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统率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建构知识体系]
当今生物来自共同祖先,化石是其直接证据,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证据也给生物进化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来自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证据也越来越多。关于适应是如何形成的,多种多样的物种是如何起源的,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作出了科学的解释。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生物进化的认识不断深入,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总之,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本章概念图建构如下。
[统整学科素养]
进化与适应观
进化与适应观是本章集中体现的生命观念。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认同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当今的各种生物来自共同祖先,并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生物界的现象,传播科学的自然观;认同人类同其他物种一样,也是进化的产物,与其他物种有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而不是天生具有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的超然地位;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和生态系统都是协同进化的结果,它们是作为一个整体不断发展的,进而认同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
[浸润素养]
1.达尔文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使人们认识到,原来自然界的万千生物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不断发展的,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长颈鹿的进化中,长脖子的出现是环境使其产生了定向的变异
B.食蚁兽的长舌是长期舔食蚂蚁,不断伸长的结果
C.猎豹和羚羊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结果都发展了各自的特征
D.生活在地穴水井中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了视觉
2.某地蝽蟓以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的气球状蔓生果为食,蝽蟓需要用锋利的喙刺穿果实,据统计喙长如图1所示;后来,有人引进平底金苏雨树,其果实的果皮比较薄,该种蝽蟓也喜食,许多年以后,据统计以它为食的蝽蟓的喙长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
A.平底金苏雨树与蝽蟓间发生了协同进化
B.平底金苏雨树与当地植物间会发生协同进化
C.蝽蟓体内控制喙长度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早于引进平底金苏雨树
D.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蝽蟓间形成了地理隔离,因而是两个物种
掌握基于证据和逻辑推理得出科学结论的重要方法
基于证据和逻辑推理是本章科学思维的重点。第1节引导学生从进化的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两个方面,推出生物有共同祖先的结论。第2节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中,5个方面的事实都是证据,3个推论都是基于事实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的。第3节中关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事实、桦尺蛾黑化的实例、地雀的实例,第4节中兰花与给它传粉的蛾之间的协同进化等,都是供学生进行推理的证据。本章内容理论性较强,对逻辑推理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在事实和证据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进行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推理和论证得出结论,有时还借助数学工具进行严密的计算,这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具有重要价值。
[浸润素养]
1.我国某研究团队在醴陵发现距今3.6亿年左右的古植物化石资源,该发现在研究生物进化方面有着重要科研价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古植物化石的发现可为生物进化提供直接证据
B.古植物进化的实质是古植物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地球3.6亿年前的特殊环境使得古植物产生更有利于其生存与繁殖的变异
D.将古植物化石中DNA 与现代植物DNA进行比较,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
2.研究者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的基因序列(Cytb),研究城市化对侧褶蛙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发现市中心的遗传多样性明显低于郊区和乡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Cytb为研究侧褶蛙的进化提供了细胞学证据
B.Cytb基因遗传时可能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C.不同侧褶蛙的Cytb差异体现其物种多样性
D.城市化可能会阻碍侧褶蛙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本章安排了两个探究实践活动,其一是“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方法,创设数字化问题情境,并通过严密的计算进行论证;其二是“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验寻找证据进行论证。通过不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不仅有益于今后的生物科学探究活动,对于他们以后走上社会,从事专业工作或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也是大有裨益的。
