无机盐
6.2024年“全国低碳日”的主题是“绿色低碳美丽中国”。为共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绿色出行有利于早日实现碳中和
B. 植树造林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C. “桑基鱼塘”有利于维持碳-氧平衡
D. 清洁能源的使用有利于降低碳的排放
7.水稻根尖的表皮细胞向外凸起形成根毛的部位是( )
A. 根冠 B. 伸长区 C. 分生区 D. 成熟区
8.“小草依依,踏之何忍!”这样的提示语提醒人们不要践踏小草,因为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
A.谊物缺少无机盐,影响生长 B.植物缺少水,影响光合作用
C.土壤缺少氧气,影响根的呼吸 D.气孔关闭,影响蒸腾作用
9.如图①~③是根尖结构的不同区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中的细胞均来源于根冠细胞
B.③细胞数量增多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C.②细胞由小变大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D.根的生长靠图中的①②
10.习总书记曾明确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只能为人类提供物质和能量
B.绿色植物对维持生物圈碳一氧平衡起重要作用
C.绿色植物呼吸作用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
D.植物主要通过呼吸作用产生水,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11.下列关于种子植物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导管属于植物的结构层次中的组织,相当于人体内的血管
B.种子萌发时首先是胚芽突破种皮
C.红豆杉被誉为植物中的“大熊猫”,其果实中的种子没有胚
D.植物缺氮时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发黄
12.在学习了“被子植物的一生”后,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将一些番茄幼苗移栽到学校的生物园地,观察其生长发育。为使番茄幼苗长势良好,他们采取了下列措施,其中主要运用了光合作用原理的是( )
A.在阴雨天移栽番茄幼苗 B.移栽番茄幼苗时根部带土坨
C.移栽番茄幼苗时合理密植 D.移栽番茄幼苗后适度施用农家肥
13.图甲、乙分别为玉米和菜豆种子的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乙中的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②内
B.滴加碘液后,甲中的③变蓝
C.如果环境过于寒冷,种子会进入休眠状态
D.②③④⑤共同构成新植物体的幼体
14.下列关于树木移栽过程中的相关措施及其作用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带土移栽能够保护幼根和根毛 B.移栽后“输液”主要是为了补充水和无机盐
C.剪去部分枝叶是为了降低光合作用 D.盖遮阳网能够降低蒸腾作用
15.植物生长过程中,重量增加主要来源于( )
A.水和阳光
B.水和土壤中的无机盐
C.水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D.土壤中的无机盐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16.在生产实践中,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包括促进和抑制两个方向。以下选项中,应用方向与其他选项不一样的是( )
A.真空包装食品
B.低温储存水果、蔬菜
C.种子入库前需要晒干
D.播种前对坚硬种皮的种子机械破损
17.如图所示,原来置于黑暗环境中的绿色植物移置光下,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发生了变化。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曲线AB段表示绿色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B. 曲线BD段表示绿色植物仅进行光合作用
C. 在B点显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率相等
D. 整段曲线表示,随着光照强度递增光合作用递增,呼吸作用停止
18.我国宣布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互相平衡(如图)。下列途径中属于吸收二氧化碳的是( )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化石燃料的燃烧
C.微生物的氧化分解 D.生物的呼吸作用
19.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温度对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影响,设计了实验装置,在阳光下进行了相关实验,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金鱼藻释放出的气体为氧气 B.金鱼藻吸收池水中的二氧化碳
C.还可以用碘液检测淀粉的生成 D.甲组金鱼藻从水中获取的能量少于乙组
20.在农业生产中,果农常对果树枝条的树皮环剥一圈,如图,这样会形成树瘤并能提高该枝条果实的有机物含量,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环剥之后能提高I处果实的有机物含量 B.环剥技术切断了该枝条的导管,影响运输
C.环剥后形成的树瘤位于Ⅱ处 D.树瘤的形成与无机盐积累有关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
21.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请填写A~E类植物的类别名称。
A:________植物;B:________植物;C:________植物;D:________植物;E:________植物。
(2)下面列出了六种学过的植物,某同学按照某些特征对它们进行了分类,请回答有关问题:
①肾蕨 ②水绵 ③水杉
④葫芦藓 ⑤玉米 ⑥菜豆
上述六种植物中,属于C类植物的有________(填序号),属于D类植物的有________(填序号),属于E类植物的有________(填序号),⑤⑥均属于________(填“被子”或“裸子”)植物。
22.下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生物,请结合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对图中生物进行分类,图中A、B属于________植物,属于脊椎动物的有________(填序号)。
(2)古代诗句中含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箭茁脆甘欺雪菌,蕨芽珍嫩压春蔬”中描述的植物类群和图中的________(填序号)所属类群一致;诗句“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中所描述的植物与图中C相比,最大的不同是C种子外有________包被。
(3)图中D是节肢动物,其适应陆地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体表有________,能防止水分散失。
