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时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图像
1.如图表示反应:A(g)+B(g)nC(g) ΔH<0在不同条件下反应混合物中C的百分含量和反应过程所需时间的关系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表示有催化剂,b表示无催化剂
B.若其他条件相同,a比b的温度高
C.反应由逆反应开始
D.a→b采用的是加压
2.如图是恒温条件下H2(g)+I2(g)2HI(g) Q(Q>0)的化学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示意图,t2时刻改变的外界条件是( )
A.升高温度 B.增大压强
C.增大反应物浓度 D.加入催化剂
3.已知反应N2(g)+3H2(g)2NH3(g) ΔH<0,平衡时NH3的体积百分数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平衡常数:Kb<Kc
B.T1温度下,若由a点达到a'点,可以采用减小压强的方法
C.d点:v正<v逆
D.从b点变为c点,需要增加N2的物质的量
4.在某一恒温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g)+B(g)2C(g)。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t2时,v正>v逆
B.t2时刻改变的条件是向密闭容器中加入C
C.Ⅰ、Ⅱ两过程达到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Ⅰ>Ⅱ
D.Ⅰ、Ⅱ两过程达到平衡时,平衡常数:Ⅰ>Ⅱ
5.某化学研究小组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mA(g)+nB(g)pC(g)的速率和平衡的影响图像如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由图1可知,T1<T2,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B.由图2可知,m+n<p
C.图3中,点3的反应速率:v正>v逆
D.图4中,若m+n=p,则曲线a一定使用了催化剂
6.钛铁矿提炼钛的反应之一为4Fe2TiO5(s)+4TiO2(s)+CH4(g)8FeTiO3(s)+CO2(g)+2H2O(g),该反应的平衡常数的负对数(-lg K)随温度(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②d点时反应的平衡常数K=10-3.56 ③恒容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④X点时v正>v逆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7.在恒压、NO和O2的起始浓度一定的条件下,催化反应相同时间,测得不同温度下NO转化为NO2的转化率如图中实线所示(图中虚线表示相同条件下NO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2NO(g)+O2(g)2NO2(g)的ΔH>0
B.图中X点所示条件下,延长反应时间能提高NO的转化率
C.图中Y点所示条件下,增加O2的浓度不能提高NO的转化率
D.380 ℃下,c起始(O2)=5.0×10-4 mol·L-1,NO的平衡转化率为50%,则平衡常数K<2 000
8.在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A(g)+yB(g)zC(g)。图甲表示200 ℃时容器中A、B、C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图乙表示不同温度下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随起始n(A)∶n(B)的变化关系。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200 ℃时,反应从开始到平衡的平均反应速率v(B)=0.04 mol·L-1·min-1
B.200 ℃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25
C.当外界条件由200 ℃降温到100 ℃,原平衡一定被破坏,且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
D.由图乙可知,反应xA(g)+yB(g)zC(g)的ΔH<0,且a=2
9.汽车尾气中的NO和CO可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无污染的气体而被除去。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和0.8 mol NO,发生反应2NO(g)+2CO(g)N2(g)+2CO2(g) ΔH<0,测得平衡时NO的体积分数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T2<T1
B.正反应速率:v(d)<v(c)
C.平衡常数:Kb=Kd<Ka=Kc
D.T1 时,测得CO的平衡转化率为40%,则T1 时反应的平衡常数为
10.工业上,裂解丁烷可以获得乙烯、丙烯等化工原料。
反应1:C4H10(g,正丁烷)CH4(g)+C3H6(g) ΔH1>0
反应2:C4H10(g,正丁烷)C2H6(g)+C2H4(g) ΔH2>0
(1)在密闭容器中投入一定量的正丁烷,发生上述反应1和反应2,正丁烷的平衡转化率(α)与压强(p)、温度(T)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在相同压强下,升高温度,正丁烷的平衡转化率增大的原因是
。
②比较压强大小:p1 p2 p3(填“>”“<”或“=”)。
(2)某温度下,向2 L恒容密闭容器中投入2 mol正丁烷。假设控制反应条件,只发生反应1,达到平衡时测得CH4的体积分数为。
①下列情况表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的是 (填字母)。
A.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B.甲烷、丙烯的生成速率相等
C.混合气体的压强保持不变
D.丙烯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②该温度下,反应1的平衡常数K= 。
11.氨气和甲醇都是重要的工业产品,试运用必要的化学原理解决有关问题。
(1)在密闭容器中,使2 mol N2 和7 mol H2 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N2(g)+3H2(g)2NH3(g) ΔH=-92.4 kJ·mol-1 。
①平衡后,N2 和H2 的转化率的比值 1(填“>”“<”或“=”)。
②当达到平衡时,保持恒温,压缩容器容积,平衡 (填“正向”“逆向”或“不”)移动,化学平衡常数K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水煤气在一定条件下可合成甲醇:CO(g)+2H2(g)CH3OH(g) ΔH<0 。将1 mol CO和2 mol H2充入1 L恒容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合成甲醇,反应相同时间(2 min) 时测得不同温度下CO 的转化率如图所示:
①温度在1 000 K 下,从反应开始至2 min末,这段时间内的反应速率v(H2)= 。
②由图可知,在温度低于1 050 K 时,CO的转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原因是 。
③已知c点时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为p kPa,则在1 150 K 下该反应的压强平衡常数Kp 为 (kPa)-2(用含p的代数式表示,Kp 是用各气体的分压替代浓度来计算的平衡常数,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第五课时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图像
1.B A项,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若a表示有催化剂,则两种情况下的C%是相等的,不正确;B项,从b到a,即升温,化学平衡逆向移动,C%降低,正确;C项,由图可知,C%由0逐渐增大,可见反应从正反应开始,不正确;D项,a→b,达到平衡所需时间增长,不可能是加压,不正确。
2.C t2时刻改变条件,逆反应速率瞬间不变,故改变的条件不可能是升高温度、增大压强、加入催化剂,应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C正确。
3.B 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小,温度:b<c,则平衡常数:Kb>Kc,A错误;T1温度下,若由a点达到a'点,温度不变,NH3的体积百分数变小,说明平衡逆向移动,N2(g)+3H2(g)2NH3(g)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减小压强平衡逆向移动,B正确;d点NH3的体积百分数小于平衡状态,要达到平衡状态需要反应正向进行,则v正>v逆,C错误;b、c点温度不同,从b点变为c点,应该通过改变温度实现,D错误。
4.B 根据图中曲线分析0~t1中v逆逐渐增大至不变时达到平衡,因此在平衡之前v正>v逆,t1~t2时v正=v逆,A错误;根据图中曲线分析t2时刻v逆突然增大,逆向移动,且新平衡与原平衡等效,由于容积可变,因此改变的条件是向密闭容器中加入C,B正确;Ⅰ、Ⅱ两过程达到平衡时,A(g)+B(g)2C(g)反应是等体积反应,因此A的体积分数:Ⅰ=Ⅱ,C错误;Ⅰ、Ⅱ两过程达到平衡时,由于是恒温,因此平衡常数:Ⅰ=Ⅱ,D错误。
5.C 根据“先拐先平数值大”可知,T1<T2,升高温度,C的百分含量减小,说明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所以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A错误;由图2可知,增大压强,C的百分含量增大,说明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所以m+n>p,B错误;图3中点3的转化率小于同温下的平衡转化率,说明点3反应正向进行,反应速率:v正>v逆,C正确;曲线a速率增大、平衡没移动,若m+n=p,曲线a可能使用了催化剂或加压,D错误。
