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4节 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 遗传与进化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第4节 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 遗传与进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16 08:41:21

文档简介

第4节 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明确基因与DNA的关系;
2.明确DNA(基因)复制与细胞分裂中的染色体标记的关系。
聚焦·学案一 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学案设计]
1.基因与DNA关系的实例分析
(结合教材P57“思考·讨论”资料分析)
2.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
3.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关系
微点拨:①DNA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②对于遗传物质是RNA的生物而言,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
  [典例] 下列有关生物体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B.所有生物基因的基本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
C.组成基因的碱基数量多于组成DNA分子的碱基数量
D.基因与DNA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名称
尝试解答:选   
|情|境|思|考|探|究|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DNA上任何一个片段都是基因吗 不同基因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图中C和D均具有多样性,其多样性的决定因素分别有哪些



(3)在有丝分裂后期、减数分裂Ⅰ后期和减数分裂Ⅱ后期,一条染色体中分别含有几个DNA分子

(4)真核生物体内,基因都在染色体上吗


[迁移训练]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染色体是DNA的唯一载体。 (  )
(2)真核生物的基因均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  )
(3)基因中碱基对的数目与其多样性有关。 (  )
(4)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均为脱氧核苷酸。 (  )
(5)烟草花叶病毒中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也叫作基因。 (  )
2.下图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基因R、S、N、O互为非等位基因
B.基因R、S、N、O中A/T的值各不相同
C.基因R、S、N、O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D.基因就是生物体内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3.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于这一表述理解正确的是 (  )
A.所有基因均具有双螺旋结构
B.所有基因中“A+G=T+C”恒成立
C.对有些病毒而言,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
D.所有基因均位于染色体上
4.在细胞生物中,下列关于基因、DNA与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细胞分裂前的间期随着DNA的复制,染色体和基因的数目也会发生改变
B.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的基因
C.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基因只分布在染色体上
D.基因中储存着遗传信息,基因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核苷酸的连接方式不同
聚焦·学案二 DNA(基因)复制与细胞分裂中的染色体标记问题
[学案设计]
(一)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标记情况分析
用15N标记细胞的DNA分子,然后将其放到含14N的培养液中进行两次有丝分裂,情况如图所示(以一对同源染色体为例):
由图可以看出,第一次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细胞中所有的DNA分子都呈“杂合状态”,即15N/14N DNA;第二次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有多种可能性,可能子细胞的所有染色体都含15N,也可能子细胞的所有染色体都不含15N,即子细胞含有15N的染色体为0~2n条(体细胞染色体为2n条)。
微点拨:若只复制一次,产生的子染色体都带有15N标记,若复制两次,产生的子染色体只有一半带有15N标记。
  [例1] 物质B与碱基T的结构相似,可替代碱基T参与DNA的复制。两条单链均含有物质B的DNA(记为BB)可被染成浅色,一条单链含物质B的DNA(记为BT)能染成深色,而不含物质B的DNA(记为TT)不被染色。如图是将1个普通的蚕豆根尖细胞(2n=12)用物质B处理后,在不同细胞周期
观察到的某条染色体的三种图像。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第二次复制的中期,所有染色体均为乙图类型
B.甲图的染色单体复制成乙图的事实支持DNA的半保留复制学说
C.丙图染色体最早出现在蚕豆根尖细胞的第三个细胞周期中
D.第三个细胞周期的中期,含有图丙类型染色体的细胞数目至少为1个,最多为4个
尝试解答:选   
(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标记情况分析
用15N标记细胞的DNA分子,然后将其放到含14N的培养液中进行正常减数分裂,情况如图所示(以一对同源染色体为例):
微点拨:由图可以看出,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连续分裂两次,DNA只复制一次,所以四个子细胞中所有的DNA分子都呈“杂合状态”,即15N/14N DNA,子细胞的所有染色体都含15N。
  [例2] 将两条单链均被32P标记的S基因导入某动物的精原细胞中(该细胞不含32P标记),选取染色体中插入2个S基因的精原细胞,再置于不含32P的培养液中培养,得到4个子细胞,检测子细胞中的标记情况。若不考虑互换和变异等异常情况,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若该精原细胞进行一次减数分裂,一定有子细胞中不含32P
B.若该精原细胞进行两次有丝分裂,4个子细胞可能都含32P
C.若该精原细胞进行两次有丝分裂,可能有2个子细胞含32P
D.若该精原细胞进行两次有丝分裂,可能有3个子细胞含32P
尝试解答:选   
[迁移训练]
1.蚕豆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 (  )
A.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被标记
B.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
C.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单体被标记
D.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不被标记
2.用32P标记了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完成后每个细胞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是 (  )
A.0条 B.20条
C.大于0条小于20条 D.以上都有可能
3.将两个双链均被3H标记的A基因导入某动物(2n=42)精原细胞的染色体中,然后置于不含3H的培养液中培养,经过两次细胞分裂后产生4个子细胞,测定子细胞的染色体被标记情况。不考虑染色体片段的互换等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若4个子细胞中只有2个含有3H,则可能进行了有丝分裂
B.可能出现3个子细胞中含3H、1个子细胞中不含3H的情况
C.每个子细胞中含有的基因A的数量是0个或2个
D.4个子细胞中3H标记的染色体总数最多为4条,最少为2条
4.1个精原细胞(2n=4,假定DNA中的P元素都为32P,其他分子不含32P)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正常培养,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得到2个子细胞,2个子细胞继续分裂至减数分裂Ⅱ后期,得到4个次级精母细胞。分析某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32P的标记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若含2条32P标记的染色体,则形成该细胞过程中未发生互换
B.若含3条32P标记的染色体,则形成该细胞过程中发生了互换
C.若含3条32P标记的染色体,则该细胞中移向两极的基因组成可能不同
D.同一精原细胞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同
一、建构概念体系
二、融通科学思维
1.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的关系是


