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七上地理

文档属性

名称 3.3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七上地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16 17:5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结合实例,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学科素养 区域认知 1.认识地壳是运动的,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与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综合思维 能够分析不同地理因素对海陆分布和变迁的影响,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是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 ■人地协调观 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意识到保护地球是人类的责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六大板块的分布及运动。
教学难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成因:对于该学段的学生来说海陆变迁、板块运动等地理现象较为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对策: 教师授课过程中多以动图、视频的形式呈现海陆变迁的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①地图册;②配套上课PPT。 学生准备 预习本节内容。
教学设计
[续表]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导入形式 1: 故事导入 教师讲述沧海桑田的传说,并提出问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答案:即使是看起来永恒不变的大海和土地,其实也在不断地变迁中。 过渡: 那么,这些变迁是如何发生的呢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学生听故事,思考、分析并回答问题 通过故事讲解引导学生关注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导入形式 2:视频导入 教师播放科普纪录片《冰川时代》片段,提出问题: 海陆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引入: 从视频中我们看到地球上原来只有一块大陆、一片海洋,而后逐渐演变成七大洲、四大洋。一颗松果竟然引起了海陆的变迁 今天,让我们一起寻找海陆变迁背后真正的原因。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分析并回答问题 通过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导入形式 3:图片导入 教师展示喜马拉雅山脉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图,并请学生观察。教师继续展示黄河三角洲海岸线的变迁图,引导学生仔细读图,分析为何黄河三角洲在不断“生长”,并平均每年以1.5千米—3千米的速度向渤海推进,这反映了什么地理现象 答案:海陆的变迁。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分析并回答问题 通过图片设疑,引导学生关注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二)沧海桑田 过渡: 海陆的变迁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所察觉和认识。请学生自主学习课本57页至58页的“活动”内容,结合实例了解海陆变迁。 1.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本第57页图3.18“喜马拉雅山脉中的海洋生物化石”,请学生分析这反映了哪种海陆变化形式。答案:海洋变成陆地。 教师讲解: 这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主要是由地壳运动所引起。 2.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本第58页图3.19“海底的古森林和古河道遗迹”,请学生分析这反映了哪种海陆变化形式。 答案:陆地变成海洋。 教师讲解: 这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主要是由海平面升降所引起。 学生观察图片, 思考分析并回答问题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分析并回答问题 训练学生读图、识图及分析的能力 训练学生读图、识图及分析的能力
[续表]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沧海桑田 3.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本第58页图3.20“荷兰的围海造陆”,请学生分析图文材料反映了哪种海陆变化形式。答案:海洋变成陆地。 教师讲解: 荷兰的填海造陆说明海洋可以通过人类活动变成陆地。 教师总结: 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是主要原因,人类活动是局部和小规模的,而且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分析并回答问题 训练学生读图、识图及分析的能力
(三)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教师展示课本图3.21“关于地球上海陆轮廓的争议”,请学生思考: 目前地球上海陆的轮廓是怎样形成的 我们的大地是不动的吗 说说你的想法。学生举手各抒己见。 2.教师出示世界海陆分布图,并结合课本第59页图3.22“难道是巧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大西洋两侧尤其是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特点。 答案: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如果我们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 教师讲解: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第一次发现了这个特点,并据此提出了大陆漂移说。教师结合课本图3.23“大陆漂移”讲解大陆漂移说。 3.教师展示课本第61页“活动”中图3.24“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3.25“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的一致性”,提出问题:哪些证据可以证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 答案:两大洲轮廓凹凸相吻合、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古生物的一致性。 教师补充: 除了以上三个证据外,考古学家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发现了大量煤层,也能证明大陆的漂移,因为煤炭必须形成于湿热茂密的森林环境,而现今南极大陆覆盖着厚厚的冰盖,由此可见在亿万年前,南极大陆应该存在于纬度较低的湿热地区。科学家推测,南极大陆大约是位于25°S地区,而后漂移至现在的南极附近。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仔细观察教师出示的世界海陆分布图,发现问题,提出猜想 学生观察图片并回答问题 训练学生开放性思维 训练学生读图、识图及分析的能力 训练学生读图、识图及分析的能力