(4)各种动物的呼吸方式各不相同,图中E的幼体用________呼吸,图中G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是________。
23.阅读下列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晋中市积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位于平遥梁村的生态植物园已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这里建有杨柳亭、莲花池、名枣园、松柏园、绚秋园、百果园等15个特色园区,规划栽植各类乔木、灌木、花卉、果树、藤、竹等共计73科、163属、400余种,草坪约73 000平方米。
(1)该植物园中的动植物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食物网,如图是其中的一部分,请你写出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天,小果漫步在杨柳亭,她不禁吟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中所描述的柳树属于被子植物,请你再举出两例被子植物:________________。
(3)夏天,在莲花池不远处的房屋墙角布满了青苔的痕迹。“青苔”属于苔藓植物,靠________进行繁殖。
(4)冬天,在松柏园还能观赏到常绿的松树和柏树。松树和柳树最主要的区别是松树的种子外________(填“有”或“无”)果皮包被,所以松树属于________植物。
(5)人们云集植物园,欣赏四季美景。假如你和家人去植物园,应该如何保护此地的生态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一条即可)。
24.盆栽小型瓜果是家庭绿色栽培的新时尚。今年春天,晓艾同学尝试种植番茄。她将番茄的种子种在土壤疏松的花盆里,浇上适宜的水分,放在阳台上培育,观察并记录了番茄生长发育的过程。
(1)7天后幼苗就出土了。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幼苗是由种子结构中的________发育成的。
(2)20多天后植株长高了。晓艾思考:植物晚上会与卧室里的人争夺氧气吗?她用黑色塑料袋套在番茄植株上,6小时后,用玻璃瓶收集塑料袋内的气体,然后将燃烧的小蜡烛放入瓶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播种50天后番茄开花了。番茄花中重要的结构是________。为了收获更多的番茄,晓艾轻摇植株,使番茄花(如图)的花粉落在[ ]________上。株高约40厘米时,她给植株搭上支架,并将多余的侧枝掐掉(打杈),以保证叶片制造的有机物通过____________更多地运输到果实。
(4)又过了一个月,果实陆续成熟了。晓艾品尝果实时,发现里面有许多种子,它们是由花的[ ]________发育来的。
25.2022年9月,天宫课堂发起“天地共播一粒种”活动,航天员讲解了模式生物拟南芥在空间站“从种子到种子”的培养过程。同学们开展了“设计拟南芥太空种植实验装置”的
项目式学习,参与体验此项活动。
甲 乙
(1)项目一:了解拟南芥的生长特性。观察拟南芥种子的萌发过程,并收集相关资料。
①图甲为拟南芥种子及其结构模式图,种子萌发过程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 ,最先突破种皮的结构是 。
②图乙是使种子正常萌发的条件设置。根据图乙资料分析,拟南芥种子打破休眠后,萌发的环境条件包括:适宜的 、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③拟南芥4~6周就可以开花,再经历传粉和 过程后结实。拟南芥种子是由花中的 发育而成的。
(2)项目二:设计拟南芥太空种植实验装置。太空环境具有高辐射、低重力、低温、无氧、无水等特点。图丙是学生参考相关资料设计的装置图。综合考虑拟南芥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的条件及太空环境特点,请写出一个该设计中还需要增加的装置: 。
丙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
26.生活中乱丢过期药品现象经常发生,过期的药物是否会对周边生物和环境造成影响?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过期的感冒灵颗粒溶液对水稻种子的萌发有怎样的影响?”的探究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取四个烧杯,分别加入80mL、60mL、40mL、20mL的蒸馏水,再分别加入等量一小包过期感冒灵颗粒,充分搅拌溶解,得到A、B、C、D四种浓度的过期感冒灵颗粒溶液。
②选取50粒相同且饱满的水稻种子,均分并平铺放入编号为1~5组的相同培养皿中。
③向1号培养皿加入适量清水 ,将5个组同时放置于25℃环境中恒温培养。
④每隔24小时,将各培养皿中的液体倒净,并重复步骤③,以确保液体浓度基本不变。
⑤ 7天后,统计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如下表所示。
组号 1 2 3 4 5
种子发芽率 90% 60% 50% 30% 10%
(1)兴趣小组探究的实验变量是 ,此实验的对照组是 。
(2)请将实验步骤3补充完整 。
(3)在坐标图内完善4、5组实验结果的柱形图。
(4)通过对上述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你得出的结论是:过期感冒灵颗粒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稻种子萌发的 作用越强。
(5)为避免偶然性因素对实验的影响,除了每组选用10粒而不是1粒种子外,还应该在相同条件下进行 实验。
27.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将一盆天竺葵放置黑暗处一昼夜后,选其中一个叶片,用三角形的黑纸片将叶片的上下两面遮盖起来,如图所示,置于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摘下叶片,经过酒精脱色、漂洗,最后在叶片上滴加碘液,请分析回答:
(1)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____。
(2)叶片的一部分遮光,一部分不遮光,这样处理可起到____作用。
(3)图2中对叶片进行酒精脱色的装置正确的是____。
(4)在脱色后的叶片上滴加碘液后,图1中____部分变蓝,由此说明含有____。
(5)该实验说明____是绿叶制造淀粉的条件。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
28.结合绿色植物生命活动的相关知识,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必须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是为了在实验中形成 。
(2)图乙为了使叶片脱色,①烧杯中装的液体是 。
(3)图丙中,在一定范围内试管与白炽灯的距离越近,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泡数目 (填“越多”或“越少”);如果将带火星的卫生香放入试管内,会观察到卫生香 的现象。
(4)若图丁瓶中换成煮熟的种子,观察不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是因为煮熟的种子不能进行 ,释放出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9.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时,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天竺葵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将整株天竺葵放置在黑暗环境中一昼夜。
