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选择题
1.D 2.D 3.B 4.A 5.A 6.A 7.D 8.A 9.C 10.C 11.D 12.A 13.A 14.D 15.C 16.C 17.B 18.D
二、非选择题
19.(1)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董仲舒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雄才大略。
措施:征伐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设立郡县;设置西域都护府。
(2)扩大国家疆域;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选择题
1.(2025·扬州模拟)历史遗迹是研究史前历史的重要证据来源,某原始人墓葬群遗址考古发掘出大量私人陪葬品,社会贫富分化明显。据此判断该遗址处于( )
A.旧石器时代 B.原始人群社会
C.母系氏族社会 D.父系氏族社会
2.(2025·射阳模拟)迄今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有5 000 多处,分布地域以中原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西到甘肃、青海接壤地带。虽然类型不同各有特色,但总体来看具有很大的一致性。这说明仰韶文化( )
A.分布遍及黄河中下游地区
B.是南北文化互鉴的产物
C.存在比较大的区域性差异
D.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征
3.(2025·盐城模拟)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中的墓葬有两种,一种是级别高、较为豪华的墓葬,埋设在积石冢正中,墓室宽大,随葬玉器多;另一种墓葬规模小,随葬品也少。这表明红山文化( )
A.已有发达的青铜铸造业
B.已出现社会不平等现象
C.已形成君主专制的国家
D.已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4.(2025·姜堰模拟)下图为良渚古城遗址平面示意图。考古工作者发现良渚古城有宫殿区、内城和外城,内城中有仓储区和作坊区,贵族墓地出土了透雕冠状器、龙首镯等高等级玉器。上述考古发现可以证明良渚文化( )
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出现了高度成熟的文字
C.青铜铸造技术最为发达
D.中央集权国家已经建立
5.(2025·靖江模拟)商朝的统治区域包括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和间接控制的畿外两大部分。由此可知,商朝的国家管理制度是( )
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中央集权制 D.行省制
6.(2024·连云港合格考模拟)某学者认为殷人已具有天神观念,比如甲骨卜辞中“御量”“侑岁”都是祭名,“天”作为致祭的对象,就是人格化的天神。这反映了( )
A.早期国家神权色彩浓厚
B.原始宗教信仰根深蒂固
C.商朝国家机构更加完善
D.完善的祭祀制度已形成
7.(2025·泰州模拟)下图为“封”字在甲骨文、金文中的写法,其形似植树于土堆之上,其本义为培土植树,后引申为堆、冢之义。这反映了分封制的内容之一是( )
A.授爵 B.授官
C.授民 D.授土
8.(2025·徐州模拟)《诗经·小雅》中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段话描述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郡县制
9.(2025·淮安模拟)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晚期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直至战国后期周王室也被秦国吞并。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被完全破坏
B.政治权力中心不断下移
C.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
D.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
10.(2025·镇江模拟)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仪然后治。”这位思想家是( )
A.孟子 B.韩非
C.荀子 D.庄子
11.(2025·兴化模拟)公元前386—前381年,楚悼王当政,任命吴起为令尹,对楚国实行改革。“(吴起)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使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据此可知,这些做法( )
A.主要是为了安抚底层百姓
B.着重于加强对官员的监督
C.重点在扩充国家领土范围
D.削弱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
12.(2025·常州模拟)嬴政时“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突出体现了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皇权至上
B.严格的礼乐制
C.秦始皇非常勤政
D.鲜明的宗法制
13.(2025·连云港模拟)地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秦朝形势图,我们可以直接了解秦朝的( )
①疆域四至 ②行政制度 ③民族关系 ④法制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2020·江苏合格考)下表是秦朝中央“三公”的职能及其他信息。表格中③处的官名应该是( )
官名 职掌 印绶 备注
①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金印紫绶 无
② 掌武事 金印紫绶 或称国尉
③ 掌副丞相、监察 银印紫绶 位上卿
A.丞相 B.太尉
C.将军 D.御史大夫
15.(2025·沛县模拟)《汉书》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这说明文景之治的出现得益于( )
A.汉承秦制 B.郡国并行
C.休养生息 D.严刑峻法
16.(2025·海门模拟)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建议:“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下列汉朝的做法与材料建议相符的是( )
A.设立刺史制度 B.推行郡国并行制
C.颁布“推恩令” D.设置西域都护府
17.(2024·无锡模拟)《汉书·董仲舒传》中记载:“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此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是( )
A.颁布“推恩令” B.尊崇儒术
C.实行盐铁官营 D.设刺史
18.(2024·金坛模拟)西汉大败匈奴后,在河西走廊设置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有计划地逐步向这里进行移民,同时政府又给徙民和田卒提供必需的农具。上述举措旨在( )
A.统一思想 B.削弱相权
C.打击豪强 D.开拓疆域
二、非选择题
19.(2025·南京六校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继位后,在他的坚持与倡导下,边疆治理消极无为的思想开始向积极有为的治理思想转化,具体表现就是“王者无外”思想的回归。“王者无外”强调“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王者的终极目标是大一统,而不是区分夷夏。在“王者无外”思想的指导下,西汉边疆治理在汉武帝时期达到高潮,边疆地区的郡县化加快以及属国管理机构的设置,均反映了汉王朝对边疆经营战略意义的新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构成也由此进入一个新
阶段。
——摘编自卜宪群、袁宝龙《秦汉边疆治理
思想的演进历程、实践经验与教训》
材料二 汉、唐中原王朝从北部边疆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时期边疆形势的需要,适时调整政策,采取政治、军事与经济、文化政策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治理手段,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理效果,推动了北部边疆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对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疆域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杨丽、叶珍珍
《汉、唐北部边疆治理比较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王者无外”思想回归的原因,指出西汉边疆治理的措施。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唐边疆治理的意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