[浸润素养]
1.蚊成虫可作为媒介传播多种疾病。某地区早期采用喷洒灭蚊剂M的方式来控蚊,后又采用细菌控蚊,取得了理想效果。下图表示控蚊期间某种蚊成虫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灭蚊剂M直接作用于蚊虫的基因型并影响其基因频率
B.与A点相比,C点时对灭蚊剂M有抗性的该种蚊成虫数量明显增多
C.与灭蚊剂M相比,细菌不能定向改变该种蚊种群的基因频率
D.DE段曲线表明细菌对该种蚊的进化和发展不再影响
2.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抗性,原因是常染色体上的某基因突变产生抗性基因,导致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家蝇种群来源 敏感性纯 合子/% 抗性杂 合子/% 抗性纯 合子/%
甲地区 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前 78 20 2
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5年后 35 40 25
乙地区 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前 76 20 4
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5年后 50 32 18
A.上述蛋白质上氨基酸的改变最可能是因为基因中碱基发生增添或缺失
B.乙地区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使用量可能低于甲地区
C.基因频率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个体的基因型
D.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前,甲地区的果蝇抗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为22%
生物进化观的确立对于人们破除迷信、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章内容,有助于学生肩负起宣传生物进化观念的社会责任;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并运用到个人决策和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中;关于细菌耐药性问题的探讨、保护生物多样性问题的探讨等,都鲜明地指向社会责任。
[浸润素养]
1.狼和犬都是犬科动物,东亚灰狼经过长期驯化,慢慢形成了广西猎犬、立耳沙皮、大头狗、板凳狗等众多中华田园犬品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人类驯化使得中华田园犬发生突变和基因重组
B.在驯化东亚灰狼的过程中,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C.中华田园犬各品种的不同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D.中华田园犬多个品种的形成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2.棉铃虫是棉花的主要害虫,研究发现长期喷施农药甲维·氟铃脲,会导致棉铃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强,棉田产量下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施用农药甲维·氟铃脲可导致棉铃虫种群的抗药性基因频率降低
B.由于使用了甲维·氟铃脲使棉铃虫产生抗药性,成为一个新物种
C.在棉铃虫种群抗药性的形成过程中,甲维·氟铃脲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
D.抗药性棉铃虫和不抗药棉铃虫的存在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3.自然界中的蛋白质是以相对恒定的速率进化的。下表为3种动物与人血红蛋白α链上氨基酸的差异,表中数据表示两种生物间血红蛋白α链上氨基酸的差异比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物种名 袋鼠 狗 人
针鼹 34.8 29.8 26.2
袋鼠 — 23.45 19.1
狗 — — 16.3
A.推测3种动物与人具有共同的祖先
B.推测针鼹出现的时间早于袋鼠、狗
C.表中数据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
D.狗和袋鼠的亲缘关系比狗和针鼹的亲缘关系远
章末 核心素养统率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生命观念
1.选C 长颈鹿长脖子的出现不是环境引起的,而是种群内本来就存在长脖子的变异,环境仅仅起到了选择的作用,A错误;某些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并且遗传给下一代,这是拉马克“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B、D错误;猎豹和羚羊相互选择,生存下来的类型经过一代代的积累,结果发展成为具有各自特征的种群,这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C正确。
2.选D 由题意可知,平底金苏雨树的果实比较薄,以它为食的蝽蟓的喙长变短,说明它与蝽蟓间发生了协同进化,A正确。平底金苏雨树与当地植物会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即会发生协同进化,B正确。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蝽蟓体内控制喙长度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早于引进平底金苏雨树,C正确。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蝽蟓虽然发生了进化,但如果没有产生生殖隔离,则还是属于同一个物种,D错误。
科学思维
1.选C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A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过程,即古植物进化的实质是古植物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正确;地球3.6亿年前的特殊环境选择了有利于古植物生存与繁殖的变异,进而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将古植物化石中DNA 与现代植物DNA进行比较,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D正确。
2.选D 基因组测序为研究侧褶蛙提供了分子水平证据,A错误;Cytb基因属于线粒体基因,遗传时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B错误;不同侧褶蛙属于同一物种,不能体现物种多样性,不同侧褶蛙的Cytb差异体现其遗传多样性,C错误;城市化会使侧褶蛙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会阻碍侧褶蛙种群间在自然条件下的基因交流,D正确。