第二步:如图1所示,用黑卡纸对叶片乙做局部遮光处理;用装有固体氢氧化钠(可吸收二氧化碳)的透明塑料袋将叶片丙包裹密封;叶片甲不做处理。
第三步:将图1植株放置于阳光下3~4小时。再分别摘取叶片甲、乙、丙,按图2的步骤进行检验。
(1)将天竺葵放置在黑暗环境中一昼夜的目的是通过 作用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图1中,用黑卡纸对叶片乙做局部遮光处理的目的是 。
(2)图2中步骤a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将小烧杯置于水浴锅中加热,目的是使叶片含有的 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 色。
(3)实验结果:
叶片 甲 乙 丙
实验结果 变蓝色 见光部分:变蓝色遮光部分:不变蓝色 不变蓝色
①用清水漂洗叶片后滴加 ,观察到叶片见光部分变成蓝色,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 。
②由叶片甲和叶片丙的实验结果分析得出: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由叶片乙的见光部分与遮光部分的实验结果分析得出: 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4)根据实验结果,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 。(答两点即可)
五、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
30.科普阅读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中国科学家在水稻的育种和栽培等方面的研究有卓越的贡献,其中袁隆平院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水稻栽培品种较多。水稻的颖果长5~12mm、厚2~3mm,有多种形状和颜色,可为人类食用,经加工后称大米。水稻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主要表现在生长旺盛、根系发达、穗大粒多、抗逆性强等方面,因此,可以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大幅度地提高水稻产量。
在部分品种和原始的野生稻中,有一种非常罕见的个体叫做雄性不育株,即没有花粉或者花粉不育,但雌蕊正常。科学家培育出了一种神奇的品种——光温敏雄性不育系水稻,其生育能力是随着光和温度而变化:在长日照、高温下,表现为雄性不育,这时所有正常品种都能与其传粉和受精,形成杂交后代(即杂交种子);而在短日照、低温下又变成了正常的水稻,可以进行自花传粉和受精,完成繁殖。这种杂交水稻因为只有不育系和恢复系,而不需要保持系(中间体),所以称两系法杂交水稻(如图)。
目前,我们国家的杂交水稻技术蓬勃发展,水稻产量不断攀升。超级杂交稻成果为中国粮食增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1)水稻叶片通过____________作用制造的糖类,由____________(填“导管”或“筛管”)运输到根、茎和果实等其他部位。
(2)据材料可知,袁隆平院士首先发明的两系法杂交技术,其中雄性不育株,即花蕊中___________发育正常,可知其在杂交的过程中提供的生殖细胞是____________。
(3)光温敏雄性不育株其生育能力是随着光和温度而变化,图中①的条件应该是____________。因此,雄性不育这一性状是__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答案
【知识点】种子的基本结构及其观察
1.【答案】D
【分析】小麦是单子叶植物,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胚乳中,面粉主要是小麦的胚乳加工而成。
【详解】胚芽是小麦种子的胚的一部分,它将来会发育成新植物的茎和叶,A不符合题意。
B.胚轴也是小麦种子的胚的一部分,它连接着胚芽和胚根,将来会发育成新植物的根和茎的连接部分,B不符合题意。
C.子叶是小麦种子的胚的另一部分,有转运营养的作用,C不符合题意。
D.胚乳是小麦种子储存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主要营养物质是淀粉。在面粉加工过程中,胚乳被磨成粉,成为我们日常食用的面粉,D符合题意。
【知识点】植物中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与运输、茎的基本结构及功能、蒸腾作用的过程及意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木本植物茎的结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区别;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桂花树的茎内有形成层,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地进行分裂和分化,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能使茎不断长粗,A正确。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不需要从外界吸收,桂花树的生长需要从环境中吸收水和无机盐,B错误。蒸腾作用是根吸水的动力,促进了水和无机盐向上运输,C错误。桂花树有花,属于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最大的区别是被子植物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D错误。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3.【答案】B
【分析】图中:甲胚完整,温度适宜;乙无胚,温度适宜;①④缺少水,②⑤有水,③⑥缺少充足的氧气。种子萌发的条件包括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自身条件是胚完整、有活力且不在休眠期;环境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详解】①缺少水,种子不能萌发,A错误。②具备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胚完整,且有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种子萌发率最高,B正确。③缺少充足的氧气,种子不能萌发,C错误。④缺少水,种子无胚,不能萌发,D错误。
【知识点】藻类植物
4.【答案】A
【分析】藻类植物生活在水中,有单细胞和多细胞的。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细胞内有叶绿体,全身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详解】藻类植物无根、茎、叶分化,且常生活在水中,如水绵等丝状藻类,A符合题意。苔藓植物有茎、叶分化和假根,但题干描述无根、茎、叶分化,B不符合题意。蕨类植物有根、茎、叶分化,且具有输导组织,C不符合题意。裸子植物为种子植物,具有根、茎、叶和种子,结构复杂,D不符合题意。
【知识点】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作用、蒸腾作用的过程及意义
5.【答案】B
