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复习仿真模拟卷(四)(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复习仿真模拟卷(四)(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8.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19 08:15:23

文档简介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
1.下面是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某一文化遗存的描述。该文化遗存是(  )
①位于长江下游地区 ②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③存在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红山文化 陶寺文化
2.史书记载:“益(当时一部落首领)于启位,启杀之。”这一做法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
实行了禅让制 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确立了皇帝制
3.秦律把私自移动农田的疆界看作“盗”的行为,称为“盗徙封”(“徙封”的“封”,只是指百亩田周围的田界和封疆),就是看作侵犯土地所有权的行为,要判处耐刑(剃去鬓发),但允许出钱赎刑。这说明秦朝(  )
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 法律管辖延伸到社会基层
重视保护土地所有权 处罚侵犯者的规定较严苛
4.《汉书》中关于汉代法律有如下记载:“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这说明(  )
先秦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汉代完全摒弃秦朝法律
程朱理学观念影响深远 社会主流思想影响法制
5.历史阶段特征是历史基础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浓缩,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在复习某一阶段历史时设计了如下导图。下列选项中,与这一历史时期阶段特征相符的是(  )
多民族国家确立 大一统王朝最终建立
鼎盛与危机并存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6.北魏太和年间,孝文帝飨宴群臣,席间与群臣咏歌道:“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群臣则回应道:“愿从圣明兮登衡会,万国驰诚混内外”“皇风一鼓兮九地匝,戴日依天清六合。”这反映出当时(  )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思想 统治者注重构建政权的合法性
各民族相互交融的深化 北魏社会开放包容的时代风貌
7.下面所示为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加强了中央集权 架空了皇帝权力
彻底分散了相权 减少了决策失误
8.《隋书》载: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这一变化(  )
说明隋朝地方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体现了隋朝的国家治理能力增强
折射出科举制度完善了选官机制 反映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9.下面是宋代宰相任期时间表(任期一律以实足年数计算)。这一状况(  )
任期时间 20年以上 15年以上 10年以上 5年以上 1年以上 不及1年 合计
北宋人数 0人 0人 6人 19人 37人 10人 72人
南宋人数 1人 2人 0人 5人 38人 17人 63人
合计 1人 2人 6人 24人 75人 27人 135人
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 实践了崇文抑武的策略
折射出君主专制加强 体现了权力运行的调整
10.契丹从政权建立伊始就强烈认同“中国”的心理和将中原王朝制度、文化与自身传统结合时的高度自信,造就了其民族政策中相对宽容的一面。辽朝能体现这一理念的制度是(  )
猛安谋克制 四等人制
女真进士科 南北面官制
11.明清时期,城市人口中,工商业者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城市居民中出现了中小商人、小手工业者,受雇的工人已涉及流民、粗工等阶层,这批工商业者有自己的独特要求和独特利益。材料可用于说明此时(  )
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商业经济已占据压倒优势
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对外贸易非常繁荣和兴盛
12.清朝在封建王朝文书史上“独树一帜”,使皇帝虽深居九重大内,却能及时且较真实地了解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形势,以及各级官员的所作所为。“独树一帜”是指(  )
创设军机处 任用内阁票拟
沿袭督抚制 推行奏折制度
13.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军侵华头目璞鼎查与英国人说:“条约给英国开辟了一个广大的市场,即使开动兰开夏(英国纺织中心)的全部纺织工厂,也不足以供给中国一省的需要。”材料可用来佐证(  )
英国棉织品开始输入中国
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
中国外贸由出超变为入超
14.以下历史事件和影响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事件 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 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洋务运动 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戊戌维新运动 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使列强认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义和团运动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15.《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下列有关《辛丑条约》内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禁止华北等地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16.下面是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搜集的中国近代的文献史料。据此可知,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
天朝上国的彻底崩溃 新兴力量的日益崛起
政治民主的积极尝试 救亡图存的探索之路
17.某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失败了的“光荣革命”。该观点主要着眼于辛亥革命(  )
没有从根本上使中国社会转型
以温和的方式推翻清王朝统治
使中国开始走上民主共和之路
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18.下图所示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大事记(部分)中,①②③④处填写正确的是(  )
①七七事变 ②九一八事变
③平型关大捷 ④百团大战
19.1932—1933年,苏区政府相继颁发了合作社暂行组织条例等,如在全体经济的基础上,为调剂劳动力和耕牛以促进生产而自愿组建劳动互助社、耕田队和犁牛合作社等。1934年2月,苏区的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生产合作社等的数量成倍增加。这些做法(  )
有利于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建立起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20.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留守后方的老百姓念着“后方多生产,前方打胜仗”的口号,日夜劳作,把新粮、草鞋等送给前线解放军战士。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是(  )
美国停止对国民党的援助 苏联政府的无私援助
