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浙教版八上科学1-2章 综合测试B卷(教师版+学生版+答题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浙教版八上科学1-2章 综合测试B卷(教师版+学生版+答题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16 10:26:4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上科学§1-2 综合测试B卷
一、单项选择题(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可能是( )
A. B. C. D.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舌的不同部位对甜、酸、苦、成的敏感性不同
B.冷、热、触、痛觉感受器全分布在皮肤中
C.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的上表面和两侧
D.嗅觉感受器分布在鼻腔上部的嗅黏膜内
3、人们要认识事物,就要对事物进行比较,引入相应的物理量。图中给出的比较或说法,错误的是( )
A. 进行长短的比较,引入“长度”的物理量
B. 进行大小的比较,引入“质量”的物理量
C. 进行运动快慢的比较,引入“速度”的物理量
D. 进行压力作用效果的比较,引入“压强”的物理量
4、在中考百日誓师大会上,小明使用无人机进行拍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人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无人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要拍誓师大会全景,需控制无人机上升,所成的像变小
D.要拍主席台近景,需控制无人机上升,所成的像变大
5、下列有关力和运动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脚踢出去的足球在地面上滚动一段距离后会停下来,是因为脚对足球的力逐渐减小
B.用手推桌上的橡皮,橡皮会运动,不推,橡皮马上会停下来,说明物体的运动必须要有力维持
C.水平抛出的物体会做曲线运动,是因为重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D.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时,一定会保持静止状态
6、如图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处蒙上胶膜,膜上黏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点的晃动是由于激光笔晃动引起的
B.该实验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
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
(第6题图) (第7题图)
7、如图甲,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在水平向右拉力的作用下,从t=0开始,物体的运动情况如图乙。对于这个过程,力和运动描述正确的是(  )
A.该物体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B.t=1s时,F=3N时地面的滑动摩擦力为3N
C.从t=0到t=6 s的过程中,力F在逐渐增大 D.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阶段的速度为2m/s
8、小敏利用海绵、桌子和砝码进行了如图的探究实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探究的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B.探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C.探究过程分析:通过观察海绵凹陷面积大小判断受力效果
D.探究的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第8题图) (第9题图)
9、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来验证平面镜成像规律,若图中蜡烛位置保持不变,将镜子截成两半,并把镜子移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则成像情况是(  )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10、如图所示,一长方体木块置于同一粗糙水平面上,甲图木块竖放,乙图木块平放,丙图木块平放并在其上加一重物。在甲、乙、丙三种情况下,匀速拉动.长方体木块所需的水平力分别为F甲、F乙、F丙,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F甲F乙>F丙 C.F甲11、如图所示,一氢气球吊着一重物以1 m/s 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在上升过程中,吊物体的绳子突然断了,则在绳子断开后,物体将(  )
A.立即下落,且速度越来越大 B.先上升一段距离,再下落
C.立即下落,且速度越来越小 D.由于惯性,物体以1 m/s的速度匀速上升
(第11题图) (第12题图)
12、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叠放着A、B两个物体,在力F1和F2的作用下,以共同的速度v一起水平向右匀速运动,已知F1=10 N,F2=6 N,那么下列有关物体A、B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对B的摩擦力为10 N,水平向左 B.B对地面的摩擦力为4 N,水平向右
C.A受到的摩擦力为4 N,水平向左 D.地面对B的摩擦力为6 N,水平向右
13、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时,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同学们得到如下结论,错误的是(  )
A.控制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让小车滑到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等
B.致使小车在水平面上减速的原因,是小车受到向后的阻力
C.实验中通过改变平面上铺设的材料的不同来改变阻力的大小
D.通过实验,伽利略直接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14、望远镜起源于眼镜。1608年,荷兰眼镜制造商汉斯·里帕希的一个学徒偶然发现,将两块透锴叠在一起可以清楚看到远处的东西。如图是一种望远镜的原理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物镜是凸透镜,可以用来矫正远视眼 B.目镜是凹透镜,能对光起发散作用
C.视觉在大脑皮层的视觉神经中枢形成 D.在视网膜上成的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第14题图) (第15题图)
15、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有A、B、C三个物体,物体A、B放在物体C上,水平力F作用于A,使A、B、C一起匀速运动,各接触面间的摩擦力的情况是( )
A. A对C有向右的摩擦力 B. C对B有向左的摩擦力
C. 物体C受到三个摩擦力的作用 D. 地面对C有向右的摩擦力
二、填空题(7小题,每空2分,共30分)