【分析】(1)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详解】移栽植物时,总是保留根部的土坨,目的是为了保护幼根和根毛,提高植物的吸水能力,从而提高移栽的成活率,A正确。植物体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水的水分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是叶片;刚刚移栽的植物,幼根和根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根的吸水能力很弱,去掉部分枝叶,可以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有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B错误。一般选择在阴天或傍晚时移栽,因为此时光照不强,会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的蒸发,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C正确。给移栽的植物“挂吊瓶”,输的液体中含有水分和无机盐,水和无机盐能促进植物体的生长和成活,D正确。
【知识点】从我做起、保护植被
6.【答案】B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碳--氧的相对平衡。
【详解】绿色出行(如骑自行车、步行、使用公共交通等)有助于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A正确。植树造林可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但并不直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B错误。桑基鱼塘是一种生态农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桑树的叶子养蚕,蚕沙(蚕粪)用于喂鱼,鱼塘的淤泥又可作为桑树的肥料。这种循环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还有助于维持碳-氧平衡,因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故C正确。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的使用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从而降低了碳的排放,故D正确。
【知识点】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
7.【答案】D
【分析】根尖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各区域功能不同。根毛的形成与吸收功能相关,需明确各区域特点。
【详解】根冠位于根尖顶端,主要起保护作用,细胞排列疏松,不会形成根毛,A不符合题意.伸长区的细胞快速伸长,推动根尖前进,但尚未分化出根毛,B不符合题意.分生区细胞分裂活跃,负责产生新细胞,未分化出根毛,C不符合题意.成熟区的细胞已分化,表皮细胞向外凸起形成根毛,用于吸收水和无机盐,D符合题意。
【知识点】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
8.【答案】C
【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内,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3)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详解】土壤板结主要影响的是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与无机盐的缺乏没有直接关系,A错误。 虽然土壤板结可能影响土壤的保水能力,但题目中并未提及缺水导致光合作用受阻的情况,B错误。 土壤板结会导致土壤颗粒之间的空隙减小,通气性变差,从而使得土壤中的氧气含量降低。植物的根系需要氧气进行呼吸作用以获取能量,因此土壤板结会影响根的呼吸作用,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C正确。 气孔关闭通常是由于植物体内水分不足或环境过于干燥等原因引起的,与土壤板结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
【知识点】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
9.【答案】B
【分析】图中的①成熟区、②伸长区、③分生区。
【详解】①成熟区、②伸长区和根冠的细胞均直接或间接来源于③分生区中的细胞的分裂进行补充,A不符合题意。
B.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③分生区细胞数量增多是细胞分裂的结果,B符合题意。
C.②伸长区细胞由小变大是细胞生长的结果,C不符合题意。
D.根的生长依赖于②伸长区(细胞生长)和③分生区(细胞分裂),D不符合题意。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意义、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
10.【答案】B
【分析】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主要有①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②维持碳一氧平衡;③促进水循环。
【详解】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是所有生物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和能量来源,A不符合题意。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大多以气体形式排到大气中,同时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即碳一氧平衡,B符合题意。人和动物的呼吸作用对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微乎其微;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远比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多;而化石燃料和木材的燃烧促使二氧化碳在短期内大量释放。因此化石燃料和木材的燃烧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C不符合题意。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D不符合题意。
【知识点】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作用、种子萌发的过程
11.【答案】D
【分析】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都能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属于种子植物,种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等的类群。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着,其外没有果皮包被。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能形成果实。
