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
素养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深入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运用)
2.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3.品味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语句,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语言运用、审美创造)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朗读时标注重音和停连的技巧。
2.学习文中的写景方法,从用词、句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品味文章具有情味的语言。
3.把握春景的特点,感受文中的景物之美和意境之美,体会作者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金秋九月,美丽的校园迎来了活力满满的你们。来到了新的校园,身边的自然景物也在悄 悄发生着变化,你是否也有所发现和感悟呢 七年级文化社计划举办“我与四季有个约会”好文推荐活动,朱自清《春》一文以高票入选。请你以社团成员的身份参加此次活动,并积极完成相应的任务。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春之彩绘师— 手绘春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 1】在文学的百花园中,朱自清先生的《春》宛如一朵绽放的奇葩,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循着他深情的笔触探寻本文的层次脉络吧。请以“春”字为中心,结合文章内容,在下面括号里填写恰当的小标题,并梳理每个小标题对应的段落。 ( )________________ (绘 春) ________________ ( ) ________________ 【过渡】春未来,作者盼望春天;春来到,作者欣赏春天;春意浓,作者赞美春天 。 【任务 2】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7段,同 时发挥你们的想象力,为文章第二部分作者描绘的每一幅春日图画拟写一个贴切的名称,并说说它们各自的特点,最后用简笔画的形式手绘出来。 【展示】学习任务单(参见课件 PPT) 【提问 3】从五幅图画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回答 1】 (盼春) 第 1 段 (绘春)第 2-7 段 (赞春)第 8-10 段 【填写 2】填写学习任务单 。(参见课件 PPT) 【回答 3】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习任务二:春之朗读者— 朗诵春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任务】课文读起来富有童趣 , 又带有诗的味道,清新、活泼、优美。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选择其中一幅图画,完成朗读设计,并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说明设计原因。 【拓展】朗读支架重音、停连 。 (参见课件PPT) 【提示】重音和停连的设计可以有所不同,设计是建立在读者对文本情感的把握之上的。 【举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重读“ 盼望”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作 者在静静地等待春天来临;重读“ 来”和“ 近”是为了表现当春天真的来临时,作者内心的激动、惊喜。在“来了”“近了”前面停顿,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春天来临是有一个过程的。 【引导】按句式回答:我们组选 择 图,我们这样朗读: ___ 。这样朗读的原因是: 。 【评选】最佳朗读者评选: 小组代表朗读时,其他组根据“朗读评价量表”评价,最终评选出一名最佳朗读者。 【评价】朗读评价量表(参见课件PPT) 【展示】(1)我们组选择春草图,我们这样朗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这样朗读的原因是:“偷偷”重读,突出春草在人们不经意间生长,带来春的气息;“钻”“嫩嫩”“绿绿”重读,突出春草蓬勃的生命力。“坐”“躺”“打”“踢”“赛”“捉”这几个动词重读,用人们在草地上欢乐的活动突出春天的蓬勃生机。读“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时,句子之间连读,语速可以加快,突出春天的力量和生机。最后一句中“风”“草”之后停顿,语速变缓,突出风与草的特点。 (2)我们组选择春雨图,我们这样朗读: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这样朗读的原因是:“牛毛”“花针”“细丝”“密密”重读,突出春雨的绵长、细密;“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重读,突出在雨的滋润下,树叶和小草极其青翠;“安静而和平”“慢慢”“静默”要读得重而缓慢,让人觉得春雨安静、和平。“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三个短句连读,节奏舒缓,营造出一种悠然闲适的氛围。
课堂小结
这堂课上,我们化身“春之彩绘师”,手绘春光,深入了解了《春》中五幅春景图的特点,还作为“春之朗读者”,通过朗读设计,用声音传递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同时还体会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大家积极参与,表现出色。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挖掘《春》的魅力,期待同学们有更精彩的表现。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春之鉴赏师— 品味春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 1】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巧妙地捕捉了春天的美景,并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他的作品中充满了精彩的语句,值得我们深入欣赏。在这个环节,你们小组将作为鉴赏家,选择《春》中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并派一位代表陈述选择理由,争夺“最佳春之探索奖”。 请以我们组推荐 (××图)。 (给出推荐的理由,赏析该段文字的亮点)。 小结写法: (总结推荐段落的写作手法)。 【范例】我们组推荐春草图。“偷偷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钻”,写出了破土而出的挤劲儿和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突出了小草质地鲜嫩,色泽明亮;“满是的”说明小草长势旺盛,生机勃勃。 小结写法:抓住草的特点,语言生动形象(拟人、叠词),句式长短交错。 【拓展】写景方法(参见课件 PPT) 【提问2】课文中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这些画面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与活力。在赏读之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可以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景物呢 【回答1】 ①我们组推荐春花图。如:“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野花比作眼睛、星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细小且繁多,“还眨呀眨的”是拟人,用想象的笔法写出野花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语言多用儿化音,亲切、好听、富有童趣。 小结写法:巧用修辞手法(拟人、排比、比喻);虚实结合;语言亲切;多感官写景(视觉、嗅觉)。 ②我们组推荐春风图。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触觉、嗅觉多感官角度,将无形、无味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也可以说,运用了引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的温暖、轻柔。 小结写法:运用修辞手法(引用、比喻);多感官(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写景。 【回答 2】 ①多感官写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 ②综合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引用、反复等。 ③多角度写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等。 ④遣词造句:用词贴切,恰当使用叠词、拟声词等,句式富于变化。
学习任务二:春之思考者——探讨春意
教师活动 学习活动
【提问1】作者笔下的春天不仅富于诗意,还带有作者对春的思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三段,思考并回答问题:这三个比喻句各自写出了春天怎么样的特点 能否变换顺序 【提问2】小练笔。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还能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吗 【回答1】“新”(希望发生);“美”(希望生长);“力”(向希望进发)。不能变换,这三句是按照生命成长的过程来排列的,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成长进程。这个顺序也有力量由小到大、时间从先到后的意思,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积极进取的强烈感情。 【回答2】 ①春天像个调皮的娃娃,拽一下绿叶,吻一吻花蕊,又呼啦啦地跑过广阔的原野。 ②春天像一个魔术师,它把干枯的草地变成了一张张绿色的毯子。 ③春天像一个闹钟,它唤醒沉睡的小草,给大自然增添一分色彩。
课堂小结
本次活动圆满落幕,朱自清先生的《春》以高票入选,这是大家对其文学价值的赞誉,也肯定了我们的品位与选择。让我们带着对《春》的感悟,继续前行,期待与更多美好的文本相遇。愿同学们如春般生机勃勃,奋发向上,不负春光,书写人生的精彩篇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任务驱动教学有效,“春之彩绘师”等任务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度;突出朗读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提升朗读能力,符合新课标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要求。
不足之处 课时紧张,缺少字正腔圆、情真意切的示范朗读,对学生的朗读情况的点评比较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