16、在生活中,有人用眼睛看,更有人用耳朵“看”,因为声音向我们传递着很多信息。
(1)养花人挑选花盆时,常常将花盆拎起后轻轻敲击它,根据敲击声来判断花盆是否有裂缝,他是根
据声音三个特征中的   来进行判断的;
(2)一位有经验的锅炉工发现,向瓶里灌开水,开始时,水的落差大、撞击力大、瓶里空气多,发出大声的并且低沉的“咚、咚”声。水将灌满时情况相反,发出小声的并且尖细的“吱、吱”声,则该工人判断灌水多少的依据是( )
A.音色和音调 B.音色 C.响度 D.响度和音调
17、检查视力时,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应为 5m。现因屋子太小而使用了一个平面镜(如图所示),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为 3m,那么人到平面镜的距离应为   m;经测量,某同学的视力为4.2属于近视;下列预防近视的措施正确的有   。
①保持读书和写字的姿势正确了 ②不要躺着和走路时看书 ③连续看书一小时要向远处眺望
(第17题图) (第18题图)
18、小金在坐长途汽车时,为了防止晕车,妈妈不停地和他聊天,分散注意力,以减弱晕车的症状。请根据以上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妈妈讲话的声音会引起小金耳朵B区域的   振动;
(2)若妈妈讲话时突然提高音调,则是由于她的声带振动的   增大所致。
19、如图所示是关于小猫和同学的一幅漫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可以通过镜子看到小猫,小猫也可以看到同学,此现象说明________;
(2)如果小猫向平面镜靠近,它的像大小变化是___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 。
(第19题图) (第20题图)
20、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缓慢向上提起重物,记下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h和对应的读数F ,并描出F-h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该重物质量为   kg,当弹簧测力计挂钩受到的拉力为4.5N时,桌面对重物的支持力为   N,当弹簧测力计移动距离为4 cm时,重物竖直方向所受的力   (填“平衡”或“不平衡”)。(g取10N/kg)
21、小吴同学在整理七下科学实验的时候,重新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实验现象,他的操作步骤如下:①按图甲所示,将轻轻接触悬挂在铁架台的轻质小球,悬挂小球的细线保持竖直状态;②然后用小锤分别轻敲和重敲音叉,观察到小球弹开的角度不同,并听到重敲音叉时,响度更大。

(1)小金认为小吴的实验步骤有误,应该先敲击音叉,然后再让发声的音叉贴近轻质小球,从科学合理的角度我们应该赞同    (选填“小吴”或“小金”)的方案;
(2)选择合理的方案后,观察到重敲音叉时,音叉发出的声音更响,小球被弹开的角度也越大,这个现象可以说明   。
22、小明在卸货点用水平方向的推力把箱子推到D处,如图甲所示。经过A处4 s后在B处遇到方方,方方迅速取下小箱子,1 s后在C处小明调整了推力,继续将大箱子推到D处才撤去推力。AD段推力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箱子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丙所示。已知大箱子底面积为0.5 m2,质量为20 kg,小箱子质量为5 kg。(g取10 N/kg)
(1)BC段大箱子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N。
(2)AB段大箱子对地面的压强为________Pa。
三、实验探究题(5小题,每空2分,共36分)
23、用绳子拉着一个小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做圆周运动,绳子拉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小明认为与小球的运动速度有关。于是他用一根橡皮筋连接一个小球,让小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以一定速度做圆周运动(如图所示)。改变小球的运动速度,多做几次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
(1)小球在桌面做圆周运动时,其运动状态   (填“可能”、“一定”或“一定不”)改变;
(2)从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小球的运动速度越大,橡皮筋的伸长就越   ;
(3)小明用橡皮筋替代绳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4)小玲查阅资料后知道做圆周运动的小球受到的拉力与小球的运动速度、小球的质量以及圆周的半径有关。据此,小玲认为用橡皮筋替代绳子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请说出理由:  。  
小球质量(克) 小球速度 橡皮筋长度(厘米)
15 慢 10
15 较快 15
15 很快 18
24、在探究实验一“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和实验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实验中玉兰同学对两个实验做了一些对比,如图1中a、b、c、d所示,玉兰同学在有机透明盒里放入一块海绵和砖块进行实验一的探究过程。如图2中甲、乙、丙,玉兰同学在同一水平木板面上进行了实验二的探究过程。
(1)实验一中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可以选用  两次实验(填序号),可以得出结论,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   (选填“越大”或“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实验二中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
25、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玻璃时都会发生折射现象,那水和玻璃的折射情况会相同吗?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华选择了光屏、透明玻璃砖、水槽、激光电筒等器材进行实验。他在光屏上画出互相垂直的NN'和MM'两条线段并相交于O点,如图甲所示。
(1)小华将玻璃砖的一个表面与MM'齐平放置,让激光电筒发出的光线从A点到O点入射,他看到了如图乙所示的光路(AO、OC为同一直线),而此时最应该记录的两条光线是    ;
(2)接下来他要观察光从空气中进人水中的情况,他将光屏竖直放入水槽中(使线段MM'水平),并向水槽中慢慢注水至水面与MM齐平,入射光线应从A点向O点射入,这是为了保证   ,其实本实验小华还考虑了入射光线所在一侧的   相同;
(3)小华最终在光屏上记录下了如图丙所示的光路图(OE为水中的折射光线),通过分析光路,你认为玻璃和水这两种介质对光的偏折能力较强的是   。
(第25题图) (第26题图)
26、在游泳时,小柯同学发现越往深水区走,越感到胸闷,由此猜想液体内部压强可能与液体的深度有关, 于是用液体压强计对此进行了探究。
步骤一:将金属盒放入水中深度 5 厘米处,观察现象;
步骤二:将金属盒放入水中深度 15 厘米处时,发现金属盒的位置不动,但 U 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逐渐减小;
步骤三:调整好器材后,重新实验。在深度 5 厘米处观察到现象如图 A 所示,在深度 15 厘米处观察到现象如图 B 所示。
