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仿真模拟卷(六)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B 4.C 5.B 6.B 7.C 8.D 9.B 10.A 11.D 12.D 13.A 14.C 15.C 16.A 17.D 18.A 19.B 20.B 21.A 22.C 23.A 24.A 25.D 26.D 27.C 28.C 29.A 30.C 31.C 32.A 33.C 34.B 35.B 36.B 37.C 38.C 39.A 40.A
二、非选择题
41.(1)中心不同: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元朝京杭大运河以大都(北京)为中心。(每点1分,共2分)
线路不同:前者曲折且里程较长;后者在原来基础上截弯取直,里程缩短且开辟了海运航线。(每点1分,共2分)
(2)加强国家对南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向北方运输南方的粮食和军需物资,以满足军事和经济需求。(每点2分,共6分)
42.(1)主要内容:实行粮食税;允许私营经济发展;掌控土地所有权和国民经济命脉。(4分)
目的:恢复经济,巩固政权。(1分)
(2)特点:依靠行政力量;牺牲农业发展工业;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4分)
积极影响: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1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
1.2019年7月6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3届会议上,中国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与良渚文化同时存在的中国北方辽河流域的原始文化类型是( )
河姆渡文化 红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
2.成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秦、晋两国国君几代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这一成语最早可能出现在( )
夏朝 商朝
春秋 战国
3.封泥是古代信函文书封缄的实物遗存,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右图所示文物为汉代“扬州刺史”封泥,在下列研究主题中,它最适合用来研究中国古代的( )
选官制度 监察制度
赋税制度 军事制度
4.下面为秦朝中央和地方机构关系示意图。这可用以说明秦朝( )
中央与地方矛盾消除 国家政令难以畅通
垂直管理体系的建立 地方政府权力扩大
5.下图所示为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的某一片段。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 )
女真族 鲜卑族
氐族 羯族
6.及至唐朝,开科取士成为常设科目,“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据此可知唐朝实行( )
察举制 科举制
九品中正制 三省六部制
7.某项科技进步对宋朝意识形态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为观念的交换提供了意想不到的便利。这项科技是( )
造纸术 火药
印刷术 指南针
8.下面为明朝长城与九边重镇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下列选项中,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
明朝修建长城主要是为了防范突厥骑兵袭扰
明朝在东北设奴儿干都司管理蒙古族
鞑靼曾在一次战役中俘获了明英宗
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9.观察下面的示意图。通过该图可以了解( )
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外因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影响
10.15世纪末16世纪初,海外来华船只不管是官方贡舶还是商民商舶,无论有无朝廷所颁勘合,是否合乎朝贡期限,都允许进行互市、贸易往来,并且对海外商船实行抽分制。这表明当时中国( )
对外贸易繁荣兴盛 商帮活动范围扩大
朝贡贸易逐渐衰落 废除闭关自守政策
11.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这一说法主要是基于( )
三元里人民抗英 反割台斗争
左宗棠收复新疆 义和团运动
12.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网上搜集了如下一组图片。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冯国璋 段祺瑞 张作霖
师夷长技 维新变法
实现共和 军阀割据
13.1915—1918年,只有少数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后,全国各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出版刊物达到400多种。除此之外,在北京、上海等地陆续成立了研究马克思主义学习团体。由此可知,1919年后马克思主义( )
广泛传播 理论体系已经成熟
成为主流 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14.下面为1913—1919年中国近代棉纺织业纱锭数量统计表。下表呈现的状况出现的原因是( )
时间 1913年 1914年 1918年 1919年
纱锭数 184 192 544 780 647 570 658 748
官僚资本借助权力巧取豪夺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侵略 临时政府对经济控制加强
15.“文学革命”的号角,像是一声春雷,唤起万物萌发,“新文学”遍地开花。小学课本改用白话,“国文课”改称“国语课”。与这一现象最相符的历史事件是( )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护法运动
16.“南湖碧水驶游船,风雨兼程万里天。”以大历史观对诗中所述的事件作出理性阐释,下列正确的是( )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
中国革命从此转危为安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17.“边界自毛部去春(1928年)自湖南与朱部会合(今)重来以后,确定了建立罗霄山脉中段割据政权的决心……于是创造罗霄山脉中段的割据。”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北伐胜利进军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红军长征胜利 井冈山根据地建立
18.1932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号召“全国工农兵及一切劳苦大众,在苏维埃的红旗之下,一致起来积极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彻底争得中国民族真正的独立与解放”。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坚决维护民族利益 实现了战略重心转移
力促国共合作抗日 开启了革命的新道路
19.中国近代某次会议通过决议,批判了党内存在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并根据党和红军当时所处的战争环境,集中解决了最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路线问题。这次会议( )
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挽救了处在危急关头的党、红军和革命
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抗战路线
20.1938年10月,日军设立华北开发公司,成为华北最大的掠夺与垄断机构。另组建华中振兴公司垄断和掠夺华中企业。日军此举的动机是( )
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 实现“以战养战”政策部署
扭转华北华中经济困境 反对国联国际共管方案
21.下图为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某一战役,该战役( )
揭开战略进攻序幕 为渡江战役奠定基础
实现东北三省解放 彻底歼灭国民党主力
22.下面呈现的是某一重要文件关于土地政策的内容。该文件是( )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中国土地法大纲》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23.标语口号是党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最直接最热烈地折射着时代精神。下面的标语口号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增产节约;勤俭建国;各兄弟民族团结起来,消灭土匪;我们应该相信群众,我们应该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对于农村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向新民主主义过渡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改革开放