【详解】导管是植物输导组织的一部分,负责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属于组织层次;人体血管属于器官层次,A错误。 种子萌发时,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发育为根,胚芽后续发育为茎和叶,B错误。 红豆杉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确有“植物大熊猫”之称。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其种子具有胚,C错误。氮是植物生长必需元素,参与蛋白质、叶绿素合成。缺氮会导致叶片发黄(叶绿素减少)、植株矮小(蛋白质合成受阻),D正确。
【知识点】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12.【答案】C
【分析】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在光照的条件下,通过体内的叶绿体可以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绿色植物会产生如碳水化合物或糖类等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氧气。
【详解】移栽植物时要去掉部分枝叶、选择阴天或傍晚移栽、移栽以后要遮阴等,都是为了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由此可知,在阴雨天移栽番茄幼苗运用的是蒸腾作用原理,A不符合题意。移栽移苗时根部带土的目的是减少幼根与根毛的损伤,保护根毛和幼根,提高根的吸水能力,有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由此可知,移栽番茄幼苗时根部带土坨没有运用光合作用原理,B不符合题意。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应该让阳光尽量多地照射到农作物上,尽量少照射到空地上,并且要尽量避免农作物互相遮光,这就是说种植农作物既不能过稀,又不能过密,应该合理密植,使农作物充分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以达到提高单位面积农作物产量的目的,因此移栽番茄幼苗时合理密植运用了光合作用原理,C符合题意。植物的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有水、无机盐、有机物,有机物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水和无机盐是植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生产中常用施肥的方法来为植物提供无机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因此移栽番茄幼苗后适度施用农家肥主要是提供无机盐,与光合作用原理无关,D不符合题意。
【知识点】种子的基本结构及其观察
13.【答案】B
【分析】图甲中:①胚乳,②子叶,③胚芽,④胚轴,⑤胚根;图乙中:②子叶,③胚芽,④胚轴,⑤胚根。
【详解】乙是双子叶植物,其中的②子叶内储存着营养物质,故A正确。玉米种子包括果皮和种皮、胚、胚乳,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中,含有大量的淀粉,滴加碘液后,①胚乳变蓝,故B错误。种子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如寒冷、干旱等)会进入休眠状态,以等待适宜的环境条件再萌发,故C正确。种子的主要结构是胚,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由②子叶、③胚芽、④胚轴、⑤胚根四部分组成,故D正确。
【知识点】植物中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与运输、蒸腾作用的过程及意义
14.【答案】C
【分析】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详解】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因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可以大大增加吸收水分的总面积。移栽的时候最易损伤幼根和根毛,这样使植物根的吸收功能大大降低,会导致缺水萎蔫,甚至死亡。因此移栽植物带土的目的是减少对幼根和根毛的损伤,提高成活率,A不符合题意。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吸收利用。水分和无机盐通过根部的成熟区被吸收,经根、茎、叶中的导管运往植物体的各个部位,所以给移栽的大树打针输液,输入的营养液是水和无机盐,B不符合题意。植物体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水的水分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是叶片,而刚刚移栽的植物,幼根和根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导致根的吸水能力很弱,去掉部分枝叶,或者阴天移栽植物,可以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有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C符合题意。用遮阳网遮阴避免阳光直射,可以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提高植物成活率,D不符合题意。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
15.【答案】C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在此过程中,完成了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
【详解】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植物体的构成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因此植物生长过程中,重量增加主要来源于水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土壤中的无机盐不参与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的水是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来。阳光不是物质,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故ABD错误,C正确。
【知识点】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食品保存
16.【答案】D
【分析】呼吸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①给农作物深耕松土可以增加土壤中氧气的含量,根部氧气供应充足时,呼吸作用旺盛。有利于根部的生长和对无机盐等养料的吸收。②在温室中栽培瓜果蔬菜时,适当降低夜间温度,可减少植物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提高农作物中营养物质的含量。③储藏农作物产品时,应尽量降低呼吸作用强度,减少对有机物的消耗。因此采用降低环境温度、减少氧气含量的方法,可延长水果、蔬菜的储藏时间。
【详解】真空包装食品是通过排除包装内的空气,减少氧气含量,从而抑制微生物的呼吸作用,达到保鲜的目的,A不符合题意。 低温储存水果、蔬菜是利用低温降低酶的活性,从而减缓呼吸作用速率,延长储存时间,B不符合题意。 种子入库前需要晒干是通过减少种子内的水分含量,降低呼吸作用速率,减少营养物质的消耗,同时提高种子的储存稳定性,C不符合题意。 播种前对坚硬种皮的种子机械破损是为了破坏种皮对氧气和水分渗透的障碍,使种子能够更容易地吸收水分和氧气,从而加速呼吸作用,促进种子的萌发,D符合题意。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实质
