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化学一轮基础复习训练
氨气和铵盐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利用培养皿探究氨气的性质。实验时向固体上滴几滴浓氨水,立即用另一表面皿扣在上面。表中对应的实验现象及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现象 解释
A 浓盐酸附近产生白烟 与浓盐酸挥发出的反应产生了固体
B 浓硫酸附近无明显现象 与浓硫酸不发生反应
C 氯化铝溶液先浑浊再澄清 氢氧化铝沉淀溶解
D 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氨气属于碱
2.研究氨的喷泉实验。(1)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一烧瓶氨;(2)如图所示,打开弹簧夹,将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最终液体占烧瓶体积的4/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把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烧瓶口可检验是否集满
B.烧杯中的水进入烧瓶,说明与发生了反应
C.烧瓶内有气体剩余,是因为的溶解已达到饱和
D.所得溶液中:
3.喷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使用下列各组“气体—溶液”,能出现喷泉现象的是( )
选项 气体 溶液
A 稀盐酸
B 蒸馏水
C 稀硫酸
D 滴加酚酞的水溶液
4.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关于“鼻冲水(氨水)”的记载明确指出:“番舶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惟以此水瓶口对鼻吸其气,即遍身麻颤出汗而愈,虚弱者忌之。宜外用,勿服。”下列有关“鼻冲水”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
A. 鼻冲水是弱电解质
B. 鼻冲水滴入酚酞溶液中,溶液变红色
C. 鼻冲水中含有分子和离子的种类为6种
D. 存在平衡:
5.同主族元素形成的同一类型的化合物,往往结构和性质都很相似,如的结构和性质与相似。下列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可由与化合生成
B. 将其加热可以分解
C. 能跟溶液反应
D. 电子式为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所有铵盐受热均可以分解,但产物不一定有
B. 加热可除去中的少量
C. 在盛有硫酸亚铁铵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少量溶液,在试管口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变蓝
D. 铵盐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只能与碱反应,不能与酸反应
7.只用一种试剂就能将、、、四种溶液区分,这种试剂是( )
A. 溶液 B. 溶液 C. 溶液 D. 溶液
8.检验试管中盛有少量白色固体是铵盐的方法是( )
A. 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在试管口检验,看试纸是否变蓝
B. 将固体加热,产生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看是否变红
C. 加水溶解,用试纸测溶液的酸碱性
D.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再滴入酚酞溶液
9.实验室制取时,下列装置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A.生成NH3 B.干燥NH3 C.收集NH3 D.吸收NH3尾气
10.某实验小组用下图装置制取氨气。下列有关制取氨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装置中的试剂可以换为氯化铵固体
B. 乙中的试剂可以是氨水和氧化钙固体
C. 可以用排饱和氯化铵溶液收集氨气
D. 甲中的棉花可以换为橡胶塞塞住烧瓶口
11.用浓氨水和碱石灰制取,按照制取、干燥、收集、尾气处理的顺序进行实验。下列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制取氨气
B.干燥氨气 无水氯化钙
C.收集氨气
D.吸收氨气
12.实验室制取的实验原理及装置均正确的是( )
13.如图所示为“双色双喷泉”实验装置,图中烧瓶内分别充满氨气和氯化氢,烧杯内盛装滴有石蕊溶液的蒸馏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实验室中,可用浓盐酸和浓硫酸制备氯化氢
B. 如果关闭、,打开、,可能会有白烟产生
C. 实验中同时打开止水夹、、,即可分别形成蓝色和红色喷泉
D. 喷泉结束后,将烧瓶内溶液混合后蒸干可得氯化铵固体
14.1827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进行了喷泉实验。在此启发下,兴趣小组利用以下装置,进行如下实验。其中,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A. 图1:喷泉实验 B. 图2:干燥 C. 图3:收集 D. 图4:制备
15.用氨水配制银氨溶液,体现了的配位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与形成配位键
B. 体现的碱性,与酸中和
C. 体现的还原性,被氧化
D. 体现的挥发性,易扩散
16.用如图装置(、酚酞溶液)验证易溶于水且溶液呈碱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液面上升证明易溶,酚酞变红证明碱性
B. 导管未插入液面下,无法形成喷泉
C. 溶液不变红,不显碱性
D. 难溶于水,液面无明显变化
17.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Ⅰ 将固体加入试管中,并将湿润的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对试管底部进行加热 试纸颜色变化:黄色→蓝色()→黄色→红色();试管中部有白色固体附着
Ⅱ 将饱和溶液滴在试纸上 试纸颜色变化:黄色→橙黄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根据Ⅰ中试纸变蓝,说明发生了分解反应
B. 根据Ⅰ中试纸颜色变化,说明氨气比氯化氢气体扩散速率快
C. Ⅰ中试纸变成红色,是水解造成的
D. 根据试管中部有白色固体附着,说明不宜用加热的方法制备
18.如图装置(浓氨水、棉花、生石灰)可用于实验室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石灰与浓氨水反应生成,棉花防倒吸
B. 缺少加热装置,无法产生
C. 应使用浓硫酸与碳酸氢铵反应
D. 导管应直接伸入集气瓶底部,无需棉花
二、非选择题
19.某校化学研究学习小组设计实验验证能还原。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2)试剂为___________。
(3)请将提供的装置按合理顺序连接:___________(填接口的字母)。
(4)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
(5)若装置末端逸出的为无毒无污染气体,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6)证明能与反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20.Ⅰ. 某氨氮废水(、)的生物法处理流程如图所示:
(1)某同学设计下列四种制备的方法,不合理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2)检验氨氮废水中含有的方法是___________。
(3)过程ⅰ主要操作为加溶液调节至9充分反应后,升温至30℃。以上操作能降低废水中氨氮含量的原因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4)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推进剂引燃后产生大量气体,含有、、、等,这些气体无色,但在卫星发射现场可看到火箭尾部喷出大量红色气体,写出产生红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1.实验室常用溶液吸收尾气,探究其适宜条件原理。20℃时,将4mL不同浓度溶液一次性推入40mL中,观察现象。
编号 现象
甲 活塞自动内移,最终剩余约7mL无色气体
乙 活塞自动内移,最终气体全部被吸收
(1)溶液吸收时生成两种钠盐,分别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检验甲中剩余气体的方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检验的反应原理是。
(3)某同学推测甲中产生无色气体的原因:局部浓度过低,导致部分与水反应。通过实验证明其成立:___________(补全实验现象)。
22.是一种常见的化肥,其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某工厂用石膏、、和制备的工艺流程如图:
(1)通入和的顺序___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互换,原因是___________。
(2)操作2为___________(填操作名称),可得晶体。
(3)步骤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通入的应___________(填“过量”或“适量”),原因是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A
2.D
3.D
4.A
5.D
6.A
7.C
8.A
9.B
10.B
11.A
12.C
13.D
14.B
15.A
16.A
17.C
18.A
二、非选择题
19.(1)
(2)碱石灰
(3)
(4)吸收未反应的;防止倒吸
(5)
(6)装置A中黑色固体变为红色,装置D中无水硫酸铜变蓝
20.(1)A
(2)取少量氨氮废水于试管中,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若试纸变蓝,则证明废水中含有
(3)
(4)
21.(1);
(2)打开活塞,将带火星的木条(或燃着的木条)靠近导管口,气体遇空气变为红棕色;
(3)取甲中剩余溶液,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遇空气变为红棕色
22.(1)不可以;极易溶于水,先通使溶液呈碱性,有利于的吸收
(2)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3)
(4)适量;若过量,会生成,使中混有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