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3. 桂花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著名作家琦君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课文以清新自然的语言,细腻地描写了童年时故乡摇桂花的情景和乐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文章画面感强,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培养学生语感、体会情感、学习表达的佳作。第一课时重在整体感知、疏通字词、理清脉络,并初步感受摇桂花的乐趣和蕴含的情感。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能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他们对充满童趣的生活场景有天然的亲近感,但对文中蕴含的深沉乡愁和特定年代的生活细节可能理解不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在朗读和品味中感受语言之美和情感之真。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箩、杭”等2个生字,会写“懂、兰、箩、婆、糕、饼、浸、缠、茶、捡”等10个生字,理解“桂花雨、浸、缠、香飘十里”等词语的意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描写摇桂花场景的段落。 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爱桂花—摇桂花—思桂花)。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识字、合作探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生字新词。 运用朗读、想象、圈画关键词句等方法,初步感受摇桂花的快乐场景和语言魅力。 学习抓住主要事件概括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童年摇桂花的乐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和家乡的怀念之情。 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新词。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摇桂花场景的快乐。 理清课文脉络(爱桂花—摇桂花—思桂花),把握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 理解“浸、缠”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初步感知作者在描绘“摇花乐”背后所蕴含的对故乡、对童年的深情。
五、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包含生字词、桂花视频、摇桂花场景插图、背景音乐)、生字卡片、桂花实物(如有)。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尝试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40分钟)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约5分钟) 1.展示桂花图片(如有)并提问: “同学们,认识这种花吗?它叫什么?(桂花)闻到过桂花的香味吗?能用一两个词形容一下吗?”(引导学生说出“香、清香、浓郁”等词)。 2.播放轻柔音乐,深情描述: “桂花,小小的,金黄的,藏在绿叶间,毫不起眼,但它的香气却能飘得很远很远。今天,我们就跟随着作家琦君,走进一场特别的‘雨’——(板书课题)《桂花雨》。” 强调“雨”字,引发好奇。 3.引导质疑: “看到这个题目,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吗?”(预设学生问:桂花怎么会下雨?桂花雨是什么样子的?这雨有什么特别之处?) 观察图片,回忆生活经验,积极发言描述桂花的香。 倾听教师描述,齐读课题。 围绕课题大胆质疑,提出问题。 从学生熟悉的桂花入手,调动感官体验,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设疑,制造认知冲突,点燃探究欲望,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 初读感知,疏通字词 (约12分钟) 1.明确初读要求: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桂花雨’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2.巡视指导: 关注学生朗读情况,特别是生字词读音和长句子的停顿。 3.检查生字词: (1)认读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懂、兰、箩、婆、糕、饼、浸、缠、茶、捡、杭),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重点正音:“箩”(luó)、“浸”(jìn)、“缠”(chán)。 (2)识记字形: 重点指导易错字书写。 A:“箩”(竹字头,与竹子有关,装东西的器具)、“糕”(米字旁,与粮食有关)、“浸”(三点水,与水有关)、“缠”(绞丝旁,与丝线缠绕有关)。 B:示范书写“箩、浸、缠、糕”,强调关键笔画和结构(如“箩”的竹字头要扁,“浸”的右半部分“彐”要写正,“缠”的右半部分“厘”的写法)。 4.理解词语: 结合课文语境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 A:“香飘十里”:联系上下文想象香气传播范围之广(夸张)。 B:“浸”:本义是泡在液体里,文中指整个村子都笼罩在浓郁的桂花香气中。引导体会用词的生动形象。 C: “缠”:本义是绕、束缚,文中指母亲被桂花香所吸引、萦绕。感受拟人化的表达。 D:“桂花雨”:结合后文摇桂花的描写,理解其含义——摇落桂花像雨点纷纷飘落的情景。 5.检查朗读: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重点检查1-4段),师生共同评价、纠正读音和停顿。 自由朗读课文,完成初读任务。 积极参与生字认读、组词活动。 观察教师范写,书空练习,在课本或练习本上认真书写重点生字。 结合课文和教师讲解,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按要求朗读课文段落,认真倾听,相互评价 落实识字写字基础,扫清阅读障碍。通过多种形式的认读、书写指导和语境理解,确保学生掌握字词音形义。检查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 再读梳理,把握脉络 (约8分钟) 1.引导思考: “刚才同学们初读了课文,现在谁能说说,课文围绕‘桂花雨’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预习和初读印象发言。