 。
2.为什么一个含有2n个碱基的DNA分子有4n种碱基排列顺序,而不是种



 。
三、综合检测反馈
1.下列有关基因、DNA、染色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碱基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B.随着细胞质基因的发现,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可概括为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C.分子大小相同、碱基含量相同的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一定相同
D.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
2.生长在海洋中的一种水母的DNA上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基因实验表明,转入了水母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转基因鼠,在紫外线照射下,也能像水母一样发出绿色荧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水母和老鼠的基因都是4种碱基对的随机排列
B.水母和老鼠的基因都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C.水母和老鼠的DNA中碱基序列和数目不同,但二者所含碱基种类相同
D.水母和老鼠的DNA均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这是转基因技术得以实现的理论基础之一
3.现代生活中,手机的指纹识别解锁、考试时的指纹信息对比等都运用了指纹识别技术,下列与指纹识别技术原理无关的是 (  )
A.所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DNA的碱基排列顺序中蕴藏着遗传信息
C.指纹具有特异性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具有特异性
D.基因中碱基序列的多样性决定了基因的多样性
4.果蝇的部分隐性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正常情况下,雄果蝇的一条X染色体上可能有0个、1个或2个白眼基因
C.若果蝇的Y染色体上存在sn(焦刚毛基因)或sn的等位基因sn+(直刚毛基因),sn和sn+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会与性别相关联
D.pr(紫眼基因)和ru(粗糙眼基因)不是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而pr(紫眼基因)和w(白眼基因)是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
第4节 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聚焦·学案一
[学案设计]
1.DNA 遗传效应 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排列顺序 碱基排列顺序 排列顺序 
3.一个或两 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脱氧核苷酸
[典例] 选A 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其基本单位为脱氧核苷酸,但部分RNA病毒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其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A正确,B、D错误;组成基因的碱基总数小于组成DNA分子的碱基总数,C错误。
[情境思考探究]
(1)提示:不一定,D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才是基因,DNA分子中存在非基因片段。不同基因的本质区别在于其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
(2)提示:DNA(C)的多样性决定于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蛋白质(D)的多样性决定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和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
(3)提示:1个、2个、1个。
(4)提示:基因并不都在染色体上,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叶绿体和线粒体中也含有基因。
[迁移训练]
1.(1)× (2)× (3)√ (4)× (5)√
2.选A 基因R、S、N、O在一条染色体上,互为非等位基因,A正确;基因R、S、N、O中A/T的值相同,都为1,B错误;基因R、S、N、O中的碱基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C错误;对于某些RNA病毒而言,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D错误。
3.选C DNA具有双螺旋结构,若基因为RNA,一般为单链,不具有双螺旋结构,A错误;对于双链的DNA分子,由于A=T,G=C,故A+G=T+C成立,但对于单链DNA分子和RNA分子不成立,B错误;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但对有些病毒而言,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C正确;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除此之外,线粒体和叶绿体以及原核细胞等也有基因存在,D错误。
4.选B 细胞分裂前的间期随着DNA的复制,基因数目会发生改变,但染色体数目不变,A错误;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此外在线粒体、叶绿体等中也含有少量的基因,C错误;基因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碱基(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D错误。
聚焦·学案二
[学案设计]
(一)[例1] 选D DNA分子在含物质B的条件下,进行两次复制,经过第一次复制后产生的两个DNA分子均为一条链含有B,一条链不含B,即为BT类型,被染成深色;而后经过第二次复制,一个BT类型的DNA分子经过复制后产生的两个DNA分子一个是BT类型、一个是BB类型,则在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共用着丝粒的每条染色体均为乙图类型,A正确。甲图的染色单体均为BT型,乙图的两姐妹染色单体分别为BB和BT型,说明两个DNA分子均保留了亲代DNA分子的一条链,因此该事实支持DNA的半保留复制学说,B正确。丙图染色体中含有的两个DNA分子均为浅色,即其中包含的DNA分子均为BB型,其至少需要经过三次复制后产生,即最早出现在蚕豆根尖细胞的第三个细胞周期中,C正确。第二次细胞周期的中期,一个染色体由TB和BB两个染色单体组成,后期时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随机分配到两子细胞中,整个过程共产生4个子细胞,则第三个细胞周期的中期,含有图丙(BBBB)类型染色体的细胞数目至少为2个,最多为4个,D错误。
(二)[例2] 选A 若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按照DNA半保留复制原则,无论S基因位置如何,所有子细胞都含有32P,A错误;若两个S基因插入到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中,该精原细胞进行两次有丝分裂,考虑DNA的半保留复制和有丝分裂特点,第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均含有32P,经第二次有丝分裂,由于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随机进入两个子细胞,可能出现4个子细胞中均含32P或3个子细胞中含32P,1个不含32P 或2个子细胞中含32P,B、C、D正确。
[迁移训练]
1.选B 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蚕豆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每一个DNA分子都有一条脱氧核苷酸链含3H、一条含1H,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液中培养至中期,每个DNA复制能得到两种DNA位于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一种是一条链含3H、另一条链含1H,一种是两条链都是1H,因此每条染色体的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一条染色单体不被标记,B正确。
2.选D 依题意和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可推知,在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后,每个子细胞中均含有20条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上含有的双链DNA分子中都只有一条链被32P标记。在第二次有丝分裂前的间期DNA分子完成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含有的2个DNA分子,分别组成该染色体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其中只有一条染色单体上的DNA的一条链被32P 标记。在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因着丝粒分裂导致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子染色体,此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为40条,其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有20条。由于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是随机的,所以在第二次分裂结束后,所形成的子细胞中,含有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数为0~20条。综上分析,D正确。
3.选C 若两个A基因插入到两条染色体中,则共有4条DNA单链被标记,则该精原细胞进行两次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含3H的染色体共有4条,则4个子细胞中被标记染色体的总条数为4条;若2个A基因插入到同一条染色体上,则4个子细胞中被标记染色体的总条数为2条,因此若4个子细胞中只有2个含有3H,则可能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无论是减数分裂还是有丝分裂,4个子细胞中3H标记的染色体总数最多为4条,最少为2条,A、D正确;若两个A基因插入到两条染色体中并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时,则共有4条DNA单链被标记,进行复制后,有4条染色体含有标记,分裂后期,染色体随机分配,则可能出现3个子细胞中含3H、1个子细胞中不含3H的情况,B正确;若2个A基因插入到非同源染色体上并进行减数分裂时,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则每个子细胞中有0个或1个或2个A基因,C错误。
4.选A 由题可知,1个精原细胞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正常培养,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得到2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的每个DNA双链中只有一条含32P,经过减数分裂前的间期,每条染色体上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其中一条染色单体的DNA双链中只有一条含32P,另一条染色单体的DNA双链都不含32P,在减数分裂Ⅰ前期联会:①如果未发生互换,生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含2条32P标记的染色体;②若发生互换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都是不含32P或者都是含有32P的,生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含2条32P标记的染色体,A错误。若发生互换的两条非姐妹单体一条含有32P,另一条不含32P,生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可含3条或4条32P标记的染色体,B正确。若含3条32P标记的染色体的情况,是因为减数分裂Ⅰ的前期发生了互换,可能会使得减数分裂Ⅱ后期移向两极的基因组成不同,C正确。同一精原细胞若在减数分裂Ⅰ的前期发生了互换,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同,D正确。
随堂小结
二、融通科学思维
1.脱氧核苷酸序列由4种碱基排列而成,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2.因为一个DNA分子有两条链,两条链上的碱基互补配对,只要其中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确定,另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就确定了,故只考虑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碱基的种类和排列顺序即可
三、综合检测反馈
1.选C 分子大小相同、碱基含量相同的基因中碱基排列顺序可能不同,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可能不同,C错误。
2.选A 基因在DNA分子上,每个生物个体的基因都具有特异性的碱基排列顺序,因此不能说水母和老鼠的基因都是4种碱基对的随机排列,A错误;水母和老鼠都是细胞生物,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因此二者的基因都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B正确;水母和老鼠的遗传信息不同,因此二者DNA中碱基序列和数目不同,但二者所含碱基种类相同,即都有A、T、G、C,C正确;水母和老鼠的DNA均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且具有相同的基本单位,这是转基因技术得以实现的理论基础之一,D正确。
3.选A 每个人的指纹特征都是不同的,这是由于DNA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指纹识别技术识别的是人类的指纹,与所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无关,A符合题意;DNA中碱基的排列顺序蕴藏着遗传信息,不同的遗传信息控制形成不同的指纹特征,B不符合题意;DNA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指纹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指纹具有特异性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具有特异性,C不符合题意;基因中碱基序列的多样性决定了基因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使得不同个体形成的指纹特征存在差异,D不符合题意。
4.选D 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正确;正常情况下,关于果蝇是否为白眼的性状,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WY和XwY,因此雄果蝇一条X染色体上可能有0个(基因型为XWY雄果蝇体内无白眼基因或基因型为XwY个体的次级精母细胞或精细胞中)、1个(基因型为XwY雄果蝇的体细胞或者是精细胞中)或2个白眼基因(基因型为XwY个体的初级精母细胞或次级精母细胞中),B正确;若果蝇的Y染色体上存在sn(焦刚毛基因)或sn的等位基因sn+(直刚毛基因),sn和sn+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表现为伴性遗传的特征,在遗传时会与性别相关联,C正确;pr(紫眼基因)和ru(粗糙眼基因)不是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且pr(紫眼基因)和w(白眼基因)也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D错误。
1 / 8(共87张PPT)
第4节
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1.举例说明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明确基因与DNA的关系;
2.明确DNA(基因)复制与细胞分裂中的染色体标记的关系。
学习目标
CONTENTS
目录
1
2
3
聚焦 学案一 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聚焦 学案二 DNA(基因)复制与细胞分裂中
的染色体标记问题
随堂小结——即时回顾与评价
5
4
课时跟踪检测(第3、4节)
NO.1
聚焦 学案一 基因通常是有遗传
效应的DNA片段
学案设计
1.基因与DNA关系的实例分析
(结合教材P57“思考·讨论”资料分析)
2.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
3.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关系
微点拨:①DNA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②对于遗传物质是RNA的生物而言,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
[典例] 下列有关生物体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B.所有生物基因的基本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
C.组成基因的碱基数量多于组成DNA分子的碱基数量
D.基因与DNA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名称

