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16 19:5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在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实行的政策不包括(  )
A.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
B.国家把土地卖给农民耕种
C.把很多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
D.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赋税
2.某历史活动课场景:同学们激烈讨论,畅所欲言,内容涉及孝德天皇、大化改新、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伊斯兰教。这堂课正在探究的是(  )
A.上古亚非文明 B.上古欧洲文明
C.欧洲封建国家 D.亚洲封建国家
3.下列改革,就性质而言与众不同的是(  )
A.商鞅变法 B.大化改新
C.彼得一世改革 D.戊戌变法
4.下列关于日本大化改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B.土地为贵族私有,农民耕种贵族土地,须向贵族交纳赋税
C.大化改新使日本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
D.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5.唐朝后期,一位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回来后向人们描述了他在日本的所见所闻,描述中不可能提到的是(  )
A.遣唐使陆续回国,参加国家建设
B.人们在议论鉴真传法
C.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经济发展
D.日本各岛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
6.“这是个独特的民族,它是战争狂徒,用战车把宗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穆斯林的足迹从此遍及四方;它又是文明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某种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这个“独特民族”指的是 (  )
A.古代埃及    B.古代希腊
C.古代罗马 D.古代阿拉伯
7.“7世纪至9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对中国文化的追求和模仿,将日本推入一个经济和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日本“对中国文化”“追求和模仿”而进行的改革是 (  )
A.大化改新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洋务运动
8.“中国经历上下千年的分分合合,孕育出的古代灿烂文明,被日本通过一次革新,尽数吸收。”材料中的“革新”使日本 (  )
A.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B.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C.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天皇的权利
D.封建庄园制度形成
9.九年级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他们收集了“穆罕默德”“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等信息。他们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
A.伊斯兰教 B.基督教 C.佛教 D.道教
10、迈尔斯教授认为,阿拉伯人几乎把他们所能触及的科学都加以改进和充实,然后再传到欧洲。下列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
A.儒略历 B.《天方夜谭》
C.《荷马史诗》 D.阿拉伯数字
11.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事实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
B.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
C.622年穆罕默德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
D.751年阿拉伯军队击败唐朝大将高仙芝的军队
12. 小明同学课下收集了大化改新、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封君封臣制等相关资料。据此判断小明学习的主题是 (  )
A.古代亚非文明 B.亚欧封建社会
C.古代欧洲文明 D.迈入近代社会
13. “大化改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材料反映了大化改新的 (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
14. 武士是日本幕府时代的产物,和欧洲中世纪的封臣相比,二者的共同点是 (  )
A.都效忠国家
B.都效忠自己的主公
C.成员间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都加强了国家的中央集权
15. 日本和阿拉伯地区的国家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其中正确的是 (  )
A.都曾经建立过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B.都曾创立了世界性的宗教
C.都善于吸收外来民族的先进文化
D.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
16.阿拉伯帝国是一个( )
A. 政教合一的国家 B. 世俗国家
C. 民主国家 D. 奴隶制国家
17.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 )
A. 政治中心 B. 经济中心
C. 文化中心 D. 以上都是
18.阿拉伯人在数学方面的成就主要有( )
A. 改造了古印度人从 0 到 9 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 “阿拉伯数字”
B. 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
C. 编著了《医学集成》和《医典》等医学著作
D. A 和 B
19.阿拉伯文化的特点不包括( )
A. 多元性 B. 开放性
C. 宗教性 D. 封闭性
20.阿拉伯人在医学方面的成就不包括( )
A. 著有《伤寒杂病论》 B. 著有《医学集成》
C. 著有《医典》 D. 对医学知识进行了广泛的收集和整理
21.下图所示国家在文化上的贡献是( )
孕育了大学和行会 B.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C.创造完整的代数学 D.将指南针传入中国
22.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唐朝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实行班田制和租庸调制、这场推动日本社会发展的改革被称为( )
A.封君封臣制 B.大化改新
C.农奴制改革 D.明治维新
23.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改革是
A.农奴制改革 B.明治维新 C.彼得一世改革 D.大化改新
24.观察图政治体制示意图,它体现了( )
A.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B.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C.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 D.俄国农奴制改革措施