24.人民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接管大城市后废除保甲制,建立了市、区、街三级行政管理体制。街政府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因无法适应城市“集中”的特点,街政府被撤销。1954年,国家在城市基层设立区政府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和群众自治性组织居民委员会,正式确立街居体制。据此可知,城市基层行政机构的变革( )
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 发挥了统一战线作用
凸显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25.波斯帝国境内有几条重要的驿道,最著名的是从小亚细亚的以弗所到帝国行政中心苏萨的“御道”。此外,从巴比伦开始的驿道有两条,分别通向波斯的波斯波利斯和中亚以及印度。其中,通向中亚的驿道,构成了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这表明,驿道的修建( )
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改善了落后的交通状况
推动了丝绸之路开通 便利了经济和文化交流
26.“那里有爬满青藤的金字塔,有古木参天的城市废墟……奥尔梅克、玛雅、托尔特克、阿兹特克、印加……数不清的故事在密林中悄然上演。”这段描述可能出自( )
《古代近东文明——古代两河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研究》
《亚历山大远征记》
《探寻古罗马文明》
《黄金帝国的落日:追踪美洲古代文明》
27.“地理大发现后,在欧洲市场几乎可以见到来自世界各地千奇百怪、闻所未闻的货物和许多前所未知的动植物品种,这些作物经欧洲殖民者传播到世界各地。”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
传播了工业文明的成果 极大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
促进了世界的物种交换 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8.“在欧洲历史刚刚进入近代的黎明期,在佛罗伦萨和威尼斯诸城升起的一片灿烂星云,成了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这里“灿烂星云”反映的历史事件( )
否定了教会绝对权威 推动了民族国家形成
传播了人文主义精神 彰显了理性主义理念
29.有位法国思想家一生反对专制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自由平等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并在最终导致法国大革命的舆论变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被称为“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这位思想家是( )
伏尔泰 卢梭
孟德斯鸠 康德
30.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 )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
以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
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
31.“疾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人民群众显示了伟大力量,震撼了欧洲的封建制度。”此评价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英国“光荣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德意志王朝统一战争
32.亚伯拉罕·林肯和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维奇,一个是美国民选总统,一个是俄国世袭沙皇,在历史上两人都获得了“解放者”的美誉。两位“解放者”都( )
推动了本国的现代化进程 领导独立战争取得胜利
维护了民族国家主权统一 促进两次工业革命完成
33.某部著作中记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部著作的问世( )
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推动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促进社会主义由理想走向现实
34.1804年海地宣布独立,1881年苏丹爆发反抗英国殖民者的大起义,1908年印度孟买爆发大规模的政治总罢工。这些事件反映的主题应该是( )
反帝反封建运动兴起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开展
拉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瓦解
35.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指出,由于德国对凡尔赛体系没有道义上的义务,又没有一个防止它提出挑战的明确均势,一旦它开始挑战凡尔赛战后安排,唯有靠法国使用武力或美国永久卷入欧洲大陆事务,方能保障和约条款的执行。上述观点说明( )
美国企图谋取世界霸权 凡尔赛体系自身的脆弱性
英国丧失欧洲的主导权 国际法原则确认的必要性
36.1921年后,布尔什维克党内的一些人说苏俄政策为“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敞开了大门”。西方一些革命家“看到优秀的俄国共产党人在因退却而嚎啕大哭”。当时苏俄的政策是(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模式
37.下图所示是一位同学梳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历程的时间轴,④处对应的历史事件应是( )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联合国宪章》的制定
38.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联合国成员国各洲比例的变化情况。造成这种变化的时代背景是( )
美苏冷战渐趋激烈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
3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新变化,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这主要是由于( )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社会矛盾的缓和
“福利国家”的建立 民权运动的兴起
40.普遍贫困是许多前殖民地和前附属国的主要特征,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尽力通过多种手段提高收入水平,消灭贫困,但只有少数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实现了目标。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 )
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 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经济增长依赖发达国家 社会内部贫富分化严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41.(10分)中国大运河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变迁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信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隋朝和元朝两次大规模扩展。大运河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分别是隋唐和元朝。两个朝代之所以营造和扩建大运河,有很多共同的原因。隋唐大运河沟通南北,使洛阳在当时成为商贾云集、物资集散的大都市。从元朝开始,国都变迁到北京,国家政治中心转移,元朝大运河的扩展,“经纬中国、运通华夏”,改写了运河格局,诞生了现今意义上的京杭大运河。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隋唐大运河
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隋唐大运河相比,元朝水路运输有何变化。(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和元朝兴修运河的共同原因。(6分)
42.(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摘编自[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苏联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摘编自米艳《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目的。
(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联“新型现代化途径”的特点并指出其积极影响。(5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