6.C 结合图示可知,温度升高,-lg K减小,即温度升高,平衡常数增大,说明升温平衡正向移动,该反应为吸热反应,①错误;结合图示可知,d点时-lg K=3.56,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10-3.56,②正确;假设该反应未达平衡,反应正向进行,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会增大,现恒容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③正确;X点时,反应未达到平衡,最终要达到平衡状态,平衡常数的负对数要变大,所以此时的-lg Q<-lg K,则Q>K,此时的反应状态为v正<v逆,④错误。
7.B A项,实线表示不同温度下相同时间内NO的转化率,虚线表示相同条件下NO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由题图知,随着温度升高,NO的平衡转化率减小,即温度升高,反应2NO(g)+O2(g)2NO2(g)的平衡逆向移动,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ΔH<0,错误;B项,X点对应NO的转化率低于该温度下NO的平衡转化率,所以反应没有达到平衡状态,延长反应时间,可以提高NO的转化率,正确;C项,Y点时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增加O2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NO的转化率会提高,错误;D项,设起始时c(NO)=a mol·L-1,则:
2NO(g) + O2(g) 2NO2(g)
起始/ a 5.0×10-4 0
转化/ 0.5a 0.25a 0.5a
平衡/ 0.5a 5.0×10-4-0.25a 0.5a
K==,当0.25a=0时,K=2 000,但0.25a>0,所以K>2 000,错误。
8.B 由图甲可知,反应中A、B、C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为0.4∶0.2∶0.2=2∶1∶1,根据反应中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g)+B(g)C(g)。根据v=可知v(B)==0.02 mol·L-1·min-1,A错误;由图甲可知平衡时A、B、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4 mol、0.2 mol、0.2 mol,所以它们的浓度分别为0.2 mol·L-1、0.1 mol·L-1、0.1 mol·L-1,结合化学方程式2A(g)+B(g)C(g),可知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25,B正确;根据图乙可知,升高温度,C的体积分数增大,平衡正向移动,所以正反应为吸热反应,ΔH>0,同时反应速率增大,当投入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时,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达最大值,根据化学方程式2A(g)+B(g)C(g),可知a=2,C、D错误。
9.B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相同条件下,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O的体积分数增大,根据图像可知T2>T1,A错误;根据A选项分析,T2>T1,相同条件下,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根据图像可知,c点温度高于d点,即v(d)<v(c),B正确;K只与温度有关,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越高,K越小,b、d对应温度为T1,a、c对应温度为T2,则有Kb=Kd>Ka=Kc,C错误;平衡常数是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题中没有指明容器的容积,无法计算平衡常数,D错误。
10.(1)①反应1和反应2的正反应都是吸热反应,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②< <
(2)①CD ②0.5
解析:(1)①反应1和反应2的正反应都是吸热反应,其他条件相同时,升温,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丁烷的平衡转化率增大。
②反应1和反应2的正反应都是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反应,根据图像,在相同温度下,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正丁烷的平衡转化率减小,故p1<p2<p3。
(2)①A项,反应1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气体,气体质量不变,因此在恒温恒容条件下气体密度始终不变,不能作为判断平衡的标志;B项,甲烷、丙烯均属于生成物,二者的化学计量数相同,无论是否达到平衡,它们的生成速率始终相等;C项,在恒温恒容下,气体分子数逐渐增多,气体压强由小到大,当压强不变时达到平衡;D项,丙烯的体积分数由0逐渐增大,当丙烯的体积分数不变时表明达到平衡。
②设生成的CH4为x mol·L-1,根据题意,可对反应1列三段式:
C4H10(g,正丁烷)CH4(g)+C3H6(g)
开始/(mol·L-1) 1 0 0
转化/(mol·L-1) x x x
平衡/(mol·L-1) 1-x x x
=,解得x=0.5,平衡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分别是c=c=0.5 mol·L-1,c=0.5 mol·L-1,K==0.5。
11.(1)①> ②正向 不变
(2)①0.5 mol·L-1·min-1 ②温度低于1 050 K 时,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随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加快,相同时间内CO的转化率增大 ③
解析:(1)①当加入量之比等于计量系数之比,则平衡转化率相等,加入2 mol N2 和7 mol H2,可以理解为先加入2 mol N2 和6 mol H2,平衡后两者转化率相等,再加入1 mol氢气,氢气转化率减小,因此平衡后,N2和H2 的转化率的比值大于1。
②当达到平衡时,保持恒温,压缩容器容积,压强增大,平衡向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即平衡正向移动,由于温度不变,则化学平衡常数K不变。
(2)①温度在1 000 K 下,CO改变量为0.5 mol,则从反应开始至2 min 末,氢气消耗了1 mol,这段时间内的反应速率v(H2)==0.5 mol·L-1·min-1 。
②由图可知,在温度低于1 050 K时,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随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加快,相同时间内CO的转化率增大。
③已知c点时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为p kPa,则在1 150 K下建立三段式:
CO(g) + 2H2(g) CH3OH(g)
开始/mol 1 2 0
转化/mol 0.5 1 0.5
平衡/mol 0.5 1 0.5
该反应的压强平衡常数
Kp==(kPa)-2 。
5 / 5第五课时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图像
课程 标准 1.认识与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相关的图像,能分析曲线与化学平衡移动的关系。 2.能识别几种特殊的图像
分点突破(一) 物质的量、浓度或速率—时间图像
1.条件改变时速率—时间图像
图像示例 方法指导
对于反应:2SO2(g)+O2(g)2SO3(g) ΔH<0,填写改变的条件及平衡移动的方向 看坐标,定意义; 零起点,定投料; 线变化,定条件; v高低,定移动。 注:改变浓度条件,图像一点保持连续;改变温度或压强,两点突变
①t1时, ,平衡 移动; ②t2时, ,平衡 移动; ③t3时, ,平衡 移动; ④t4时, ,平衡 移动
2.条件改变时物质的量或浓度—时间图像
条件改变 图像示例 方法指导
减压(容器容积扩大到原来的2倍) N2(g)+3H2(g)2NH3(g) 当容器容积扩大到原来的n倍,反应体系中各气态物质的浓度均瞬间变为原来浓度的倍,所有线都出现“断点”
升高温度 2NO2(g)N2O4(g) ΔH=-56.9 kJ·mol-1 当反应体系中温度发生改变时,v-t图像中速率曲线出现“断点”,而恒容条件下c-t图像中所有线全部是连续的
降低温度 2NO2(g)N2O4(g) ΔH=-56.9 kJ·mol-1
1.一定温度下,在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H2(g)+I2(g)2HI(g)并达到平衡状态。若保持温度不变,在t0时刻改变外界条件,反应速率发生如图所示的变化。则下列关于反应容器及反应条件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容器为恒压容器时,充入适量He
B.容器为恒压容器时,充入适量HI
C.容器为恒容容器时,充入适量He
D.容器为恒容容器时,充入适量HI
2.已知向一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A和3 mol B发生反应:A(g)+2B(g)3C(g) ΔH<0,t1时达到平衡状态Ⅰ,在t2时改变某一条件,t3时达到平衡状态Ⅱ,正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衡常数K:K(Ⅱ)<K(Ⅰ)
B.t2时改变的条件:向容器中加入A或B均可实现
C.平衡时B的浓度:c(Ⅱ)>c(Ⅰ)
D.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Ⅱ<Ⅰ
分点突破(二) 百分含量(或转化率)—时间—温度(或压强)图像
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图Ⅰ表示T2 T1,正反应是 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
(2)图Ⅱ表示p2 p1,压强增大,A的转化率减小,平衡逆向移动,说明正反应是气体总体积 的反应。