[解析] 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其基本单位为脱氧核苷酸,但部分RNA病毒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其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A正确,B、D错误;组成基因的碱基总数小于组成DNA分子的碱基总数,C错误。
|情|境|思|考|探|究|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DNA上任何一个片段都是基因吗 不同基因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提示:不一定,D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才是基因,DNA分子中存在非基因片段。不同基因的本质区别在于其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
(2)图中C和D均具有多样性,其多样性的决定因素分别有哪些
提示:DNA(C)的多样性决定于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蛋白质(D)的多样性决定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和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
(3)在有丝分裂后期、减数分裂Ⅰ后期和减数分裂Ⅱ后期,一条染色体中分别含有几个DNA分子
提示:1个、2个、1个。
(4)真核生物体内,基因都在染色体上吗
提示:基因并不都在染色体上,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叶绿体和线粒体中也含有基因。
迁移训练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染色体是DNA的唯一载体。( )
(2)真核生物的基因均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
(3)基因中碱基对的数目与其多样性有关。( )
(4)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均为脱氧核苷酸。( )
(5)烟草花叶病毒中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也叫作基因。( )
×
×

×

2.下图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基因R、S、N、O互为非等位基因
B.基因R、S、N、O中A/T的值各不相同
C.基因R、S、N、O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D.基因就是生物体内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解析:基因R、S、N、O在一条染色体上,互为非等位基因,A正确;基因R、S、N、O中A/T的值相同,都为1,B错误;基因R、S、N、O中的碱基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C错误;对于某些RNA病毒而言,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D错误。
3.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于这一表述理解正确的是 (  )
A.所有基因均具有双螺旋结构
B.所有基因中“A+G=T+C”恒成立
C.对有些病毒而言,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
D.所有基因均位于染色体上

解析:DNA具有双螺旋结构,若基因为RNA,一般为单链,不具有双螺旋结构,A错误;对于双链的DNA分子,由于A=T,G=C,故A+G=T+C成立,但对于单链DNA分子和RNA分子不成立,B错误;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但对有些病毒而言,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C正确;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除此之外,线粒体和叶绿体以及原核细胞等也有基因存在,D错误。
4.在细胞生物中,下列关于基因、DNA与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细胞分裂前的间期随着DNA的复制,染色体和基因的数目也会发生改变
B.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的基因
C.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基因只分布在染色体上
D.基因中储存着遗传信息,基因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核苷酸的连接方式不同

解析:细胞分裂前的间期随着DNA的复制,基因数目会发生改变,但染色体数目不变,A错误;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此外在线粒体、叶绿体等中也含有少量的基因,C错误;基因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碱基(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D错误。
NO.2
聚焦 学案二 DNA(基因)复制与
细胞分裂中的染色体标记问题
学案设计
(一)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标记情况分析
用15N标记细胞的DNA分子,然后将其放到含14N的培养液中进行两次有丝分裂,情况如图所示(以一对同源染色体为例):
由图可以看出,第一次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细胞中所有的DNA分子都呈“杂合状态”,即15N/14N DNA;第二次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有多种可能性,可能子细胞的所有染色体都含15N,也可能子细胞的所有染色体都不含15N,即子细胞含有15N的染色体为0~2n条(体细胞染色体为2n条)。
微点拨:若只复制一次,产生的子染色体都带有15N标记,若复制两次,产生的子染色体只有一半带有15N标记。
[例1] 物质B与碱基T的结构相似,可替代碱基T参与DNA的复制。两条单链均含有物质B的DNA(记
为BB)可被染成浅色,一条单链含物质
B的DNA(记为BT)能染成深色,而不含
物质B的DNA(记为TT)不被染色。如图是将1个普通的蚕豆根尖细胞(2n=12)用物质B处理后,在不同细胞周期观察到的某条染色体的三种图像。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第二次复制的中期,所有染色体均为乙图类型
B.甲图的染色单体复制成乙图的事实支持DNA的半保留复制学说
C.丙图染色体最早出现在蚕豆根尖细胞的第三个细胞周期中
D.第三个细胞周期的中期,含有图丙类型染色体的细胞数目至少为1个,最多为4个