25.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这次改革仿效的是中国哪个朝代的典章制度(  )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二、非选择题
26.填空题
(1)646年,日本效仿隋唐政治制度进行的一场重要变革是   。
(2)狭义的“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它最初是由   开辟的。
(3)魏源编写的   一书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开始面向世界,注重研究现实问题。
(4).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很多著名的清真寺,如   、伊斯坦布尔蓝色清真寺和科尔多瓦清真寺等都被誉为世界建筑史的奇迹。
(5).他是一个宗教创始人,又是一个军事和政治领袖,他和他的继承者们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他是   。  
27、阅读材料,判断问题。
材料 为了更好地摄取中国文化,以促进国内政治改革,圣德太子在外交战略上采取了重要举措。607年派小野妹子为遣隋使,谋求与隋朝建立对等的外交关系,从而一改从前那种单方面朝贡,请求中国皇帝册封的“藩属”地位。同时改变从前主要通过朝鲜半岛输入中国文化的办法,直接向中国派遣使节和留学生,积极摄取为本国建设需要的文物、制度和技术。著名留学生高向玄理、南渊请安和僧旻等,都是在这时入隋留学的。圣德太子还积极鼓励佛教,在“宪法”中提倡“笃敬三宝”,亲自信仰佛教,并修建四天王寺、法隆寺等多所寺院,因此,佛教空前发展,推古朝晚期,全国有寺院46所,僧尼1 385人左右。佛教兴隆,极大地繁荣了日本古代文化。
  圣德太子改革主要是文化精神方面的,没有触及部民制的基础,加之受到贵族豪强势力的阻碍,其新政治的设想是无法实现的。但圣德太子改革,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奠定了中日平等友好邦交的基础。尤其是派遣留学生,积极输入中国文化,为未来的大化改新准备了必要条件。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请在括号中填“A”;违背了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中填“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中填“C”。
(1)圣德太子在外交战略上采取重要措施的目的是更好地摄取中国文化。(  )
(2)隋朝时,中日关系是中国册封、日本朝贡的“宗藩”关系。(  )
(3)圣德太子派遣使节,鼓励佛教发展,取消部民制,进行了全面改革。(  )
(4)大化改新意义重大,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
(5)圣德太子是大化改新的重要领导人。(  )
28. 简答题
简述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兼并战争8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选自 《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二
——摘编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三: 1853~1854 年,美国海军舰队两次强行进入8本港0,要求日本打开国门,否则开战。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开放港口。其他西方国家接踵而至,幕府统治发生动摇。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 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
——选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四:在“公车上书”中,康有为建议朝廷“下诏鼓天下之气",...提出设"议郎”-职。 “议郎"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设"议郎",表面是备皇帝顾问,实际上是模仿西方议会政治。"议郎"由各府、县民选产生,可以"随时请对,上驳诏书, 下达民词",对皇权进行牵制和限制。
——摘编自(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根据材料-写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哪种方式推动了社会转型 并依据材料-写出商鞅变法的特点。(写出一点即可)
(2)材料二与日本历史上的哪-改革有关 写出这一改革发生在哪一世纪
(3)材料三反映出幕府统治面临着怎样的统治危机
(4)材料四中康有为的主张反映了哪一方面的改革要求
答案
1-5BDDBD 6-10DAAAD 11-15CDDBC 16-20ADDDA 21-25CBDCB
(1)大化改新。(2)张骞。(3)《海国图志》。  (4)麦加清真寺。 (5)穆罕默德。
27.(1)A (2)B (3)B (4)C (5)C
28. 背景:
  国内:日本社会矛盾尖锐,贵族与部民之间的矛盾、贵族之间争夺土地和人口的斗争不断。当时日本是奴隶制国家,部民制盛行,部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同时,日本的经济发展受到旧有制度的束缚,土地兼并严重,国家财政困难。
  国际:中国唐朝的繁荣昌盛对日本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来唐朝学习,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为日本提供了改革的借鉴模式。
  内容:
  政治方面: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废除贵族世袭制,中央和地方设置官僚机构进行管理。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官员从地方豪族中选拔。
  经济方面: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把土地分给公民,实行班田收授法,每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死后土地归还国家;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租、庸、调。
  历史意义:
  社会转型: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它改变了日本的社会性质,建立起了封建制度,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政治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贵族势力,使国家权力更加集中,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减少了内部纷争和战乱。
  经济发展:班田收授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有地可耕,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国家对土地和人口的有效管理,有利于统一调配资源,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文化进步:日本积极吸收唐朝文化,在建筑、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大化改新为日本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制度基础,使日本文化在融合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29.(1)变法(改革) ;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最为彻底(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2)大化改新;7世纪
(3)民族危机严重(西方国家的入侵)
(4)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