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机械运动 测试卷1(含解析)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机械运动 测试卷1(含解析)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8-16 07:4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 测试卷1
一、选择题
1.下列长度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
B.
C.
D.
2.四次测量课桌的宽度,结果分别为48.17cm,45.15cm,48.15cm,48.15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 B. C. D.
3.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同时从起点沿直线向东行驶到达终点,如图记录了两车在此路程内的运动时间,在记录的这段时间内,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车一定是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
B.乙车一定是向东做减速直线运动
C.甲、乙两车从起点到终点的平均速度一定相等
D.甲车16s内的平均速度与乙车前4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4.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东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4m/s
B.2~4s内,乙处于静止状态
C.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D.前2s内,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
5.奥运田径男子100米决赛中,参赛运动员以9秒98的成绩,勇夺第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员相对于他后面的运动员是静止的
B.现场观众和裁判判断运动员运动快慢的方式一定相同
C.整个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D.运动员的平均速度大约为10m/s
6.甲、乙两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甲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B.甲车4s运动了16m
C.乙车4s运动了6m
D.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后运动
7.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斜面AC的长度为120cm,B点是斜面AC的中点。实验时,松手后,小车依次通过A(停表每格为1s)如图所示。在小车下滑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15m/s
B.为了便于计时,应将木块向左端移动
C.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在BC段的平均速度
D.如果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在计算BC段的平均速度时结果将偏大
8.在某校举办的机器人模拟救援比赛中,甲、乙两机器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直线匀速运动到10m远的目的地,它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速度大小为4m/s B.乙的速度大小为2m/s
C.甲的运动时间比乙多1s D.甲的运动时间比乙少2s
9.对物理量的估测,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好物理的基本功之一.下列估测数据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上课铃声的长度约5min B.课桌的高度约80cm
C.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 D.上一节课的时间为500s
10.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向东运动的图像,从0时刻开始计时,则关于它们的运动情况,描述正确的是(  )
A.甲、乙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
B.2s后,如果以乙为参照物,甲是向东运动
C.前4s甲运动的平均速度是2.5m/s
D.甲比乙先出发2s,乙运动2s时与甲相遇
11.小林爸爸驾车通过一个隧道时,看到路边限速牌如图甲所示,汽车速度表上指针的位置恒定如图乙所示,整车通过隧道用时6分钟,不计车身长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汽车做加速运动 B.隧道内汽车最高限速60m/s
C.汽车已经超速 D.隧道长度为4km
12. 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物体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甲是静止的
B.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C.整个过程中, 若以甲为参照物, 乙是运动的
D., 乙车运动的路程为
二、填空题
13.”频闪照相”常用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右图是某小球运动时每隔0.1 s的频闪照片,A、B、C是小球运动过程中连续的三个位置由图可知小球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通过的路程是   cm,此过程中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cm/s.
14.如图所示,如图甲所示,铅笔长为   cm。如图乙所示的秒表示数为   s。
15.2024年8月3日,郑钦文夺得巴黎奥运会女单冠军,这也是中国运动员史上首块奥运网球单打项目金牌。比赛中,郑钦文凭借优秀的发球多次得分,以看台上观众为参照物,发出去的网球是   的,郑钦文的发球速度可达180km/h,而陆地上跑得最快的猎豹1s可跑40m,   更快(选填字母:A.郑钦文的发球速度,B.猎豹)。
16.如图甲所示,放在粗糙程度不变的水平地面上的物体,用方向不变的力F向右拉物体,拉力F的大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物体的运动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丙所示,则在t=5 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   N;2-4s内物体所受合力为   N。
17.在平直的公路上,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向南行驶,如下图所示记录了两辆汽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的情况,其中    (填“甲”或“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前30 s的平均速度是    km/h.
三、作图题
18.乘“水上巴士”游船,领略壶山兰水画卷之美。甲、乙两艘游船从北大码头到白塘科第坊码头匀速航行分别用时0.8h和1.1h,此线路长8.8km。请在图中分别画出甲、乙两艘游船在此航程中的s﹣t和v﹣t的对应图像。
四、实验探究题
19.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是   ;
(2)图中AB段的距离为   cm;
(3)分析实验记录的数据可知:小车在BC段的速度为   m/s;