[解析] DNA分子在含物质B的条件下,进行两次复制,经过第一次复制后产生的两个DNA分子均为一条链含有B,一条链不含B,即为BT类型,被染成深色;而后经过第二次复制,一个BT类型的DNA分子经过复制后产生的两个DNA分子一个是BT类型、一个是BB类型,则在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共用着丝粒的每条染色体均为乙图类型,A正确。甲图的染色单体均为BT型,乙图的两姐妹染色单体分别为BB和BT型,说明两个DNA分子均保留了亲代DNA分子的一条链,因此该事实支持DNA的半保留复制学说,B正确。
丙图染色体中含有的两个DNA分子均为浅色,即其中包含的DNA分子均为BB型,其至少需要经过三次复制后产生,即最早出现在蚕豆根尖细胞的第三个细胞周期中,C正确。第二次细胞周期的中期,一个染色体由TB和BB两个染色单体组成,后期时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随机分配到两子细胞中,整个过程共产生4个子细胞,则第三个细胞周期的中期,含有图丙(BBBB)类型染色体的细胞数目至少为2个,最多为4个,D错误。
(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标记情况分析
用15N标记细胞的DNA分子,然后将其放到含14N的培养液中进行正常减数分裂,情况如图所示(以一对同源染色体为例):
微点拨:由图可以看出,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连续分裂两次,DNA只复制一次,所以四个子细胞中所有的DNA分子都呈“杂合状态”,即15N/14N DNA,子细胞的所有染色体都含15N。
[例2] 将两条单链均被32P标记的S基因导入某动物的精原细胞中(该细胞不含32P标记),选取染色体中插入2个S基因的精原细胞,再置于不含32P的培养液中培养,得到4个子细胞,检测子细胞中的标记情况。若不考虑互换和变异等异常情况,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若该精原细胞进行一次减数分裂,一定有子细胞中不含32P
B.若该精原细胞进行两次有丝分裂,4个子细胞可能都含32P
C.若该精原细胞进行两次有丝分裂,可能有2个子细胞含32P
D.若该精原细胞进行两次有丝分裂,可能有3个子细胞含32P

[解析] 若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按照DNA半保留复制原则,无论S基因位置如何,所有子细胞都含有32P,A错误;若两个S基因插入到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中,该精原细胞进行两次有丝分裂,考虑DNA的半保留复制和有丝分裂特点,第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均含有32P,经第二次有丝分裂,由于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随机进入两个子细胞,可能出现4个子细胞中均含32P或3个子细胞中含32P,1个不含32P 或2个子细胞中含32P,B、C、D正确。
迁移训练
1.蚕豆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 (  )
A.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被标记
B.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
C.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单体被标记
D.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不被标记

解析: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蚕豆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每一个DNA分子都有一条脱氧核苷酸链含3H、一条含1H,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液中培养至中期,每个DNA复制能得到两种DNA位于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一种是一条链含3H、另一条链含1H,一种是两条链都是1H,因此每条染色体的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一条染色单体不被标记,B正确。
2.用32P标记了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完成后每个细胞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是 (  )
A.0条 B.20条
C.大于0条小于20条 D.以上都有可能

解析:依题意和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可推知,在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后,每个子细胞中均含有20条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上含有的双链DNA分子中都只有一条链被32P标记。在第二次有丝分裂前的间期DNA分子完成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含有的2个DNA分子,分别组成该染色体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其中只有一条染色单体上的DNA的一条链被32P 标记。在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因着丝粒分裂导致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子染色体,此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为40条,其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有20条。由于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是随机的,所以在第二次分裂结束后,所形成的子细胞中,含有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数为0~20条。综上分析,D正确。
3.将两个双链均被3H标记的A基因导入某动物(2n=42)精原细胞的染色体中,然后置于不含3H的培养液中培养,经过两次细胞分裂后产生4个子细胞,测定子细胞的染色体被标记情况。不考虑染色体片段的互换等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若4个子细胞中只有2个含有3H,则可能进行了有丝分裂
B.可能出现3个子细胞中含3H、1个子细胞中不含3H的情况
C.每个子细胞中含有的基因A的数量是0个或2个
D.4个子细胞中3H标记的染色体总数最多为4条,最少为2条

解析:若两个A基因插入到两条染色体中,则共有4条DNA单链被标记,则该精原细胞进行两次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含3H的染色体共有4条,则4个子细胞中被标记染色体的总条数为4条;若2个A基因插入到同一条染色体上,则4个子细胞中被标记染色体的总条数为2条,因此若4个子细胞中只有2个含有3H,则可能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无论是减数分裂还是有丝分裂,4个子细胞中3H标记的染色体总数最多为4条,最少为2条,A、D正确;
若两个A基因插入到两条染色体中并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时,则共有4条DNA单链被标记,进行复制后,有4条染色体含有标记,分裂后期,染色体随机分配,则可能出现3个子细胞中含3H、1个子细胞中不含3H的情况,B正确;若2个A基因插入到非同源染色体上并进行减数分裂时,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则每个子细胞中有0个或1个或2个A基因,C错误。
4.1个精原细胞(2n=4,假定DNA中的P元素都为32P,其他分子不含32P)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正常培养,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得到2个子细胞,2个子细胞继续分裂至减数分裂Ⅱ后期,得到4个次级精母细胞。分析某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32P的标记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若含2条32P标记的染色体,则形成该细胞过程中未发生互换
B.若含3条32P标记的染色体,则形成该细胞过程中发生了互换
C.若含3条32P标记的染色体,则该细胞中移向两极的基因组成可能不同
D.同一精原细胞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同

解析:由题可知,1个精原细胞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正常培养,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得到2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的每个DNA双链中只有一条含32P,经过减数分裂前的间期,每条染色体上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其中一条染色单体的DNA双链中只有一条含32P,另一条染色单体的DNA双链都不含32P,在减数分裂Ⅰ前期联会:①如果未发生互换,生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含2条32P标记的染色体;②若发生互换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都是不含32P或者都是含有32P的,生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含2条32P标记的染色体,A错误。
若发生互换的两条非姐妹单体一条含有32P,另一条不含32P,生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可含3条或4条32P标记的染色体,B正确。若含3条32P标记的染色体的情况,是因为减数分裂Ⅰ的前期发生了互换,可能会使得减数分裂Ⅱ后期移向两极的基因组成不同,C正确。同一精原细胞若在减数分裂Ⅰ的前期发生了互换,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同,D正确。
随堂小结——即时回顾与评价
NO.3
一、建构概念体系
二、融通科学思维
1.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脱氧核苷酸序列由4种碱基排列而成,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2.为什么一个含有2n个碱基的DNA分子有4n种碱基排列顺序,而不是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一个DNA分子有两条链,两条链上的碱基互补配对,只要其中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确定,另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就确定了,故只考虑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碱基的种类和排列顺序即可
三、综合检测反馈
1.下列有关基因、DNA、染色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碱基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B.随着细胞质基因的发现,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可概括为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C.分子大小相同、碱基含量相同的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一定相同
D.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

