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内能 热传递(教学设计)
年级 九年级 学科 物理 课时数 教师
课题 内能 热传递
教学 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 2.了解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3.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教材 分析 教材承接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基础,将视角由宏观机械能扩展到微观分子层面,阐述“内能”的概念及其改变方式,为后续“能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内能概念是热学模块的“原点”,是理解气体等状态方程、热力学定律、能量守恒的关键纽带。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应完成从“看得见”到“想得到”的思维提升,实现宏观—微观—宏观的循环认知。
教学重点 1.内能及其影响因素; 2.会判断改变内能的方式; 3.掌握热传递、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
教学难点 1.温度、热传递、内能等概念、特点辨析,微观概念比较抽象; 2.改变内能方式的应用——改变内能的过程中内能的转移或转化的分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教师总结】①用煤气灶烧水使水的温度升高;②炙烤食物,食材吸收了炭火的热量后,自身的能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③冬天搓手取暖也可以使手的温度升高。 思考并回答问题,进入情景
学习新课 一、内能 宏观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动能,因为受到重力或弹力而具有势能。 【信息快递】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作热运动。 1.内能 (1)分子动能:就像运动着的物体具有动能一样,做热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我们称之为分子动能; 分子势能: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就像发生形变的弹簧具有弹性势能一样,分子间也具有某种势能,我们称之为分子势能。 (2)内能:在物理学中,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作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内能的单位与功和机械能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J)。 (3)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其内部的分子都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且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因此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如下图所示。 2.观察扩散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步骤】如下图所示,同时在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烧杯中各滴入一滴红墨水,观察烧杯中红墨水的扩散情况。哪杯水中的红墨水扩散得快 热水杯中的红墨水扩散得快。 红墨水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这说明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温度越高,红墨水扩散得越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温度——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实验表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就越大。因此,温度升高,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的总和增大,物体的内能也就越大。可见,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 【思考与讨论】温度高的物体一定比温度的低的物体内能大吗?例如,1g温度高的热水一定比1kg温度低的冷水内能大吗?物体的内能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质量——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状态——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将一定质量100℃的水,变成100℃的水蒸气,内能发生变化吗 变成100℃的水蒸气后,内能增加。 【拓展知识】固体、液体、气体分子模型 结论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温度、质量、状态。 对于物体状态对内能的影响解释起来还是比较复杂,以下有二种非正式的理解技巧仅供参考: 还是以将一定质量100℃的水,变成100℃的水蒸气为例,1.汽化需要吸热,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后内能肯定是增加的;2.类比物体的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分子距离变大,可以理解成相对高度变大,重力势能变大;或弹簧伸长,弹性形变程度变大,弹性势能增大。以此理解分子势能增大。(因为温度不变,分子动能视为不变) 注意:①内能(含分子动能、分子势能)是物体能量的微观表现;机械能(含动能、势能)则是物体能量的宏观表现。 所以一些说法注意辨析: a.如物体的温度越高,则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即分子动能越大,即内能越大;而对机械能没有影响。 b.如物体的速度越大,这是宏观表现,则物体的动能越大,即机械能越大;而对物体的内能没有影响。 ②物体的内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为零,而物体的机械能可以相对为零。所以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 了解内能的概念 了解分子势能、分子动能的概念 知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了解内能的影响因素 分析实例,尝试初步认识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
学习新课 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 1.热传递 如上图所示,金属汤勺放在热汤中,温度升高,内能增大;食品放入冰箱,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在取暖器旁的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思考与讨论】在这些现象中,物体的内能为什么会改变 这是因为,当物体或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时,就会发生热传递。发生热传递时,能量从高温处转移到低温处,直至温度相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 热传递的特点:1.热传递的条件:温度差;2.热传递传递的是:能量(而不是温度)。 【思考与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 如图(a),煤炉烧水,水的温度升高;如图(b),围炉烤火;如图(c),在寒冷的冬季,可以在身上贴“暖宝宝”取暖;发烧时,可以将“退热贴”贴在额头上进行物理降温。 这些过程都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 知道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其本质是内能的转移
课 堂 练 习 1.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静止的物体没有内能 B.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称为物体的内能 C.水结冰时温度不变,所以内能不变 D.温度高的物体的内能一定较小 2.0℃的冰 有 (填“有”或“没有”)内能。0℃的冰吸收热量后熔化成 0℃的水,其温度 不变 (选填“不变”、“升高”或“降低”),内能 增加 (选填“不变”、“增加”或“减少”)。 3.甲、乙两物体相互接触后不发生热传递现象,这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 D ) A.体积 B.质量 C.比热容 D.温度 4.仔细观察图中甲、乙两杯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甲杯中水的内能多 B.乙杯中水的内能多 C.甲杯和乙杯中水的内能一样多 D.无法判断 5.如图所示的事例中,属于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B ) 6.如图所示,在空气压缩引火仪的玻璃筒底部放一小团可燃物,压下活塞,会看到可燃物燃烧。为了让实验现象明显,对于可燃物的选择以及对活塞的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着火点高,迅速下压 B.着火点低,迅速下压 C.着火点高,缓慢下压 D.着火点低,缓慢下压
板 书 设 计 二、内能 热传递 一、内能 1.定义:(1)分子动能:就像运动着的物体具有动能一样,做热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我们称之为分子动能; (2)分子势能: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就像发生形变的弹簧具有弹性势能一样,分子间也具有某种势能,我们称之为分子势能。 (3)内能:在物理学中,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作物体的内能。 2.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3.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温度、质量、状态。 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 1.当物体或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时,就会发生热传递。发生热传递时,能量从高温处转移到低温处,直至温度相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 2.热传递的特点:(1)热传递的条件:温度差;(2)热传递传递的是:能量(而不是温度)。
课 堂 小 结 二、内能 热传递
作业布置 1.比较图12-20所示的三杯水的内能大小,并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c)杯水的内能最大,其次是(b)杯水,(a)杯水的内能最小。理由:(b)、(c)杯水的质量相等,(c)杯水的温度高,故(c)杯水比(b)杯水的内能大;(a)、(b)杯水的温度相同,但(b)杯水质量大,故(b)杯水比(a)杯水内能大。 2.有同学说,因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它的内能也保持不变。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为什么 【解析】不正确;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变,但要持续吸收热量,所以其内能会不断增大。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用于克服分子间作用力,增加分子势能,而温度(分子平均动能)不变。因此,内能增大。 3.有同学说,在热传递过程中,能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转移,直到两物体的内能相等为止。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请举例说明。 【解析】不正确。热传递时,能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转移到温度低的物体,直至温度相同。 4.跑步是一项非常好的健身运动。跑步时,人是怎样使自己的体温基本保持不变的 在跑步过程中,人体的内能发生了哪些变化 【解析】跑步时肌肉收缩会产生大量热量,为了维持体温平衡,人体通过多种机制来维持体温的基本稳定 。人体会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散热: (1) 汗液蒸发 :跑步时,汗液分泌增加,汗液蒸发会带走大量的热量,从而帮助降低体温 ;(2) 皮肤血流量增加 :跑步时,皮肤血流量增加,这有助于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等方式散热 ;(3) 呼吸加深加快 :随着呼吸的加深加快,不感蒸发也会增加,进一步帮助散热 。 在跑步过程中,人体的内能会减少。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