17.【答案】C
【分析】本题横坐标代表光照强度,图中的曲线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上升,表明某项生理活动的速率与光照强度有关。依据对植物的各项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与光照有关。再看纵坐标为二氧化碳吸收的相对值,说明该生理活动与二氧化碳的吸收有关,由此初步确定该图考查的是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
【详解】曲线AB段表示二氧化碳吸收的相对值为负值,即表示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量低于其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由于呼吸作用能释放二氧化碳,且呼吸作用是时时刻刻进行的;有光条件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推知AB段中,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还进行呼吸作用。该段光合作用的速率远低于呼吸速率,因此植物释放的二氧化碳多于其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A错误。植物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另外随着光照增强,温度升高,植物还能进行蒸腾作用而不是仅进行光合作用,BD错误。在B点处,植物二氧化碳吸收的相对值为零,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速率相等,C正确。
【知识点】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
18.【答案】A
【分析】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详解】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属于吸收二氧化碳,同时释放氧气,维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A正确。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B错误。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C错误。生物的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D错误。
【知识点】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19.【答案】D
【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所以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会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2)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淀粉遇碘液会变蓝,因此可以用碘液检测淀粉的生成来证明植物进行了光合作用。
(3)温度会影响光合作用相关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光合作用强度增强;超过一定温度,光合作用强度会下降。
【详解】金鱼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以气泡的形式释放出来。可见,该实验中,金鱼藻释放出的气体为氧气,A正确。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吸收二氧化碳作为原料,而池水中溶解有二氧化碳,金鱼藻会吸收池水中的二氧化碳,B正确。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若金鱼藻进行了光合作用会生成淀粉,淀粉遇碘液变蓝,所以可以用碘液检测淀粉的生成来判断金鱼藻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C正确。能量是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而来,而不是从水中获取。甲组温度为15℃,乙组温度为25℃,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强,但不能说“甲组金鱼藻从水中获取能量少于乙组”,因为能量来源是光能,D错误。
【知识点】茎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20.【答案】A
【分析】1、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植物体内有两种运输管道,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由下向上;筛管运输有机物,由上向下。
2、环剥树皮会切断筛管,导致有机物运输受阻,在环剥处上方积累。
【详解】环剥切断了筛管,有机物不能向下运输,会在环剥处上方积累,所以能提高Ⅰ处(环剥处上方)果实的有机物含量,A正确。环剥技术切断的是筛管,影响有机物的运输,而不是导管,导管运输的是水和无机盐,B错误。由于筛管被切断,有机物在环剥处上方积累,所以环剥后形成的树瘤位于Ⅰ处(环剥处上方),而不是Ⅱ处,C错误。树瘤的形成是因为有机物在环剥处上方积累,与无机盐积累无关,D错误。
【知识点】植物的分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1.【答案】(1)单子叶__双子叶__裸子__蕨类__苔藓__(2)③__①__④__被子
【解析】(1)分析可知,A为单子叶植物、B为双子叶植物、C为裸子植物、D为蕨类植物、E为苔藓植物。(2)③水杉属于C裸子植物,①肾蕨属于D蕨类植物,④葫芦藓属于E苔藓植物,⑤玉米、⑥菜豆均属于被子植物。
【知识点】两栖动物、节肢动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2.【答案】(1)孢子__E、F、G__(2)B__果皮__(3)外骨骼__(4)鳃__肺
【解析】(1)A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B肾蕨属于蕨类植物,所以图中A、B属于孢子植物。E青蛙属于两栖动物、F狗属于哺乳动物、G家鸽属于鸟类,它们体内都具有脊椎骨,所以E、F、G 属于脊椎动物。(2)“箭茁脆甘欺雪菌,蕨芽珍嫩压春蔬”中描写的是蕨类植物,和图中的B所属类群一致。诗句“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中所描述的“松”是裸子植物,与图中C所属的被子植物相比,最大的不同是C种子外有果皮包被。(3)节肢动物的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所以,图中D是节肢动物,其适应陆地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体表有外骨骼,能防止水分散失。(4)各种动物的呼吸方式各不相同,图中E青蛙的幼体蝌蚪用鳃呼吸,图中G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是双重呼吸,即鸟类呼吸一次,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G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是肺。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综合专题、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3.【答案】(1)草→蝗虫→蜘蛛→鸟__(2)杨树、莲花(合理即可)__(3)孢子__(4)无__裸子__(5)不践踏草坪(合理即可)
