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17 05:3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与解读
课标内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汉谟拉比法典》,了解亚非古代文明及其传播。 课标解读: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古代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其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均是世界人民宝贵的财富。通过对其文明的历程和成就的学习,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到世界不同文明的魅力,理解文明具有多样性。
教材(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选自部编版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主要介绍了古代亚非文明中的两河流域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相较于中华文明,其具有独立的文明发展进程和独特文化魅力。 2.本课的由三个子目构成,分别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三个子目的逻辑关系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包括了古巴比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高峰;《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文明的重要代表,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特点,同时,《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文明达到顶峰的重要原因,体现了古巴比伦王国在社会治理方面的杰出成就。
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学生已初步了解“古代亚非文明”的概念,对“大河流域孕育文明”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对两河流域的具体地理环境、法律条文的阶级性等抽象内容理解较浅。 学习特点:初中生好奇心强,喜欢情境化、互动性学习,对“解密”“探究”类活动兴趣较高,但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和逻辑归纳能力仍需引导。 潜在难点: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阶级性与进步性、地理环境与文明发展的具体关联。 认知基础:学生已初步了解“古代亚非文明”的概念,对“大河流域孕育文明”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对两河流域的具体地理环境、法律条文的阶级性等抽象内容理解较浅。 学习特点:初中生好奇心强,喜欢情境化、互动性学习,对“解密”“探究”类活动兴趣较高,但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和逻辑归纳能力仍需引导。 潜在难点: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阶级性与进步性、地理环境与文明发展的具体关联。 认知基础:学生已初步了解“古代亚非文明”的概念,对“大河流域孕育文明”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对两河流域的具体地理环境、法律条文的阶级性等抽象内容理解较浅。 学习特点:初中生好奇心强,喜欢情境化、互动性学习,对“解密”“探究”类活动兴趣较高,但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和逻辑归纳能力仍需引导。 潜在难点: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阶级性与进步性、地理环境与文明发展的具体关联。 认知基础:学生已初步了解“古代亚非文明”的概念,对“大河流域孕育文明”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对两河流域的具体地理环境、法律条文的阶级性等抽象内容理解较浅。 学习特点:初中生好奇心强,喜欢情境化、互动性学习,对“解密”“探究”类活动兴趣较高,但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和逻辑归纳能力仍需引导。 潜在难点: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阶级性与进步性、地理环境与文明发展的具体关联。 认知基础:本课的授课对象是某中学的初三年级学生,他们经过两年历史知识和第一课古代埃及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古代亚非文明”的概念,对“大河流域孕育文明”有一定感性认识,且他们已具备初步的历史分析能力。但对两河流域的具体地理环境、法律条文的阶级性等抽象内容理解较浅。 学习特点:初中生好奇心强,喜欢情境化、互动性学习,对“解密”“探究”类活动兴趣较高,但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和逻辑归纳能力仍需引导。 学习特点:初中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对视频、图片等会更感兴趣,因此喜欢情境化、互动性学习,对“解密”“探究”类活动兴趣较高,同时对世界史部分的新知识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 潜在难点:世界历史部分刚开始系统学习,对于庞大而复杂的世界史容易感到复杂,同时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和逻辑归纳能力仍需引导,因此在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阶级性与进步性、地理环境与文明发展的具体关联存在难点。
教学目标