(3)图Ⅲ中生成物C的百分含量不变,说明平衡不发生移动,但反应速率a b,故a可能使用了 ;也可能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a 了压强(压缩容积)。
解题原则——“先拐先平数值大”
看拐点:
先拐→先平衡、速率快、条件高,即“先拐先平数值大”。
想原理:
温度高低→ΔH;
压强大小→气体化学计量数。
1.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进行如下反应:2NO(g)+2CO(g)N2(g)+2CO2(g) ΔH=-373.2 kJ·mol-1。如图曲线a表示该反应过程中NO的转化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若改变起始条件,使反应过程按照曲线b进行,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升高温度
B.向密闭容器中通入氩气
C.加催化剂
D.减小反应物中NO的浓度
2.已知:4NH3(g)+5O2(g)4NO(g)+6H2O(g) ΔH=-1 025 kJ·mol-1。若反应物起始的物质的量相同,下列关于该反应的示意图不正确的是( )
分点突破(三) 温度(压强)的相关图像
1.恒温(恒压)图像
(1)反应aA(g)+bB(g)cC(g)在不同温度下(T1<T2),混合气体中C的含量(C%)与压强(p)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
①选一等温线(如T1),随着压强的增大,C% ,化学平衡 移动,a+b c;
②作一等压线(如p3),温度升高,C% ,化学平衡 移动,正反应是 反应。
(2)反应aA(g)+bB(g)cC(g)在不同压强下,混合气体中C的含量(C%)与温度(T)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
①选一等压线,随着温度的升高,C% ,化学平衡 移动,ΔH 0;
②作一等温线(如T1),随着压强的增大,C% ,化学平衡 移动,a+b c。
2.速率—压强(或温度)图像
(1)可逆反应mA(g)nB(g)+pC(s) ΔH=Q kJ·mol-1,温度和压强的变化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分别符合下图中的两个图像:
①根据正、逆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变化曲线,可判断反应的 ,则:Q 0;
②根据正、逆反应速率与压强的变化曲线,可判断反应前后 ,
则:m n。
注意 图中交点是平衡点,分析温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一般选择交点之后的曲线的变化来判断。
(2)某可逆反应中,温度的变化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如图所示:
根据正、逆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变化曲线,可判断该可逆反应的正反应为 热反应。
解题原则——“定一议二”原则
在化学平衡图像中,包括纵坐标、横坐标和曲线所表示的三个变量,分析方法是确定其中一个变量,讨论另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1.为探究外界条件对反应mA(g)+nB(g)cZ(g) ΔH 的影响,以A和B的物质的量之比为m∶n 开始反应,通过实验得到不同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时Z的物质的量分数与压强及温度的关系,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ΔH>0
B.m+n<c
C.升高温度,v正、v逆都增大,平衡常数增大
D.恒温恒压时,向已达到平衡的体系中加入少量Z(g),再次达到平衡后Z的物质的量分数不变
2.某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SO2和O2进行反应:2SO2(g)+O2(g)2SO3(g) ΔH<0,反应速率(v)与温度(T)、SO2的体积分数[V(SO2)/%]与压强(p)的关系分别如图甲、乙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曲线1表示逆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B.图甲中,d点表示温度为T0时,反应已经达到平衡
C.图乙中,温度恒定时,a、b两点对应的反应速率:va>vb
D.图乙中,温度恒定时,c点的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常见特殊图像的类型与解题方法(归纳与论证)
【典例】 工业上常以CO2和H2为原料合成乙醇,某实验小组将CO2(g)和H2(g)按物质的量之比为1∶3的比例置于一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CO2(g)+6H2(g)C2H5OH(g)+3H2O(g) ΔH=b kJ·mol-1。在相同时间内,容器中CO2的浓度随温度(T)的变化如图1所示,上述反应的pK(pK=-lg K)随温度(T)的变化如图2所示。
(1)由图1可知,b (填“>”“<”或“=”)0。
(2)在T1~T2 K及T4~T5 K两个温度区间内,容器中CO2(g)的浓度呈现如图1所示的变化趋势,其原因是
。
(3)图1中点1、2、3对应的逆反应速率v1、v2、v3中最大的是 (填“v1”“v2”或“v3”);要进一步提高H2(g)的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有 (任答一条)。
(4)图2中当温度为T1 K时,对应的pK为A点纵坐标,则B、C、D、E四点中表示错误的是 。
【规律方法】
几种特殊图像
(1)对于化学反应:mA(g)+nB(g)pC(g)+qD(g),M点前,表示从反应物开始,v正>v逆;M点为刚达到平衡点(如图);M点后为平衡受温度的影响情况,即升温,A的百分含量增加或C的百分含量减少,平衡左移,故正反应ΔH<0。
(2)对于化学反应:mA(g)+nB(g)pC(g)+qD(g),L线上所有的点都是平衡点(如图)。L线的左上方(E点),A的百分含量大于此压强时平衡体系的A的百分含量,所以,E点:v正>v逆;则F点:v正<v逆。
(3)投料平衡曲线
①反应物不止一种的可逆反应,如N2(g)+3H2(g)2NH3(g) ΔH<0,改变反应物的投料比,当反应物按照n(N2)∶n(H2)=1∶3投料时,平衡后混合体系中NH3的百分含量最大。
②方法指导
a.投料平衡曲线上的点均为平衡点。
b.投料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时,生成物的含量最大。
注意 横坐标也可能是一种反应物的起始物质的量。
【迁移应用】
1.条件一定时,反应2NO+O22NO2+Q(Q>0)中NO的最大转化率与温度变化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图中有A、B、C、D、E五点,其中表示未达到平衡状态,且v正<v逆的点是( )
A.B和C B.A和E
C.E D.A和C
2.已知A(g)+B(g)2C(g),反应过程中C的百分含量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反应速率:v(c)>v(d)>v(b)
B.化学平衡常数:K(d)>K(c)
C.c点向d点变化时,v正<v逆
D.d点状态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可使C%增大
1.一定条件下进行反应2NO(g)+Br2(g)2NOBr(g) ΔH<0。达到平衡后,t1时刻改变某一反应条件所得v-t图像如图所示,则改变的条件为( )
A.增大压强 B.加催化剂
C.升高温度 D.增大生成物浓度
2.已知:CO2(g)+3H2(g)CH3OH(g)+H2O(g) ΔH=-49.0 kJ·mol-1。一定条件下,向容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2和3 mol H2,测得CO2和CH3OH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欲增大平衡状态时的比值,可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
B.3 min时,CO2的消耗速率等于CH3OH的生成速率,且二者浓度相同
C.欲提高H2的平衡转化率,只能加压减小反应容器的容积
D.从反应开始到平衡,H2的平均反应速率v(H2)=0.075 mol·L-1·min-1
3.对于可逆反应:A2(g)+3B2(g)2AB3(g) ΔH<0。下列描述平衡移动的图像正确的是( )
4.已知反应:2A(l)B(l) ΔH=-Q kJ·mol-1(Q>0),取等量A分别在0 ℃和20 ℃下反应,测得其转化率Y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曲线(Y-t)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a代表20 ℃下A的Y-t曲线
B.反应到66 min时,0 ℃和20 ℃下反应放出的热量相等
C.0 ℃和20 ℃下达到平衡时,反应都放出Q kJ热量
D.反应都达到平衡后,正反应速率:a>b
5.在刚性容器中发生反应:CH4(g)+CO2(g)2CO(g)+2H2(g) ΔH=+247 kJ·mol-1,当投料比=1.0时,CO2的平衡转化率(α)与温度(T)、初始压强(p)的关系如图所示。
(1)压强p1 (填“>”“<”或“=”)2 MPa,理由是
。
(2)当温度为T3 K、压强为p1时,a点的v正 (填“>”“<”或“=”)v逆。
第五课时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图像
【基础知识·准落实】
分点突破(一)
师生互动
1.①增大反应物的浓度 正向 ②降低温度 正向 ③增大压强 正向 ④使用催化剂 不
自主练习
1.B 恒容充入He,对反应气体的浓度没有影响,正、逆反应速率不变,C项错误;恒容充入HI,相当于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且对于该反应,增大压强平衡不会移动,与图像不符,D项错误;恒压充入He,相当于减小压强,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且对于该反应,减小压强平衡不会移动,与图像不符,A项错误;恒压充入HI,体系的体积增大,H2和I2的浓度都变小,正反应速率减小而HI的浓度增大,逆反应速率增大,而且最终达到平衡时,与原平衡各物质的浓度完全一样,B项正确。