解析:分子大小相同、碱基含量相同的基因中碱基排列顺序可能不同,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可能不同,C错误。
2.生长在海洋中的一种水母的DNA上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基因实验表明,转入了水母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转基因鼠,在紫外线照射下,也能像水母一样发出绿色荧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水母和老鼠的基因都是4种碱基对的随机排列
B.水母和老鼠的基因都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C.水母和老鼠的DNA中碱基序列和数目不同,但二者所含碱基种类相同
D.水母和老鼠的DNA均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这是转基因技术得以实现的理论基础之一

解析:基因在DNA分子上,每个生物个体的基因都具有特异性的碱基排列顺序,因此不能说水母和老鼠的基因都是4种碱基对的随机排列,A错误;水母和老鼠都是细胞生物,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因此二者的基因都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B正确;水母和老鼠的遗传信息不同,因此二者DNA中碱基序列和数目不同,但二者所含碱基种类相同,即都有A、T、G、C,C正确;水母和老鼠的DNA均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且具有相同的基本单位,这是转基因技术得以实现的理论基础之一,D正确。
3.现代生活中,手机的指纹识别解锁、考试时的指纹信息对比等都运用了指纹识别技术,下列与指纹识别技术原理无关的是 (  )
A.所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DNA的碱基排列顺序中蕴藏着遗传信息
C.指纹具有特异性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具有特异性
D.基因中碱基序列的多样性决定了基因的多样性

解析:每个人的指纹特征都是不同的,这是由于DNA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指纹识别技术识别的是人类的指纹,与所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无关,A符合题意;DNA中碱基的排列顺序蕴藏着遗传信息,不同的遗传信息控制形成不同的指纹特征,B不符合题意;DNA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指纹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指纹具有特异性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具有特异性,C不符合题意;基因中碱基序列的多样性决定了基因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使得不同个体形成的指纹特征存在差异,D不符合题意。
4.果蝇的部分隐性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正常情况下,雄果蝇的一条X染色体上可能有0个、1个或2个白眼基因
C.若果蝇的Y染色体上存在sn(焦刚毛基因)或sn的等位基因sn+(直刚毛基因),sn和sn+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会与性别相关联
D.pr(紫眼基因)和ru(粗糙眼基因)不是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而pr(紫眼基因)和w(白眼基因)是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

解析: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正确;正常情况下,关于果蝇是否为白眼的性状,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WY和XwY,因此雄果蝇一条X染色体上可能有0个(基因型为XWY雄果蝇体内无白眼基因或基因型为XwY个体的次级精母细胞或精细胞中)、1个(基因型为XwY雄果蝇的体细胞或者是精细胞中)或2个白眼基因(基因型为XwY个体的初级精母细胞或次级精母细胞中),B正确;
若果蝇的Y染色体上存在sn(焦刚毛基因)或sn的等位基因sn+(直刚毛基因),sn和sn+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表现为伴性遗传的特征,在遗传时会与性别相关联,C正确;pr(紫眼基因)和ru(粗糙眼基因)不是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且pr(紫眼基因)和w(白眼基因)也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D错误。
课时跟踪检测(第3、4节)
NO.4
(A级选择题每小题2分,B级选择题每小题4分,本检测满分4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级 强基固本
1.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丝分裂前的间期和减数分裂Ⅱ前的间期要进行DNA复制
B.DNA的每一条链均可作为DNA复制的模板
C.真核细胞中,DNA复制所需的脱氧核苷酸可从细胞质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D.DNA复制的意义是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

6
7
8
9
10
11
1
2
3
4
5
解析:有丝分裂前的间期和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需要进行DNA复制,减数分裂Ⅱ前的间期不进行DNA复制,A错误;DNA复制时每条链均作为模板进行复制,B正确;脱氧核苷酸可从细胞质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用于DNA复制,C正确;DNA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细胞传递给子代细胞,从而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D正确。
1
5
6
7
8
9
10
11
2
3
4
2.真核细胞的DNA分子复制时可观察到多个复制泡。DNA分子具有多个复制泡的原因是 (  )
A.边解旋边复制 B.半保留复制
C.单向复制 D.多起点复制
解析:真核细胞的DNA分子复制时可观察到多个复制泡,说明真核细胞DNA是多起点复制,这种复制特点加速了复制过程,提高了复制速率,D正确。

3.下列对不同种类生物中基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大肠杆菌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B.烟草花叶病毒中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C.小麦细胞中只有细胞核内的DNA才具有遗传效应
D.人体细胞中的不同基因含有的遗传信息存在差异
1
5
6
7
8
9
10
11
2
3
4

解析:大肠杆菌是原核细胞生物,由细胞组成的生物其遗传物质都是DNA,基因是其细胞内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A正确;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基因是该病毒内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故该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B正确;小麦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DNA都含有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C错误;人体细胞中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故含有的遗传信息会存在差异,D正确。
1
5
6
7
8
9
10
11
2
3
4
1
5
6
7
8
9
10
11
2
3
4

4.下列关于基因、DNA、遗传信息和染色体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每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
B.一个DNA分子中可以包含多个遗传信息互不相同的基因
C.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基因的多样性
D.生物体内,所有基因的碱基总数小于DNA分子的碱基总数
1
5
6
7
8
9
10
11
2
3
4
解析: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有1个或2个DNA分子,A错误;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中可以包含多个遗传信息互不相同的基因,同时也包含非基因片段,故生物体内,所有基因的碱基总数小于DNA分子的碱基总数,B、D正确;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C正确。
1
5
6
7
8
9
10
11
2
3
4
5.将DNA被15N标记的大肠杆菌转入含14NH4Cl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繁殖相应代数,检测子代DNA的标记情况,验证DNA的复制方式。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可通过检测子代DNA的放射性来判断子代DNA的标记情况
B.可通过控制培养时间来控制大肠杆菌繁殖的代数
C.繁殖一代,提取大肠杆菌的DNA并进行离心,只出现居中条带
D.繁殖二代,提取大肠杆菌的DNA并进行离心,仍会出现居中条带

