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秋天的怀念》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5 《秋天的怀念》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7 08:27:34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5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第二单元
共2课时
1.品味文章质朴平实的语言,深入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己的悔恨与愧疚,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领悟。(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2.学习朗读,在语句的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在全文的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的变化。(语言运用、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对母爱和生命的感悟。(审美创造,思维能力)
素养目标
第一课时
“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这是史铁生对自己的评价。21岁双腿瘫痪后,他开始了自己的“轮椅人生”。我们班的同学决定去看望此时的史铁生,并以朋友身份给他写一张慰问卡。
给病人送慰问卡,事先需要做什么功课?
提前了解病人目前的状态,不仅是身体状态,还有心理状态,以便慰问卡的内容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情境导入
学习任务一
初读课文,体会“他”的境遇
学习任务二
细节探究,感受“她”的付出
新知探究
请同学们认真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并完成预习检测。
预习检测
新知探究
——史铁生
职业是生病,
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1951—2010),祖籍河北,生于北京,当代作家。1969年去延安插队务农,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9年发表处女作《爱情的命运》、《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代表作有小说《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合欢树》等。
新知探究
记叙性散文
概念 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一般对人和事的描写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知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彩。 分类 记事散文 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叙述事件。
写人散文 以人物为中心,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做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
新知探究
憎恨 瘫痪 侍弄
整宿 憔悴 诀别
捶打 仿膳 淡雅
翻来覆去 创伤
zēng
tān huàn
shì
xiǔ
qiáo cuì
jué
chuí
shàn


chuāng
新知探究
暴怒无常:形容一个人的脾气坏到了极点,时常极端愤怒,变化不定。
侍弄:方言,经营、照管、喂养的意思。
狠命:使劲、拼命,表示用尽全力。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田地:这里指地步,指不好的处境或境况。
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絮叨:来回的说,指说话啰嗦。
诀别:指再会无期的离别;死别。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捶打:用拳头或器物砸。
新知探究
慰问卡制作准备
1.为了确保我们的慰问卡能够深入人心,真正传达出对史铁生的关怀和支持,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他的当前境况。双腿瘫痪后,“我”是怎样的状态?有什么具体表现?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体会“他”的绝望
①状态:双腿瘫痪后,对生活感到绝望,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②具体表现: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让我去看菊花,我会说——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体会“他”的绝望
2.“我”为什么会如此抗拒母亲的提议?结合助读资料,说一说被困在轮椅上,“我”心里在想什么?”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体会“他”的绝望
助读资料:1951年1月,史铁生出生在北京, 小时候的史铁生活泼好动,爸妈在外地工作,史铁生是跟着奶奶长大的。他跟奶奶住在乡下的平房,一有空就爬到门口的老海棠树上,在上面看小人书或者打弹弓。到了上学年纪,妈妈把史铁生接回学校。他勤奋好学,会足球,还会画画,才十岁就获得了写作第一名。中学史铁生考进清华附中,在班里成绩拔尖。他还擅长体育,尤其是80米跨栏。每次跑步比赛,史铁生都用外八字跑,上身像是钟摆一样摆动,冲起来像一头野牛,每次能拿第一名。那时他最大的梦想就是长大了当运动员。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体会“他”的绝望
“我”的想法:因为此时正沉浸在缺失双腿的痛苦之中,心里只有自己。“我”在想凭什么是我?为什么是我?心中都是愤恨!是绝望!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体会“他”的绝望
3.请你再来读,和老师配合,朗读下面的语句,注意思考,怎样才能读出作者内心的恨和愤怒?
