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1.白鹭》教学设计
课时 第1课时 执教者 春花 执教时间 2025.09.02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一花一鸟总关情”的主题展开,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本课作为单元首篇精读课文,郭沫若有篇状物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 《白鹭》以诗意的语言、精准的描摹,从颜色、身段、觅食、栖息、飞行等多个角度,展现了白鹭平凡外表下的独特韵味与超凡脱俗的美。作者将对白鹭的欣赏与赞美之情,融入对白鹭形象的刻画之中,并最终将其升华为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第二课时应在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脉络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探究写法,为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了解课文大意,知道作者从多个方面描写白鹭,初步感受到白鹭的美。掌握了本课生字词。 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能够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但对于如何深入体会精妙词句的表达效果,如何具体理解“借物抒情”的手法,以及感悟“平凡中蕴含非凡之美”的哲理,仍存在一定困难。 学生对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感兴趣。难点在于:(1)深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及其营造的意境美;(2)理解作者为何说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3)初步领悟作者借白鹭这一平凡事物所抒发的独特情感与审美情趣。
三、教学目标
语言品析: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如何用诗意的语言描绘白鹭之美(重点)。 情感体悟:深入理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的深刻含义,感受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赞美(难点)。 写法迁移:学习“抓特点+巧比喻+融情感”的状物写作方法,尝试口头仿写。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析描写白鹭外形的精准语言及三幅动态画面的意境美。 难点:理解“白鹭是诗”的象征意义,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40分钟)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情境导入,回顾画面(3分钟) 1.播放白鹭捕鱼、栖息的动态视频片段,配乐朗诵课文首段:“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2.提问回顾:“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哪三幅白鹭生活图?”(板书:水田钓鱼、枝头独立、黄昏低飞) 观看视频,齐读首句,快速回答三幅图名称。 生:水田钓鱼、枝头独立、黄昏低飞 视听结合唤醒记忆,聚焦核心句,为精读做铺垫。
(二) 精读文本,品析“诗语”(20分钟) 活动一:品“精巧”之外形(2-5) 1.引导关注对比手法:“作者为何写白鹤、朱鹭太‘大’?删去对比句再读,有何不同?” 2.聚焦关键短语:“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 提问:这句话像在形容什么?(工艺品) 活动二:悟“动态”之诗境(6-8) “水田钓鱼图”: (1)提问:“钓”字可否换成“站”?想象白鹭为何像“嵌在玻璃框里的画”? (2)引导关注“悠然”“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设计的”中的拟人化。 2.“树顶望哨图”: 角色扮演:“若你是白鹭,独立小树绝顶时在看什么?心情如何?” 3.“黄昏低飞图”: 对比朗读:删去“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再品,感受“画龙点睛”之笔。 小组讨论对比作用,反复朗读短语,体会用词精准与节奏韵律。 换词对比读,想象画面并描述,角色代入谈感受,圈画拟人化词句。 通过删减对比,体会反衬手法;品析排比句式,感受语言如诗的工整美。 从从“炼字”到“悟境”,理解动态画面中的生命情态,突破“诗化语言”难点。
(三) 升华主旨,解“诗”之谜(10分钟) 1.核心问题:
“白鹭不会唱歌、不华丽,作者为何说它是‘诗’?诗和散文有什么共通之处?” 2.链接背景:
简述郭沫若创作时的社会背景(战乱中追求纯净之美),深化对“平凡中见诗意”的理解。 结合文本与生活经验讨论(如:诗=简洁+意境+情感),理解“平凡之美即诗意”。 由物及理,领悟散文“托物言志”内核,培养审美价值观。
(四) 写法迁移,口语仿写(5分钟) 1.总结写法:抓特点(色形态) + 巧比喻(如诗如画) + 融情感(悠然之爱)。 2.创设情境:“请选择一种常见鸟(麻雀/燕子),用1-2句话口头赞美它的诗意。” → 范例:“麻雀蹦跳在院落间,是冬日里跃动的逗号。” 师:“白鹭之形如诗工巧,白鹭之动如诗灵动,白鹭之神如诗永恒——这便是平凡生命的诗意。 观察教师展示的鸟类图片,快速构思并分享句子。 从输入到输出,训练“由物及情”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五)作业布置 基础题:摘抄文中比喻句、拟人句各2处,批注赏析(如:“钓”字的妙处)。 拓展题:仿写小练笔《______是一首_______的诗》(提示:落叶、萤火虫、老街路灯等)。
七、板书设计
白鹭——精巧的诗 ↗ 形之美:对比、排比(如工艺品) → 动之韵:水田钓鱼(悠然) 枝头独立(孤傲) 黄昏低飞(清澄) ↘ 神之诗:平凡中的永恒诗意
设计说明:
以“诗”为线索贯穿三环节:品诗语→悟诗境→解诗魂; 紧扣语文要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实现读写结合; 从“审美鉴赏”到“生命启迪”,落实立德树人的学科育人目标。
八、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动态视频与配乐朗诵有效创设诗境,学生能迅速进入品读状态。 “换字对比法”和“角色扮演”激活思维,对“钓”“望哨”等词的品析深入。 改进方向: 部分学生对“诗化语言”的象征意义理解较浅,需补充更多具象化类比(如水墨画留白)。 口头仿写环节时间稍紧,可改为小组接力完成,增加参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