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地理学科
人教新版八上地理 情境好题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一)
山脉是地形的骨架、通行的阻碍、河流的源头、风沙的屏障……图左为太行山脉及周边地区简图,图右为军都陉沿线地区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太行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之一,将其两侧的地形区和地势阶梯填在①—④处。
陉(xíng),是指狭窄的通道。穿越太行山脉的八条通道被称为“太行八陉”,军都陉是其中最北的一条,古代商道和现代交通线路的修建均以此为重要依托。
(2)图中军都陉主要沿 (地形部位)延伸,沿线甲地的海拔为 ,甲、乙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为 ,军都陉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有 。
三十多年来,太行山区的森林覆盖率由13.1%提升到30%,太行山脉的生态环境效益日益凸显。
(3)简要说明太行山脉对京津冀地区发挥的
生态环境效益。
(1)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第二阶梯 第三阶梯
(2)山谷 300米 300米 促进人员和物资流通,带动经济发展;降低交通线路修建难
度
(3)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
【解析】本题考查北方地区太行山脉附近的地理特征。(1)读图可知,太行山脉西侧是山西省,地形区是黄土高原,位于地势的第二阶梯;东侧是河北省,地形区是华北平原,位于地势的第三阶梯。(2)结合地形图分析,军都陉所在地区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地形部位是山谷;沿线甲地的海拔是300米;乙地的海拔是600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300米。结合文字材料内容分析,军都陉是古代商道和现代交通线路经过地区,能够促进人员和物资流通,带动经济发展;该地海拔较低,地势起伏较小,降低了交通线路修建难度。(3)随着太行山脉植被覆盖率的提高,森林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的作用,改善了京津
冀地区的生态环境。
(二)
川藏铁路是继青藏铁路之后的第二条进藏“天路”,全线桥隧比
(桥梁和隧道占总里程的比例)高达81%,被称为“最难修建的铁路”。下图为“川藏铁路沿线示意图”,据此回答26~27题。
26.川藏铁路雅安到林芝段沿线修建众多高架桥和隧道,其最主要目的是( )
A.便于欣赏沿途风光
B.增强“过山车”刺激性
C.减缓线路的起伏程度
D.尽量避免惊扰野生动物
27.川藏铁路林芝到拉萨段沿途( )
A.山顶积雪,光照充足
B.雨林密布,湖泊众多
C.黑土广布,盛产青稞
D.地势平坦,一望无际
26. C【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交通线路建设的因素。 读图可知,川藏铁路雅安到林芝段穿越我国横断山区,该地区山高谷深,地形崎岖,修建高架桥和隧道可以减缓铁路线的起伏程度,有利于火车的通行安全。
27.A【解析】本题考查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川藏铁路林芝到拉萨段经过青藏高原,该地为高原
山地气候,海拔高,山顶有积雪,降水少,光照充足;
该地区气候寒冷,无雨林分布;黑土为我国东北地区典型的土壤;高原地区冰川广布、雪山连绵、地形崎岖。
(三)
气温是重要的气候要素,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图为我国东部各地1月、7月平均气温及气温年较差示意图。据此完成24~25题。
24.图中( )
A.M线表示各地1月平均气温变化
B.N线表示各地7月平均气温变化
C.纬度越低,气温年较差越小
D.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小
25.图中信息反映我国( )
A.季风气候显著
B.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小
C.降水量东南多,西北少
D.夏季南北气温差异小
24.C【解析】根据图中信息,M线表示的7月份气温,北半球的夏季,我国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等少数地区);N线则应为1月平均气温(南北温差大)。图中显示纬度越低,气温年较差越小;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
25.D 【解析】根据图中1月和7月的气温变化可知,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B错误,D正确;图中信息无法反映我国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量分布规律。
(四)
中国山水画常以自然景观为主要描绘对象。下图为我国宋代著名山水画《寒鸦图》(局部),描绘的是我国某地冬雪消融时的景象。据此完成14~16题。
14.画中景象除了描绘“群鸦寒塘”,还涉及到的地理要素有( )
A.山峦叠嶂 B.草木苍翠
C.雪霁严林 D.耕牛田舍
15.画中所描绘地区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最可能是( )
14.C【解析】本题考查《寒鸦图》涉及的地理要素。 读材料可知,寒鸦图描绘的是我国某地冬雪消融时的景象,表明此时为冬季或初春时节,从图看该地地势低平,无山峦及田舍,涉及的地理要素为雪霁严林。
15.A【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气候的分布。 结合所学可知,图中出现雪景、寒塘,可知其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其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A 为温带季风气候,B 为温带海洋性气候,C 为热带草原气候,D为地中海气候。
(五)
山西省甲县的 H 河流域积极发展蟠桃种植产业。阅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9分)
山西甲县气候资料 福建某地气候资料
(1)以下框图简要说明了H河流域蟠桃树
生长的有利自然条件。结合蟠桃树的生长习性,将框图中的A、B、C、D、E 补充完整。