(1)压强计是通过 U 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来反映被测压强大小,这种科学方法称为 ;
A.转换法 B.控制变量法 C.类比法
(2)步骤二中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是压强计气密性不好,因此压强计使用前应检查其是否漏气,方法是   ;
(3)通过小柯的实验结果,试分析越往深水区走,越感到胸闷的原因   ;
(4)实验后小柯想利用压强计来鉴别两份无色溶液,已知一份为水,一份为盐水,请你帮他设计实验进行鉴别:   。
27、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某次实验过程中,小敏移动光屏直到出现清晰的像,蜡烛、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
若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透镜应该移到   厘米刻度处。
(2)实验一段时间后,原来成在光屏中央的像,“跑”到图甲所示的位置。下列操作可以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有   ;
①光屏上移一段距离 ②蜡烛下移一段距离 ③透镜下移一段距离
(3)研究好成像规律后,小敏模拟了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图乙中,小敏给透镜A戴上“眼镜”(凸透镜B),光屏上刚好出现清晰的像,摘下“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如图丙所示,若要通过移动蜡烛使像再次清晰,应将蜡烛向   (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四、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8、小露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
(1)实验前,先检查压强计探头、胶管和U型管的连接是否__________,再经过调整使U型管两侧液面的高度__________;
(2)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改变探头方向,压强计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测各个方向的压强。
(3)U型管两侧液面高度差________(选填“等于”或“反映”)探头受到的压强大小;
(4)小露自制了一个简易压强计,如图乙所示,把简易压强计浸入水中,橡皮膜将________(选填“上凹”或“下凸”),增加简易压强计在水中的深度,细玻璃管中液柱会________(选填“上升”或“下降”)。
(第28题图) (第29题图)
29、如图所示,物体甲的质量为0.7千克,物体乙恰好水平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乙受到的摩擦力f=______牛。若要使物体乙水平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需给乙施加一个F=_____牛、水平向左的力。(不计绳重、 绳与滑轮间的摩擦)。
30、完成下列光路图:
(1)请你在图甲中画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S'和S发出的光线经镜面反射过P点的光线。
(2)完成图乙中的光路,并标出A点的像A'。
(3)如图丙所示,一束光从半球面上的A点沿半径方向射入半球形玻璃砖,已知半球形玻璃砖的球心为O,且光线到达半球形玻璃砖的下表面处可以发生折射和反射。请画出这束光线从射入玻璃砖到射出玻璃砖的完整光路图。
甲 乙 丙
31、近年来,衢州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这离不开环卫工人们的辛苦付出。如图所示,洒水车某次在平直的道路上以15 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进行洒水作业。洒水车的部分参数如下表。
(1)若洒水车满载并按正常洒水流量洒水,它在本次洒水过程中最多可连续喷洒多少路程?
(2)空载时,车的重力是多少?
(3)求洒水车满载停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g取10 N/kg)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上科学§1-2 综合测试B卷
一、单项选择题(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在凸透镜同一侧会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则A与D排除,又因所成的像位于物体的后方,是放大镜的原理,故C排除,故B符合题意。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舌的不同部位对甜、酸、苦、成的敏感性不同
B.冷、热、触、痛觉感受器全分布在皮肤中
C.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的上表面和两侧
D.嗅觉感受器分布在鼻腔上部的嗅黏膜内
[答案]B
[解析]A、各种味道是通过舌头上的味觉感受器来分辨的。味觉感受器即味蕾,主要分布在舌体乳头上。不同的乳头,所含味蕾数目也不一致,以舌尖、舌侧及舌体后部占大多数,而舌体中部感受器较少,味觉也迟钝,同部位味蕾的味受体是不同的,对不同的刺激物有不同的敏感区。所以A正确;B、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内的不同感受器能分别感受触觉、痛觉 和冷热觉等。但其余各器官中也都有分布,所以B错误;C、各种味道是通过舌头上的味觉感受器来分辨的。味觉感受器即味蕾,主要分布在舌体乳头上。不同的乳头,所含味蕾数目也不一致,以舌尖、舌侧及舌体后部占大多数,而舌体中部感受器较少,味觉也迟钝,同部位味蕾的味受体是不同的,对不同的刺激物有不同的敏感区。所以C正确;D、人体的鼻腔顶壁的粘膜中有嗅细胞,能够接受挥发性气味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所以D正确。故B符合题意。
3、人们要认识事物,就要对事物进行比较,引入相应的物理量。图中给出的比较或说法,错误的是( )
A. 进行长短的比较,引入“长度”的物理量
B. 进行大小的比较,引入“质量”的物理量
C. 进行运动快慢的比较,引入“速度”的物理量
D. 进行压力作用效果的比较,引入“压强”的物理量
[答案]B
[解析]A、因为物体有长有短,当进行长短的比较时,就引入了“长度”的物理量,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进行大小的比较时,引入了体积的概念,说法错误,符合题意;C、对物体的运动快慢进行比较时,引入了速度这个物理量,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比较压力作用效果时,引入了压强,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B符合题意。
4、在中考百日誓师大会上,小明使用无人机进行拍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人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无人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要拍誓师大会全景,需控制无人机上升,所成的像变小
D.要拍主席台近景,需控制无人机上升,所成的像变大
[答案]C