(4)如图所示,下列坐标图像中能准确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________。
A. B.
C. D.
20.小明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物体从斜面上滑下过程中速度的变化。
(1)实验中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是为了便于测量   。
(2)段距离为,B为中点,测得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的时间为,从A点运动到C点的时间为,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判断   。(选填“>”、“<”、“=”)
(3)为使测量更准确、数据更直观,用位置传感器进行实验,得到的图像与图乙中   相似。
(4)撤掉金属片,让小车从A点自由滑下,发现小车在水平木板上滑行一段距离停止,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在木板上铺上薄玻璃板,让小车仍从A点自由滑下,发现小车在玻璃面上滑行距离更   ,由此推理:若小车运动时不受阻力,它将做   运动。
五、综合题
21.(1)小明用塑料卷尺测一张桌子的长度,他测了五次,这是为了   。五次测量记录分别是:75.1cm、75.2cm、75.1cm、77.2cm、75.3cm,这一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
(2)小明还想测量无锡地铁的运行速度。他测的地铁从堰桥站出发到达锡北运河站时间为2min,在手机中用百度地图截取了一段地图(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得地图上两站间的距离为   cm,若地图上1cm等于实际1km,则地铁在两站之间的平均速度为   km/h。
(3)如图是测量时间的工具叫停表,它的示数是   s。
六、计算题
22.如图所示,某款机器人重800N,在某次测试中,该机器人先用100N的力在2s内将箱子匀速抬高1m,随后托着箱子在水平地面上以恒定速度运动20s,前进30m,已知该机器人受到的阻力为其对地面压力的0.05倍,求:
(1)机器人对箱子做的功;
(2)机器人在水平地面上运动时牵引力做功的功率。
23.图所示是一辆小车沿直线行驶的路程—时间图象。请你根据图像计算:
(1)小车的速度v;
(2)若小车行驶速度不变,它行驶1.5min通过的路程s'。
24.下图记录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的情况,此过程中小明一直站在200m处等着过马路。
(1)在图像对应描点,分别画出汽车和小明在40s内的图线;
(2)计算前20s内汽车的速度。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2.【答案】B
3.【答案】D
【解析】【解答】A.图中,甲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但不能确定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相同的路程,故A错误;
B.乙车通过相等的路程需要的时间变短,则速度越来越大,是加速运动,不是减速运动,故B错误;
C.甲、乙两车从起点到终点的路程相等,但甲的时间大于乙的时间,故甲的平均速度小于乙的平均速度,故C错误;
D.甲车在16s内的平均速度为:,
乙车在前4s内的平均速度为:,甲车16s内的平均速度与乙车前4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物体运动时,任意相同时间的速度相等,是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相同的路程,时间越短,速度越大;根据,计算速度。
4.【答案】B
5.【答案】D
【解析】【解答】A.赛跑时,运动员相对于地面有位置变化,运动员是运动的,A不符合题意;
B.观众判断快慢是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裁判判断快慢是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B不符合题意;
C.赛跑比赛中,运动员的速度会改变,不是匀速直线运动,C不符合题意;
D.根据路程和时间,计算速度约,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运动速度改变时,不能匀速运动;根据,可以计算速度的大小。
6.【答案】B
【解析】【解答】A.根据s-t图像,甲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根据路程和对应的时间,计算甲车的速度
甲车4s运动的距离:s甲'=v甲t甲'=4m/s×4s=16m,故B正确;
C.在v-t图中,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匀速直线运动,乙的速度v乙=6m/s,4s运动的距离
s乙'=v乙t乙'=6m/s×4s=24m,故C错误;
D.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同方向运动,乙车的速度大于甲车的速度,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前运动,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时,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计算速度,利用s=vt计算路程;速度不随时间变化,是匀速直线运动;以较慢的物体为参照物,运动快的物体向前运动。
7.【答案】D
【解析】【解答】A.小车通过全程的路程120cm的时间为8s,根据速度公式可计算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故A错误;
B.为了便于计时,应将木块向右端移动,使斜面的坡度变小,故B错误;
C.BC段的路程是60cm,BC段的时间是2s,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通过全程的速度0.15m/s,所以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小于在BC段的平均速度,故C错误;
D.如果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使得BC段的时间偏小,由可知BC段的平均速度测量值偏大,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s/t计算求解,所用的工具为刻度尺和停表,为了使测量的数据更加准确,应该测量小车运动时间,所以选择较缓的斜坡;
2、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s/t计算求解,所用的工具为刻度尺和停表,为了使测量的数据更加准确,应该测量小车运动时间,所以选择较缓的斜坡。
8.【答案】B
9.【答案】B
【解析】【解答】解:
A、中小学课间活动一般是10min,上课铃声长度在10s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左右.故B符合实际;
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 m/s≈1.1m/s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中小学一节课的时间一般在40min到50min之间.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10.【答案】D