2.C 由题图可知,t2时条件改变的瞬间正反应速率不变,然后增大,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该反应是气体体积不变的放热反应,则改变的条件是向容器中加入生成物C,增大C的浓度,不能是升高反应温度或者增大压强。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则反应的平衡常数:K(Ⅱ)=K(Ⅰ),A、B错误;由于t2时改变的条件是向容器中加入C,平衡逆向移动,所以平衡时B的浓度:c(Ⅱ)>c(Ⅰ),C正确;最初加入体系中的A和B的物质的量的比值为1∶3,当加入C后,平衡逆向移动,最终A和B物质的量增加的比例为1∶2,造成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Ⅱ>Ⅰ,D错误。
分点突破(二)
探究活动
提示:(1)> 放热 (2)> 增大 (3)> 催化剂 增大
自主练习
1.A 由图像可知,要使反应按曲线b进行,需要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同时降低NO的转化率。A项,平衡逆向移动,NO的转化率降低,正确;B、C项,平衡不移动,错误;D项,减小反应物中NO的浓度,NO的转化率升高,错误。
2.C 因为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达到平衡所用时间减少,但是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O的含量减小,A正确,C错误;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达到平衡所用时间减少,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O的含量减小,B正确;催化剂对平衡没有影响,只是加快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所用的时间,D正确。
分点突破(三)
师生互动
1.(1)①减小 逆向 < ②增大 正向 吸热 (2)①减小 逆向 < ②增大 正向 >
2.(1)①ΔH < ②气体体积的变化 > (2)吸
自主练习
1.D 由图像可知,压强相同时,降低温度,Z的物质的量分数增大,说明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ΔH<0,A错误;温度相同时,减小压强,Z的物质的量分数减小,说明减小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有m+n>c,B错误;升高温度,v正、v逆都增大,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数减小,C错误;恒温恒压时,向已达到平衡的体系中加入少量Z(g),再次达平衡时,新平衡与原平衡等效,即再次达到平衡后Z的物质的量分数不变,D正确。
2.C d点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处于平衡状态,平衡后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v逆>v正,曲线1表示逆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图乙中,b点时压强大,反应速率快,p1时达到平衡时SO2的体积分数大于c点时SO2的体积分数,所以c点的反应向生成SO2的方向进行。
【关键能力·细培养】
【典例】 提示:(1)根据题图1可知当温度低于T3 K时,随温度升高,CO2的浓度减小,而温度高于T3 K时,随温度升高,CO2的浓度增大,说明相同时间内温度低于T3 K时反应没有达到平衡,温度等于T3 K时,反应达到平衡,而温度高于T3 K时,随着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CO2的浓度增大,所以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b<0。
(2)T1~T2 K,反应未达到平衡,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所以CO2的浓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T3 K后曲线上的点对应的反应均达到平衡,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CO2的浓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所以逆反应速率最大的是v3。提高CO2的浓度或及时移出生成物,平衡都正向移动,氢气的转化率增大;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适当降低温度也可以提高氢气的转化率。
(4)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温度越高,化学平衡常数越小,则pK越大,所以B、E点表示错误。
迁移应用
1.C 图像中的曲线为平衡线,线上的点都处于平衡状态,v正=v逆;线以下的各点反应物NO的转化率偏小,反应向右进行,v正>v逆;线以上的点反应物NO的转化率偏大,反应向左进行,v正<v逆。所以,图像中的A、D两点,v正=v逆;B、C两点,v正>v逆;E点,v正<v逆。
2.C 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则正反应速率:v(d)>v(c)>v(b),A错误;由题图分析可知,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K减小,则化学平衡常数:K(d)<K(c),B错误;由c点向d点变化时,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可知v正<v逆,C正确;d点时加入催化剂不会使平衡移动,C%不变,D错误。
【教学效果·勤检测】
1.C 该反应正向是气体系数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平衡正向移动,v正>v逆,A错误;加催化剂不会影响平衡移动,反应速率加快,v正=v逆,B错误;该反应正向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平衡逆向移动,v正<v逆,C正确;增大生成物浓度,瞬间v正不变、v逆增大,与所给图像不符,D错误。
2.B 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温平衡逆向移动,减小,A项错误;由图像可知,3 min时CO2与CH3OH浓度相等,CO2的消耗速率等于CH3OH的生成速率,B项正确;欲提高H2的平衡转化率,还可用降温等方法,C项错误;达到平衡时v(H2)=3v(CO2)=3× mol·L-1·min-1=0.225 mol·L-1·min-1,D项错误。
3.D 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达到平衡所需时间越少,则当温度为500 ℃时达到平衡所需时间小于100 ℃,应先出现拐点,A错误;使用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但平衡不移动,A2的转化率不变,B错误;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C错误;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和增大压强,平衡均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B3的体积分数增大,D正确。
4.B 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反应越先达到平衡,即曲线先出现拐点,故曲线b代表20 ℃下A的Y-t曲线,A错误;反应到66 min时,0 ℃和20 ℃下A的转化率相同,因二者的起始量相同,故参与反应的A的量相等,此时反应放出的热量相等,B正确;0 ℃和20 ℃下达到平衡时,A的转化率不同,反应放出的热量也不相同,C错误;曲线b代表20 ℃下的Y-t曲线,曲线a代表0 ℃下的Y-t曲线,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故反应都达到平衡后,正反应速率:a<b,D错误。
5.(1)< 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温度一定,减小压强,平衡正向移动,CO2的转化率增大 (2)>
解析:(1)已知CH4(g)+CO2(g)2CO(g)+2H2(g)的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在恒温条件下,减小压强,平衡正向移动,CO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即压强p1<2 MPa。
(2)当温度为T3 K、压强为p1时,a点对应的CO2的转化率较相同条件下CO2的平衡转化率小,说明此时反应正向进行,即v正>v逆。
9 / 9(共92张PPT)
第五课时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图像
课程 标准 1.认识与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相关的图像,能分析曲线
与化学平衡移动的关系。
2.能识别几种特殊的图像
目 录
1、基础知识·准落实
2、关键能力·细培养
3、教学效果·勤检测
4、学科素养·稳提升
基础知识·准落实
1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分点突破(一) 物质的量、浓度或速率—时间图像
1. 条件改变时速率—时间图像
图像示例 方法指导
看坐标,定意义;零起点,定投料;
线变化,定条件; v 高低,定移动。
注:改变浓度条件,图像一点保持连
续;改变温度或压强,两点突变
图像示例 方法指导
① t1时, ,平衡 移动; ② t2时, ,平衡 移动; ③ t3时, ,平衡 移动; ④ t4时, ,平衡 移动 增大反应物的浓度
正向
降低温度
正向
增大压强
正向
使用催化剂
不
2. 条件改变时物质的量或浓度—时间图像
条件改变 图像示例 方法指导
减压(容器
容积扩大到原来的2倍)
条件改变 图像示例 方法指导
升高温度 当反应体系中温度发生改
变时, v - t 图像中速率曲线
出现“断点”,而恒容条
件下 c - t 图像中所有线全部
是连续的
降低温度
1. 一定温度下,在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H2(g)+I2(g) 2HI
(g)并达到平衡状态。若保持温度不变,在 t0时刻改变外界条件,
反应速率发生如图所示的变化。则下列关于反应容器及反应条件变