【解析】(1)图中的食物链包括草→蝗虫→蜘蛛→鸟、草→蝗虫→鸟、草→鸟、树→鸟,其中最长的食物链为草→蝗虫→蜘蛛→鸟。(2)被子植物有杨树、莲花、枣树等。(3)植物根据是否依靠种子繁殖后代可以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苔藓植物属于孢子植物。(4)柳树和松树都有种子,都用种子繁殖后代,属于种子植物。柳树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着,能形成果实,属于被子植物,而松树的种子外无果皮包被,不能形成果实,属于裸子植物。(5)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前往植物园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作为一名游客,应自觉保护环境,如不践踏草坪、不摘花折树等。
【知识点】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探究过程、花的结构和分类
24.【答案】(1)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__胚__(2)蜡烛熄灭__植物体在黑暗环境中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使塑料袋内的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__(3)雄蕊和雌蕊(或花蕊)__1__柱头__筛管__(4)3__胚珠
【解析】(1)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为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胚是种子的主要结构,是新植物的幼体,幼苗是由种子结构中的胚发育成的。(2)由于植物体在黑暗环境中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使塑料袋内的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所以将燃烧的小蜡烛放入瓶中,蜡烛会熄灭。(3)雄蕊的花药中有花粉,花粉中含有精子,雌蕊的子房中有胚珠,胚珠中含有卵细胞,雄蕊和雌蕊(合称花蕊)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具有直接关系,是一朵花的主要结构。绿色开花植物要形成果实和种子,必须经过传粉和受精两个过程,传粉是指雄蕊花药中的成熟花粉粒传送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为了收获更多的番茄,晓艾轻摇植株,使番茄花的花粉落在1柱头上,提高受精率。筛管是植物体中由上而下输导有机物的管道,因此叶片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到果实。(4)受精完成后,雌蕊的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所以,晓艾品尝果实时,发现里面有许多种子,它们是由花的3胚珠发育来的。
【易错警示】蜡烛熄灭这一现象只能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不能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知识点】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的过程
25.【答案】(1)①子叶 胚根 ②温度 ③受精 胚珠 (2)可以增加照明装置,为拟南芥的生长提供光照(合理即可)
【详解】(1)①由题图甲可以看出,拟南芥属于双子叶植物,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子叶中,故种子萌发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子叶;种子萌发时,会吸收水分,子叶内的营养物质逐步分解,转化为可以被细胞吸收利用的物质,输送到胚轴、胚根和胚芽;胚根生长最快,首先突破种皮向地生长,并发育成根。②根据题图乙资料分析可知,拟南芥种子打破休眠后,萌发的条件包括: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③自然状态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需要经过传粉和受精,受精后的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因此,拟南芥种子萌发后4~6周就可以开花了,再经历传粉、受精过程后结实,拟南芥种子是由花中胚珠发育而成的。(2)拟南芥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的环境条件包括水分、温度、光照、二氧化碳等,该设计中已经具有二氧化碳供气单元、气体净化单元,因此,还需要增加的装置及其功能是照明装置,为拟南芥的生长提供光照;水回收装置,解决培养箱内拟南芥水分的循环利用;控温装置,为拟南芥的生长提供适宜的温度等。
【知识点】【科学方法】对照实验、【科学方法】设置重复组、测定种子发芽率、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6.【答案】
(1)过期感冒灵颗粒溶液浓度;1号
(2)向2、3、4、5号培养皿分别加入等量的A、B、C、D四种浓度的过期感冒灵颗粒溶液
(3)
(4)抑制
(5)多次##重复
【分析】种子的萌发的外界条件为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
【详解】
(1)
该实验的变量是过期感冒灵颗粒溶液浓度。其中1号加入的是清水,起对照作用。
(2)
在步骤③中,向1号培养皿加入适量清水,向2、3、4、5号培养皿分别加入等量的A、B、C、D四种浓度的过期感冒灵颗粒溶液,将5个组同时放置于25℃环境恒温培养。
(3)
4号和5号组培养皿中的种子发芽率30%和10%,因此根据在坐标图内完善4、5组实验结果的柱形图,如图所示:
(4)
据表中数据可见:用少许过期感冒清热颗粒溶液培养的种子的萌发数量少于用清水培养的种子的萌发数量,并且过期感冒灵颗粒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稻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越强。
(5)
种子数量太少,会有偶然性,实验误差较大,实验结果不能说明一般性,所用种子的数量要多。实验中除了每组选用20粒而不是1粒种子外,还应该在相同条件下进行重复实验,可以避免偶然性。
【知识点】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27.【答案】
(1)消耗叶片中的淀粉
(2)对照
(3)B
(4)未遮光 淀粉
(5)光
【分析】
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光照→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
【详解】
(1)暗处理:将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就说明了,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