【解析】【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甲从距原点6m处出发,而乙从原点0出发,故A错误;
B.根据图片可知,2~4s两者做匀速直线运动,且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2s后,如果以乙为参照物,甲向西运动,故B错误;
C.根据图片可知,前4s甲车的路程为s甲=10m-6m=4m,前4s甲车运动的速度,
故C错误;
D. 根据图片可知, 甲从0s开始运动,乙从2s后开始运动,则甲先出发,在第4s时两人相遇,在乙运动2s后两物体相遇,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 在s-t图象中,倾斜的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斜率等于速度;由图可以直接读出出发点的位置和时刻;路程等于纵坐标的变化量,平均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之比。
11.【答案】D
12.【答案】C
【解析】【解答】A.根据图像,甲的速度保持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A不符合题意;
B.乙的速度随时间增加而变大,做加速直线运动,B不符合题意;
C.整个过程中,甲乙速度不同,若以甲为参照物,乙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C符合题意;
D.在20s时,乙的速度增大到5m/s,0~20s,乙车运动的路程小于100m,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速度随时间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增大,是加速运动;物体间,有位置变化,是相对运动的。
13.【答案】3.83;19.15
【解析】【解答】(1)根据刻度尺的测量原理可知, 小球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通过的路程约为3.83cm;(2)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可知,此过程中小球的平均速度为。
【分析】小球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通过的路程根据刻度尺的测量原理即可得知,需要注意的是刻度尺的读数需要估读,小球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时间间隔为0.2s,结合速度的计算公式即可求解。
14.【答案】5.35;336
【解析】【解答】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根据铅笔对应的位置,则铅笔的长度为7.35cm-2.00cm=5.35cm;
图乙中,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则分度值为0.5min,指针在5后过半格,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分度值为0.1s,分针过了中间的小格,则秒针读数超30,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6s,即秒表的读数为5×60s+36s=336s。故第1空填:5.35;第2空填:336。
【分析】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根据秒表分钟指针和秒钟指针的位置,测量时间。
15.【答案】运动;A
16.【答案】4;2
【解析】【解答】由v-t图象可知,在4~6s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f与拉力F是一对平衡力;由F-t图象可知,在4~6s内的拉力F=4N,由二力平衡条件可知,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f=F=4N,所以在t=5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4N;
由v-t图象可知,在2~4s内物体做加速运动,由于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均不变,所以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不变,仍然为4N,由F-t图象可知,在2~4s内的拉力F'=6N,因拉力与摩擦力的方向相反,所以2-4s内物体所受的合力为:
F合=F'-f=6N-4N=2N。
故答案为:4;2。
【分析】(1) 根据v-t图象分析物体在不同时间段的运动情况,根据F-t图象可知物体在不同时刻所受到的拉力大小,结合二力平衡条件求出物体在t=5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2)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无关,结合二力合成的方法计算2-4s内物体受到的合力。
(3)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方向相同时,合力大小F合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与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时,合力大小F合等于这的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与这两个力中较大力的方向相同。
17.【答案】甲;90
【解析】【解答】由图象可知,甲车在相等时间内通过路程相等,则甲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越来越大,做加速运动;
由图象可知,乙车前30s通过的路程s=750m,则乙车的平均速度:
【分析】(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相等;
(2)根据计算乙车的平均速度。
18.【答案】
【解析】【解答】 据题可知,船只的运动距离为8.8km,甲、乙两艘游船的运动时间为0.8h,1.1h,根据速度公式可知;,据此作图
【分析】根据速度的公式计算分析,速度公式为v=s/t,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如已知速度时间求解路程,或者已知路程和时间求解速度,题目中甲乙在0.8h 1.1h通过的距离为8.8km,计算甲乙的速度。
19.【答案】(1)
(2)40.0
(3)0.4
(4)B
【解析】【解答】(1)该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用停表测出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速度,所以该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是。故答案为:。
(2)由题可知,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AB段的距离为sAB=80.0cm-40.0cm=40.0cm。
故答案为:40.0。
(3)由图可知,小车在BC段的路程为s=40.0cm=0.4m,在BC段所用的时间为t=1s,则小车在BC段的速度。
故答案为:0.4。
(4)分析实验数据,AB段和BC段路程相等,小车在AB段所用的时间大于BC段所用的时间,则小车在AB段的速度小于在BC段的速度,即小车在斜面上下滑时做加速运动,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实验原理。
