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5《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共4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5《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共4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8 15:1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识记作者、作品;
2.
有感情地背诵诗文;
3.
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教学重点:
领悟诗人寄寓的豪迈情感。
第一课时:《观沧海》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诗,它们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登山望海,赏花观鸟,咏春悲秋。我们学习这些诗歌时候要注意多朗读,朗读时要读准字音和节奏,现在先学习第一首《观沧海》
二、
检查预习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作者曹操,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为“三曹”。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2.从《观沧海》一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诗。(四言绝句)

、作者简介(将课本下面注释有的划起来)
四、写作背景(ppt展现)
这首诗作于汉献帝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族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五、诗歌朗读(朗读指导)
1.听录音,把生字词标记注音,注意朗读的节奏、情感的变化。
2.生字词注音之后,全班齐读。
六、疏通文意,解释关键字词
1.沧:苍苍茫茫,这里指广阔辽远,看不见边际的大海;
2.临:到达;
3.碣石山:地名,在今天的河北昌黎;
4.何:程度副词,多么;
5.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6.竦峙:高耸挺立。竦:高起;峙:挺立;
7.秋风萧瑟:秋风吹动草木发出的悲凉的声音。萧瑟: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
(让生回答,全班齐读)
译文:
向东来到碣石山,并来观赏这广阔无垠的大海。
海水起伏摇荡,山岛高高挺立。
岛上树木郁郁葱葱,百草丰美茂盛。
秋风瑟瑟吹来,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在海涛中运行。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在海涛中闪烁发亮。
真是好极了,用这首诗歌来表达我的感受吧

(全班齐读译文)
七、诗歌品析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第一句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内容都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第一句主要写了“观海的地点和目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景的?哪些是想象?
明确:全诗共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叙事,交代了观海地点和目的,直陈其事,“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涌起):描写了大海的景象和山岛景象。——实景
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全景,大海和山岛的景象;
(2)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句“山岛竦峙”展开的;
(3)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惊涛拍岸。
第三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 http: / / www.21cnjy.com ),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体现了作者的气概。——虚景。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八、诗意理解,写作特点
1.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九、复习总结
第二课时:《次北固山下》
教学用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观沧海》让我们感受到了曹操的豪迈情怀,现在我们一起去体会另一位诗人的浓浓乡思。
二、
预读检查
《全唐诗》、王湾、唐、五、律
三、
写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四、
听录音朗读(注意节奏)
(齐读全诗)
五、
诗句详解
漫漫的旅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前行。
潮水涨满之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江上早春,旧年未过,新年已到。
家信已经传达到了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帮我将家信捎回家乡。
(逐步引导生翻译,全班齐读原诗和译文)
六、
思考回答问题
1.诗中描写了什么时节的哪些景物?表现出什么特点?
2.从这首诗中你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句诗可以看出?
3.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七、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蕴含的哲理:
(1)红日驱走黑暗------乐观
向上
(2)春意驱走寒冷-----乐观
积极
(3)新旧事物更替------体现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八、
主旨
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中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齐读全诗
第三课时:《钱塘湖春行》
复习,检查背诵
1、抽查个别学生的背诵情况
2、《观沧海》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次北固山下》中写新旧事物必然交替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次北固山下》中点明诗人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
一、
解题
从题目《钱塘湖春行》中可以得出什么信息?(生答:时间、地点、事情)
明确:“钱塘湖”,即现在的杭州西湖;
“春行”,即春天出游,题目点明了地点、季节、内容。这是作者于早春骑马春游时写的一首七言律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时任杭州刺史。
二、作者我知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晚号香山居士。太原人,唐代大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现存诗歌近三千首,数量当推唐代诗人之冠。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长恨歌》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同学们感兴趣的可以课下去了解。
三、图片欣赏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都说天上有天堂,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间有苏杭,而杭州以其美丽的西湖山水著称于世,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著名诗篇。其中宋代大文豪苏轼留下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谓是千古绝唱了。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西湖的美景。
四、朗读
第一遍师范读,学生划出节奏;第二遍让学生大声朗读(注意“堤”的读音);补充完律诗的时候后让生再次朗读。
补充:律诗的相关知识
《钱塘湖春行》是一首七言律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共有8句,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第一联称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对偶、押韵)
例如本首诗歌《钱塘湖春行》中,第1句的“西”,第2句的“低”,第4句的“泥”,第6句的“蹄”,第8句的“堤”,都押“ī”韵。
五、疏通文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初:表时间,刚刚。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好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新燕:刚从南飞回来的燕子。暖树:向阳的树。)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青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乱花:纷繁的花。没:遮没,淹没。)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足:满足。)
PPT展示译文,让学生找出哪些需要重点注意的字词,翻译出来,请生回答。课文注释有的让生圈画标记,没有的补充在课本旁边。生齐读译文。
六、思考
1.找出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的词语:
初平: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
早莺、新燕:说明春季刚刚来临,最早出现的黄莺在争抢暖树,刚从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
渐欲:说明野花逐渐开放,还不到姹紫嫣红开遍大地的时候。
浅草:说明春草初生,仅能遮没马蹄而已。
2.举例说明本诗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几处早莺争暖树”和“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和“浅草才能没马蹄”
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
3.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哪句?
直抒胸臆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抒发了作者被景色陶醉,流连忘返的心情。
七、内容总结
全诗以“

”字为线索,从
孤山寺
起,至
白沙堤
终。以“

”字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
喜悦
之情。
八、小结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湖水、云
( http: / / www.21cnjy.com )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柳阴,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和对西湖的无比热爱之情。
最后播放水墨动画《钱塘湖春行》,此时学生更能深刻体会这首诗的美丽意境。
第四课时:《天净沙 秋思》
一、
导入
前面三首都是诗歌,第四首是元曲。因此,我们要明白题目中的“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现在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
预读检查
《全元散曲》
曲牌名
马致远
号东篱
元代
王实甫
关汉卿
白朴
“秋思之祖”
三、元曲简介
简单介绍,此曲属于元散曲中的小令,小令又称为“叶儿”。
四、
创作背景
元朝是一个蒙古族统治的朝代,蒙古族是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马背上取天下的民族,对于文化、文人向来不重视,而马致远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他年轻时热衷功名却无法受到重视。而且元朝统治者又把全国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种人,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马致远郁郁不得志又因长期漂泊在外远离家乡,思念家人而写下了这首曲。
五、
曲词讲解
1.
让学生先读一遍,教师正音;
2.
听录音朗读,生再度;
3.
逐句赏析
①“古藤老树昏鸦”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衰败
②“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与上一句是否冲突?
恬淡、温馨的生活画面。不冲突,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③如何理解“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给人荒凉的感觉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说明马和人一样漂泊无定,饱经沧桑。
④诗人的“断肠”只是因为思乡吗?
诗人断肠不仅是背井离乡的游子思乡、倦于漂泊所致,也是对自己一生不得志的无奈。
六、
整体把握
翻译,借助译文来尝试背诵,全班齐读全曲及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七、
曲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农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大家畅所欲言,可站在诗人的角度用第一人称复述故事,也可把自己当成那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复述故事。)
八、
小结
《天净沙 秋思》全曲五句二十八个字,无一秋字,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不愧是后人所说的“秋思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