[解析]无人机的镜头就是一架照相机,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B错误;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无人机上升,物距增大,则像距增大像变小,故C正确;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无人机下降,物距减小,则像距增大像变大,故D错误。故C符合题意。
5、下列有关力和运动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脚踢出去的足球在地面上滚动一段距离后会停下来,是因为脚对足球的力逐渐减小
B.用手推桌上的橡皮,橡皮会运动,不推,橡皮马上会停下来,说明物体的运动必须要有力维持
C.水平抛出的物体会做曲线运动,是因为重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D.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时,一定会保持静止状态
[答案]C
[解析]A.脚踢出去的足球在地面上滚动一段距离后会停下来,是因为足球受到地面的阻力,故A错误;B.用手推一下桌面上的橡皮,橡皮会运动,不用力推橡皮,橡皮马上会停下来,是因为橡皮受到很大的阻力,这说明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需要力的作用,故B错误;C.水平抛出的物体会做曲线运动,是因为重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故C正确;D.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时,一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故D错误。故C符合题意。
6、如图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处蒙上胶膜,膜上黏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点的晃动是由于激光笔晃动引起的
B.该实验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
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
[答案]B
[解析]A.光点的晃动是由于小平面镜的晃动引起,而平面镜的晃动由纸杯口的胶膜振动引起,故A错误;
B.小明说话时,声音通过空气传播,被胶膜吸收后引起小平面镜的振动,这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故B正确;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拉紧的棉线实现,故C错误;D.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从小明的口中传递到右边的纸杯中,故D错误。故B符合题意。
(第6题图) (第7题图)
7、如图甲,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在水平向右拉力的作用下,从t=0开始,物体的运动情况如图乙。对于这个过程,力和运动描述正确的是(  )
A.该物体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B.t=1s时,F=3N时地面的滑动摩擦力为3N
C.从t=0到t=6 s的过程中,力F在逐渐增大 D.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阶段的速度为2m/s
[答案] D
[解析]A.根据图乙可知,0~1s内,物体运动的距离为0,保持静止状态,故A错误;B.当t=1s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它受到静摩擦力与拉力相互平衡。如果拉力F=3N,那么它受到地面的静摩擦力为3N,而不是滑动摩擦力,故B错误;C.根据图乙可知,2~6s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受到的拉力与摩擦力相互平衡。因为它的摩擦力保持不变,所以它受到的拉力保持不变,故C错误;D.根据图乙可知2~6s内,物体运动了8m,则它的速度为:,故D正确。故D符合题意。
8、小敏利用海绵、桌子和砝码进行了如图的探究实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探究的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B.探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C.探究过程分析:通过观察海绵凹陷面积大小判断受力效果
D.探究的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答案]C
[考点]实验甲和乙中,桌子与海绵的接触面积相同,乙中压力大,海绵的凹陷程度越大,那么得到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有关。在实验乙和丙中,压力大小相等,乙与海绵的接触面积小,而海绵的凹陷程度大,那么得到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A.探究的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故A正确不合题意;B.探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故B正确不合题意;C.探究过程分析:通过观察海绵凹陷程度的大小判断受力效果,故C错误符合题意;D.探究的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C符合题意。
(第8题图) (第9题图)
9、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来验证平面镜成像规律,若图中蜡烛位置保持不变,将镜子截成两半,并把镜子移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则成像情况是(  )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答案]D
[解析]物体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始终与物体大小相等,而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因此蜡烛在两块镜子里都能成完整的像。由于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的规律可知,两面镜子放置的角度和位置不同,则这两个像的位置不同,故D正确,而A、B、C错误。故D符合题意。
10、如图所示,一长方体木块置于同一粗糙水平面上,甲图木块竖放,乙图木块平放,丙图木块平放并在其上加一重物。在甲、乙、丙三种情况下,匀速拉动.长方体木块所需的水平力分别为F甲、F乙、F丙,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F甲F乙>F丙 C.F甲[答案]D
[解析]三幅图中,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而甲和乙的压力相等,那么摩擦力f甲=f乙。
丙的压力大于乙,则摩擦力f丙>f乙。则摩擦力f甲=f乙11、如图所示,一氢气球吊着一重物以1 m/s 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在上升过程中,吊物体的绳子突然断了,则在绳子断开后,物体将(  )
A.立即下落,且速度越来越大 B.先上升一段距离,再下落
C.立即下落,且速度越来越小 D.由于惯性,物体以1 m/s的速度匀速上升
[答案]B
