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复习仿真模拟卷(三)(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复习仿真模拟卷(三)(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2.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19 08:13:17

文档简介

考试仿真模拟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D 4.C 5.A 6.C 7.D 8.B 9.C 10.C 11.C 12.A 13.C 14.D 15.B 16.C 17.B 18.D 19.A 20.B 21.A 22.D 23.C 24.C 25.C 26.B 27.C 28.B 29.D 30.A 31.C 32.C 33.B 34.A 35.B 36.A 37.C 38.B 39.B 40.B 
二、非选择题
41.(1)典型“奇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分)
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分)
(2)历史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1分)
政策因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分)
(3)战略决策:改革开放。(1分)
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
影响: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分)
(4)认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分)
说明: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实现了港、澳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所举史实须在规定时段内,史实要准确,说明须合理)(2分)
42.(1)首发地:英国。(1分)
新变化:生产技术——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机器取代人工);组织管理方式——大工厂制出现(工厂代替手工工场)。(2分)
(2)原因:科学兴盛(科学技术的进步)。(1分)
后果:促进了民主主义和新帝国主义思潮的发展。(1分)
(3)观点: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具有复杂性或综合性。(2分)
佐证:(3分)
角度 示例 要求
原因方面 如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不仅有科学技术方面的因素,还有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了政治前提,农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和海外市场的扩大等 任举一例,紧扣观点,史实准确,能史论结合即可
结果方面 如工业革命不仅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空前提高,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大工厂制,还使社会的阶级结构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带来了贫富分化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
1.一粒深埋在遗址里的炭化稻米,几块掺杂了秕糠碎谷的陶片,代表了古人向土地探寻食物的智慧,也记录了一场作物生产的革命。这场“作物生产的革命”指的是(  )
家畜饲养的出现 原始农业的产生
定居生活的开始 渔猎采集的发展
2.在洛阳的一座周代墓中发现了一尊鼎(见右图)。该鼎内壁刻有“王作宝尊彝”铭文。据《说文解字》载:“彝,宗庙常器也。”“彝”与“鼎”合用,指宗庙用的祭器。该鼎作为周朝最高等级的鼎,只有“王”才能使用,被命名为“王作鼎”。这反映了当时(  )
手工业技术的发达 礼制与政治相结合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3.汉兴之初,汉高祖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从这一历程可以看出(  )
儒道思想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儒学开始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显学
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西汉统治阶级适时调整文化政策
4.下表为两部文献中关于江南地区人物传中部分内容摘录,这些内容反映了(  )
出处 内容
《吴书·孙权传》 遣校尉陈勋将屯田及作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自小其至云阳西城,通会市,作邸阁。
《晋书·孔愉传》 句章县(今宁波南)有汉时旧陂,毁废数百年。愉自巡行,修复故堰,溉田二百余顷,皆成良业。
东晋时期吏治清明 南方水利设施完备
江南得到一定开发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5.唐朝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往唐朝派“遣唐使”达13次。这反映出唐朝(  )
开放的对外政策 边疆治理理念的革新
开明的民族观念 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6.下表是宋朝部分年份财政收入情况。可能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 总收入 (万贯) 农业收入 (万贯) 农业 占比 手工业、商业 收入(万贯) 手工业、商 业占比
宋至道三年 (997年) 3 559 2 321 65% 1 238 35%
宋熙宁十年 (1077年) 7 073 2 162 31% 4 911 69%
耕地面积的缩减 经济作物的普及
海外贸易的繁荣 “重农抑商”的废止
7.元朝王祯编撰《农书》,其在论述垦耕时说:“自北自南,习俗不同,曰垦曰耕,作事亦异。”《垦耕篇第四》又常把几种作用相同、形制各异的农具放在一起加以叙述,以便于人们比较采用,“今并载之,使南北通知,随宜而用,无使偏废”。该书(  )
反映农业科技领先世界 表明南北农业水平相当
体现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促进南北农业技术交流
8.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和制瓷等行业中开设了工场,使用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这反映出(  )
人身依附关系彻底瓦解 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
9.清朝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下表所示清朝一系列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边界
1727年 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1762年 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国家的巩固与统一 统治危机的初显
10.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君臣同治的基础是“为天下”和“为万民”,而“非为君也”,君臣皆应以“天下万民为事”;还提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据此可知,明清进步思想家(  )
