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化学一轮基础复习训练
含硫化合物及相互之间的转化
一、单选题
1.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不能实现的是( )
A.SSO3H2SO4
B.SSO2BaSO3
C.SSO2SO3H2SO4
D.SO2NH4HSO3(NH4)2SO3
2.在指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的转化能实现的是( )
A.Na2SS B.SS
C.SO2BaSO3 D.NaHSO3(aq)SO2
3.硫及其化合物的“价—类”二维图体现了化学变化之美。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硫在过量的氧气中燃烧只能生成,不可能生成
B. 通入溶液中,不会有白色沉淀生成
C. 与反应的还原产物和氧化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D. 可由其相应单质在加热条件下化合生成
4.图所示为S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图中列出了部分转化的箭头。
图中序号所示转化中,需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连二亚硫酸钠()俗称保险粉,工业上可用于纸浆漂白,该物质的还原性比强,其水溶液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在碱性介质中相对稳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连二亚硫酸钠可以用于除去废水中的重铬酸根离子,使转化为
B. 连二亚硫酸钠溶液敞口放置,可能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 连二亚硫酸钠用于纸浆漂白的原理与的漂白原理相同
D. 在包装保存保险粉时加入少量固体,可以提高保险粉的稳定性
6.工业上电解溶液制备(过二硫酸钠)。电解时,阴极材料为;阳极(铂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溶液呈弱碱性
B. 可水解生成,同时生成的可循环利用
C. 可完全电离,故稳定性与硫酸相当
D. 具有强氧化性,故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7.硫代硫酸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将通入和混合溶液中可制得。其制备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的空间结构为四面体形
B. 若用的浓硫酸,反应速率将减小
C. 制备的总反应为
D. 为增大三颈烧瓶中加入原料的利用率,可通入过量
8.是常用的防腐剂和漂白剂。可利用烟道气中的生产,其流程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上述制备过程所涉及的物质中只有一种酸性氧化物
B. 作防腐剂和作漂白剂时,均表现还原性
C. 上述流程中的饱和溶液和固体不可互换
D. 实验室模拟“结晶脱水”时用到的仪器只有蒸发皿、玻璃棒、烧杯、漏斗
9.硫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炸药等,工业上一般以硫黄或其他含硫矿物如黄铁矿(主要成分)为原料制备硫酸,其制备原理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用黄铁矿燃烧生成的化学方程式为高温
B. 被氧化成时,加催化剂能使全部转化为
C. 用的浓硫酸吸收的目的是防止形成酸雾,以使吸收完全
D. 为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可选用做固硫剂把尾气中的以的形式固定
10.(2024·北京高考)硫酸是重要化工原料,工业生产制取硫酸的原理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Ⅰ的化学方程式:
B. Ⅱ中的反应条件都是为了提高平衡转化率
C. 将黄铁矿换成硫黄可以减少废渣的产生
D.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尾气可用碱液吸收
11.工业上以和纯碱为原料制备无水的主要流程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吸收过程中有气体生成
B. 结晶后母液中含有
C. 气流干燥湿料时温度不宜过高
D. 纯碱溶液>
12.“蓝天保卫战”需要持续进行大气治理,有效处理、等大气污染物。化学研究为生产、生活处理废气,防止大气污染做出重要贡献。将转化为的工艺流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通入空气的目的是将完全吹出
B. 反应时应将粉碎
C. 固体产物是
D. “高温”时只发生的分解反应
13.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转化,下列操作或结论正确的是( )
A. 在①的反应中,浓硫酸只表现出氧化性
B. ②处棉花最终变成无色,体现了的漂白性
C. ③处棉花上有淡黄色固体生成
D. 反应结束后,向①中试管加水,观察颜色,确认有的产生
14.干法氧化铁脱硫除去大气污染物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B. 脱硫反应为
C. 再生过程中,硫元素被还原
D. 总反应为催化剂
15.某小组同学设计实验实现几种价态硫元素的转化。可选用的实验试剂如下:①溶液 ②浓硫酸 ③溶液 ④稀硫酸 ⑤酸性溶液 ⑥品红溶液 ⑦铜片
实验序号 预期转化 选择试剂(填序号) 证明实现转化的现象
ⅰ ―→
ⅱ ①③④ 淡黄色沉淀
ⅲ ―→ ②⑥⑦
实验ⅲ实现的转化,选择试剂为②⑥⑦,证明实现转化的现象是( )
A. 铜片溶解,溶液变蓝
B. 产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
C. 酸性溶液褪色
D. 产生淡黄色沉淀
16.已知硫化亚铁()为难溶于水的黑色固体。利用如图实验装置探究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将甲、丙中少量稀硫酸分别滴加到固体上,两容器中均产生无色气体,片刻后在集气瓶乙中有淡黄色固体生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丙中盛放稀硫酸的仪器名称是长颈漏斗