科学探究
1.选B 灭蚊剂M直接作用于蚊虫的表型,进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A错误;使用灭蚊剂M后,该种蚊成虫中对灭蚊剂M无抗性或抗性弱的个体会被淘汰,B点时存活的个体一般均具有较高抗性,增殖后,C点时对灭蚊剂M有抗性的该种蚊成虫数量明显增多,B正确;灭蚊剂M、细菌均能定向改变该种蚊种群的基因频率,C错误;DE段曲线表明该种蚊成虫数量维持动态平衡,进而表明细菌与该种蚊之间相互影响、协同进化,D错误。
2.选B 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是由于其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说明控制该氨基酸合成的基因最可能发生了碱基的替换,若基因中碱基发生增添或缺失,则很可能会导致蛋白质中多个氨基酸发生变化,A错误;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前,甲地区的果蝇抗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为20%×1/2+2%=12%,乙地区为20%×1/2+4%=14%,使用5年后,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为18%+32%×1/2=34%,甲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为25%+40%×1/2=45%,甲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增加较快,由于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可能是甲地区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使用量高于乙地区,B正确,D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基因频率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个体的表型,C错误。
社会责任
1.选A 人类驯化不能使中华田园犬发生突变,A错误;在驯化东亚灰狼的过程中,由于人类的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B正确;中华田园犬各品种的不同是人工选择的结果,C正确;中华田园犬多个品种的形成增加了遗传(基因)多样性,使生物多样性增加,D正确。
2.选C 棉铃虫本身存在抗药性,农药起到筛选作用,施用农药甲维·氟铃脲可能导致棉铃虫种群的抗药性基因频率升高,A错误;喷施农药并未导致棉铃虫产生生殖隔离,没有形成新物种,B错误;在棉铃虫种群抗药性的形成过程中,甲维·氟铃脲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C正确;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才能发生协同进化,D错误。
3.选D 人和其他3种动物的细胞中均含有血红蛋白α链,说明这些生物有共同的祖先,题表中氨基酸差异比例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A、C正确;自然界中的蛋白质是以相对恒定的速率进化的,针鼹与人类血红蛋白α链上氨基酸的差异比例大于袋鼠、狗与人的差异比例,因此推测针鼹出现的时间早于袋鼠、狗,B正确;血红蛋白α链上氨基酸序列差异的大小揭示了不同生物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差异越小,表明亲缘关系越近,因此狗和袋鼠的亲缘关系比狗和针鼹的亲缘关系近,D错误。
1 / 5(共33张PPT)
章末
核心素养统率下的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建构知识体系]
当今生物来自共同祖先,化石是其直接证据,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证据也给生物进化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来自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证据也越来越多。关于适应是如何形成的,多种多样的物种是如何起源的,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作出了科学的解释。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生物进化的认识不断深入,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总之,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本章概念图建构如下。
[统整学科素养]
进化与适应观
进化与适应观是本章集中体现的生命观念。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认同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当今的各种生物来自共同祖先,并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生物界的现象,传播科学的自然观;认同人类同其他物种一样,也是进化的产物,与其他物种有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而不是天生具有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的超然地位;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和生态系统都是协同进化的结果,它们是作为一个整体不断发展的,进而认同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
浸润素养
√
1.达尔文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使人们认识到,原来自然界的万千生物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不断发展的,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长颈鹿的进化中,长脖子的出现是环境使其产生了定向的变异
B.食蚁兽的长舌是长期舔食蚂蚁,不断伸长的结果
C.猎豹和羚羊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结果都发展了各自的特征
D.生活在地穴水井中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了视觉
解析:长颈鹿长脖子的出现不是环境引起的,而是种群内本来就存在长脖子的变异,环境仅仅起到了选择的作用,A错误;某些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并且遗传给下一代,这是拉马克“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B、D错误;猎豹和羚羊相互选择,生存下来的类型经过一代代的积累,结果发展成为具有各自特征的种群,这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C正确。