(2)福建某地引种甲县H河流域的蟠桃树后,蟠桃树出现“水土不服”。结合蟠桃树的生长习性,从气候方面说明其原因。(2分)
(3)指出解决福建某地蟠桃树“水土不服”的农业科技措施。(2分)
27.(1)光照 大 低 夏 水源 (2)冬季福建气温比较高,不利于蟠桃树休眠(或蟠桃树不适应暖冬环境);生长期内福建降水量大且雨季长,不利于蟠桃树生长。 (3)改良品种;建设大棚,调温调湿;加强技术管理;引进设施避雨栽培模式。(或其他合理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气候与农业生产。(1)蟠桃树喜
光,夏季光照充足有利于其生长;山西甲县晴天多昼夜温差较大;冬季需低温休眠,低温满足其需求;从气候资料图可看出 H 河流域降水集中在夏季;河流沿岸水源充足方便灌溉。(2)由福建某地气候资料图可知,当地冬季气温较高,不能满足蟠桃树冬季低温休眠的需求;该地降水较多,与蟠桃树生长习性中耐旱怕涝的需求不符。(3)本题为开放性设问试题,根据蟠桃树生长习性作答即可。
(六)
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位于三省交界处,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在该镇西部,三省人民共居一条街道,街心建有“三省石”。如图为荆紫关镇位置示意图及“三省石”景观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9.荆紫关镇曾是丹江水运的重要码头。在丹江行船时,从上游顺流而下,有“三日过五县”之称,主要原因是该河段( )
A.水量稳定 B.汛期较短
C.结冰期长 D.流速较快
19.D【解析】本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对行船速度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行船从上游顺流而下,有“三日过五县”之称,说明该河段流速较快,船只行船速度也随之变快;行船速度与河流水量、汛期、结冰期无直接关系。
(七)
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南岸先民曾饱受洪涝灾害之苦,夏商时期开始开挖溇(lóu)港建设圩(wéi)田,曾经地广人稀的太湖流域,逐渐成为鱼米之乡。 湖州是目前唯一完整保存溇港圩田系统的地区,该系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下图为“太湖周边地区示意图”和“太湖溇港圩田系统示意图”。据此回答18~20题。
18.早期,太湖南岸洪涝灾害频繁的原因是( )
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
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③落差较大,水流湍急
④冻土广布,水分不易下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溇港圩田农业生产模式的优点,分析错误的是( )
A.堤坝挡水,堤上设闸排灌,可做到农田旱涝保收
B.开挖溇塘,可扩大太湖面积,提高太湖蓄洪能力
C.塘基种桑、圩田种稻、塘中养鱼,提高土地生产效率
D.桑叶喂蚕、蚕粪养鱼、塘泥肥田,形成良性生态模式
18.A【解析】本题考查早期太湖南岸洪涝灾害频繁的原因。太湖南岸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该地地势低平,落差小,水流缓慢,排水不畅,洪涝灾害频繁;位于亚热带,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没有冻土分布。
19.B【解析】本题考查溇港圩田农业生产模式的优
点。溇港圩田模式能用堤坝挡水,堤上设闸排灌,可做到农田旱涝保收;开挖溇塘,可在雨季将洪水排入太湖,旱季可引水灌溉,对太湖面积影响不大;塘基种桑、圩田种稻、塘中养鱼,提高土地生产效率;桑叶喂蚕、蚕粪养鱼、塘泥肥田,形成良性生态模式,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
20.C【解析】本题考查溇港圩田模式未来的发展与保护。当地发展丝绸纺织工业、家具制造产业,能提高经济收入,但是与保护遗产没有关系;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可促使当地对传统溇港圩田系统和农业生产模式加以保护和传承;家禽家畜养殖会污染当地的环境。
(八)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在其开发利用上应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下图为长江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18~20题。
18.长江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中,肩负着“一库净水北送、一江清水东流”重要使命的是( )
A.四川 B.湖南 C.湖北 D.上海
19.“一库净水北送”的主要目的是( )
A.缓解北方缺水状况
B.减轻南方洪涝灾害
C.提高北方河流航运能力
D.解决沿途河流污染问题
20.下列有利于“一江清水东流”的做法是( )
①加强上游水土保持工作
②加大中下游水污染治理
③扩大下游围湖造田面积
④加强沿线生态环境监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C【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以及长汉干流流经的重要行政区域。 结合所学可知,丹江口水库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汉江大致自西向东流,均位于湖北省,故湖北省肩负“一库净水北送、一江清水东流”的使命。
19.A【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目的。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输向缺水的华北地区,缓解了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20.B【解析】本题考查长江流域的水源保护措施。 “一江清水东流”的关键词是“清”,就是要保证水质的良好。因此在上游保持水土、中游地区加强水污染治理、加大沿线生态环境监测都有利于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扩大围湖造田面积会造成流域内土壤、水体的污染,还会造成湖泊调蓄洪水能力下降,不利于流域内生态环境保护和水体保护。