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容器为恒压容器时,充入适量He
B. 容器为恒压容器时,充入适量HI
C. 容器为恒容容器时,充入适量He
D. 容器为恒容容器时,充入适量HI
解析: 恒容充入He,对反应气体的浓度没有影响,正、逆反应
速率不变,C项错误;恒容充入HI,相当于增大压强,正、逆反应
速率均增大,且对于该反应,增大压强平衡不会移动,与图像不
符,D项错误;恒压充入He,相当于减小压强,正、逆反应速率都
减小,且对于该反应,减小压强平衡不会移动,与图像不符,A项
错误;恒压充入HI,体系的体积增大,H2和I2的浓度都变小,正反
应速率减小而HI的浓度增大,逆反应速率增大,而且最终达到平衡
时,与原平衡各物质的浓度完全一样,B项正确。
2. 已知向一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A和3 mol B发生反应:A
(g)+2B(g) 3C(g) Δ H <0, t1时达到平衡状态Ⅰ,在 t2时
改变某一条件, t3时达到平衡状态Ⅱ,正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
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平衡常数 K : K (Ⅱ)< K (Ⅰ)
B. t2时改变的条件:向容器中加入A或B均可实现
C. 平衡时B的浓度: c (Ⅱ)> c (Ⅰ)
D. 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Ⅱ<Ⅰ
解析: 由题图可知, t2时条件改变的瞬间正反应速率不变,然
后增大,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该反应是气体体积不变的放
热反应,则改变的条件是向容器中加入生成物C,增大C的浓度,不
能是升高反应温度或者增大压强。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则反
应的平衡常数: K (Ⅱ)= K (Ⅰ),A、B错误;由于 t2时改变的条
件是向容器中加入C,平衡逆向移动,所以平衡时B的浓度: c
(Ⅱ)> c (Ⅰ),C正确;最初加入体系中的A和B的物质的量的比
值为1∶3,当加入C后,平衡逆向移动,最终A和B物质的量增加的
比例为1∶2,造成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Ⅱ>Ⅰ,D错误。
分点突破(二) 百分含量(或转化率)—时间—温度(或压
强)图像
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图Ⅰ表示 T2 T1,正反应是 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
向移动。
提示:> 放热
(2)图Ⅱ表示 p2 p1,压强增大,A的转化率减小,平衡逆向移动,说明正反应是气体总体积 的反应。
提示:> 增大
(3)图Ⅲ中生成物C的百分含量不变,说明平衡不发生移动,但反应
速率 a b ,故 a 可能使用了 ;也可能该反应是反应前后
气体总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 a 了压强(压缩容积)。
提示:> 催化剂 增大
解题原则——“先拐先平数值大”
看拐点:
先拐→先平衡、速率快、条件高,即“先拐先平数值大”。
想原理:
温度高低→Δ H ;
压强大小→气体化学计量数。
1. 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进行如下反应:2NO(g)
+2CO(g) N2(g)+2CO2(g) Δ H =-373.2 kJ·mol-1。如
图曲线a表示该反应过程中NO的转化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若改变
起始条件,使反应过程按照曲线b进行,可采取的措施是( )
A. 升高温度 B. 向密闭容器中通入氩气
C. 加催化剂 D. 减小反应物中NO的浓度
解析: 由图像可知,要使反应按曲线b进行,需要缩短反应达到
平衡的时间,同时降低NO的转化率。A项,平衡逆向移动,NO的
转化率降低,正确;B、C项,平衡不移动,错误;D项,减小反应
物中NO的浓度,NO的转化率升高,错误。
2. 已知:4NH3(g)+5O2(g) 4NO(g)+6H2O(g) Δ H =-1
025 kJ·mol-1。若反应物起始的物质的量相同,下列关于该反应的
示意图不正确的是( )
解析: 因为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达
到平衡所用时间减少,但是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O的含量减
小,A正确,C错误;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达到平衡所用时间
减少,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
向移动,NO的含量减小,B正确;催化剂对平衡没有影响,只是加
快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所用的时间,D正确。
分点突破(三) 温度(压强)的相关图像
1. 恒温(恒压)图像
(1)反应 a A(g)+ b B(g) c C(g)在不同温度下( T1<
T2),混合气体中C的含量(C%)与压强( p )的关系图像
如图所示:
①选一等温线(如 T1),随着压强的增大,C% ,化
学平衡 移动, a + b c ;
②作一等压线(如 p3),温度升高,C% ,化学平
衡 移动,正反应是 反应。
减小
逆向
<
增大
正向
吸热
(2)反应 a A(g)+ b B(g) c C(g)在不同压强下,混合气体
中C的含量(C%)与温度( T )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
①选一等压线,随着温度的升高,C% ,化学平
衡 移动,Δ H 0;
②作一等温线(如 T1),随着压强的增大,C% ,化
学平衡 移动, a + b c 。
减小
逆向
<
增大
正向
>
2. 速率—压强(或温度)图像
(1)可逆反应 m A(g) n B(g)+ p C(s) Δ H = Q kJ·mol-
1,温度和压强的变化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分别符合下图
中的两个图像:
①根据正、逆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变化曲线,可判断反应的
,则: Q 0;
②根据正、逆反应速率与压强的变化曲线,可判断反应前
后 ,则: m n 。
Δ
H
<
气体体积的变化
>
注意 图中交点是平衡点,分析温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
响时,一般选择交点之后的曲线的变化来判断。
(2)某可逆反应中,温度的变化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如图
所示:
根据正、逆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变化曲线,可判断该可逆反应
的正反应为 热反应。
吸
解题原则——“定一议二”原则
在化学平衡图像中,包括纵坐标、横坐标和曲线所表示的三个变
量,分析方法是确定其中一个变量,讨论另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1. 为探究外界条件对反应 m A(g)+ n B(g) c Z(g) Δ H 的影
响,以A和B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m ∶ n 开始反应,通过实验得到不同
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时Z的物质的量分数与压强及温度的关系,实
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Δ H >0
B. m + n < c
C. 升高温度, v正、 v逆都增大,平衡常数增大
D. 恒温恒压时,向已达到平衡的体系中加入少量Z(g),再次达到平
衡后Z的物质的量分数不变
解析: 由图像可知,压强相同时,降低温度,Z的物质的量分数
增大,说明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
应,Δ H <0,A错误;温度相同时,减小压强,Z的物质的量分数
减小,说明减小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有 m + n > c ,B
错误;升高温度, v正、 v逆都增大,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
度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数减小,C错误;恒温恒压时,向已达到
平衡的体系中加入少量Z(g),再次达平衡时,新平衡与原平衡等
效,即再次达到平衡后Z的物质的量分数不变,D正确。
2. 某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SO2和O2进行反应:2SO2(g)+O2
(g) 2SO3(g) Δ H <0,反应速率( v )与温度( T )、SO2
的体积分数[ V (SO2)/%]与压强( p )的关系分别如图甲、乙所
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曲线1表示逆反应速率
与温度的关系
B. 图甲中,d点表示温度为 T0时,
反应已经达到平衡
C. 图乙中,温度恒定时,a、b两点对应的反应速率: va> vb
D. 图乙中,温度恒定时,c点的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解析: d点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处于平衡状态,平衡后
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 v逆> v正,曲线1表示逆反应
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图乙中,b点时压强大,反应速率快, p1时达
到平衡时SO2的体积分数大于c点时SO2的体积分数,所以c点的反应
向生成SO2的方向进行。
关键能力·细培养
2
互动探究 深化认知
常见特殊图像的类型与解题方法(归纳与论证)
【典例】 工业上常以CO2和H2为原料合成乙醇,某实验小组将CO2
(g)和H2(g)按物质的量之比为1∶3的比例置于一恒容密闭容器中
发生反应:2CO2(g)+6H2(g) C2H5OH(g)+3H2O(g) Δ H
= b kJ·mol-1。在相同时间内,容器中CO2的浓度随温度( T )的变化