2.某地蝽蟓以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的气球状蔓生果为食,蝽蟓需要用锋利的喙刺穿果实,据统计喙长如图1所示;后来,有人引进平底金苏雨树,其果实的果皮比较薄,该种蝽蟓也喜食,许多年以后,据统计以它为食的蝽蟓的喙长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
A.平底金苏雨树与蝽蟓间发生了协同进化
B.平底金苏雨树与当地植物间会发生协同进化
C.蝽蟓体内控制喙长度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早于引进平底金苏雨树
D.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蝽蟓间形成了地理隔离,因而是两个物种
√
解析:由题意可知,平底金苏雨树的果实比较薄,以它为食的蝽蟓的喙长变短,说明它与蝽蟓间发生了协同进化,A正确。平底金苏雨树与当地植物会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即会发生协同进化,B正确。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蝽蟓体内控制喙长度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早于引进平底金苏雨树,C正确。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蝽蟓虽然发生了进化,但如果没有产生生殖隔离,则还是属于同一个物种,D错误。
掌握基于证据和逻辑推理得出科学结论的重要方法
基于证据和逻辑推理是本章科学思维的重点。第1节引导学生从进化的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两个方面,推出生物有共同祖先的结论。第2节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中,5个方面的事实都是证据,3个推论都是基于事实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的。第3节中关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事实、桦尺蛾黑化的实例、地雀的实例,第4节中
兰花与给它传粉的蛾之间的协同进化等,都是供学生进行推理的证据。本章内容理论性较强,对逻辑推理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在事实和证据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进行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推理和论证得出结论,有时还借助数学工具进行严密的计算,这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具有重要价值。
浸润素养
1.我国某研究团队在醴陵发现距今3.6亿年左右的古植物化石资源,该发现在研究生物进化方面有着重要科研价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古植物化石的发现可为生物进化提供直接证据
B.古植物进化的实质是古植物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地球3.6亿年前的特殊环境使得古植物产生更有利于其生存与繁殖的变异
D.将古植物化石中DNA 与现代植物DNA进行比较,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
√
解析: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A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过程,即古植物进化的实质是古植物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正确;地球3.6亿年前的特殊环境选择了有利于古植物生存与繁殖的变异,进而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将古植物化石中DNA 与现代植物DNA进行比较,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D正确。
2.研究者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的基因序列(Cytb),研究城市化对侧褶蛙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发现市中心的遗传多样性明显低于郊区和乡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Cytb为研究侧褶蛙的进化提供了细胞学证据
B.Cytb基因遗传时可能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C.不同侧褶蛙的Cytb差异体现其物种多样性
D.城市化可能会阻碍侧褶蛙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
解析:基因组测序为研究侧褶蛙提供了分子水平证据,A错误;Cytb基因属于线粒体基因,遗传时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B错误;不同侧褶蛙属于同一物种,不能体现物种多样性,不同侧褶蛙的Cytb差异体现其遗传多样性,C错误;城市化会使侧褶蛙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会阻碍侧褶蛙种群间在自然条件下的基因交流,D正确。
本章安排了两个探究实践活动,其一是“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方法,创设数字化问题情境,并通过严密的计算进行论证;其二是“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验寻找证据进行论证。通过不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不仅有益于今后的生物科学探究活动,对于他们以后走上社会,从事专业工作或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也是大有裨益的。
1.蚊成虫可作为媒介传播多种疾病。某地区早期采用喷洒灭蚊剂M的方式来控蚊,后又采用细菌控蚊,取得了理想效果。下图表示控蚊期间某种蚊成虫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浸润素养
A.灭蚊剂M直接作用于蚊虫的基因型并影响其基因频率
B.与A点相比,C点时对灭蚊剂M有抗性的该种蚊成虫数量明显增多
C.与灭蚊剂M相比,细菌不能定向改变该种蚊种群的基因频率
D.DE段曲线表明细菌对该种蚊的进化和发展不再影响
√
解析:灭蚊剂M直接作用于蚊虫的表型,进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A错误;使用灭蚊剂M后,该种蚊成虫中对灭蚊剂M无抗性或抗性弱的个体会被淘汰,B点时存活的个体一般均具有较高抗性,增殖后,C点时对灭蚊剂M有抗性的该种蚊成虫数量明显增多,B正确;灭蚊剂M、细菌均能定向改变该种蚊种群的基因频率,C错误;DE段曲线表明该种蚊成虫数量维持动态平衡,进而表明细菌与该种蚊之间相互影响、协同进化,D错误。