[解析]原来气球在上升,当绳子突然断裂后,该物体由于惯性,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继续上升一段距离。由于此时不受向上的拉力,只受向下的重力,所以合力向下,即物体做减速运动。当向上的速度为零后,开始向下运动,故B正确,而A、C、D错误。故B符合题意。
(第11题图) (第12题图)
12、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叠放着A、B两个物体,在力F1和F2的作用下,以共同的速度v一起水平向右匀速运动,已知F1=10 N,F2=6 N,那么下列有关物体A、B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对B的摩擦力为10 N,水平向左 B.B对地面的摩擦力为4 N,水平向右
C.A受到的摩擦力为4 N,水平向左 D.地面对B的摩擦力为6 N,水平向右
[答案]B
[解析]A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它受到平衡力,即B对A的摩擦力与拉力F1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B对A的摩擦力为10N,方向水平向左。A对B的摩擦力与B对A的摩擦力为一对相互作用力,二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A对B的摩擦力水平向右,大小为10N,故A、C错误;它受到A的摩擦力10N,水平向右;它受到水平向左的拉力F2=6N,此时二力的合力为4N,方向水平向右。因为B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地面对B的摩擦力与前面两个力的合力相互平衡,即二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此地面对B的摩擦力水平向左,大小为4N。因为B对地面的摩擦力与地面对B的摩擦力为一对相互作用力,所以二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B对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4N,水平向右,故B正确,D错误。
故B符合题意。
13、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时,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同学们得到如下结论,错误的是(  )
A.控制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让小车滑到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等
B.致使小车在水平面上减速的原因,是小车受到向后的阻力
C.实验中通过改变平面上铺设的材料的不同来改变阻力的大小
D.通过实验,伽利略直接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答案]D
[解析] A.控制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让小车滑到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等,正确;B.致使小车在水平面上减速的原因,是小车受到向后的阻力,正确;C.实验中通过改变平面上铺设的材料的不同来改变阻力的大小,正确;D.在伽利略、迪卡尔等人对运动和力关系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实验及逻辑推理等方法,牛顿才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D不正确且符合题意。
14、望远镜起源于眼镜。1608年,荷兰眼镜制造商汉斯·里帕希的一个学徒偶然发现,将两块透锴叠在一起可以清楚看到远处的东西。如图是一种望远镜的原理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物镜是凸透镜,可以用来矫正远视眼 B.目镜是凹透镜,能对光起发散作用
C.视觉在大脑皮层的视觉神经中枢形成 D.在视网膜上成的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答案]D
[解析] A.物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可以用来矫正远视眼,故A正确。B.目镜是凹透镜,能对光起发散作用,故B正确。C.视觉在大脑皮层的视觉神经中枢形成,故C正确。D.如图可知,该像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点所形成的像,属于虚像。所以在视网膜上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故D错误。故D符合题意。
(第14题图) (第15题图)
15、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有A、B、C三个物体,物体A、B放在物体C上,水平力F作用于A,使A、B、C一起匀速运动,各接触面间的摩擦力的情况是( )
A. A对C有向右的摩擦力 B. C对B有向左的摩擦力
C. 物体C受到三个摩擦力的作用 D. 地面对C有向右的摩擦力
[答案]D
[解析] A.物体A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它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因为拉力F向左,所以C对A的摩擦力向右;根据相互作用力原理可知,则A对C有向左的静摩擦力,故A错误;B.C和B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因此二者之间不会产生摩擦力,故B错误;C.物体C相对于物体A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二者之间有静摩擦力产生;物体C相对于地面做相对运动,因此二者之间有滑动摩擦力;而C和B之间保持相对静止,没有摩擦力,因此它只受两个摩擦力的作用,故C错误;D.将ABC看做一个整体,它们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拉力F与地面施加给C的摩擦力是平衡力;因为拉力F向左,所以地面对C向右的滑动摩擦力,故D正确。所以D符合题意。
二、填空题(7小题,每空2分,共30分)
16、在生活中,有人用眼睛看,更有人用耳朵“看”,因为声音向我们传递着很多信息。
(1)养花人挑选花盆时,常常将花盆拎起后轻轻敲击它,根据敲击声来判断花盆是否有裂缝,他是根
据声音三个特征中的   来进行判断的;
(2)一位有经验的锅炉工发现,向瓶里灌开水,开始时,水的落差大、撞击力大、瓶里空气多,发出大声的并且低沉的“咚、咚”声。水将灌满时情况相反,发出小声的并且尖细的“吱、吱”声,则该工人判断灌水多少的依据是( )
A.音色和音调 B.音色 C.响度 D.响度和音调
[答案](1)音色(2)D
[解析](1)花人挑选花盆时,常常将花盆拎起后轻轻敲击它,根据敲击声来判断花盆是否有裂缝,他是根据声音的不同特点来进行判断,因此利用的声音三个特征中的音色。(2)①开始时,水的落差大,空气的振动幅度大;结束时,水的落差小,空气的振动幅度小,因此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②开始时,瓶内空气多,振动频率小;结束时,瓶内空气少,振动频率大,因此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D符合题意。
17、检查视力时,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应为 5m。现因屋子太小而使用了一个平面镜(如图所示),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为 3m,那么人到平面镜的距离应为   m;经测量,某同学的视力为4.2属于近视;下列预防近视的措施正确的有   。