通过史料和地图解读,学生能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地理位置以及两河孕育了两河流域文明这一概念。(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通过大量的史料,学生知道苏美尔文明的文明成就、古巴比伦巩固统治的措施、《古巴比伦社会的特点,能正确评价《汉谟拉比法典》。(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培养对不同文明的尊重与欣赏态度,形成正确的国际视野。同时,在对比不同文明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与文明孕育的关系、苏美尔文明的成就、《汉谟拉比法典》所反映古巴比伦社会的特点与对其评价。 难点:《汉谟拉比法典》所反映古巴比伦社会的特点与对其评价。
教学策略设计
主题立意 本课的设计以“文明传承与现代回响”为核心立意,通过“穿越时空的快递”情境,引导学生解码两河流域文明密码。从定位两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地理与兴衰,到解读泥板(楔形文字、60进制)、汉谟拉比头像(统一举措)、法典石柱(法制渊源)三大文物,最终关联现代事物中的文明印记。旨在让学生理解两河流域作为“人类文明源头之一”的地位,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等遗产的历史价值,感悟文明虽逝却以文字、历法、法制等形式滋养当下,培养文明传承意识与跨时空思维。
教法 学法 教法:情境式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法:史料研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 资源 历史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讲述】这份穿越时空的快递,究竟装着哪些文明密码?今天我们就当“文明解密员”,一起来揭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神秘面纱。 接收设定 通过“穿越时空的快递”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一:定位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在哪? 任务一:定位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在哪? (一)地理位置 【讲解】教师根据地图,讲解两河流域文明的相关地理位置。 1.两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西亚) 2.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3.地理位置:位于北半球的西亚,同时也位于亚欧非三大陆的交通要道 (二)地理环境 希罗多德说,在美索不达米亚,小麦的收成是播下种子的200倍。普林尼说,一年可收获两次小麦,此后还可以长出优质的饲料,棕榈树繁茂,水果种类众多;至于建筑材料,美索不达米亚有一种可以制成砖的粘土。 ——H·G·韦尔斯《世界史纲》 【提问】思考一下,古代两河流域是如何孕育出文明的种子?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总结答案。并引导学生得出“两河”孕育了两河流域文明结论。 文明的兴衰 【讲述】通过时间轴的方式,带学生简单了解一下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与兴衰变化。 【提问】为何两河流域频发战争? 识图,找出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认真思考问题后得出: 提供水源,为农业灌溉、人民生活提供水源。2.河流泛滥,提供肥沃土壤。3.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便于耕作。4.物资丰富,便于生存。5.交通便利,便于航行,利于发展商贸。 1.地形平坦,无天然险要,难以防御。2.位于亚欧非文明交汇地,是重要的交通枢纽。3.争夺更优质的生存资源(水源、土地等)。4.多民族地区,文化冲突频发。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并且结合地理学科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地图和材料,让学生能够理解河流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的思维。 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任务二:解读文物——三大文物分别代表什么? 任务二:解读文物——三大文物分别代表什么? 【导入】箱子打开是三件文物,分别是一块泥板、一个头像、一根石柱,它们究竟代表着两河流域哪些秘密呢?让我们带着这三个“密钥”,一起去揭开古代两河流域的神秘面纱。 一块泥板——揭秘苏美尔文明 【设问】这上面的纹路看着好像有着一定的规律,难道是一种文字吗?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很早就发明了文字。他们通常用削成尖头的芦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压刻出符号。这些符号的线条由粗到细,很像木楔,所以由这种笔画构成的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 苏美尔地区位于两河流域下游冲积平原,不产纸草,盛产芦苇和粘土。两河流域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使得泥板烘干后能够长期保存,后世称之为泥版文书。 —— 吴宇虹等:《泥板上不朽的苏美尔文明》 【讲述】特殊地理环境造成的这种泥板文书,使得苏美尔文明在消失千年以后,仍被人们所知。 【讲解】在泥板上,我们发现了用楔形文字书写的数字,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数字到了59就有变成了1,为什么?这就是60进制,满60进1。那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进制是什么?这种数学运算,主要是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讲解】除此之外,苏美尔人还根据月亮的盈亏变化制定了太阴历,一年有354天,并设置闰月来调整阴历和阳历之间的天数差距。