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 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16 17:3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15 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萧华将军的经历为线索,串联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的相关历史内容,引导学生从历史参与者的视角理解长征的艰难历程、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以及长征精神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围绕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展开,包括战略转移的背景、遵义会议的转折意义、长征中的伟大征程以及陕甘会师的胜利等内容,同时融入萧华将军在长征中的经历及《长征组歌》相关内容,展现长征的全貌和精神。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长征的具体历程、遵义会议的细节以及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可能认识不够深入。学生具备一定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但需要教师引导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能通过对史料的分析,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历程、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和长征精神的内涵。(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1.掌握长征的时间、路线、主要事件,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和意义,能分析第五次反 “围剿” 失败的原因及长征胜利的原因。(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通过阅读史料、讨论问题等方式,提高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习从历史参与者的视角理解历史事件。(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3. 感受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团结协作等精神,增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树立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信念。(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 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2. 长征的历程及胜利的意义3. 长征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 2.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2. 深刻领悟长征精神在当代的价值。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遵义会议会址、红军过雪山草地等图片)、《长征组歌》歌词及相关音频、萧华将军的回忆材料、历史地图(1929-1932 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等)。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法、情境教学法、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 17 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见证战略转移:信念如炬启新程 见证遵义转折:独立自主引航向 三、见证浴血奋战:矢志前行铸丰碑 四、见证陕甘会师:团结同心奏凯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介绍萧华将军的历史视频片段,展示萧华将军的图片,介绍萧华将军与长征的渊源,提问:“萧华将军 18 岁参加长征,他在长征中经历了哪些故事?长征又有着怎样的历程和意义呢?” 聆听歌曲,观察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通过音乐和人物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课题。
一、见证战略转移:信念如炬启新程 1. 展示 1929-1932 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介绍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情况,引出国民党的 “围剿”。2. 呈现五次反 “围剿” 的相关表格数据及萧华关于少共国际师的回忆材料,提问:“对比前四次与第五次反‘围剿’,红军的处境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结局?”3. 引导学生分析第五次反 “围剿” 失败的原因,进而说明长征开始的背景(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 1. 观察地图,了解革命根据地的分布和发展。2. 阅读表格和回忆材料,分组讨论问题,派代表发言。3. 跟随教师思路,理解第五次反 “围剿” 失败的原因和长征开始的必然性。 通过地图和史料,让学生直观了解反 “围剿” 的背景和情况,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理解长征开始的原因。
二、见证遵义转折:独立自主引航向 1. 讲述湘江战役的惨烈情况,结合萧华的回忆,提问:“湘江战役的惨烈说明了什么?它对红军长征有何影响?”2. 介绍遵义会议的召开(1935 年 1 月),呈现萧华关于遵义会议的回忆,提问:“遵义会议上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能让红军战士感到‘有救了’?”3. 引导学生总结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重点分析其作为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和中国共产党 “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的原因。 1. 倾听故事,思考湘江战役的影响,积极回答问题。2. 阅读回忆材料,讨论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带来的变化。3. 结合教师的讲解,理解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 通过具体的战役和会议内容,让学生理解遵义会议的转折意义,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分析历史事件意义的能力。
三、见证浴血奋战:矢志前行铸丰碑 1. 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结合《长征组歌》歌词,介绍长征中的主要事件(突破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等)。2. 讲述萧华在长征中的事迹(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等),提问:“从萧华的事迹中,能感受到红军克服了哪些困难?体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3.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长征故事,进一步感受长征的艰难和红军的英勇。 1. 观察路线图,跟随教师了解长征的主要历程。2. 倾听萧华的事迹,思考问题,体会红军精神。3. 积极分享长征故事,加深对长征的认识。 通过路线图、歌词和具体事迹,让学生全面了解长征的历程,感受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见证陕甘会师:团结同心奏凯歌 1. 介绍长征中的会师情况(1935 年 10 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 年 10 月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2. 呈现习近平关于长征胜利的讲话、埃德加 斯诺《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内容及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的相关论述,提问:“长征胜利有哪些意义?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3. 通过写“长征铸魂”解说词引导学生总结长征精神的内涵,结合现实生活,讨论长征精神在当代的价值。 1. 了解会师的时间和地点,明确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2. 阅读材料,分组讨论长征胜利的意义和原因,进行交流。3. 思考长征精神的内涵,结合实际发表对长征精神当代价值的看法。 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和原因,深刻领悟长征精神,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梳理长征的历程、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胜利的意义和长征精神等知识点,强调长征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跟随教师思路,回顾本课知识,构建知识框架,进一步感悟长征精神。 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升华情感态度,让学生认识到传承长征精神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