(2)根据刻度尺的使用方法读出长度。
(3)根据公式计算出来速度。
(4) 由图读出BC段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即可知道小车的运动状态。
(1)根据公式可知,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用停表测出时间,就可以计算出小车运动的速度,所以该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是。
(2)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AB段的距离为
sAB=80.0cm-40.0cm=40.0cm
(3)由图可知,BC段的路程为
s=40.0cm=0.4m
小车在BC段所用的时间为t=1s,则小车在BC段的速度为
(4)分析实验数据,AB段和BC段路程相等,小车在AB段所用的时间大于BC段所用的时间,则小车在AB段的速度小于在BC段的速度,即小车在斜面上下滑时做加速运动。
A.图像表示物体做匀速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图像表示物体做加速运动,故B符合题意;
C.图像表示物体做匀速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图像表示物体静止,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答案】(1)小车运动的时间
(2)<
(3)C
(4)运动状态;远;匀速直线
【解析】【解答】 (1)在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倾角适当小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测量时间;
(2)由题可知,小车在BC段运动的路程为sAC=40.0cm,
小车在BC段运动的时间为tBC=tAC-tAB=2s-1.4s=0.6s,
小车在AB段运动的平均速度,
小车在B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
故vAB<vBC;
(3)小车在斜面上做加速运动,可以判断图象C为其v-t图象;
故选C。
(4)小车在水平木板上滑行一段距离停止,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接触面越光滑,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越小,故小车在玻璃面上滑行距离更远;本实验中,如果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时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速度不会减小,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 (1)为便于测量时间,可以使斜面的倾角适当小一些;
(2)根据B点和C点对应的刻度数值之差得到BC段的路程,用全程时间减去AB段时间得到BC段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得到B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
(3)小车在斜面上下滑,运动速度越来越快,是加速运动;
(4)接触面越粗糙,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越大;
(5)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6)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不受力,将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1.【答案】求平均值,减小误差;75.2cm;2.00;60;337.5
【解析】【解答】(1)小明用塑料卷尺测一张桌子的长度,他不怕麻烦测了五次,这是为了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测量结果中,77.2cm差别最大,为错误数据,应去掉,则物体的长度为:
(2)刻度尺分度值为1mm,读数为2.00cm,故用刻度尺测得地图上两站间的距离为2.00cm;
若地图上1cm等于实际1km,则地铁在两站之间的距离为2km,地铁在两站之间的平均速度为:

(3)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5min和6min之间偏向6min一侧,读为5min;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读为37.5s,所有停表读数为。
【分析】(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观察数据,去掉差别较大的错误数据,再求平均值;
(2)认清刻度尺的分度值再读数;
根据求速度;
(3)认清各表盘的分度值,先读分钟盘再读秒钟盘。
22.【答案】(1)解:机器人对箱子做的功为;
(2)解:用100牛的力将箱子匀速向上抬高,此时箱子箱子受到的重力和向上的提力是一对平衡力吗,即二者大小相等,
则箱子所受的重力为;
机器人在水平地面上运动时对地面的压力为;
机器人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受到的牵引力与阻力是一对平衡力,
则牵引力为;
已知机器人在水平地面上以恒定速度运动20s,前进30m,
则水平方向的速度为;
机器人在水平地面上运动时牵引力做功的功率为。
【解析】【分析】 (1)根据W=Fs得到机器人对箱子做的功;
(2)根据机器人受到的阻力始终为其重力的0.05倍求出机器人受到的阻力,根据二力平衡条件求出机器人的牵引力,根据得到机器人在水平地面上运动时牵引力做功的功率。
(1)机器人对箱子施加的力是竖直向上的,将箱子匀速抬高1m,因此在竖直方向上对箱子做功,则机器人对箱子做的功为
(2)用100牛的力将箱子匀速向上抬高,此时箱子处于平衡状态,箱子受到的重力和向上的提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则箱子所受的重力为
机器人在水平地面上运动时对地面的压力为
机器人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受到的牵引力与阻力是一对平衡力,则牵引力为
已知机器人在水平地面上以恒定速度运动20s,前进30m,则水平方向的速度为
机器人在水平地面上运动时牵引力做功的功率为
23.【答案】(1)解: 根据图象可知,当t=60s时,s=30m。则由速度的计算公式可得小车运动的速度为
答:小车的速度为;
(2)解:根据题意,由速度的计算公式可得小车运动的路程为
答:若小车行驶速度不变,它行驶1.5min通过的路程为。
【解析】【分析】(1) 图所示是一辆小车沿直线行驶的路程—时间图象 ,由图象是路程—时间图象,由速度的计算公式。 可知,当t=60s时,s=30m。可得小车运动的速度为 。
(2) 若小车行驶速度不变,它行驶1.5min通过的路程s' ,可知小车匀速运动,根据 计算公式可得小车运动的路程为 。
24.【答案】【解答】解:(1)由于小明一直站在200m处,则小明的s不随t的增加而增加,根据描点作图得出汽车的图线,汽车和小明在40s内的图线如下图所示
(2)由题可知,前20s内汽车的路程为400m,则前20s内汽车的速度为
答:(1)见解析;
(2)前20s内汽车的速度为20m/s。
【解析】【分析】(1) 小明一直站在200m处等着过马路,速度为0,据此作图;
2)汽车在40s内运动距离为800m,根据v=s/t计算汽车的速度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