老师读画横线内容,同学们读后半段: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体会“他”的绝望
小结:在21岁灿烂的年纪里,只能与轮椅作伴。原本梦想着驰骋运动赛场的他,一生都无法再与体育相遇。在“最狂妄的年龄”,却被限制在轮椅上,他不仅仅失去了健康的身体和行动的自由,更是遭受着内心的极大痛苦和压力。或许换作是我们,也可能会像他一样。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体会“他”的绝望
1.分组讨论:面对陷入无尽绝望中的史铁生,母亲是如何做的呢?请你们朗读课文,圈画出描写母亲的词句,选择文中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按句式回答:________(句子),______________(结合描写方法、词语等分析),我读出了母亲________________(性格特征、精神品质、心情)。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细节探究,感受“她”的付出
范例:
第1段“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悄悄地”“偷偷地”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包容中又有着担心,任其发泄自己的情绪,但是又不放心,所以动作是那样的小心翼翼。她如此心疼儿子,不愿意把自己的悲伤让儿子看到,所以擦干眼泪后,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儿子。我读出了母亲对儿子的包容、担忧与心疼。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细节探究,感受“她”的付出
第1段“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句中“扑”“抓”“忍”等动作体现了母亲的痛心 、焦急。“ 忍住哭声”表现了母亲的隐忍和细心。“ 咱娘儿 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现了对儿子的鼓励,想要激发儿子的求生欲望。我读出了母亲对儿子的鼓励和希望。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细节探究,感受“她”的付出
和同学们说一说你的圈画内容和感受。
表达与交流: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细节探究,感受“她”的付出
2.你觉得史铁生母亲临终前最想对史铁生说的话是什么呢?请补写出来。
史铁生母亲昏迷前最后一句话是: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完成后,为大家读一读你补写的内容。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细节探究,感受“她”的付出
我最亲爱的儿子,很遗憾妈妈不能陪你走完人生路了,请原谅妈妈对你隐瞒了自己的病情,因为妈妈实在不忍心让你再为我担心了。
和妹妹一起去北海看看怒放的菊花吧,深秋时节,菊花开得那么绚烂,让人看着就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妈妈相信你能够好好儿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妈妈永远爱你!
范例: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细节探究,感受“她”的付出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细节探究,感受“她”的付出
小结:
母爱不仅是给予,还有一份责任,母亲教育儿子勇敢面对有缺憾的生命,让生命活得精彩,活得有意义。
在这堂课上,我们初读课文,真切感受到双腿瘫痪后史铁生的绝望与暴怒。通过细节探究,又看到母亲在背后默默付出,她的包容、体贴令人动容,母爱在苦难中熠熠生辉,“好好儿活” 的叮嘱也意义非凡。下节课,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去挖掘文中更深层次的情感,领悟生命的真谛。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共23张PPT)
5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第二单元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一
学习任务二
视角转换,发现“他”的成长
手写卡片,解读“他”的怀念
新知探究
1.母亲给了史铁生两次生命,一次是出生,一次是意外后陪伴他获得新生。请你在课文中找一找,并用课文原句说一说,“我”是如何“回报”母亲的呢?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视角转换,发现“他”的成长
(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只关注自己)
(4)“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对母亲缺少关心的追悔莫及)
(3)“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对母亲的病不了解,对母亲的离开没有任何思想准备)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痛苦和悔恨)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视角转换,发现“他”的成长
2.你认为文中的“我”是21岁的“我”,还是30岁的“我”?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又蕴藏着怎样的感情?和同桌讨论并给出你的看法。
提示:
可以根据下面提供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其它的作品文段来尝试解读。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视角转换,发现“他”的成长
此文写于1981年,最初发表于当年《南风报》上,那年史铁生30岁。史铁生1969年到陕北延安“插队”。1972年,史铁生21岁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在生龙活虎、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遭遇到生命的不幸,因而他的脾气变得阴郁无比、暴怒无常。而他的母亲此时肝病相当严重,常疼得整夜睡不着觉,可她将儿子瞒得紧紧的,仍鼓励儿子好好活着,母亲猝然离去后,史铁生写下了这篇文章以纪念他的母亲。
