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7 08:2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列文段并完成相关练习。
春在田畴,松软的泥土散发着清新湿rùn的气息,冬憩后醒来的麦苗儿精神抖sǒu,展现出一派篷勃盎然的生机。春在河畔,碧波荡漾,鱼虾畅游,阳光、水波交相辉映。春在天空,鸟声应和,宛转悦耳,风筝高飞,浓浓春意弥漫在洁白的云朵间。春在果园,红杏流火,桃花漫霞,梨树飞雪,蜂蝶追逐喧嚷,酝酿生活的甘甜和芬芳……如此美景,令人陶醉。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湿rùn( ) 抖sǒu( ) 应和( ) 酝酿( )
2、语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
3、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___、 ______ 、 __________ 。
4、语段依次描绘了田畴春意、 _______、 ________、果园春色四幅图景。
5.小文朗读散文《春》,当读到“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时,她拿不定主意怎么读。下面是同学们的建议,你认为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小万同学:“风里带来些”“混着”“空气里”之后,应该分别停顿一下,这样可以起到强调后面的内容的作用,同时读起来也更有语言的节奏美感。
B. 小紫同学:这句话按照标点符号来停顿即可,这样读起来效果更好。
C. 小千同学:“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和“香”应该重读,给人以嗅觉上的美感。
D. 小红同学:“酝酿”也应该重读,这样更能让人有回味无穷之感。
6.《春》中有很多比喻句,同学们跃跃欲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对春的赞美。下列所写句子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 春天用她的画笔为大地涂上五彩斑斓的色彩,展现生命的美丽与生机。
B. 春天的气息像一首温柔的旋律,弥漫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C. 迎春花用她怒放的姿态第一个向人们宣告春的降临,她是春的使者。
D. 春雨越下越大,房檐上像挂着珠帘一样。
7.为增加活动的趣味性,让同学们享受春之美,小荣和小德写出了两例品味春天的诗句作为示例。请你仿照示例,补全相关内容。
【示例一】春天的雨:沾衣欲湿杏花雨,你品,春天的雨下得多么温柔。
【示例二】春天的水:一池春水绿如苔,你瞧,春天的水绿得多么执着。
(1)春天的花:日出江花红胜火,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春天的风:春风又绿江南岸,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8.品味诗句里春天的哲思。班级里要选诗句来警醒同学们珍惜时间,不负春光。请你从以下【链接材料】中任选其一,并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
①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②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9.张开臂膀迎接春天,用自己的双眸发现春天,用彩笔留下春天的影像。张鹏用自己的笔描画了一张桃花的图片,请你帮他写一段文字来描述图片内容。(50 字左右,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0、课文集中描绘了哪几幅春天的图景?这些春景有哪些共同特点?
11. 课文第5 段写春风时,主要从哪些感官角度突出了春风的哪些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 根据句子后边的提示进行品析。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赏析加点字)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13.课文最后的三个比喻句分别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比喻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二)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成都的春天
刘大杰