[ 续表]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四)板块的运动 1.教师简要介绍海底扩张说,播放海底扩张动画视频,提出问题:“海底扩张说”是否支持“大陆漂移说” 答案:支持。 教师补充: 海底扩张说支持了大陆漂移说的观点,大西洋海底的岩石年龄分布,证实了海底的扩张,证明大西洋两岸轮廓的相似性正是海底扩张的结果。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2.教师展示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课本图3.26),请学生观察地图并思考。提出问题:全球划分为哪几大板块 答案: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组成,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教师总结: 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组成,各板块的命名与板块内部所包含的大洲、大洋有关。比如说:亚洲、欧洲所在的板块被称为亚欧板块,南美洲、北美洲所在的板块被称为美洲板块,太平洋所在的板块被称为太平洋板块等。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亚洲的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比较特殊,分布在印度洋板块之中。而太平洋板块则是所有板块中海洋面积最大的板块,板块内部几乎全是海洋。 【学以致用】教师展示六大板块空白图,让同学们填写名称,记忆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布。 3.教师展示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课本图3.26),请学生观察地图并进行思考:板块与板块之间的箭头表示什么 教师总结: (1)“→ ←”表示两个板块在碰撞挤压,属于“消亡边界”,通常会导致地表隆起抬升,形成山脉、岛弧、海沟等。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等。 (2)张裂拉伸“← →”表示两个板块在张裂拉伸,属于“生长边界”,通常会导致地表断裂、海洋扩张等。如东非大裂谷、红海。 学生观看视频并回答问题 学生观看图片并回答问题 学生观察图片并回答问题 通过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海底扩张,提高学习效率 训练学生读图、识图及识记的能力 训练学生读图、识图及分析的能力
[续表 ]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四)板块的运动 4.教师拿出两本书,简易模拟板块的运动方式,并请学生结合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课本图3.26)和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图(课本图3.28),利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裂谷、山脉等成因。 教师总结: 在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常常形成山脉。世界上许多高大和绵长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板块碰撞挤压的地带,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 过渡:一般来说,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其活动性主要表现为会导致火山、地震。 5.教师出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及板块的分布图(课本图3.27),引导学生说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答案: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教师总结: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容易有火山、地震产生。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的交界处形成了地中海一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在太平洋板块与其他板块的交界处形成了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6.教师展示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课本图3.26),结合台湾海峡常发生地震和日本多火山、地震的例子,请学生分小组讨论原因。 教师总结: 我国台湾省及其附近区域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因而地震频发。再比如邻国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也是因为处于美洲板块、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通常板块交界处的国家和地区,地震、火山现象较为常见,板块内部的国家和地区,因板块稳定,少见火山、地震。 【学以致用】请学生读课本图3.29“珠穆朗玛峰、红海、地中海位置示意”,试用板块运动的观点,对图示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学生跟随教师拿出书本, 动手模拟板块的运动并思考 学生通过读图、对比分析,认知两大火山地震带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小组讨论 利用书本模拟板块之间的不同运动方式,将抽象问题形象化 通过图像对比思考,引导学生认识板块分布与山脉、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 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 续表 ]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四)板块的运动 (1)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仍在不断隆升 (2)红海为什么在不断扩张 (3)地中海为什么在不断缩小 答案:(1)珠穆朗玛峰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使地壳抬升而形成。两大板块持续碰撞挤压,所以珠穆朗玛峰还在持续升高。 (2)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由于两大板块运动的方向不同(相背),使板块之间发生张裂,于是亚洲和非洲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大,红海也就在不断地扩张。 (3)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由于两大板块运动的方向不同(相对),使板块之间发生碰撞挤压,欧洲与非洲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因而地中海也在不断地缩小,之后将会慢慢消失。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进行课堂归纳,与学生一起梳理本节知识点。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
教学反思
示例:本节课通过视频、图片、故事的方式引入新课,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对比的方法学习板块的运动,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识记知识点。但是本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要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在下次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实际案例和模拟实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