①保持读书和写字的姿势正确了 ②不要躺着和走路时看书 ③连续看书一小时要向远处眺望
[答案]2;①②③
[解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可知,视力表在平面镜内成的像等于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3m,则人到平面镜的距离:5m-3m=2m;(2)①保持读书和写字的姿势正确了,故①符合题意;②不要躺着和走路时看书,故②符合题意;③连续看书一小时要向远处眺望,可以放松眼睛,故③符合题意。
(第17题图) (第18题图)
18、小金在坐长途汽车时,为了防止晕车,妈妈不停地和他聊天,分散注意力,以减弱晕车的症状。请根据以上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妈妈讲话的声音会引起小金耳朵B区域的   振动;
(2)若妈妈讲话时突然提高音调,则是由于她的声带振动的   增大所致。
[答案](1)鼓膜 (2) 频率
[解析](1)声音能够引起耳中的鼓膜的振动;(2)音调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19、如图所示是关于小猫和同学的一幅漫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可以通过镜子看到小猫,小猫也可以看到同学,此现象说明________;
(2)如果小猫向平面镜靠近,它的像大小变化是___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 。
[答案] (1)光路具有可逆性 (2)不变
[解析] (1)同学可以通过镜子看到小猫,小猫也可以看到同学,此现象说明光路是可逆的;(2)像与物体等大,像的大小决定物的大小,如果小猫向平面镜靠近,它的像大小变化是不变的。
(第19题图) (第20题图)
20、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缓慢向上提起重物,记下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h和对应的读数F ,并描出F-h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该重物质量为   kg,当弹簧测力计挂钩受到的拉力为4.5N时,桌面对重物的支持力为   N,当弹簧测力计移动距离为4 cm时,重物竖直方向所受的力   (填“平衡”或“不平衡”)。(g取10N/kg)
[答案]0.45;0;平衡
[解析](1)当物体静止在桌面上时,它受到竖直向上的拉力、支持力和重力,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得到:G=F拉+F支持。随着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增大,则桌面的支持力逐渐减小;当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与物体重力相等时,测力计的示数保持不变。根据图乙可知,测力计保持不变的示数为4.5N,所以物体的重力诶4.5N,质量为:;(2)根据G=F拉+F支持可知,当弹簧测力计挂钩受到的拉力为4.5N时,桌面对重物的支持力为0N;(3)根据图乙可知,当弹簧测力计移动距离为4cm时,它的拉力小于4.5N,此时物体仍然在桌面上保持静止,因此处于平衡状态,受到平衡力。
21、小吴同学在整理七下科学实验的时候,重新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实验现象,他的操作步骤如下:①按图甲所示,将轻轻接触悬挂在铁架台的轻质小球,悬挂小球的细线保持竖直状态;②然后用小锤分别轻敲和重敲音叉,观察到小球弹开的角度不同,并听到重敲音叉时,响度更大。

(1)小金认为小吴的实验步骤有误,应该先敲击音叉,然后再让发声的音叉贴近轻质小球,从科学合理的角度我们应该赞同    (选填“小吴”或“小金”)的方案;
(2)选择合理的方案后,观察到重敲音叉时,音叉发出的声音更响,小球被弹开的角度也越大,这个现象可以说明   。
[答案] (1)小金 (2)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解析] (1)小金认为小吴的实验步骤有误,应该先敲击音叉,然后再让发声的音叉贴近轻质小球,从科学合理的角度我们应该赞同小金的方案。(2)选择合理的方案后,观察到重敲音叉时,音叉发出的声音更响,小球被弹开的角度也越大,这个现象可以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22、小明在卸货点用水平方向的推力把箱子推到D处,如图甲所示。经过A处4 s后在B处遇到方方,方方迅速取下小箱子,1 s后在C处小明调整了推力,继续将大箱子推到D处才撤去推力。AD段推力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箱子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丙所示。已知大箱子底面积为0.5 m2,质量为20 kg,小箱子质量为5 kg。(g取10 N/kg)
(1)BC段大箱子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N。
(2)AB段大箱子对地面的压强为________Pa。
[答案] (1)80  (2)500
[解析](1)由题意可知,经过A处4 s后在B处遇到方方,方方迅速取下小箱子,1 s后在C处小明调整了推力,继续将大箱子推到D处才撤去推力。说明AB段大箱子静止,BC段大箱子加速运动,而CD段大箱子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从B到D大箱子都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其匀速直线运动的CD段相同,由乙图和丙图可知,匀速直线运动时大箱子受到的摩擦力为80N,故BC段大箱子受到的摩擦力为80N;(2)AB段大箱子是静止的F=G=mg=(20+5)kg×10N/kg=250N,受力面积S=0.5 m2,故压强p=F/S=250N/0.5m2=500Pa。
三、实验探究题(5小题,每空2分,共36分)
23、用绳子拉着一个小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做圆周运动,绳子拉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小明认为与小球的运动速度有关。于是他用一根橡皮筋连接一个小球,让小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以一定速度做圆周运动(如图所示)。改变小球的运动速度,多做几次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
(1)小球在桌面做圆周运动时,其运动状态   (填“可能”、“一定”或“一定不”)改变;
(2)从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小球的运动速度越大,橡皮筋的伸长就越   ;
(3)小明用橡皮筋替代绳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4)小玲查阅资料后知道做圆周运动的小球受到的拉力与小球的运动速度、小球的质量以及圆周的半径有关。据此,小玲认为用橡皮筋替代绳子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请说出理由:  。  
小球质量(克) 小球速度 橡皮筋长度(厘米)
15 慢 10
15 较快 15
15 很快 18
[答案] (1)一定(2)长 (3)通过橡皮筋的伸长来体现拉力的大小 (4)实验中存在两个不同变量(或橡皮筋伸长造成圆周半径也发生改变;速度和圆周半径都在发生改变)