1
5
6
7
8
9
10
11
2
3
4
解析: 15N没有放射性,A错误。大肠杆菌繁殖时间相对稳定,可通过控制培养时间来控制大肠杆菌繁殖的代数,B正确。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繁殖一代,子代DNA全为14N/15N,提取大肠杆菌的DNA并进行离心,只出现居中条带;繁殖二代,最初的两条母链进入两个DNA分子,即会出现两个14N/15N类型的DNA分子和两个14N/14N类型的DNA分子,提取大肠杆菌的DNA并进行离心,仍会出现居中条带,D正确。
6.某生物兴趣小组用15N充分标记大肠杆菌后,将其置于仅含14N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若干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大肠杆菌繁殖过程中需要4 种脱氧核苷酸、能量和相关酶
B.大肠杆菌连续繁殖两代后,子代的DNA 中含14N的占1/2
C.DNA复制过程中断裂氢键解旋时,磷酸二酯键不会受影响
D.若大肠杆菌的DNA含M个G,则复制n次后消耗游离的C为(2n-1)M个
1
5
6
7
8
9
10
11
2
3
4

1
5
6
7
8
9
10
11
2
3
4
解析:大肠杆菌繁殖过程中需要4种脱氧核苷酸(原料)、能量和相关酶,A正确;大肠杆菌的DNA进行半保留复制,故连续繁殖两代后,子代DNA中都含14N,B错误;DNA复制过程中断裂氢键解旋时,磷酸二酯键不会受影响,C正确;若大肠杆菌的DNA含M个G,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G与C配对,G与C数量相等,复制n次后DNA数目为2n,增加了(2n-1)个DNA,则复制n次后消耗游离的C为(2n-1)M个,D正确。
1
5
6
7
8
9
10
11
2
3
4
7.亲代链分开及新生DNA开始复制处称为
复制子,真核生物的核DNA中包含多个复制子,
每个复制子都有自己的起始点(图中1~6),每个
起始点均富含AT序列。通常每个复制子从起始
点开始双向复制形成复制泡,在复制泡的相遇
处,新生DNA融合成完整的子代DNA。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1
5
6
7
8
9
10
11
2
3
4
A.DNA上不同复制子起始复制的时间不同,据图可知6号起始点是最晚解旋的
B.每个起始点均富含AT序列,这与A和T间的氢键数比G和C间少有关
C.复制泡中两个新生子链的碱基序列相同
D.核DNA中包含多个复制子,可以提高DNA复制的效率

1
5
6
7
8
9
10
11
2
3
4
解析:DNA上不同复制泡大小不同表示不同复制子起始复制的时间不同,复制泡越大,复制的起始时间越早,据图可知6号起始点对应的复制泡最小,因此是最晚解旋的,A正确;每个起始点均富含AT序列,这与A和T间的氢键数比G和C间少有关,氢键数越少越容易解旋,B正确;子链和母链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两条母链的碱基互补配对,复制泡中两个新生子链的碱基序列也互补,C错误;核DNA是多起点复制,其中包含多个复制子,可以提高DNA复制的效率,D正确。
1
5
6
7
8
9
10
11
2
3
4
8.某DNA分子片段中共含有3 000个碱基,其中腺嘌呤占35%。现将该DNA分子片段用15N标记过的四种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3次,将全部复制产物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得到图甲结果;如果将全部复制产物加入解旋酶处理后再离心,则得到图乙结果。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
1
5
6
7
8
9
10
11
2
3
4
A.X层与Y层中DNA分子质量比大于1∶3
B.Y层中含15N标记的鸟嘌呤有3 600个
C.X层中DNA分子含有的氢键数是Y层DNA分子的1/3
D.W层与Z层的核苷酸数之比是4∶1

1
5
6
7
8
9
10
11
2
3
4
解析:DNA分子以15N标记的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3次,得8个DNA分子,X层(2个含有14N和15N的DNA)与Y层(6个只含15N的DNA)中DNA分子质量比小于1∶3,A错误;基因中含有3 000个碱基,腺嘌呤占35%,则A=T=1 050个,G=C=450个,1个DNA中鸟嘌呤(G)=450个,Y层(6个只含15N的DNA)中含15N标记的鸟嘌呤(G)=450×6=2 700个,B错误;
1
5
6
7
8
9
10
11
2
3
4
X层中有2个DNA,Y层中有6个DNA,故X层中DNA分子含有的氢键数是Y层DNA分子的1/3,C正确;由于DNA分子为双链结构,所以加入解旋酶再离心,共得到2个含有14N的DNA单链(Z层)和14个含有15N的DNA单链(W层),即W层与Z层的核苷酸数之比是14∶2=7∶1,D错误。
1
5
6
7
8
9
10
11
2
3
4
9.(8分)如图表示细胞内与基因有关的物质或结构,请仔细阅读并回答问题:

(1)细胞内的遗传物质g是    ,基因和g的关系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NA
基因通
常是有遗传效应的g(DNA)片段
1
5
6
7
8
9
10
11
2
3
4
(2)g的基本单位可用字母    (填“b”“c”“d”或“e”)表示。
(3)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i是     (填“蛋白质”“染色体”或“核糖体”)。
(4)g的空间结构一般表现为      。
e
染色体
双螺旋结构
1
5
6
7
8
9
10
11
2
3
4
解析:(1)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是DNA(g),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e(脱氧核苷酸)是组成DNA的基本单位。
(3)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i)。
(4)g为DNA,空间结构一般表现为双螺旋结构。
1
5
6
7
8
9
10
11
2
3
4
B级 发展提能
10.冈崎等人提出了DNA的不连续复制模型(如图),他们认为,在5'端→3'端这一模板链上,核苷酸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仍按子链的5'端→3'端方向顺序结合上去,并相连成链。核苷酸在模板上先反方向地合成一系列小的片段,称为冈崎片段,然后这些片段再相互连接起来而成长链。据此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1
5
6
7
8
9
10
11
2
3
4
A.复制过程中首先需要解旋酶沿着复制叉移动方向解开DNA双螺旋结构,使两条链中间的碱基对分开
B.推测冈崎片段的出现是由于DNA聚合酶只能使核苷酸按5'端→3'端方向连接成链
C.复制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前导链和滞后链的碱基序列完全相同