感觉有点熟悉是不是,和中国的农历有点像,但中国的农历属于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就是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制定的,这也是二者最大的区别。 【讲解】苏美尔文明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文明成就吗?在上世纪,史学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历史始于苏美尔。是由美国学者克莱默在其同名著作中提出的,在其书中,他提到苏美尔人创造了39个最早。 引导学生们思考苏美尔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与意义。 (二)一个头像——探寻古巴比伦王国 【讲解】教师先介绍二号文物——汉谟拉比头像,在向学生简单介绍汉谟拉比的身份。 【提问】让学生结合课本,说一说汉谟拉比为了完成统一大业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回答完后,引导学生利于思维导图的形式归纳。 (三)一根石柱——人类法制的滥觞 【讲解】教师在这个情景中,介绍汉谟拉比石柱。 【讲解】展开浮雕的内容,并根据材料,让学生理解,该内容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统治具有神权色彩,属于君权神授。 【提问】教师给出多则史料,让学生来解读文物上的法条,分析古巴比伦社会具有哪些特点?在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去分析、解读史料,并做好总结。 材料一:如果一个有公民权的自由民弄瞎了无公民权的自由民的眼睛,那么他应该赔偿一明那的白银;如果自由民打瞎奴隶的眼,那么他的眼睛不应该被弄瞎。。 ——《汉谟拉比法典》198条 材料二:《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拐带奴隶、帮助奴隶逃跑或者窝藏奴隶者,都要被处以死刑。奴隶打自由民的嘴巴或不承认自己的主人,要被处以割耳之刑。 ——课本第八页的相关史事 材料三:如果一个自由民毁掉另一自由民的一只眼睛,那么他的眼睛应该被弄瞎。——《汉谟拉比法典》196条 材料四:倘自由民因负有债务,将其妻、其子或其女出卖,或交出以为债奴,则他们在其买者或债权者之家服役应为3年,至第4年应恢复自由。 ——《汉谟拉比法典》117条 材料五:倘自由民之妻居于自由民之家而存心他去,处事浪费,使其家破产,其夫蒙冤,则她应受检举,倘其夫决定离弃之,则可离弃之;在其他去时,其夫得不给她任何离婚费。倘其夫决定不离弃之,则可另取他妇,而此妇应该留夫家,作为女奴。 ——《汉谟拉比法典》141条 材料六:倘自由民雇佣船工,并租赁船舶,船上装载谷物、羊毛、植物油、枣椰子或任何其他货物,而此船工不慎,致船沉没或船上之物损毁,则船工应赔偿其所沉没之船及船上所载全部被损毁之物。 ——《汉谟拉比法典》237条 材料七:倘塔木卡(大商人)以银贷与沙马鲁(小商人)而不计息,而沙马鲁于所至之处遭受损失,则彼应以全部本金归还塔木卡。 ——《汉谟拉比法典》102条 材料八:倘自由民雇佣耕者,则彼每年应给以八库鲁之谷。 ——《汉谟拉比法典》257条 【提问】让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思考如何评价《汉谟拉比法典》?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予一定的启示和引导,最后共同得出结果。 文化拾遗 【讲述】根据空中花园的复原图,向学生介绍在新巴比伦王国时期建造了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 猜测是一种古老文字。 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结合小学所学知识,得出是10进制。 回忆中国的农历的特点。 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认真看课本,并归纳。 认真读史料,分析问题。 1.社会分为有三个等级,具有阶级性 2.奴隶制发达,且坚决维护奴隶主利益。 3.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同态复仇) 4.家庭奴隶制,男性家长拥有绝对权威。 5.商品经济活跃。 进行小组讨论。 进一步加深情景,提高学生的期待。 通过泥板,介绍楔形文字,培养其史料实证的素养。 将太阴历与中国的农历做一个简单对比,加深记忆。 通过39个第一,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其好奇心,进而让学生更直观理解苏美尔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与意义。 培养学生进行知识梳理的能力。 让学生从多则史料中得出古巴比伦社会的特点。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能力。 合作探究的形式,利于学生之间思维的一个碰撞,同时,提供一些思考角度,便于学生去思考。综合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素养。
任务三:续写回信——它留下哪些“千年礼物”? 任务三:续写回信——它留下哪些“千年礼物”? 【提问】让小组抢答:“哪些现代事物能找到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子?”让学生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虽然消失,但其文明成就遗泽后世。 【讲述】老师让学生代表来“续写回信”:以“文明解密员”身份,总结两河流域的历史遗产,体现对“文明传承”的理解。(引导学生回归本课的知识点) 【结束语】河流孕育了文明,而文明虽然遗失在了历史长河,但文明的礼物仍在滋养着今天的我们,人类文明生生不息。 小组抢答,例如时钟中的60进制、诺亚方舟故事的蓝本是《吉尔伽美什》中的洪水与方舟的故事。 派代表来回忆本课重要内容后,一起跟随老师化思维导图。 将现代事物与两河文明做一个联系,体现一种“文明传承”的思维。 强化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采用纲要式板书,力求简洁明要,利于学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