[解析] (1)小球做圆周运动时,运动的方向不断改变;(2)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小球运动速度越快时,橡皮筋伸长越长;(3)橡皮筋替代绳子目的是体现拉力大小,因为拉力越大橡皮筋会伸得越长;(4)实验中存在两个不同变量(或橡皮筋伸长造成圆周半径也发生改变;速度和圆周半径都在发生改变),所以这样得出的结论是不科学的。
24、在探究实验一“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和实验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实验中玉兰同学对两个实验做了一些对比,如图1中a、b、c、d所示,玉兰同学在有机透明盒里放入一块海绵和砖块进行实验一的探究过程。如图2中甲、乙、丙,玉兰同学在同一水平木板面上进行了实验二的探究过程。
(1)实验一中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可以选用  两次实验(填序号),可以得出结论,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   (选填“越大”或“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实验二中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
[答案] (1)ad;越小;(2)二力平衡;
[解答](1)实验一中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应控制压力相同,受力面积不同,故可以选用ad两次实验;根据图中的现象可知,当压力相问时,受力面积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2)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物块时,拉力和滑动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故实验二中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二力平衡,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时,应控制压力相同,横截面积不同,故应选用甲乙两次实验。
25、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玻璃时都会发生折射现象,那水和玻璃的折射情况会相同吗?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华选择了光屏、透明玻璃砖、水槽、激光电筒等器材进行实验。他在光屏上画出互相垂直的NN'和MM'两条线段并相交于O点,如图甲所示。
(1)小华将玻璃砖的一个表面与MM'齐平放置,让激光电筒发出的光线从A点到O点入射,他看到了如图乙所示的光路(AO、OC为同一直线),而此时最应该记录的两条光线是    ;
(2)接下来他要观察光从空气中进人水中的情况,他将光屏竖直放入水槽中(使线段MM'水平),并向水槽中慢慢注水至水面与MM齐平,入射光线应从A点向O点射入,这是为了保证   ,其实本实验小华还考虑了入射光线所在一侧的   相同;
(3)小华最终在光屏上记录下了如图丙所示的光路图(OE为水中的折射光线),通过分析光路,你认为玻璃和水这两种介质对光的偏折能力较强的是   。
[答案](1)AO和OB (2)入射光线重合;入射角 (3)玻璃
[解析](1)小华将玻璃砖的一个表面与MM'齐平放置,让激光电筒发出的光线从A点到O点入射,他看到了如图乙所示的光路(AO、OC为同一直线),我认为出现光线OC是因为有部分光线并没有通过玻璃砖,而依旧在空气中传播,鉴于本实验的目的,此时最应该记录的两条光线是AO和OB。(2)接下来他要观察光从空气中进入水中的情况,他将光屏竖直放入水槽中(使线段MM'水平),并向水槽中慢慢注水至水面与MM齐平,入射光线应从A点向O点射入,这是为了保证入射光线重合,其实本实验小华还考虑了人射光线所在一侧的入射角相同。(3)根据图片可知,在玻璃中的折射角小于在水中的折射角,因此,玻璃和水这两种介质对光 的偏折能力较强的是玻璃。
(第25题图) (第26题图)
26、在游泳时,小柯同学发现越往深水区走,越感到胸闷,由此猜想液体内部压强可能与液体的深度有关, 于是用液体压强计对此进行了探究。
步骤一:将金属盒放入水中深度 5 厘米处,观察现象;
步骤二:将金属盒放入水中深度 15 厘米处时,发现金属盒的位置不动,但 U 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逐渐减小;
步骤三:调整好器材后,重新实验。在深度 5 厘米处观察到现象如图 A 所示,在深度 15 厘米处观察到现象如图 B 所示。
(1)压强计是通过 U 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来反映被测压强大小,这种科学方法称为 ;
A.转换法 B.控制变量法 C.类比法
(2)步骤二中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是压强计气密性不好,因此压强计使用前应检查其是否漏气,方法是   ;
(3)通过小柯的实验结果,试分析越往深水区走,越感到胸闷的原因   ;
(4)实验后小柯想利用压强计来鉴别两份无色溶液,已知一份为水,一份为盐水,请你帮他设计实验进行鉴别:   。
[答案] (1)A (2)手按压金属盒的橡皮膜,若 U 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则气密性良好
(3)液体压强随液体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4)取两只相同的烧杯,加入等体积的两种液体,将液体压强计金属盒置于液体中相同深度,U 形管中液面差较大的那杯是盐水,则另一杯是水。(或者相同高度差比深度)
[解析] (1)压强计是通过 U 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来反映被测压强大小,这种科学方法称为转换法;2)步骤二中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是压强计气密性不好,因此压强计使用前应检查其是否漏气,方法是手按压金属盒的橡皮膜,若 U 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则气密性良好;(3)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所以越往深水区走,越感到胸闷。(4)实验后小柯想利用压强计来鉴别两份无色溶液,已知一份为水,一份为盐水,鉴别方法:取两只相同的烧杯,加入等体积的两种液体,将液体压强计金属盒置于液体中相同深度,U 形管中液面差较大的那杯是盐水,则另一杯是水。
27、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某次实验过程中,小敏移动光屏直到出现清晰的像,蜡烛、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
若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透镜应该移到   厘米刻度处。
(2)实验一段时间后,原来成在光屏中央的像,“跑”到图甲所示的位置。下列操作可以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有   ;
①光屏上移一段距离 ②蜡烛下移一段距离 ③透镜下移一段距离
(3)研究好成像规律后,小敏模拟了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图乙中,小敏给透镜A戴上“眼镜”(凸透镜B),光屏上刚好出现清晰的像,摘下“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如图丙所示,若要通过移动蜡烛使像再次清晰,应将蜡烛向   (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答案](1)45 (2)①③ (3)远离
