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 任务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老子》四章 任务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6 08:4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老子》四章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子及《道德经》;积累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2.准确疏通文意,概括各章主要内容,理清老子的论述思路。
3.体会老子独特的论说风格,感悟其思想表达的精妙,提升对古典文化的审美能力。
4.深入分析文中“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 等 “对待” 关系,领悟老子思想对当代生活的启示意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疏通文意,概括各章主要内容,理清老子的论述思路。
教学过程
导入:
孔子曾向老子请教礼的问题。老子见到孔子后,并没有直接长篇大论地讲礼,而是张开嘴巴,问孔子:“你看我的牙齿还在吗?” 孔子回答:“不在了。” 老子又问:“那我的舌头还在吗?” 孔子说:“还在。” 老子便缓缓说道:“你看,牙齿坚硬,却早早脱落;舌头柔软,却能长久留存。这世间的道理,往往如此啊。” 孔子听后,恍然大悟,对老子敬佩不已。
学者柳诒征在《中国文化史》中提到:“老子之书,专论对待之理。”这里的“对待”指的是相对的两种事物或者事物的两个方面。文中阐述了哪些对待之理呢?通过今日的学习,或许能找到答案。
任务一:引人入胜,作者作品
1.走进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2.老子作品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义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3.背景探寻
春秋时期,周朝式微,诸侯争霸,战乱频频,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一些有识之士洞察祸福之机,深明成败之理,认为只有避世韬晦,才能保全个体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任务二:诵读经典,疏通文意
1.诵读经典
国学经典,历经千年光阴依旧熠熠生辉,重温经典,需吟诵,语重读懂,解决文言障碍。结合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小组成员合作疏通两篇道家经典文章文意,整理重要文言现象,帮助同学们跨越千年的交流障碍,读懂道家经典。
(1)齐读: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自读:自由朗读,借助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章大意,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2.疏通文意(见课件)
任务三:寻根究底,感悟经典
1.梳理思路内涵
结合文意疏通和老子介绍,尝试梳理概括课文选段的说理思路和道理内涵,并以图表的形式进行展示。
梳理思路内涵
章节 道理 思路 角度
第十一章 辩证分析“有”与“无”的关系,强调“无”的用处。 通过对车轮毂圆孔,陶器中空部分,房舍门窗的“空无”之用,总结出“有无”相对。 论道
第二十四章 人不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通过踮脚尖站不久,迈大步走不远的生活现象,进一步指出四种急于表现行为的不良后果,并将其比喻为“余食赘行”,有道者不为之。 修身
第三十三章 人要自知、自胜、强行 将“知人、胜人、知足”与“自知、自胜、强行”正面对比,前者久,后者寿,突出后者在修身立己方面的重要性。 修身
第六十四章 治事者遵循自然规律,不妄为,不安动。 分五层推进:一层曰把握先兆,二层曰重视细微,三层曰无为而治,四层曰慎终如始,五层曰顺势而为,不安动妄为。 治国
2.解读老子思想
不同于儒家经世致用学说,道家思想常有突破俗见之处,见人所不能见,提醒世人重视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具有很强的思辨性。根据课文语段,提取辩证关系,并思考总结老子的想法和态度,完成表格内容。
章节 辩证关系 相关章句 想法态度
第十一章 “有”和“无”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和“无”相互依存,“无”能发挥作用,但常被人忽视。
第二十四章 “知人”和“自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通透,人欲知人,必先自知。
第三十三章 “胜人”和“自胜”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坚强人欲胜人,必先自胜。
第六十四章 “成”和“败”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圣人想要成而不败,需要无为而治;百姓想要成而不败,需要慎始慎终。
3.文本探究
(1)思考:怎样理解第十一章的“有”与“无”?与世俗常见有什么不同?
(2)思考: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谈谈有何启示。
(3)思考:第二十四章老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来指出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它们会带来哪些后果?老子举例意在说明什么看法?
(4)思考:如何理解第三十三章“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
(5)思考:第六十四章有几层含义?是怎样论证的?
任务四:文脉传承,领略文化魅力
在《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
三、课堂小结
《〈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四、当堂练习
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老子认为,人不但要了解别人,也要了解自己,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提高自身修养。
(2)老子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4)在《<老子>四章》中,表达了“有”能给人便利,是因为“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以“道”启思,悟老子智慧
——《老子》四章
一、论道:辩证分析“有”与“无”的联系
二、修身:谦下守中,不可急躁冒进
三、修身: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
四、治国:事物发展变化,注意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