(九)
某中学地理社团组织地理爱好者以长江流域为载体进行跨学科主题探究活动。下图为长江流域图与河姆渡房屋复原图。
【赏音乐·学地理】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摘自《长江之歌》
(1)歌词生动描述了长江的发源地和归宿,“挽起高山大海”中的大海指的是 。
【鉴诗词·知地理】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摘自李白《早发白帝城》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摘自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2)《早发白帝城》形象描述了白帝城至江陵河段
大,水流湍急,船行速度非常快。
(3)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毛泽东诗词中的“高峡出平湖”已成现实,它就是我国著名的 水利枢纽。
【品历史·识地理】
距今10000年左右,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浙江河姆渡遗址中也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址。
——摘自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
——摘自《史记》
(4)以上材料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自古以来
就是我国的 之乡。
(5)河姆渡人房屋的特征反映了当时该地区
气候 (选填:干冷或湿热)。
(1)东海 (2)落差 (3)三峡 (4)鱼米 (5)湿热
【解析】本题考查长江流域不同河段的地理概况。
(1)长江最终注入东海。(2)“千里江陵一日还”反映了长江水流湍急,原因是所在河段位于我国地势
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行
船速度快。(3)长江巫山附近河段山高谷深,水流
湍急,随着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形成了“高峡出
平湖”的景观。(4)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种植历史
悠久,河湖密布,淡水渔业发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
的“鱼米之乡”。(5)河姆渡人房屋为高脚建筑,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门窗大利于通风散热,反映了当地气候湿热的特点。
(十)
《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于2023年4月1日起施行。该法是为了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安澜,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制定的法律。读图完成11~13题。
11.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该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B.资源减少
C.草地退化 D.水土流失
11.D
12.合理利用黄河水资源,依法应( )
A.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
B.加高加固沿河大堤
C.向外流域扩大供水量
D.加强大气环境监测
12.A
13.该法强调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下列反映黄河流域文化景观的是( )
A. B.
C. D.
13.B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地理学科
人教新版八上地理 情境好题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一)
山脉是地形的骨架、通行的阻碍、河流的源头、风沙的屏障……图左为太行山脉及周边地区简图,图右为军都陉沿线地区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太行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之一,将其两侧的地形区和地势阶梯填在①—④处。
陉(xíng),是指狭窄的通道。穿越太行山脉的八条通道被称为“太行八陉”,军都陉是其中最北的一条,古代商道和现代交通线路的修建均以此为重要依托。
(2)图中军都陉主要沿 (地形部位)延伸,沿线甲地的海拔为 ,甲、乙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为 ,军都陉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有 。
三十多年来,太行山区的森林覆盖率由13.1%提升到30%,太行山脉的生态环境效益日益凸显。
(3)简要说明太行山脉对京津冀地区发挥的
生态环境效益。
(二)
川藏铁路是继青藏铁路之后的第二条进藏“天路”,全线桥隧比
(桥梁和隧道占总里程的比例)高达81%,被称为“最难修建的铁路”。下图为“川藏铁路沿线示意图”,据此回答26~27题。
26.川藏铁路雅安到林芝段沿线修建众多高架桥和隧道,其最主要目的是( )
A.便于欣赏沿途风光
B.增强“过山车”刺激性
C.减缓线路的起伏程度
D.尽量避免惊扰野生动物
27.川藏铁路林芝到拉萨段沿途( )
A.山顶积雪,光照充足
B.雨林密布,湖泊众多
C.黑土广布,盛产青稞
D.地势平坦,一望无际
(三)
气温是重要的气候要素,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图为我国东部各地1月、7月平均气温及气温年较差示意图。据此完成24~25题。
24.图中( )
A.M线表示各地1月平均气温变化
B.N线表示各地7月平均气温变化
C.纬度越低,气温年较差越小
D.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小
25.图中信息反映我国( )
A.季风气候显著
B.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小
C.降水量东南多,西北少
D.夏季南北气温差异小
MN
(四)
中国山水画常以自然景观为主要描绘对象。下图为我国宋代著名山水画《寒鸦图》(局部),描绘的是我国某地冬雪消融时的景象。据此完成14~16题。
14.画中景象除了描绘“群鸦寒塘”,还涉及到的地理要素有( )