如图1所示,上述反应的p K (p K =-lg K )随温度( T )的变化如图
2所示。
(1)由图1可知, b
(填“>”“<”或
“=”)0。
提示:根据题图1可知当温度低于 T3 K时,随温度升高,CO2的
浓度减小,而温度高于 T3 K时,随温度升高,CO2的浓度增大,
说明相同时间内温度低于 T3 K时反应没有达到平衡,温度等于
T3 K时,反应达到平衡,而温度高于 T3 K时,随着温度升高,平
衡逆向移动,CO2的浓度增大,所以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
应, b <0。
(2)在 T1~ T2 K及 T4~ T5 K两个温度区间内,容器中CO2(g)的浓度呈现如图1所示的变化趋势,其原因是 。
提示: T1~ T2 K,反应未达到平衡,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
大,所以CO2的浓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T3 K后曲线上的点对
应的反应均达到平衡,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
高,平衡逆向移动,CO2的浓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图1中点1、2、3对应的逆反应速率 v1、 v2、 v3中最大的是 (填“ v1”“ v2”或“ v3”);要进一步提高H2(g)的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有 (任答一条)。
提示: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所以逆反应速率最大的是 v3。
提高CO2的浓度或及时移出生成物,平衡都正向移动,氢气的转
化率增大;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适当降低温度也可以
提高氢气的转化率。
(4)图2中当温度为 T1 K时,对应的p K 为A点纵坐标,则B、C、D、
E四点中表示错误的是 。
提示: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温度越高,化学平衡
常数越小,则p K 越大,所以B、E点表示错误。
【规律方法】
几种特殊图像
(1)对于化学反应: m A(g)+ n B(g) p C(g)+ q D(g),M
点前,表示从反应物开始, v正> v逆;M点为刚达到平衡点(如
图);M点后为平衡受温度的影响情况,即升温,A的百分含量
增加或C的百分含量减少,平衡左移,故正反应Δ H <0。
(2)对于化学反应: m A(g)+ n B(g) p C(g)+ q D(g),L
线上所有的点都是平衡点(如图)。L线的左上方(E点),A
的百分含量大于此压强时平衡体系的A的百分含量,所以,E
点: v正> v逆;则F点: v正< v逆。
(3)投料平衡曲线
①反应物不止一种的可逆反应,如N2(g)+3H2(g) 2NH3
(g) Δ H <0,改变反应物的投料比,当反应物按照 n
(N2)∶ n (H2)=1∶3投料时,平衡后混合体系中NH3的百分
含量最大。
②方法指导
a.投料平衡曲线上的点均为平衡点。
b.投料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时,生成物的含量最大。
注意 横坐标也可能是一种反应物的起始物质的量。
【迁移应用】
1. 条件一定时,反应2NO+O2 2NO2+ Q ( Q >0)中NO的最大转化
率与温度变化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图中有A、B、C、D、E五点,
其中表示未达到平衡状态,且 v正< v逆的点是( )
A. B和C B. A和E
C. E D. A和C
解析: 图像中的曲线为平衡线,线上的点都处于平衡状态, v正
= v逆;线以下的各点反应物NO的转化率偏小,反应向右进行, v正
> v逆;线以上的点反应物NO的转化率偏大,反应向左进行, v正<
v逆。所以,图像中的A、D两点, v正= v逆;B、C两点, v正> v逆;
E点, v正< v逆。
2. 已知A(g)+B(g) 2C(g),反应过程中C的百分含量与温度
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正反应速率: v (c)> v (d)> v (b)
B. 化学平衡常数: K (d)> K (c)
C. c点向d点变化时, v正< v逆
D. d点状态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可使C%增大
解析: 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则正反应速率: v (d)> v
(c)> v (b),A错误;由题图分析可知,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
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 K 减小,则化学平衡常数: K (d)
< K (c),B错误;由c点向d点变化时,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
动,可知 v正< v逆,C正确;d点时加入催化剂不会使平衡移动,C%
不变,D错误。
教学效果·勤检测
3
强化技能 查缺补漏
1. 一定条件下进行反应2NO(g)+Br2(g) 2NOBr(g) Δ H <
0。达到平衡后, t1时刻改变某一反应条件所得 v - t 图像如图所示,
则改变的条件为( )
A. 增大压强 B. 加催化剂
C. 升高温度 D. 增大生成物浓度
解析: 该反应正向是气体系数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
率加快,平衡正向移动, v正> v逆,A错误;加催化剂不会影响平衡
移动,反应速率加快, v正= v逆,B错误;该反应正向是放热反应,
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平衡逆向移动, v正< v逆,C正确;增大
生成物浓度,瞬间 v正不变、 v逆增大,与所给图像不符,D错误。
2. 已知:CO2(g)+3H2(g) CH3OH(g)+H2O(g) Δ H =-
49.0 kJ·mol-1。一定条件下,向容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2和3 mol H2,测得CO2和CH3OH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
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B. 3 min时,CO2的消耗速率等于CH3OH的
生成速率,且二者浓度相同
C. 欲提高H2的平衡转化率,只能加压减小反应容器的容积
D. 从反应开始到平衡,H2的平均反应速率 v (H2)=0.075 mol·L-
1·min-1
解析: 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温平衡逆向移动, 减小,A项错误;由图像可知,3 min时CO2与CH3OH浓度相等,CO2的消耗速率等于CH3OH的生成速率,B项正确;欲提高H2的平衡转化率,还可用降温等方法,C项错误;达到平衡时 v (H2)=3 v (CO2)=3× mol·L-1·min-1=0.225 mol·L-1·min-1,D项错误。
3. 对于可逆反应:A2(g)+3B2(g) 2AB3(g) Δ H <0。下列
描述平衡移动的图像正确的是( )
解析: 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达到平衡所需时间越少,则
当温度为500 ℃时达到平衡所需时间小于100 ℃,应先出现拐点,A
错误;使用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但平衡不移动,A2的转化率不
变,B错误;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C错误;该反应为
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和增大压强,平衡均会向正反
应方向移动,AB3的体积分数增大,D正确。
4. 已知反应:2A(l) B(l) Δ H =- Q kJ·mol-1( Q >0),取等
量A分别在0 ℃和20 ℃下反应,测得其转化率 Y 随时间 t 变化的关系
曲线( Y - t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A. 曲线a代表20 ℃下A的 Y - t 曲线
B. 反应到66 min时,0 ℃和20 ℃下反应放出的热量相等
C. 0 ℃和20 ℃下达到平衡时,反应都放出 Q kJ热量
D. 反应都达到平衡后,正反应速率:a>b
解析: 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反应越先达到平衡,即
曲线先出现拐点,故曲线b代表20 ℃下A的 Y - t 曲线,A错误;反应
到66 min时,0 ℃和20 ℃下A的转化率相同,因二者的起始量相
同,故参与反应的A的量相等,此时反应放出的热量相等,B正确;
0 ℃和20 ℃下达到平衡时,A的转化率不同,反应放出的热量也不
相同,C错误;曲线b代表20 ℃下的 Y - t 曲线,曲线a代表0 ℃下的 Y
- t 曲线,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故反应都达到平衡后,正
反应速率:a<b,D错误。
5. 在刚性容器中发生反应:CH4(g)+CO2(g) 2CO(g)+2H2
(g) Δ H =+247 kJ·mol-1,当投料比 =1.0时,CO2的
平衡转化率(α)与温度( T )、初始压强( p )的关系如图所示。
(1)压强 p1 (填“>”“<”或“=”)2 MPa,理由
是
。
解析:已知CH4(g)+CO2(g) 2CO(g)+2H2(g)的
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在恒温条件下,减小压强,
平衡正向移动,CO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即压强 p1<2 MPa。
<
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温度一定,减小压强,平
衡正向移动,CO2的转化率增大
(2)当温度为 T3 K、压强为 p1时,a点的 v正 (填“>”“<”
或“=”) v逆。
解析:当温度为 T3 K、压强为 p1时,a点对应的CO2的转化率较
相同条件下CO2的平衡转化率小,说明此时反应正向进行,即 v
正> v逆。
>
学科素养·稳提升