1
5
6
7
8
9
10
11
2
3
4
解析:DNA复制过程的第一步是解旋,需要解旋酶沿着复制叉移动方向解开DNA双螺旋结构,破坏DNA双链之间的氢键,使两条链解开,A正确;由题干在5'端→3'端这一模板链上,核苷酸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仍按5'端→3'端方向顺序结合上去,可推测冈崎片段的出现是由于DNA聚合酶只能使核苷酸按5'端→3'端方向连接成链,B正确;DNA复制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的进行,C正确;前导链与3'端→5'端方向的亲代DNA链互补,滞后链与5'端→3'端方向的亲代DNA链互补,所以前导链和滞后链的碱基序列不同,D错误。
1
5
6
7
8
9
10
11
2
3
4
11.(12分)科学家曾对 DNA 的复制提出两种假说:全保留复制和半保留复制。为验证哪种假说正确,科学家将全部 DNA 的双链均被15N 标记的大肠杆菌转移到以 14NH4Cl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中,繁殖一代后提取子代大肠杆菌的 DNA(F1 DNA)。将F1 DNA热变性处理(即解开双螺旋)后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离心管(图甲)中出现的两个条带,对应图乙中的两个峰。
1
5
6
7
8
9
10
11
2
3
4
(1)热变性处理破坏了 DNA 分子中的   键。
(2)根据图甲中条带的数目和位置,    (填“能”或“不能”)判断DNA的复制方式是“全保留复制”还是“半保留复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人员发现,若实验中提取的F1 DNA不做    处理,将其直接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则离心管中只出现一个条带,据此分析 DNA 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不能
无论DNA是全保留复制还是半保留复制,经热变性后都能得到图甲
所示的条带
热变性
1
5
6
7
8
9
10
11
2
3
4
(4)研究人员继续研究发现,将含15N 的大肠杆菌转移到 14NH4Cl 培养液中, 培养24 h 提取子代大肠杆菌的 DNA,经热变性处理后,离心管中出现的 14N 条带与 15N 条带峰值的相对比值为 7∶1,则大肠杆菌的分裂周期为   h。
8
1
5
6
7
8
9
10
11
2
3
4
(5)图丙表示某生物细胞中 DNA 分子复制的过程,已知该DNA分子含有500个碱基,T 占20%,而此DNA复制理论上需要约30 s,而实际时间远远小于30 s,据图丙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在第3次复制的过程中,需要胞嘧啶    个。
DNA有多个复制起点,并
同时进行复制
600
1
5
6
7
8
9
10
11
2
3
4
解析:(1)热变性处理导致DNA分子中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发生断裂,形成两条DNA单链。
(2)无论是DNA全保留复制还是半保留复制,经热变性处理后都会在离心管中得到两个条带,其中一条为14N条带,另一条为15N条带,无法区分复制方式。
(3)若实验中提取的F1 DNA不做热变性处理,如果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则第一代的2个DNA(F1 DNA)分子都应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将其直接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则离心管中只出现一个条带。
1
5
6
7
8
9
10
11
2
3
4
(4)由题意可知,经实验的相关处理后,离心管中出现的14N条带与15N条带峰值的相对比值为7∶1,说明离心管中含14N的链有14条,含15N的链有2条,共16条单链,即24 h内得到了8个子代DNA分子,大肠杆菌繁殖3次,故大肠杆菌的分裂周期为8 h。
(5)理论上此DNA复制需要约30 s,而实际时间远远小于30 s,结合图丙可知,DNA有多个复制起点,多起点同时复制,大大缩短了复制时间。该DNA分子含有500个碱基,T占20%, 在DNA双链中,A=T=20%,G=C=30%,含有胞嘧啶500×30%=150个,在第3次复制的过程中,需要胞嘧啶150×(23-1)=600个。课时跟踪检测(十三) 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A级选择题每小题2分,B级选择题每小题4分,本检测满分40分)
A级 强基固本
1.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有丝分裂前的间期和减数分裂Ⅱ前的间期要进行DNA复制
B.DNA的每一条链均可作为DNA复制的模板
C.真核细胞中,DNA复制所需的脱氧核苷酸可从细胞质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D.DNA复制的意义是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
2.真核细胞的DNA分子复制时可观察到多个复制泡。DNA分子具有多个复制泡的原因是 (  )
A.边解旋边复制 B.半保留复制
C.单向复制 D.多起点复制
3.下列对不同种类生物中基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大肠杆菌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B.烟草花叶病毒中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C.小麦细胞中只有细胞核内的DNA才具有遗传效应
D.人体细胞中的不同基因含有的遗传信息存在差异
4.下列关于基因、DNA、遗传信息和染色体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每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
B.一个DNA分子中可以包含多个遗传信息互不相同的基因
C.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基因的多样性
D.生物体内,所有基因的碱基总数小于DNA分子的碱基总数
5.将DNA被15N标记的大肠杆菌转入含14NH4Cl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繁殖相应代数,检测子代DNA的标记情况,验证DNA的复制方式。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可通过检测子代DNA的放射性来判断子代DNA的标记情况
B.可通过控制培养时间来控制大肠杆菌繁殖的代数
C.繁殖一代,提取大肠杆菌的DNA并进行离心,只出现居中条带
D.繁殖二代,提取大肠杆菌的DNA并进行离心,仍会出现居中条带
6.某生物兴趣小组用15N充分标记大肠杆菌后,将其置于仅含14N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若干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大肠杆菌繁殖过程中需要4 种脱氧核苷酸、能量和相关酶
B.大肠杆菌连续繁殖两代后,子代的DNA 中含14N的占1/2
C.DNA复制过程中断裂氢键解旋时,磷酸二酯键不会受影响
D.若大肠杆菌的DNA含M个G,则复制n次后消耗游离的C为(2n-1)M个
7.亲代链分开及新生DNA开始复制处称为复制子,真核生物的核DNA中包含多个复制子,每个复制子都有自己的起始点(图中1~6),每个起始点均富含AT序列。通常每个复制子从起始点开始双向复制形成复制泡,在复制泡的相遇处,新生DNA融合成完整的子代DNA。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DNA上不同复制子起始复制的时间不同,据图可知6号起始点是最晚解旋的
B.每个起始点均富含AT序列,这与A和T间的氢键数比G和C间少有关
C.复制泡中两个新生子链的碱基序列相同
D.核DNA中包含多个复制子,可以提高DNA复制的效率
8.某DNA分子片段中共含有3 000个碱基,其中腺嘌呤占35%。现将该DNA分子片段用15N标记过的四种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3次,将全部复制产物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得到图甲结果;如果将全部复制产物加入解旋酶处理后再离心,则得到图乙结果。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X层与Y层中DNA分子质量比大于1∶3
B.Y层中含15N标记的鸟嘌呤有3 600个