A.山峦叠嶂 B.草木苍翠
C.雪霁严林 D.耕牛田舍
15.画中所描绘地区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最可能是( )
(五)
山西省甲县的 H 河流域积极发展蟠桃种植产业。阅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9分)
山西甲县气候资料 福建某地气候资料
(1)以下框图简要说明了H河流域蟠桃树
生长的有利自然条件。结合蟠桃树的生长习性,将框图中的A、B、C、D、E 补充完整。
(2)福建某地引种甲县H河流域的蟠桃树后,蟠桃树出现“水土不服”。结合蟠桃树的生长习性,从气候方面说明其原因。(2分)
(3)指出解决福建某地蟠桃树“水土不服”的农业科技措施。(2分)
(六)
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位于三省交界处,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在该镇西部,三省人民共居一条街道,街心建有“三省石”。如图为荆紫关镇位置示意图及“三省石”景观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9.荆紫关镇曾是丹江水运的重要码头。在丹江行船时,从上游顺流而下,有“三日过五县”之称,主要原因是该河段( )
A.水量稳定 B.汛期较短
C.结冰期长 D.流速较快
(七)
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南岸先民曾饱受洪涝灾害之苦,夏商时期开始开挖溇(lóu)港建设圩(wéi)田,曾经地广人稀的太湖流域,逐渐成为鱼米之乡。 湖州是目前唯一完整保存溇港圩田系统的地区,该系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下图为“太湖周边地区示意图”和“太湖溇港圩田系统示意图”。据此回答18~20题。
18.早期,太湖南岸洪涝灾害频繁的原因是( )
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
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③落差较大,水流湍急
④冻土广布,水分不易下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溇港圩田农业生产模式的优点,分析错误的是( )
A.堤坝挡水,堤上设闸排灌,可做到农田旱涝保收
B.开挖溇塘,可扩大太湖面积,提高太湖蓄洪能力
C.塘基种桑、圩田种稻、塘中养鱼,提高土地生产效率
D.桑叶喂蚕、蚕粪养鱼、塘泥肥田,形成良性生态模式
(八)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在其开发利用上应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下图为长江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18~20题。
18.长江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中,肩负着“一库净水北送、一江清水东流”重要使命的是( )
A.四川 B.湖南 C.湖北 D.上海
19.“一库净水北送”的主要目的是( )
A.缓解北方缺水状况
B.减轻南方洪涝灾害
C.提高北方河流航运能力
D.解决沿途河流污染问题
20.下列有利于“一江清水东流”的做法是( )
①加强上游水土保持工作
②加大中下游水污染治理
③扩大下游围湖造田面积
④加强沿线生态环境监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九)
某中学地理社团组织地理爱好者以长江流域为载体进行跨学科主题探究活动。下图为长江流域图与河姆渡房屋复原图。
【赏音乐·学地理】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摘自《长江之歌》
(1)歌词生动描述了长江的发源地和归宿,“挽起高山大海”中的大海指的是 。
【鉴诗词·知地理】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摘自李白《早发白帝城》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摘自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2)《早发白帝城》形象描述了白帝城至江陵河段
大,水流湍急,船行速度非常快。
(3)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毛泽东诗词中的“高峡出平湖”已成现实,它就是我国著名的 水利枢纽。
【品历史·识地理】
距今10000年左右,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浙江河姆渡遗址中也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址。
——摘自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
——摘自《史记》
(4)以上材料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自古以来
就是我国的 之乡。
(5)河姆渡人房屋的特征反映了当时该地区
气候 (选填:干冷或湿热)。
(十)
《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于2023年4月1日起施行。该法是为了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安澜,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制定的法律。读图完成11~13题。
11.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该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B.资源减少
C.草地退化 D.水土流失
12.合理利用黄河水资源,依法应( )
A.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
B.加高加固沿河大堤
C.向外流域扩大供水量
D.加强大气环境监测
13.该法强调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下列反映黄河流域文化景观的是( )
A. B.
C. D.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