B. 由实验可知、的酸性弱于
C. 容器丙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D. 尾气吸收装置可以是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17.工业可利用“单质碘”循环来吸收,同时制得氢气,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二氧化硫与碘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表示为
B. 反应器中控制温度的目的是增大的溶解度以加快吸收
C. 分离器中的物质分离的操作为蒸馏
D. 碘循环工艺的总反应为
18.红树林沉积物中微生物驱动的硫循环过程原理如图所示,在有氧层中有机物通过微生物有氧呼吸来分解,在无氧层中有机物通过微生物驱动硫酸盐还原来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主要做氧化剂将有机物氧化分解
B. 反应①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C. 反应②中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D. 红树林沉积物中铁元素主要以形式存在
二、非选择题
19.“价一类”二维图是预测物质性质的重要思维工具。如图是硫元素的常见化合价与部分物质类的对应关系:
分析图解答如下问题:
(1)Y和氯水都有漂白性,有人认为增强漂白效果,将Cl2和Y混合使用,结果适得其反,几乎没有漂白效果,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气体Y通入X的溶液中,可生成淡黄色固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检验物质Y的方法是___________。
(4)Z的浓溶液与铜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5)Na2S2O3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下列制备Na2S2O3的方案理论上可行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Na2S+S B.Na2SO3+Na2SO4
C.SO2+Na2SO4 D.Na2SO3+S
(6)下列关于SO2和NO2的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两种气体都无色有毒,且都可用水吸收以消除对空气的污染
B.实验室制备SO2、NO2时,均可用向上排空气的方法收集
C.两种气体都具有强氧化性,因此都能够使品红溶液褪色
D.NO2与H2O反应转化为HNO3,属于氮的固定
20.物质的类别和核心元素化合价是研究物质性质的两个重要维度。硫及其部分化合物的“价—类”二维图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甲的化学式为________;其水溶液在空气中放置容易变浑浊,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通入气体乙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乙具有________性;实验中可用足量的溶液吸收气体乙,防止污染空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3)某同学在用锌与丙的稀溶液反应制时,为了加快反应速度,将丙的稀溶液换成浓溶液,该同学的方案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
(4)丁的钠盐在空气中容易变质,检验其是否变质的方法是________。
(5)已知酸性条件下能被丁还原为,的丁溶液与的溶液恰好反应,则消耗溶液的体积为________。
21.焦亚硫酸钠()是一种常用的食品抗氧化剂(易被氧化)。实验室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少量焦亚硫酸钠,并探究的性质(夹持装置已略去)。
(1)关闭、,打开,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2)装置和的作用是________。
(3)实验前,装置中所用蒸馏水需经煮沸后迅速冷却,目的是________,关闭、,打开,一段时间后装置中有晶体析出,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4)设计实验验证晶体在空气中已被氧化,所需试剂为________。
22.(2023·浙江6月选考节选)工业上煅烧含硫矿物产生的可以按如下流程脱除或利用。
已知:
(1)富氧煅烧燃煤产生的低浓度的可以在炉内添加通过途径Ⅰ脱除,写出反应方程式________。
(2)煅烧含硫量高的矿物得到高浓度的,通过途径Ⅱ最终转化为化合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 燃煤中的有机硫主要呈正价
B. 化合物具有酸性
C. 化合物是一种无机酸酯
D. 工业上途径Ⅱ产生的也可用浓硫酸吸收
一、单选题
1.A 2.A 3.D 4.B 5.C 6.B 7.D 8.C 9.B 10.B 11.B 12.B 13.C 14.C 15.B 16.B 17.B 18.B
二、非选择题
19.(1)
(2)
(3)将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又恢复红色
(4)浓
(5)D
(6)B
20.(1);
(2)还原;
(3)不合理;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与锌反应不生成
(4)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加入过量稀盐酸,再加入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已变质
(5)20
21.(1)
(2)吸收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3)去除水中溶解的氧气,防止被氧化;
(4)稀盐酸、溶液
22.(1)高温
(2)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