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认为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民本思想 试图宣扬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11.魏源《圣武记》中记载:“官设水师米艇(便捷战船),每艘官价四千,已仅洋艘五分之一。层层扣蚀,到工又不及一半。”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闭关自守 白银外流
制度缺陷 官吏贪污
12.英国作为海军强国,其兴起有赖于外贸,这大概使它与中国的冲突不可避免,冲突之结果是道光二十二年中国被迫签订了“城下之盟”。与“城下之盟”紧密相关的是(  )
中国被迫接受了协定关税
增开苏州为通商口岸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东交民巷成为使馆区
13.洪秀全发布诏旨:“凡一概同打江山功勋等臣,大则封丞相、检点、指挥、将军、侍卫,至小亦军帅职,累代世袭,龙袍角带在天朝。”这可以用来说明(  )
太平天国将士缺乏革命的热情
太平天国运动中对民主平等的追求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14.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内容。到日本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时,仍有此项内容,而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却没有此项内容了。这反映出(  )
清政府统治根基的动摇 列强在华矛盾的加剧
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改变 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15.下表是晚清著名记者徐凌霄的求学大事记。这样的求学经历最主要得益于(  )
求学经历 主要内容
初入学为生员 岁经两考,名列第一,补廪生
考入山东客籍高等学堂 兼学中西课程,熟练运用英语
通过京师学部考试 授予举人出身
考入京师大学堂 学习土木工程专业
洋务运动 清末新政
中华民国建立 新文化运动
16.1912年,前清官员恽毓鼎到大舞台看戏,“上流社会人垂辫者,唯余等一桌而已”。不久,其友人俱已剪辫,恽毓鼎“日受刺激”,只好剪掉辫子。这说明了(  )
新文化运动冲击旧礼教 现代交际融入上流社会
政治变革促进习俗改变 戏剧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17.荣德生在其《乐农自订行年纪事》一九一六年条中写道:“时欧战已起外贵内贱余认为可放手做纱、粉,必需品也。”一九一七年条又写道:“时正欧战,粉销不患不畅。”据此判断,他向面粉业和纺织业大量投资的主要原因是(  )
原料充足 市场扩大 资本雄厚 政局稳定
18.美国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的航船终于有了一位能驾驭其进程的舵手”。这一判断主要依据是,遵义会议(  )
完成了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标志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纠正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确立了党中央新的领导核心
19.纵观整个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面抗战路线,付出了巨大牺牲,为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  )
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打退了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唤醒了全民族的抗战意识
20.1945年8月,中共中央基于对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分析,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明确提出的号召是(  )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和平、民主、团结”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1.下面是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比例分配表,这说明此时的中国(  )
类别 共产党员 非共产党员
民主党派 工人、农民代表和无党派人士
占比 44% 30% 26%
新生政权具有广泛的民主性 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资产阶级在政权中占据主导地位
22.“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提出这一论断的大会最可能是(  )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八大
23.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目的是(  )
落实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为了实施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错误
为了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
24.198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将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强调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的重要意义,要求对乡镇企业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必要的支持。这一做法旨在(  )
推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建立多元化的所有制形式
25.以下素材可以成为21世纪以来我国民族复兴表现的是(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五”计划 雷锋精神
“九二共识” 香港回归 加入WTO
探月探火 国产航母 “一带一路”的提出
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 科学发展观
26.人类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在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这些文明的共同特点是(  )
农业经济较为发达
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都建立了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帝国
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体
27.文字是文明形成的标志之一,也是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下列文字中属于古埃及的是(  )
甲骨文 楔形文字
象形文字 腓尼基字母
28.下面是高一某学生制作的关于某帝国的知识卡片,据此推断该帝国是(  )
◆帝国建立于公元前4世纪晚期 ◆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 ◆推广希腊文化
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
罗马帝国 拜占庭帝国
29.中古西欧庄园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包括一个或几个村庄,有的则只是一个村庄的部分。一个典型的庄园一般由封建主的城堡、农奴的农舍群、教堂、耕地、牧场、森林、河流,还有磨坊、烘烤间等组成。这表明封建庄园的特征是(  )
男耕女织 商业发达 政教合一 自给自足