教师相机点拨、归纳。 3.梳理脉络: (1)爱桂花(第1-2自然段):喜欢桂花的原因(香气迷人)。 (2)摇桂花(第3-6自然段):摇桂花的过程、情景和快乐(重点)。 (3)思桂花(第7-8自然段):离开家乡后对桂花的怀念。 小结板书: 爱桂花 → 摇桂花 → 思桂花 (明确这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 4.引导概括主要内容: “谁能试着用‘先写……再写……最后写……’的句式,把这几部分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例如:课文先写了作者小时候喜爱桂花,特别是它的香气;再重点回忆了童年时摇桂花树的快乐情景和摇落“桂花雨”的盛况;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对故乡桂花和摇花乐的深深怀念。) 带着问题默读或快速浏览课文,寻找关键信息。 积极发言,交流自己对课文主要内容和顺序的理解。 在教师引导下,理清文章结构(爱-摇-思)。 尝试运用连接词,口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寻找关键信息、提炼段落大意、梳理叙述顺序,帮助学生形成对课文的整体认知框架,为深入研读重点段落奠定基础。
(四) 聚焦“摇花乐”,初品情感 (约12分钟) 1.锁定重点: “在‘爱桂花’‘摇桂花’‘思桂花’这三部分中,作者写得最详细、最生动的是哪一部分?”(摇桂花) 2.明确任务: “让我们聚焦到描写‘摇桂花’的段落(第3-6自然段),用心读一读,特别是第五自然段,看看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摇桂花的‘乐’?圈画出来,读一读,想想为什么。” 3.引导品读与想象: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 4.交流分享“乐”之所在: (1)动作之乐: “抱、摇、喊”(体会孩子的兴奋、急切、参与感)。想象画面:小琦君抱着桂花树使劲摇的样子。 (2)景象之乐: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像下雨一样”。(体会桂花飘落的多、密、美、壮观)播放桂花飘落动画,加深视觉感受。 (3)感官之乐: “喊”声(听觉上的热闹、欢乐)、“满头满身”(触觉上的亲密接触)、“香”(嗅觉上的极致享受)。 (4)语言之乐: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直接抒发的惊喜、赞叹、满足)。指导朗读:读出兴奋、惊喜、陶醉的语气。可尝试角色扮演朗读(孩子喊的话)。 (5)理解“浸”: 再次体会“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此时的“浸”不仅指香气浓郁持久,更饱含了摇桂花带给全村人的欢乐氛围,这份快乐也“浸”透了人们的心田。 5.体会情感: “在这样快乐的摇桂花场景中,你感受到作者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无比快乐、兴奋、满足、幸福)板书:快乐 幸福 6.初步点题: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叫‘桂花雨’了吗?这‘雨’仅仅是指落下的桂花吗?”(不仅是桂花像雨点般飘落的样子,更是这‘雨’带给童年无与伦比的快乐和幸福。) 快速找到重点段落(摇桂花部分)。 默读第3-6自然段(重点第5段),边读边圈画表现“乐”的词句,进行批注。 踊跃发言,分享自己找到的词句和体会到的“乐”,结合朗读表达感受。 在教师引导下,想象摇桂花的画面和情境。 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特别是第5段孩子的喊话和描写桂花飘落的句子),体会快乐情感。 思考并理解“桂花雨”名称的含义和初步蕴含的情感。 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品读关键语句、想象画面、朗读感悟等多种方式,沉浸式体验“摇花乐”,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与欢乐。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为第二课时深入理解乡愁做铺垫。强调朗读,培养语感。
(五)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约3分钟) 1.总结回顾: “这节课,我们初读了《桂花雨》,学习了生字新词,知道了课文主要写了‘爱桂花’‘摇桂花’‘思桂花’三部分内容,特别是通过朗读和想象,一起感受了童年摇桂花那无比快乐的场景。这香香的、快乐的桂花雨,不仅落在了地上,也落在了作者的心坎里。” 2.布置作业: 基础作业: 认真书写本课生字新词(“箩、浸、缠、糕”各写3遍并组词)。 朗读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练习读好第5自然段。 拓展思考: (为下节课铺垫)这么快乐的摇桂花,作者为什么在结尾又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感情?简单写在书上。 聆听教师小结,回顾本课所学。 明确作业要求并记录。 梳理本课收获,强化重点内容。分层布置作业,巩固基础知识(写字),提升朗读能力,并设置思考题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为第二课时理解思乡情做铺垫。
七、板书设计
3. 桂花雨 (琦君) / | \ (爱桂花) → (摇桂花) → (思桂花) 香气迷人 快乐 幸福 ? (重点) ↓ 摇花乐: 抱、摇、喊 (动作) 纷纷落、满头满身 (景象) → 快乐 幸福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语言) 浸 (香气与欢乐弥漫)
八、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情境导入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和疑问。 字词教学扎实,重点词语(浸、缠)结合语境理解到位。 整体感知环节清晰,学生能较快理清文章脉络(爱-摇-思)。 聚焦“摇花乐”环节,学生通过圈画、朗读、想象,能较好地感受到场景的快乐和作者的情感,朗读指导有成效。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了重点和结构。 不足之处与改进: 时间把控上,稍显仓促,下次需调整。 在引导学生体会“浸”字的深层含义(欢乐氛围)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可设计更直观的体验活动(如:联系生活中被快乐“包围”的感觉)。 个别学生朗读声音较小/情感表达不够充分,需加强个别指导和鼓励。 对“思桂花”部分的伏笔(作业思考题)是否有效引发思考,需下节课观察。 这份教学设计力求体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过程详实、活动有效、关注学情的特点,希望能为您的公开课提供有益的参考。祝您教学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