①成都天气,热的时候不过热,冷的时候不过冷,水分很多,阴晴不定,宜于养花木,不宜于养人。因此,住在成都的人,气色没有好的,而花木无一不好。在北平江南一带看不见的好梅花,成都有,在外面看不见的四五丈高的玉兰,二三丈高的夹竹桃,成都也有。据外国人说,成都的兰花,在三百种以上。外面把兰花看重得宝贝一样,这里的兰,真是遍地都是,贱得如江南一带的油菜花,三分钱买一大把,你可以插好几瓶。从外面来的朋友,没有一个人不骂成都的天气,但没有一个不爱成都的花木。
②成都这城市,有一点京派的风味。栽花种花,对酒品茗,在生活中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个穷人家住的房子,院子里总有几十株花草,一年四季,不断地开着鲜艳的花。他们都懂得培植,懂得衬贴。一丛小竹的旁面,栽着几树桃,绿梅的旁面衬着红梅,蔷薇的附近,植着橙柑,这种衬贴扶持,显出调和,显出不单调。
③成都的春天,恐怕要比北平江南早一月到两月罢。二月半到三月半,是梅花盛开的时候,街头巷尾,院里墙间,无处不是梅花的颜色。绿梅以清淡胜,朱砂以娇艳胜,粉梅则品不高,然在无锡梅园苏州邓尉所看见的,则全是这种粉梅也。“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先生的诗确是做得好,但这里的好梅花,他恐怕还没有见过。碧绿,雪白,粉红,朱红,各种各样的颜色,配合得适宜而又自然,真配得上“香雪海”那三个字。
④现在是三月底,梅兰早已谢了,正是海棠玉兰桃杏梨李迎春各种花木争奇斗艳的时候。杨柳早已拖着柔媚的长条,在百花潭浣花溪的水边悠悠地飘动。大的鸟小的鸟,颜色很好看,不知道名字,飞来飞去地唱着歌。薛涛林公园也充满了春意,有老诗人在那里吊古,有青年男女在那里游春。有的在吹箫唱曲,有的在垂钓弹筝,这种情味,比起西湖上的风光,全是两样。
⑤花朝,是成都花会开幕的日子。地点在南门外十二桥边的青羊宫。花会期有一个月。这是一个成都青年男女解放的时期。花会与上海的浴佛节有点相像,不过成都的是以卖花为主,再辅助着各种游艺与各地的出产。平日我们在街上不容易看到艳妆的妇女,到这时候,成都人倾城而出,买花的,卖花的,看人的,被人看的,磨肩擦背,真是拥挤得不堪。高跟鞋,花裤,桃色的衣裳,卷卷的头发,五光十色,无奇不有,与其说是花会,不如说是成都人展览会。好像是闷居了一年的成都人,都要借这个机会来发泄一下似的,醉的大醉,闹的大闹,最高兴的,还是小孩子,手里抱着风车风筝,口里嚼着糖,唱着回城去,想着古人的“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句子,真是最妥当也没有的了。
⑥到百花潭去走走,那情境也极好。对面就是工部草堂,一只有篷顶的渡船,时时预备在那里,你摇一摇手,他就来渡你过去。一潭水清得怪可爱,水浅地方的游鱼,望得清清楚楚,无论你什么时候去,总有一堆人在那里钓鱼,不管有鱼无鱼,他们都能忍耐地坐在那里,谈谈笑笑,总要到黄昏时候,才一群一群地进城。堤边十几株大杨柳,垂着新绿的长条,尖子都拂在水面上,微风过去,在水面上摇动着美丽的波纹。
⑦没有事的时候,你可以到茶馆里去坐一坐。茶馆在成都真是遍地都是,一把竹椅,一张不成样子的木板桌,你可以泡一碗茶(只要三分钱),可以坐一个下午。在那里你可以看到许多平日你看不见的东西。有的卖字画,有的卖图章,有的卖旧衣服,你有时候,可以用最少的钱,买到一些很好的物品。郊外的茶馆,有的临江,有的在花木下面,你坐在那里,喝茶,吃花生米,可以悠悠地欣赏自然,或是读书,或是睡觉,你都很舒服。高起兴来,还可以叫来一两样菜,半斤酒,可以喝得醺醺大醉,坐着车子进城。你所感到的,只是轻松与悠闲,如外面都市中的那种紧张的空气,你会一点也感不到。我时常想,一个人在成都住得太久了,会变成一个懒人,一个得过且过的懒人。
一九三六年三月末日于成都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从总写成都的天气宜于养花木开始,到方寸之地的茶馆结束,叙述层次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读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B.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第③段写无锡梅园苏州邓尉的梅花和林和靖就通过对比来表现了成都的梅花品种多而且好的特点。
C.第⑤段引用“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句子写出了成都花会的盛况,成都人借花会的机会来尽情发泄,倾城而出的热闹画面。
D.第⑥段写百花潭的钓鱼人,用“无论”“总有”“不管”“总要”“才”等一组词语,写出了成都人爱谈笑、喜热闹的特点。
E.本文以平实的语言、轻松悠闲的笔调,把成都春天的景象和风俗娓娓道来,给人以亲切感,表达出对成都春天的喜爱之情。
15.请赏析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杨柳早已拖着柔媚的长条,在百花潭浣花溪的水边悠悠地飘动。
(2)堤边十几株大杨柳,垂着新绿的长条,尖子都拂在水面上,微风过去,在水面上摇动着美丽的波纹。
16.文章最后一句“我时常想,一个人在成都住得太久了,会变成一个懒人,一个得过且过的懒人”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各题。
最美的对视
孙道荣
⑴她久久凝视着,凝视着。