[解析](1)根据图片可知,此时物距u=30cm-15cm=15cm,像距v=60cm-30cm=30cm。因为像距大于物距,所以成放大的实像。将像距和物距互换数据,即此时的物距变成30cm,光屏上仍然成清晰的像,此时透镜所对的刻度为:15cm+30cm=45cm。(2)①光屏上移一段距离 ,相当于像向下移动,可以回到光屏中央,故①正确; ②蜡烛下移一段距离,则像向上移动,不能回到光屏中央,故②错误; ③透镜下移一段距离,则像也向下移动,故③正确。(3)透镜B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去掉B后,光线肯定比原来发散,成像位置在光屏的后面。要想使像回到光屏上,必须减小像距,根据“物远像近小”可知,此时蜡烛要远离凸透镜。
四、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8、小露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
(1)实验前,先检查压强计探头、胶管和U型管的连接是否__________,再经过调整使U型管两侧液面的高度__________;
(2)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改变探头方向,压强计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测各个方向的压强。
(3)U型管两侧液面高度差________(选填“等于”或“反映”)探头受到的压强大小;
(4)小露自制了一个简易压强计,如图乙所示,把简易压强计浸入水中,橡皮膜将________(选填“上凹”或“下凸”),增加简易压强计在水中的深度,细玻璃管中液柱会________(选填“上升”或“下降”)。
[答案] (1)漏气;相平;(2)能;(3)反映;(4)上凹;上升
[解析] (1)如图甲所示装置叫压强计,用压强计可以测量液体内部压强大小,在使用压强计之前要检查其密闭性,防止漏气,再调整U型管两侧液面的高度相平;(2)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所以改变探头方向,压强计能测各个方向的压强;(3)压强计的工作原理是;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内两边液面出现高度差,两侧液面高度差反映了探头受到的压强大小;液体压强越大,两侧液面高度差也越大;(4)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将简易的压强计浸入水中,由于橡皮膜朝下,所以橡皮膜受到向上的压强,橡皮膜将向上凹;增加简易压强计在水中的深度,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橡皮膜向上凹得越多,里面空气的体积越小,里面空气的压强越大,支撑的液柱越高,故细玻璃管中的液柱会上升。
(第28题图) (第29题图)
29、如图所示,物体甲的质量为0.7千克,物体乙恰好水平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乙受到的摩擦力f=______牛。若要使物体乙水平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需给乙施加一个F=_____牛、水平向左的力。(不计绳重、 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定滑轮只起到改变拉力方向的作用)。
[答案]7N 14N
[解析]甲乙通过定滑轮连接,物体乙恰好水平向右匀速直线运动,因此,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等于拉力等于甲的重力,即f=G甲=mg=0.7kg×10N/kg=7N;若要使物体乙水平向左匀速直线运动,则需要克服摩擦力和甲的拉力,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故摩擦力不变,所以F=f+G甲=7N+7N=14N。
30、完成下列光路图:
(1)请你在图甲中画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S'和S发出的光线经镜面反射过P点的光线。
(2)完成图乙中的光路,并标出A点的像A'。
(3)如图丙所示,一束光从半球面上的A点沿半径方向射入半球形玻璃砖,已知半球形玻璃砖的球心为O,且光线到达半球形玻璃砖的下表面处可以发生折射和反射。请画出这束光线从射入玻璃砖到射出玻璃砖的完整光路图。
甲 乙 丙
[答案] (1) (2) (3)
[解析](1)过镜面作出点S的对称点S',S'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S'P与镜面交于O点,O为入射点,连接SO就得到入射光线。注意区分虚实线。(2)一条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折射光线过焦点;另一条入射光线过焦点,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两条折射光线的交点为像点A'。(3)因为光线沿半径方向射入,所以入射光线过球心O。过O点作玻璃砖下表面的垂线即法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出反射光线。该反射光线再由玻璃砖射出时,其光线垂直于玻璃砖的圆弧表面的切面(就像入射光线AO一样),光的传播方向不变,不发生折射。光线AO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
31、近年来,衢州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这离不开环卫工人们的辛苦付出。如图所示,洒水车某次在平直的道路上以15 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进行洒水作业。洒水车的部分参数如下表。
(1)若洒水车满载并按正常洒水流量洒水,它在本次洒水过程中最多可连续喷洒多少路程?
(2)空载时,车的重力是多少?
(3)求洒水车满载停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g取10 N/kg)
[答案] (1)6 km (2)2.4×104N (3)5.6×105 Pa。
[解析](1)洒水时间:t==0.4 h,可连续喷洒的路程:s=vt=15 km/h×0.4 h=6 km。(2)G空=mg=2.4×103kg×10N/kg=2.4×104N;(3)洒水车的总质量:m=m车+m水=2.4 t+20 t=22.4 t=2.24×104 kg,洒水车的总重力:G=mg=2.24×104 kg×10 N/kg=2.24×105 N,洒水车对地面的压力:F=G=2.24×105 N,洒水车对地面的压强:p===5.6×105 P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上科学§1-2 综合测试B卷
答 题 卷
一、单项选择题(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答案
二、填空题(7小题,每空2分,共30分)
16、(1) ;(2) ;
17、 ; ;
18、(1) ;(2) ;
19、(1) ;(2) ;
20、 ; ; ;
21、(1) ;
(2) ;
22、(1) ;(2) 。
三、实验探究题(5小题,每空2分,共36分)
23、(1) ;(2) ;
(3) ;
(4) ;
24、(1) ; ;
(2) ;
25、(1) ;
(2) ; ;
(3) ;
26、(1) ;
(2) ;
(3) ;
(4) ;
27、(1) ;(2) ;
(3) 。
四、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8、(1) ; ;(2) ;
(3) ;(4) ; ;
29、 ; ;
30、
(甲) (乙) (丙)
31、解: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