C.X层中DNA分子含有的氢键数是Y层DNA分子的1/3
D.W层与Z层的核苷酸数之比是4∶1
9.(8分)如图表示细胞内与基因有关的物质或结构,请仔细阅读并回答问题:
(1)细胞内的遗传物质g是    ,基因和g的关系是            。
(2)g的基本单位可用字母    (填“b”“c”“d”或“e”)表示。
(3)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i是    (填“蛋白质”“染色体”或“核糖体”)。
(4)g的空间结构一般表现为        。
B级 发展提能
10.冈崎等人提出了DNA的不连续复制模型(如图),他们认为,在5'端→3'端这一模板链上,核苷酸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仍按子链的5'端→3'端方向顺序结合上去,并相连成链。核苷酸在模板上先反方向地合成一系列小的片段,称为冈崎片段,然后这些片段再相互连接起来而成长链。据此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复制过程中首先需要解旋酶沿着复制叉移动方向解开DNA双螺旋结构,使两条链中间的碱基对分开
B.推测冈崎片段的出现是由于DNA聚合酶只能使核苷酸按5'端→3'端方向连接成链
C.复制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前导链和滞后链的碱基序列完全相同
11.(12分)科学家曾对 DNA 的复制提出两种假说:全保留复制和半保留复制。为验证哪种假说正确,科学家将全部 DNA 的双链均被15N 标记的大肠杆菌转移到以 14NH4Cl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中,繁殖一代后提取子代大肠杆菌的 DNA(F1 DNA)。将F1 DNA热变性处理(即解开双螺旋)后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离心管(图甲)中出现的两个条带,对应图乙中的两个峰。
(1)热变性处理破坏了 DNA 分子中的   键。
(2)根据图甲中条带的数目和位置,    (填“能”或“不能”)判断DNA的复制方式是“全保留复制”还是“半保留复制”,原因是    。
(3)研究人员发现,若实验中提取的F1 DNA不做      处理,将其直接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则离心管中只出现一个条带,据此分析 DNA 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4)研究人员继续研究发现,将含15N 的大肠杆菌转移到 14NH4Cl 培养液中, 培养24 h 提取子代大肠杆菌的 DNA,经热变性处理后,离心管中出现的 14N 条带与 15N 条带峰值的相对比值为 7∶1,则大肠杆菌的分裂周期为    h。
(5)图丙表示某生物细胞中 DNA 分子复制的过程,已知该DNA分子含有500个碱基,T 占20%,而此DNA复制理论上需要约30 s,而实际时间远远小于30 s,据图丙分析其原因是               。在第3次复制的过程中,需要胞嘧啶    个。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
1.A 2.D 3.C
4.选A 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有1个或2个DNA分子,A错误;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中可以包含多个遗传信息互不相同的基因,同时也包含非基因片段,故生物体内,所有基因的碱基总数小于DNA分子的碱基总数,B、D正确;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C正确。
5.选A 15N没有放射性,A错误。大肠杆菌繁殖时间相对稳定,可通过控制培养时间来控制大肠杆菌繁殖的代数,B正确。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繁殖一代,子代DNA全为14N/15N,提取大肠杆菌的DNA并进行离心,只出现居中条带;繁殖二代,最初的两条母链进入两个DNA分子,即会出现两个14N/15N类型的DNA分子和两个14N/14N类型的DNA分子,提取大肠杆菌的DNA并进行离心,仍会出现居中条带,D正确。
6.选B 大肠杆菌繁殖过程中需要4种脱氧核苷酸(原料)、能量和相关酶,A正确;大肠杆菌的DNA进行半保留复制,故连续繁殖两代后,子代DNA中都含14N,B错误;DNA复制过程中断裂氢键解旋时,磷酸二酯键不会受影响,C正确;若大肠杆菌的DNA含M个G,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G与C配对,G与C数量相等,复制n次后DNA数目为2n,增加了(2n-1)个DNA,则复制n次后消耗游离的C为(2n-1)M个,D正确。
7.选C DNA上不同复制泡大小不同表示不同复制子起始复制的时间不同,复制泡越大,复制的起始时间越早,据图可知6号起始点对应的复制泡最小,因此是最晚解旋的,A正确;每个起始点均富含AT序列,这与A和T间的氢键数比G和C间少有关,氢键数越少越容易解旋,B正确;子链和母链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两条母链的碱基互补配对,复制泡中两个新生子链的碱基序列也互补,C错误;核DNA是多起点复制,其中包含多个复制子,可以提高DNA复制的效率,D正确。
8.选C DNA分子以15N标记的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3次,得8个DNA分子,X层(2个含有14N和15N的DNA)与Y层(6个只含15N的DNA)中DNA分子质量比小于1∶3,A错误;基因中含有3 000个碱基,腺嘌呤占35%,则A=T=1 050个,G=C=450个,1个DNA中鸟嘌呤(G)=450个,Y层(6个只含15N的DNA)中含15N标记的鸟嘌呤(G)=450×6=2 700个,B错误;X层中有2个DNA,Y层中有6个DNA,故X层中DNA分子含有的氢键数是Y层DNA分子的1/3,C正确;由于DNA分子为双链结构,所以加入解旋酶再离心,共得到2个含有14N的DNA单链(Z层)和14个含有15N的DNA单链(W层),即W层与Z层的核苷酸数之比是14∶2=7∶1,D错误。
9.(1)DNA 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g(DNA)片段 (2)e (3)染色体 (4)双螺旋结构
10.选D DNA复制过程的第一步是解旋,需要解旋酶沿着复制叉移动方向解开DNA双螺旋结构,破坏DNA双链之间的氢键,使两条链解开,A正确;由题干在5'端→3'端这一模板链上,核苷酸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仍按5'端→3'端方向顺序结合上去,可推测冈崎片段的出现是由于DNA聚合酶只能使核苷酸按5'端→3'端方向连接成链,B正确;DNA复制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的进行,C正确;前导链与3'端→5'端方向的亲代DNA链互补,滞后链与5'端→3'端方向的亲代DNA链互补,所以前导链和滞后链的碱基序列不同,D错误。
11.解析:(1)热变性处理导致DNA分子中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发生断裂,形成两条DNA单链。
(2)无论是DNA全保留复制还是半保留复制,经热变性处理后都会在离心管中得到两个条带,其中一条为14N条带,另一条为15N条带,无法区分复制方式。
(3)若实验中提取的F1 DNA不做热变性处理,如果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则第一代的2个DNA(F1 DNA)分子都应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将其直接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则离心管中只出现一个条带。
(4)由题意可知,经实验的相关处理后,离心管中出现的14N条带与15N条带峰值的相对比值为7∶1,说明离心管中含14N的链有14条,含15N的链有2条,共16条单链,即24 h内得到了8个子代DNA分子,大肠杆菌繁殖3次,故大肠杆菌的分裂周期为8 h。
(5)理论上此DNA复制需要约30 s,而实际时间远远小于30 s,结合图丙可知,DNA有多个复制起点,多起点同时复制,大大缩短了复制时间。该DNA分子含有500个碱基,T占20%, 在DNA双链中,A=T=20%,G=C=30%,含有胞嘧啶500×30%=150个,在第3次复制的过程中,需要胞嘧啶150×(23-1)=600个。
答案:(1)氢 (2)不能 无论DNA是全保留复制还是半保留复制,经热变性后都能得到图甲所示的条带 (3)热变性 (4)8 (5)DNA有多个复制起点,并同时进行复制 600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