⑵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个16岁的男孩。与所有这个龄的男孩子一样,他有着清澈、纯净、稚气未脱的眼睛。他也深情地凝视着她;凝视着她,然后,向她深深鞠了一躬。
⑶几个月前,他的眼前还一片漆黑。四岁那年,因为一场大病,他失明了,从此,他的世界就漆黑一团。直到三个月前,他获得了一位刚刚去世的老人无偿捐助的眼角膜,得以重见光明。
⑷那位老人,就是她的母亲。
⑸她的母亲,被社区追评为“最美的人”。她代表已去世的母亲,上台领奖。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为母亲颁奖的,正是受捐的男孩。
⑹早在六年前,年已八旬的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 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人。一双儿女都表示赞成,并和老母亲同时做了捐献登记,一家三口身后捐献眼角膜登记表的编号连在了一起,分别是”351、352、353”。这组温暖的数字,就像小时候妈妈牵着她和弟弟的两只小手一样,齐步向 前走着,温情、坚定而有力。
⑺随着年龄增长,老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眼睛,因为白内障而使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都是摸摸糊糊的。她说服母亲去医院做白内障手术,说这是个小手术,可能恢复不少的视力。可 是,老母亲到了医院却又死活不肯做手术了。老人说,自己身上的器官都老化了,没啥用了,只有这眼角膜还行,将来还能够捐给别人,万一做了手术,损坏了眼角膜,那可怎么办 而且,自己也活不了几年了,看不看得清楚也没什么关系,但保住眼角膜,就可以让别人一辈子都看得见。老人固执己见。在场的眼科医生完全怔住了,他们被老人的固执己见感动了,没有像对待其他固执己见的病人那样,表现出不耐烦,而是耐心地给老人解释做白内障手术不会损伤眼角膜。老人这才放心地接受了手术。
⑻老母亲又生病住院了。这一次,病情凶险。自知时日不多,老母亲心里惦记着的,仍然是捐献眼角膜的事,这可是母亲这一生最后的愿望。担心自己临终时,可能无法再清晰地表达捐献的意愿;也害怕自己一旦撒手走了,子女们悲痛之中也许忘了这重要的一茬。老人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好让子女或者医生,在最后时刻,也不忘自己的捐献心愿。
⑼一个静悄悄的凌晨,老母亲永远地走了,走得平静,走得安详,走得圣洁。
⑽她强忍悲痛,第一时间通知了有关部门。眼科医生小心翼翼地取走了老人的眼角膜,那“0.5克的挚爱”。
⑾老母亲的眼角膜,很快就被移植给了受捐人,为他人点亮了光明。
⑿在母亲节那天,她发了一条微信:“我知道,有人正用您的眼睛看着这个从未谋面的世界。说不定哪天,我们的目光在茫茫人海中再相视,我知道,那 是您爱的目光。”这是老母亲离开之后的第一个母亲节,她再也不能喊一声“妈妈”了,但她知道,母亲仍在注视着这个世界。
⒀她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场合,再一次看到母亲的眼睛。她凝视着,凝视着,热泪盈眶。
⒁男孩也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
⒂两个人的目光,就这样对视,凝视。那是思念的目光,那是充满柔情的爱的交汇,那是我们所见过的最美最亲的对视。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删改)
17.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句子。
在场的眼科医生完全怔住了,他们被老人的固执己见感动了,没有像对待其他固执己见的病人那样,表现出不耐烦,而是耐心地给老人解释做白内障手术不会损伤眼角膜。
18.体会第⑽段中“0.5克的挚爱”的深层含义。
19.本文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最美的对视》“美”在文中谁的身上?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由以及对你有何启示。
三、微写作
21. 自然界的景物本身并不带有感彩,可是一旦被写进文学作品,有时就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此即古人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春》一文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美景无不表现出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请你借鉴《春》一文,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描写一处或几处景物,不少于20 0 字。
答案