拥有高超的军事战略战术 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21.土地改革后部分地区出现了贫农因农业经营失败等问题而卖地给原来的地主和富农的情况。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地主窃取土地改革果实的问题,中共中央在农村地区进行了(  )
厉行节约运动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人民公社化运动 “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22.1980年以来,深圳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从改革开放“探路者”到新时代“示范区”。深圳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改革开放的深化 工业基础的雄厚
矿产资源的丰富 地理位置的优越
23.2022年,由《财富》杂志推出的“全球500强排行榜”,中国(包含港澳台地区)共有145家企业上榜,数量首次超过美国。这其中,中国内陆(包含港澳)136家,包含国企86家、民企50家。同时,这也是中国大公司数量连续第三年位居各国之首。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  )
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 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供给侧改革效果明显 民企已处于主导地位
24.下列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中,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
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
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奥斯曼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
25.文字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它的产生标志着社会文明有了划时代的进步。根据字母文字的演变,下图中空格处应该填入(  )
腓尼基字母 埃及象形文字
西亚楔形文字 印度字母
26.在中世纪的欧洲,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样,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当时有一个专用词汇谓之“撤回忠诚”。这说明当时欧洲领主和附庸关系的特点是(  )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带有严格等级性质
具有双向契约特征 属于行政管理关系
27.9世纪末以后,日本的大贵族庄园主逐渐获得免交国家贡租(不输)和摆脱国家行政控制(不入)的特权。10世纪,日本的地方豪族纷纷将其土地进献给有权势的贵族和寺社,奉其为领主,自任庄管。一些领家再将庄园进献给更有权势的中央贵族,称其为本家。这使得10世纪的日本(  )
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冲击 进入幕府统治政治时期
武士集团势力受到挑战 仿效中国进行大化改新
28.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
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
拿破仑帝国的兴盛 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
29.16世纪的最后几十年,对于一个西班牙人来说,现在一磅羊肉的价格在以前几乎能买到一只羊。而在英格兰,1500—1600年小麦价格上涨了425%,法国涨了650%。这一历史现象导致(  )
资产阶级经济实力上升 大西洋沿岸成为贸易中心
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 商品经济的发展面临困境
30.近代科学革命中所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冲击了天主教世界观所笼罩的意识形态和神学体系,引起教廷的敌视。哥白尼阐述“日心说”的《天体运行论》被罗马教廷宣布为禁书;通过天文观测证实哥白尼学说的伽利略则被判处终身监禁。但是,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得到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的肯定。这反映了(  )
欧洲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
科学在与神学斗争中前进 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
31.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实行君主立宪制;1787年美国颁布宪法,确立“三权分立”原则,实行联邦制;1789年法国颁布《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提出人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等原则。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 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扩展
制度建设各有局限 民主自由平等的制度探索
32.19世纪20年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多半限于一些国家的局部地区,规模较小,带有很大的自发性。到19世纪中期,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包括伊朗巴布教徒起义、印度民族大起义等。这一变化(  )
根源是亚洲地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促进了各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维护了亚洲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缘于西方大规模的殖民侵略和扩张
3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怀特是木匠,克隆普顿是纺织工人,瓦特是修理工;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诺贝尔是化学家,西门子是物理学家,爱迪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的提名。这一变化说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
发明者的出身决定了其研究成果 科技创新不再需要生产经验
科学理论与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 科学理论比生产经验更重要
34.下图是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及实践的示意图。空白处应为(  )
“空想社会主义”出现 《共产党宣言》公开发表
“第一国际”成立 列宁主义形成
35.1961年6月,南斯拉夫等20国参加了不结盟运动预备会议,制定了参加首脑会议的标准,要求参加不结盟运动的国家需满足下列条件:“与会国必须采取或赞成不同政治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和不结盟的独立自主政策”“与会国不得为大国间的对抗提供军事基地”。由此可知,不结盟运动(  )
瓦解了社会主义阵营
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加速了经济的全球化
改变了旧国际经济秩序
36.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减轻私人副业税收,有限制地鼓励发展私人副业,给农庄、农场以较大的自主权。这些举措(  )
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有利于农业落后局面的改变 使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
37.1956年,美国政府的科研拨款为48.6亿美元,1957年以后每年以14%的速度递增,至1965年为130多亿美元,占全国公私科研经费的65%。同时,国家又对私人企业实行研究和发展支出的纳税优惠以及新投资的纳税优惠,并由国家直接出面主持庞大的科研项目。1955—1980年,美国科研机构中的科技人员由24.83万人增加到65.9万人,工程师和工人的比例,1930年为1∶230,1970年为1∶50,在新型工业部门,科技人员的比重更大。这些现象反映出(  )