4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1. 如图表示反应:A(g)+B(g) n C(g) Δ H <0在不同条件下
反应混合物中C的百分含量和反应过程所需时间的关系曲线。下列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表示有催化剂,b表示无催化剂
B. 若其他条件相同,a比b的温度高
C. 反应由逆反应开始
D. a→b采用的是加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A项,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若a表示有催化剂,则两
种情况下的C%是相等的,不正确;B项,从b到a,即升温,化学平
衡逆向移动,C%降低,正确;C项,由图可知,C%由0逐渐增
大,可见反应从正反应开始,不正确;D项,a→b,达到平衡所需
时间增长,不可能是加压,不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 如图是恒温条件下H2(g)+I2(g) 2HI(g) Q ( Q >0)的化
学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示意图, t2时刻改变的外界条件是
( )
A. 升高温度 B. 增大压强
C. 增大反应物浓度 D. 加入催化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t2时刻改变条件,逆反应速率瞬间不变,故改变的条件
不可能是升高温度、增大压强、加入催化剂,应为增大反应物的浓
度,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已知反应N2(g)+3H2(g) 2NH3(g) Δ H <0,平衡时NH3的体积百分数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
A. 平衡常数: Kb< Kc
B. T1温度下,若由a点达到a'点,可以采用减小压强的
方法
C. d点: v正< v逆
D. 从b点变为c点,需要增加N2的物质的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小,
温度:b<c,则平衡常数: Kb> Kc,A错误; T1温度下,若由a点达
到a'点,温度不变,NH3的体积百分数变小,说明平衡逆向移动,
N2(g)+3H2(g) 2NH3(g)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减小压
强平衡逆向移动,B正确;d点NH3的体积百分数小于平衡状态,要
达到平衡状态需要反应正向进行,则 v正> v逆,C错误;b、c点温度
不同,从b点变为c点,应该通过改变温度实现,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 在某一恒温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g)+B(g) 2C(g)。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 t2时, v正> v逆
B. t2时刻改变的条件是向密闭容器中加入C
C. Ⅰ、Ⅱ两过程达到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Ⅰ>Ⅱ
D. Ⅰ、Ⅱ两过程达到平衡时,平衡常数:Ⅰ>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根据图中曲线分析0~ t1中 v逆逐渐增大至不变时达到平
衡,因此在平衡之前 v正> v逆, t1~ t2时 v正= v逆,A错误;根据图中
曲线分析 t2时刻 v逆突然增大,逆向移动,且新平衡与原平衡等效,
由于容积可变,因此改变的条件是向密闭容器中加入C,B正确;
Ⅰ、Ⅱ两过程达到平衡时,A(g)+B(g) 2C(g)反应是等体积
反应,因此A的体积分数:Ⅰ=Ⅱ,C错误;Ⅰ、Ⅱ两过程达到平衡时,
由于是恒温,因此平衡常数:Ⅰ=Ⅱ,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5. 某化学研究小组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 m A(g)+ n B(g) p
C(g)的速率和平衡的影响图像如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由图1可知, T1< T2,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B. 由图2可知, m + n < p
C. 图3中,点3的反应速率: v正> v逆
D. 图4中,若 m + n = p ,则曲线a一定使用了催化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根据“先拐先平数值大”可知, T1< T2,升高温度,C的
百分含量减小,说明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所以该反应的正反
应为放热反应,A错误;由图2可知,增大压强,C的百分含量增
大,说明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所以 m + n > p ,B错误;图3
中点3的转化率小于同温下的平衡转化率,说明点3反应正向进行,
反应速率: v正> v逆,C正确;曲线a速率增大、平衡没移动,若 m
+ n = p ,曲线a可能使用了催化剂或加压,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6. 钛铁矿提炼钛的反应之一为4Fe2TiO5(s)+4TiO2(s)+CH4(g)
8FeTiO3(s)+CO2(g)+2H2O(g),该反应的平衡常数的负
对数(-lg K )随温度( T )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②d点时反应的平衡常数 K =10-3.56
③恒容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该反应达到
平衡状态
④X点时 v正> v逆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结合图示可知,温度升高,-lg K 减小,即温度升高,
平衡常数增大,说明升温平衡正向移动,该反应为吸热反应,①错
误;结合图示可知,d点时-lg K =3.56,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K =10
-3.56,②正确;假设该反应未达平衡,反应正向进行,混合气体的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会增大,现恒容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
质量保持不变,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③正确;X点时,反
应未达到平衡,最终要达到平衡状态,平衡常数的负对数要变大,
所以此时的-lg Q <-lg K ,则 Q > K ,此时的反应状态为 v正< v
逆,④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7. 在恒压、NO和O2的起始浓度一定的条件下,催化反应相同时间,
测得不同温度下NO转化为NO2的转化率如图中实线所示(图中虚线
表示相同条件下NO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的
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图中X点所示条件下,延长反应时间能提高NO的转化率
C. 图中Y点所示条件下,增加O2的浓度不能提高NO的转化率
D. 380 ℃下, c起始(O2)=5.0×10-4 mol·L-1,NO的平衡转化率为50
%,则平衡常数 K <2 0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A项,实线表示不同温度下相同时间内NO的转化率,虚
线表示相同条件下NO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由题图知,随
着温度升高,NO的平衡转化率减小,即温度升高,反应2NO(g)
+O2(g) 2NO2(g)的平衡逆向移动,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
应,Δ H <0,错误;B项,X点对应NO的转化率低于该温度下NO的
平衡转化率,所以反应没有达到平衡状态,延长反应时间,可以提
高NO的转化率,正确;C项,Y点时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增加O2
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NO的转化率会提高,错误;D项,设起始
时 c (NO)= a mol·L-1,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NO(g) + O2(g) 2NO2(g)
起始/ a 5.0×10-4 0
转化/ 0.5 a 0.25 a 0.5 a
平衡/ 0.5 a 5.0×10-4-0.25 a 0.5 a
K = = ,当0.25 a =0时,
K =2 000,但0.25 a >0,所以 K >2 000,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8. 在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x A(g)+ y B(g) z C
(g)。图甲表示200 ℃时容器中A、B、C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
化,图乙表示不同温度下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随起始 n (A)∶ n
(B)的变化关系。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200 ℃时,反应从开始到平衡的平均反应速率 v (B)=0.04
mol·L-1·min-1
B. 200 ℃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25
C. 当外界条件由200 ℃降温到100 ℃,原平衡一定被破坏,且正、
逆反应速率均增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由图甲可知,反应中A、B、C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