1.润 擞 hè niàng 2.篷勃--蓬勃 3.比喻 拟人 排比 4.河畔春光 天空春景 5.B 6.A 7.示例:你赏,春天的花开得多么热烈。 你悟,春天的风吹得多么深情。8.示例一:选①,“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写出了春光珍贵,千金难买,警醒同学们不要虚度时光。
示例二:选②,“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写出了春光流逝得飞快,任谁也无法留住春天的脚步,警醒同学们要珍惜春光。
9.示例:那迎着乍暖还寒的天气开放的桃花宣告着春天的来临。那美丽的花朵,用自己的笑靥迎接春天,展现了春的勃勃生机。
10、课文集中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五幅春天的图景。这些春景的共同特点是: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②富有美感;③似有灵性和情感。
11、从触觉的角度写春风的轻柔、温暖,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的芳香浓郁(芬芳怡人),从听觉的角度写春风里各种声音的悦耳动听;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喜爱之情。
12.(1)“闹”字赋予蜜蜂以人的情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丛中蜜蜂数量多、热闹欢快的景象;该字从侧面写出了花朵的繁茂、鲜艳和甜香,表现出群蜂争相采蜜的场景。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用“火”“霞”“雪”来比喻果树开的花,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还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景。
13.这三个比喻句分别抓住了春天新、美、有力的特点。不能调换顺序。这三个句子从“娃娃”写到“小姑娘”,再写到“青年”,力量上从小到大,时间上从先到后,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历程,排列有序,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且最后一个比喻句含蓄而不失热烈地表达了作者奋发向上、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所以顺序不能调换。
14.C、D
15、(1)“悠悠”,从容自得,传神地描摹出了杨柳柔媚的长条的飘摇自在之态;叠词,具有一种音韵美,隐含作者悠然自得闲适的内心状态
(2)“摇动”含有人为的动作,用来写微风过去,柳条的尖子在水面有意拂出美丽的波纹,化被动为主动,既形象贴切,又富有情味。
16、文章逐一介绍成都宜人的花木盛景(景)以及成都人花朝欢快游春、百花潭轻松垂钓、茶馆自在消闲(人),展现出成都花木宜人、成都人生活轻松闲适的特点。懒,慵懒之意,得过且过,贬字褒用,表现成都因为生活轻松、无都市的压力,使人变得慵懒,无过多追求,字里行间其实都透露着作者对成都美好环境的喜爱以及在成都自在闲适生活的由衷向往。或:情感:既有对成都的喜爱,也有对成都轻松、悠闲生活的担忧。从文章内容看,作者对成都是喜爱的,但这篇文章写于抗战爆发前一年,外面都市中已透着“紧张的空气”。因此“懒人”“得过且过的懒人”是一语双关,作者担忧因此消磨了斗志,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意。
17.侧面描写/对比,用眼科医生的“怔住”“耐心做解释”表现了老母亲执意要捐献眼角膜的爱心的伟大,同时表现了医生对老母亲的崇敬之情。
18.既体现了眼角膜的珍贵,又表现了捐赠者的善良、爱心、无私奉献。
19.首尾呼应,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题,表达对捐献者的无私与受捐者心怀感恩的讴歌赞美。
20、.示例1:美在捐助者老母亲身上,老母亲固执己见地要捐献眼角膜,体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示例2:美在老母亲的一对儿女身上,他们支持老母亲的决定,并且和老母亲 同时做了捐献登记,说明他们像母亲一样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
示例3:美在受捐助的小男孩身上,他因得到老人的眼角膜而重获光明,向老人的女儿深深鞠躬表明他是知恩图报的人,相信他会把爱心传递下去。
21.例文:
天气新晴,仍然有沁骨的凉意。夕阳挂在脱尽了叶子的梧桐树梢上,许是奔波了一整天的缘故,光线里已经没有了热力,却充满着梦幻的色彩。整个晒谷场上黄澄澄、亮晶晶的,宛如撒上了一层金沙。天空中每一朵云彩都被染上了颜色,眨眼间便有种种奇妙的变化。
神秘的紫色、鲜明的橙色、华丽的金色、绚烂的红色……从夕阳的中心向四周荡漾开,幻化成一片绚丽的异彩。但是,每一种颜色都带着黄蒙蒙的底子,这种黄像秋叶一般冷艳,也像秋叶一般渲染着浓郁的落寞,整个宇宙都笼罩在这奇瑰的光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