30.世界上许多民族通过武力扩张建立了庞大的帝国,西亚和欧洲的一些帝国甚至地跨亚非欧三洲。下面四个国家中不属于地跨亚非欧三洲的是(  )
德里苏丹国 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 阿拉伯帝国
31.在古代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他们”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他们”的城市建筑精美,“他们”制造出精美的陶器,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20进制,也知道“零”的概念。“他们”指的是(  )
阿兹特克人 印加人 玛雅人 班图人
32.13世纪时,欧洲水手养成了绘制海图的习惯,15世纪后普遍使用罗盘定向。欧洲人在长期航海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信风和洋流知识。欧洲人航海经验的积累直接推动了(  )
资本主义萌芽 文艺复兴的兴起
新航路的开辟 宗教改革的进程
33.下表为1570—1639年马尼拉(菲律宾的海港)来自中国船只的数量。这一贸易现象(  )
时间 来自中国船数 时间 来自中国船数
1570—1579年 75 1610—1619年 273
1580—1589年 234 1620—1629年 237
1590—1599年 185 1630—1639年 368
1600—1609年 274 — —
打破了各大洲相对孤立的状态 使得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导致了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 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34.《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的代表作,他在画中利用人的姿势、动作、手势和面部表情来刻画人的内心活动,充分体现了对人和人性的理解。该画创作于(  )
文艺复兴时期 宗教改革时期
启蒙运动时期 工业革命时期
35.某位政治家一上台就公开宣示推行“铁血政策”,并于1864年、1866年和1870年分别发动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王朝战争”。这位政治家是(  )
拿破仑 俾斯麦
门罗 林肯
36.下面所示的形势图,可用来说明(  )
一战前军事集团紧张对抗 一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
二战前法西斯势力的扩张 二战后两极对峙局面的形成
37.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的过程,其发展到全球阶段的标志是(  )
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德国突袭波兰
太平洋战争爆发 德国入侵苏联
38.1953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表示政府在国内事务上的作用是确保公平,而不是直接指导全国的经济生活。1956年,当他再次当选时则强调,联邦政府在广阔的领域负有领导责任。对这一变化理解准确的是(  )
市场经济已经失去基础地位
国家干预经济得到明显加强
经济“滞胀”倒逼政策调整
经济全球化进程在不断加速
39.20世纪50年代的非洲独立浪潮始于北非,随后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1951年利比亚独立,1953年埃及建立共和国,1956年苏丹、摩洛哥、突尼斯独立。这说明(  )
美苏在非洲争夺激烈
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
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
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40.世界银行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到2025年,巴西、中国、印度、印尼、韩国和俄罗斯将占全球经济增长总量的一半以上,国际货币体系也不会再由单一货币主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由美元、欧元和人民币等多币种构成的国际货币体系。这份报告的推断表明(  )
国际经济新秩序已初步建立
新兴经济体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
美国已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
发达经济体难以主导经济全球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4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1928年10月)
材料二 下表所示为1952年和1956年我国国民收入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对比表。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接近于零
——据张岂之《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整理
材料三 全会公报提出:现在我们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摘编自郑谦、庞松《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第四卷)
材料四 中国有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只要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就不难发现,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
——摘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典型“奇事”,并说明中国共产党正在探索怎样的革命道路。(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变化的历史意义并分析导致变化的政策因素。
(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会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判断这是哪一次重要会议并分析它的深远影响。(3分)
(4)据材料四,指出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中得出的重要认识,并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要史实加以说明。(3分)
42.(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的开始,约在法国革命前二十年。那时英国忽然产生了一群发明家,他们依据前人已发明的粗模,发明了许多机器,使他们代替了人工,来做开矿、纺织、制造、耕种及交通的种种事业。于是工厂便成为这个新时代的中心点了。
材料二 下图所示的内容为科学与19世纪文化的关系。
材料三 本图(注:材料二)上各件史迹的因果,并非真能如此简单,比如工业革命的原因,并不以科学为限,它的结果,也并不止民主主义及新帝国主义的两件事,它们不过是它的最重要的原因及结果罢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
(1)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的首发地以及在生产技术与组织管理方式上的新变化。(3分)
(2)据材料二,分析工业革命的主要原因及后果。(2分)
(3)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运用英国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佐证这一观点。(仅需一例)(5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