本文写作背景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视角转换,发现“他”的成长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 ’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阅读这两则助读材料后,你的答案是什么呢?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视角转换,发现“他”的成长
看法:这里的“我”是30岁的“我”。
感情:30岁成熟后的“我”理解了母亲的辛苦和不易,意识到母亲对自己的无私付出。文章充满了对母亲的怀念、心疼;对过去行为的悔恨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视角转换,发现“他”的成长
3.在《秋天的怀念》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当年的“我”和写作时的“ 我”两种叙事视角交替转换使用,阅读第3段,说说“我”两种视角不同的心情和母亲的情感,并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21岁时“我”的心情:_______________
30岁时“我”的心情:_______________
母亲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视角转换,发现“他”的成长
21岁时“我”的心情:忧郁痛苦,不耐烦,但是逐渐开始冷静接受现实。
母亲的情感: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儿子的情绪,渴望让儿子走出痛苦。
30岁时“我”的心情:深切怀念愧疚,深情回忆着母爱的点滴。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视角转换,发现“他”的成长
了解了情感以后,请同学们尝试读出这种感情。在小组内分角色进行演练,然后各小组分次进行展示。
“我”
“母亲”
旁白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视角转换,发现“他”的成长
4.作者的觉醒集中在第4~6段,请全班同学酝酿感情齐读这一部分,读出深切的悔恨之情。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视角转换,发现“他”的成长
1.母亲离世时的史铁生,既有双腿瘫痪带来的痛苦,又有母亲离世带来的悔恨。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开导安抚史铁生,使他走出人生的困境呢?解开史铁生心结的钥匙就藏在第7段。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手写卡片,解读“他”的怀念
请同学们细读第7段,思考问题:
(1)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作者着重写了花的颜色与品性,还写了花的姿态。黄色、白色、紫红色,这些都是非常明亮的色彩,给人一种活泼与明朗的感觉。作者写花“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其实是在写母亲的淡雅、高洁,写母亲面对艰难的生活,心怀热爱与感恩,对儿子的爱热烈而深沉。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手写卡片,解读“他”的怀念
(2)作者最后一次写到看花时,加了一句母亲曾经说过的话“好好儿活”,你觉得这里的“好好儿活”内涵是什么?
“我”真正理解了母亲的用心,开始明白,面对生活的不幸,人更应懂得珍惜、感恩美好生命,任何时候都把自己当作幸运者,顺境时笑迎春风,逆境时乐对风霜。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手写卡片,解读“他”的怀念
2.作者后来有没有做到母亲殷切期望的“好好儿活”呢?结合下面的拓展资料,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病隙碎笔》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手写卡片,解读“他”的怀念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合欢树》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手写卡片,解读“他”的怀念
三十岁时,他的第一篇小说《爱情的命运》发表,此后陆续发表小说、散文多篇。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老屋小记》《往事》《山顶上的传说》《插队的故事》《礼拜日》等,散文、随笔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扶轮问路》《妄想电影》等。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死神少女》《边走边唱》等。他的作品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青年文学奖”“上海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传媒文学杰出成就奖”等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手写卡片,解读“他”的怀念
理解:从作者其它作品中的文字和后来的成就看,作者有做到母亲交代的“好好儿活”。觉醒后的史铁生一边与疾病顽强抗争,一边专注于写作,用他的文笔写出了当代文学史上最绚烂的一笔,他也获得了无数人最诚挚的敬仰和赞叹。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手写卡片,解读“他”的怀念
3.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来回顾课文的标题,“秋天的怀念”仅仅是怀念母亲吗?你怎么看?
①表层意义: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文章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
②深层意义:“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手写卡片,解读“他”的怀念
感谢同学们对史铁生的关怀、祝福和鼓励。事实上史铁生已经于2010年去世了,他在生前没有被双腿瘫痪的困境所击溃,而是带着母亲的爱和期待,顽强地和病魔作斗争,真正活出了生命的精彩。贺卡既是写给史铁生,也是写给我们身边可能身处困境的朋友,更是写给幸运与困难交织的自己。祝愿所有同学都能直面未来人生的困境,活出生命的精彩!
课堂小结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怀念
愧对
感恩

母亲
板书设计