2.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抗性,原因是常染色体上的某基因突变产生抗性基因,导致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家蝇种群来源 敏感性纯 合子/% 抗性杂 合子/% 抗性纯
合子/%
甲地区 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前 78 20 2
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5年后 35 40 25
续表
乙地区 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前 76 20 4
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5年后 50 32 18
A.上述蛋白质上氨基酸的改变最可能是因为基因中碱基发生增添或缺失
B.乙地区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使用量可能低于甲地区
C.基因频率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个体的基因型
D.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前,甲地区的果蝇抗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为22%
√
解析: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是由于其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说明控制该氨基酸合成的基因最可能发生了碱基的替换,若基因中碱基发生增添或缺失,则很可能会导致蛋白质中多个氨基酸发生变化,A错误;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前,甲地区的果蝇抗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为20%×1/2+2%=12%,乙地区为20%×1/2+4%=14%,使用5年后,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为18%+32%×1/2=34%,甲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为25%+40%×1/2=45%,甲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增加较快,由于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可能是甲地区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使用量高于乙地区,B正确,D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基因频率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个体的表型,C错误。
生物进化观的确立对于人们破除迷信、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章内容,有助于学生肩负起宣传生物进化观念的社会责任;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并运用到个人决策和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中;关于细菌耐药性问题的探讨、保护生物多样性问题的探讨等,都鲜明地指向社会责任。
√
1.狼和犬都是犬科动物,东亚灰狼经过长期驯化,慢慢形成了广西猎犬、立耳沙皮、大头狗、板凳狗等众多中华田园犬品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人类驯化使得中华田园犬发生突变和基因重组
B.在驯化东亚灰狼的过程中,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C.中华田园犬各品种的不同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D.中华田园犬多个品种的形成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浸润素养
解析:人类驯化不能使中华田园犬发生突变,A错误;在驯化东亚灰狼的过程中,由于人类的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B正确;中华田园犬各品种的不同是人工选择的结果,C正确;中华田园犬多个品种的形成增加了遗传(基因)多样性,使生物多样性增加,D正确。
2.棉铃虫是棉花的主要害虫,研究发现长期喷施农药甲维·氟铃脲,会导致棉铃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强,棉田产量下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施用农药甲维·氟铃脲可导致棉铃虫种群的抗药性基因频率降低
B.由于使用了甲维·氟铃脲使棉铃虫产生抗药性,成为一个新物种
C.在棉铃虫种群抗药性的形成过程中,甲维·氟铃脲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
D.抗药性棉铃虫和不抗药棉铃虫的存在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
解析:棉铃虫本身存在抗药性,农药起到筛选作用,施用农药甲维·氟铃脲可能导致棉铃虫种群的抗药性基因频率升高,A错误;喷施农药并未导致棉铃虫产生生殖隔离,没有形成新物种,B错误;在棉铃虫种群抗药性的形成过程中,甲维·氟铃脲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C正确;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才能发生协同进化,D错误。
3.自然界中的蛋白质是以相对恒定的速率进化的。下表为3种动物与人血红蛋白α链上氨基酸的差异,表中数据表示两种生物间血红蛋白α链上氨基酸的差异比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物种名 袋鼠 狗 人
针鼹 34.8 29.8 26.2
袋鼠 — 23.45 19.1
狗 — — 16.3
A.推测3种动物与人具有共同的祖先
B.推测针鼹出现的时间早于袋鼠、狗
C.表中数据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
D.狗和袋鼠的亲缘关系比狗和针鼹的亲缘关系远
√
解析:人和其他3种动物的细胞中均含有血红蛋白α链,说明这些生物有共同的祖先,题表中氨基酸差异比例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A、C正确;自然界中的蛋白质是以相对恒定的速率进化的,针鼹与人类血红蛋白α链上氨基酸的差异比例大于袋鼠、狗与人的差异比例,因此推测针鼹出现的时间早于袋鼠、狗,B正确;血红蛋白α链上氨基酸序列差异的大小揭示了不同生物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差异越小,表明亲缘关系越近,因此狗和袋鼠的亲缘关系比狗和针鼹的亲缘关系近,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