(2)部分遮光: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是为了设置对照,此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目的是探究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否都能制造淀粉。
(3)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题图中B装置正确,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
(4)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发生的变化,被黑纸片遮盖的部分没有变蓝色,未遮光部分变成蓝色,淀粉遇碘变蓝色,这说明含有淀粉,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5)本实验的现象是:被黑纸片遮盖的部分没有变蓝色,未遮光部分变成蓝色,淀粉遇碘变蓝色,这说明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知识点】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探究过程
28.【答案】(1)对照
(2)酒精
(3)越多 复燃
(4)呼吸作用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3)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详解】(1)图甲是用黑纸片把叶片一部分的上、下两面遮盖起来,遮光和见光部分形成,以光为变量的对照实验。
(2)酒精可以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为了使叶片脱色,①烧杯中装的液体是酒精。
(3)图丙中白炽灯提供光让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白炽灯的距离越近,一定程度上光照强度越强,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多,气泡数目就越多,如果将带火星的卫生香放入试管内,氧气有助燃的作用,就会观察到卫生香复燃的现象。
(4)若图丁瓶中换成煮熟的种子,观察不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是因为煮熟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
【知识点】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29.【答案】(1)呼吸 形成对照
(2)叶绿素 黄白
(3)碘液 淀粉 二氧化碳 光
(4)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 延长光照时间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
图1中,叶片乙的遮光部分与见光部分以光为变量形成对照实验;叶片甲与丙以二氧化碳为变量形成对照实验。
图2中,步骤a是脱色、步骤b是漂洗、步骤c是滴加碘液观察现象。
【详解】(1)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叶片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如淀粉),若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将实验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通过呼吸作用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消耗,以排除原来贮存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
如图1所示,用黑卡纸对叶片乙做局部遮光处理;目的是形成对照实验,以验证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
(2)图2中步骤a: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至叶片变成黄白色,这样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
(3)①淀粉遇碘变蓝色,这是淀粉的特性;用清水漂洗叶片后滴加碘液,观察到叶片见光部分变成蓝色,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淀粉。
②实验结果显示:
叶片甲:变蓝色,说明发生了光合作用,生成了淀粉。
叶片乙:见光部分变蓝色,遮光部分不变蓝色,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
叶片丙:不变蓝色,说明没有发生光合作用,因为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了。
因此,由叶片甲和叶片丙的实验结果分析得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由叶片乙的见光部分与遮光部分的实验结果分析得出: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4)根据实验结果,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从叶片甲和叶片丙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叶片甲在正常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变蓝色),而叶片丙由于被固体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没有产生淀粉(不变蓝色)。这表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以促进光合作用,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延长光照时间:从叶片乙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叶片乙的见光部分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变蓝色),而遮光部分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没有产生淀粉(不变蓝色)。这表明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之一,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增加光合作用的时间,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知识点】花的结构和分类、茎的基本结构及功能、遗传变异在育种方面的应用
30.【答案】(1) 光合 筛管
(2) 雌蕊 卵细胞
(3) 长日照和高温 基因和环境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片。
【详解】(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
(2)据材料可知,袁隆平院士首先发明的两系法杂交技术,其中雄性不育株,即花蕊中没有花粉或者花粉不育,但雌蕊发育正常,可知其在杂交的过程中提供的生殖细胞是卵细胞。
(3)据资料可知,光温敏雄性不育株其生育能力是随着光和温度而变化,图中①的条件应该是长日照和高温下。因此,雄性不育这一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