科研投入因其回报周期长,私人企业基本拒绝科研投入
庞大的科研经费支出加重国家财政负担,加剧财政赤字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根本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干预与调节
38.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美国在世界秩序中的统治地位衰退以来,新兴大国以经济竞争、资本积累、政治和经济影响、技术和物质能力等形式成功渗透到一些权力领域。有人认为,世界秩序正在进入一个相互依存式主导权的时代。这意味着(  )
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松动 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正式形成
新兴大国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经济全球化让大国间相互依存
39.1999年组成的二十国集团,包括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七国集团和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从2009年至2016年,在金砖国家的推动下,二十国集团完成了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份额与投票权的改革。这反映了(  )
冷战后南北差距问题缩小 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发展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
40.对于人类在21世纪的发展,有学者指出:“当前,人类社会在选择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机制时所要解决的最具普遍意义的有两个问题。其中一个是在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环境中,如何实现世界体系和全球各行秩序的重构,为现代社会的全球性整合奠定合理的基础。”这位学者意在强调(  )
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性
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可行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4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3年广东华侨商人陈启沅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国内沿用了数千年的手工缫丝逐步被机械缫丝取代。1904年著名华侨实业家张榕轩和张耀轩兄弟兴建了中国第一条民办商业铁路——潮汕铁路,促进了当地的客货运输和城乡经济的繁荣,后毁损于抗日战争。素有爱国爱乡光荣传统的闽籍侨胞,目睹列强对华侵略,纷纷投身辛亥革命的大潮,1908年,参加同盟会的华侨达到2 343人。据统计,从1894年到1912年初,华侨为支持辛亥革命捐款总额达700万至800万美元。
——据黄慰慈、许肖生《华侨对祖国抗战的贡献》等整理
材料二 1938年,经菲律宾侨领李清泉和荷印侨领庄西言提议,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总会成立后,举行如演艺会、售花、节约献金、卖物、募衣、增救伤药或兵士胶鞋等筹赈活动,以游艺会为例,新加坡仅1938年就举办了两期新世界游艺会,募得善款超13万元。为解决前线医药缺乏的问题,总会还与中国提炼药厂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献制数种药品,专供抗战残疾士兵之用。自1940年3月起,南侨总会还组织慰劳团回国慰劳,辗转十余省。
——摘编自王新华等《华侨与抗日战争》
(1)据材料一,概括晚清时期广大华侨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时代特征。(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南侨总会在抗战时期的重要贡献。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侨“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的主要原因。(4分)
42.(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接踵而至,精英和民众都见证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时代的到来。无论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还是依托新老强国权势转移的新国际秩序的建立,抑或带有原罪的新兴国家重振昔日国威冲击新秩序,再或萧条式经济大危机的全面影响,每一个事件都镌刻着光明与黑暗的搏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悲惨虽然历历在目,但是被野心冲昏头脑的法西斯者依然发动了一场影响全球的大战。当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终于战胜轴心国的反动力量后,有着明显的历史进步性,一个不同于以前的国际体系呼之欲出。
——摘编自何逸文等《重建与崩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国际秩序的踌躇演进(1919—1945年)》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各国随着经济上迅速复苏和政治自信心不断增强,越来越希望掌握自己的命运,开始启动一体化进程。东欧国家则发生了一系列反对苏联控制和干涉的斗争,社会主义阵营逐渐分化,最终瓦解。与此同时,第三世界的崛起,其发端于万隆会议,以不结盟运动为里程碑,以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为其作用的体现。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1)据材料一,指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所发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它们对二战后国际体系的重建所产生的警示作用。(5分)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们对国际格局演变的影响。(5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考试仿真模拟卷(四)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C 4.D 5.D 6.A 7.D 8.B 9.C 10.D 11.C 12.D 13.C 14.B 15.A 16.D 17.A 18.C 19.A 20.D 21.B 22.A 23.B 24.A 25.A 26.C 27.A 28.B 29.A 30.C 31.D 32.D 33.C 34.B 35.B 36.C 37.D 38.C 39.B 40.D 
二、非选择题
41.(1)历史贡献:投资设厂,推动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发展交通事业,促进经济的发展;支持国内革命,促进民主政治的建立。(3分)
时代特征:民族危机严重,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和发展;救亡图存思想兴盛。(3分)
(2)重要贡献:筹措资金和药品支援抗战;组织慰劳团回国慰劳。(2分)
原因: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2分)
42.(1)历史事件:俄国十月革命;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德国法西斯上台;世界经济大危机。
警示作用:强权不能代表公理;要顾及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构建集体安全;面对危机,各国之间要相互协调,不能转嫁危机,同时要借鉴不同国家的治国之策。(5分)
(2)重大事件:欧洲一体化——1967年欧共体成立;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第三世界的崛起——万隆会议召开、不结盟运动兴起。
影响:推动了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有助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确立;推动国际政治秩序的民主化进程;壮大了世界和平的力量。(5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