比为0.4∶0.2∶0.2=2∶1∶1,根据反应中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
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
(g)+B(g) C(g)。根据 v = 可知 v (B)=
=0.02 mol·L-1·min-1,A错误;由图甲可知平衡时A、B、C的
物质的量分别为0.4 mol、0.2 mol、0.2 mol,所以它们的浓度分
别为0.2 mol·L-1、0.1 mol·L-1、0.1 mol·L-1,结合化学方程式
2A(g)+B(g) C(g),可知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
=25,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根据图乙可知,升高温度,C的体积分数增大,平衡正向移动,所
以正反应为吸热反应,Δ H >0,同时反应速率增大,当投入的反
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时,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
达最大值,根据化学方程式2A(g)+B(g) C(g),可知 a
=2,C、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9. 汽车尾气中的NO和CO可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无污染的气体而被除
去。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和0.8 mol NO,发生反应2NO
(g)+2CO(g) N2(g)+2CO2(g) Δ H <0,测得平衡时
NO的体积分数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
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度: T2< T1
B. 正反应速率: v (d)< v (c)
C. 平衡常数: Kb= Kd< Ka= K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相同条件下,升高温度,平衡向逆
反应方向移动,NO的体积分数增大,根据图像可知 T2> T1,A错
误;根据A选项分析, T2> T1,相同条件下,温度越高,反应速率
越快,根据图像可知,c点温度高于d点,即 v (d)< v (c),B正
确; K 只与温度有关,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越高, K 越小,b、
d对应温度为 T1,a、c对应温度为 T2,则有 Kb= Kd> Ka= Kc,C错
误;平衡常数是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题
中没有指明容器的容积,无法计算平衡常数,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0. 工业上,裂解丁烷可以获得乙烯、丙烯等化工原料。
反应1:C4H10(g,正丁烷) CH4(g)+C3H6(g) Δ H1>0
反应2:C4H10(g,正丁烷) C2H6(g)+C2H4(g) Δ H2>0
(1)在密闭容器中投入一定量的正丁烷,发生上述反应1和反应2,正丁烷的平衡转化率(α)与压强( p )、温度( T )的
关系如图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①在相同压强下,升高温度,正丁烷的平衡转化率增大的原
因是
。
②比较压强大小: p1 p2 p3(填“>”“<”或
“=”)。
反应1和反应2的正反应都是吸热反应,其他条件不变,
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①反应1和反应2的正反应都是吸热反应,其他条件相
同时,升温,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丁烷的平衡转化率
增大。
②反应1和反应2的正反应都是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反应,根
据图像,在相同温度下,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
动,正丁烷的平衡转化率减小,故 p1< p2< p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某温度下,向2 L恒容密闭容器中投入2 mol正丁烷。假设控制反
应条件,只发生反应1,达到平衡时测得CH4的体积分数为 。
①下列情况表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的是 (填字母)。
A. 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B. 甲烷、丙烯的生成速率相等
C. 混合气体的压强保持不变
D. 丙烯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C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②该温度下,反应1的平衡常数 K = 。
解析:①A项,反应1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气体,气体质量不
变,因此在恒温恒容条件下气体密度始终不变,不能作为判断
平衡的标志;B项,甲烷、丙烯均属于生成物,二者的化学计量
数相同,无论是否达到平衡,它们的生成速率始终相等;C项,
在恒温恒容下,气体分子数逐渐增多,气体压强由小到大,当
压强不变时达到平衡;D项,丙烯的体积分数由0逐渐增大,当
丙烯的体积分数不变时表明达到平衡。
0.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②设生成的CH4为 x mol·L-1,根据题意,可对反应1列三段式:
C4H10(g,正丁烷) CH4(g)+C3H6(g)
开始/(mol·L-1) 1 0 0
转化/(mol·L-1) x x x
平衡/(mol·L-1) 1- x x x
= ,解得 x =0.5,平衡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分别是 c
= c =0.5 mol·L-1, c =0.5 mol·L-1, K =
=0.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1. 氨气和甲醇都是重要的工业产品,试运用必要的化学原理解决有
关问题。
(1)在密闭容器中,使2 mol N2 和7 mol H2 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
应:N2(g)+3H2(g) 2NH3(g) Δ H =-92.4 kJ·mol
-1 。
①平衡后,N2 和H2 的转化率的比值 1(填
“>”“<”或“=”)。
②当达到平衡时,保持恒温,压缩容器容积,平衡
(填“正向”“逆向”或“不”)移动,化学平衡常数
K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
正向
不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①当加入量之比等于计量系数之比,则平衡转化率相
等,加入2 mol N2 和7 mol H2,可以理解为先加入2 mol N2 和
6 mol H2,平衡后两者转化率相等,再加入1 mol氢气,氢气
转化率减小,因此平衡后,N2和H2 的转化率的比值大于1。
②当达到平衡时,保持恒温,压缩容器容积,压强增大,平
衡向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即平衡正向移动,由于温度不变,
则化学平衡常数 K 不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水煤气在一定条件下可合成甲醇:CO(g)+2H2(g)
CH3OH(g) Δ H <0 。将1 mol CO和2 mol H2充入1 L恒容密
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合成甲醇,反应相同时间(2 min) 时
测得不同温度下CO 的转化率如图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①温度在1 000 K 下,从反应开始至2 min末,这段时间内的反应
速率 v (H2)= 。
②由图可知,在温度低于1 050 K 时,CO的转化率随温度的升高
而增大,原因是
。
③已知c点时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为 p kPa,则在1 150 K 下该反应
的压强平衡常数 Kp 为 (kPa)-2(用含 p 的代数式表示,
Kp 是用各气体的分压替代浓度来计算的平衡常数,分压=总压
×物质的量分数)。
0.5 mol·L-1·min-1
温度低于1 050 K 时,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随
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加快,相同时间内CO的转化率增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①温度在1 000 K 下,CO改变量为0.5 mol,则从反应开
始至2 min 末,氢气消耗了1 mol,这段时间内的反应速率 v
(H2)= =0.5 mol·L-1·min-1 。
②由图可知,在温度低于1 050 K时,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随
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加快,相同时间内CO的转化率增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③已知c点时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为 p kPa,则在1 150 K下建立三
段式:
CO(g) + 2H2(g) CH3OH(g)
开始/mol 1 2 0
转化/mol 0.5 1 0.5
平衡/mol 0.5 1 0.5
该反应的压强平衡常数
Kp= = (kPa)-2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感谢欣赏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